個人資料
正文

收藏:龍的發展

(2006-12-12 21:59:21) 下一個

龍的發展 
  
 來源: daremighty 於 06-12-12 17:41:31 

 龍的發展——氣象萬千(一):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後,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曆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密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紀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據說周人伐商之時,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鳳,口銜玉矽(也有記載說是口銜丹書)落在周的社廟,代表上天降瑞應給周,所以在周代的禮器上,鳳的形象更為突出,龍的形象趨於弱化,甚至在一些圖案中,將鳳的冠狀物安到了龍的頭上,龍的體態少了那種張揚和獰厲,失去了商代龍的攝人氣勢,變得比較平和,更趨於藝術化與圖案化。

龍的發展——龍生九子: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麵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麵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係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拚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蟲+八)(蟲+夏):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睚眥: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贔屭: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鍾的鍾紐;  

  狻猊: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

龍的發展——飛龍在天(一):


  自遠古以來,廣袤無際的天空一直是人們幻想馳騁的場所。

  星河的浩瀚,明月的皎潔,朝陽的燦爛,雲霞的瑰麗,都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想,把天上視為人間無法比擬的美境;而鬥轉星移的天象演化,冬去春來的四時變遷,電閃雷鳴、雨雪霜凍、洪水颶風乃至地震山崩、潮汐海嘯等自然現象與自然災害,又引起人們巨大的驚懼,認為上天存在著無限的權能,既可對人佑護,又可對人懲罰的神抵.這些神居住在美妙無比的仙境之中,注視著地上芸芸眾生的一舉一動,以威力來表達他們的喜怒。於是先民們產生了最初的仙及仙境的概念。按古代典籍《淮南子》、《穆天子傳》的記述,天分為三,昆侖之上有涼風之水,稱為下天,人登上可以長壽不死;再向上是中天,稱為懸圃,是無風無雨的靈界;再向上是上天,是大帝為首的諸神的居住之所。這裏有春山之澤,有清水之泉,溫和無風,飛鳥翔而百獸戲。

  古人對仙境的設想並不是一個模式。除了西北高聳的昆侖外,東方浩瀚的大海也同樣激發起人們的想象力。《列子》中這樣描繪:在渤海東下知幾萬億裏的地方,有一條大山穀,實際上是個無底的溝壑,稱為舊墟。天地間的江河之水,全都流到這裏,但壑中之水既不增,也不少。其中有5座仙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每山高下周圍約3萬裏,山頂平坦之處9000裏。山與山相距7000裏。山上有金石之台,禽獸個個通體潔白如雪,又有叢生的珠玉之樹,上結甘美異常的果實,吃了不老不死。仙山上所居之人非神即聖,不可勝數。一日之內即能飛翔往來。

龍的發展——龍施雨沛(一):


  中國龍文化中,龍的另一項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詩人陸遊所作的《龍湫歌》勾畫了湫龍行雲施雨的壯觀場麵:

  環湫巨木老不花,淵沉千尺龍所家。
  爪痕入木欲數寸,歡者心掉不敢嘩。
  去年大旱綿千裏,禾不立苗麥垂死。
  林神社鬼無奈何,老龍欠伸徐一起。
  隆隆之雷浩浩風,倒卷江水傾虛空。
  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雲中。
  明朝父老來賽雨,大巫吹簫小巫舞。
  詞門人散月娟娟,龍歸抱珠湫底眠。

  龍何以被當作司雲布雨的神靈?這與龍的摹寫原型有密切的聯係,也與遠古的農業經濟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龍雖然是由多種動物的形體結合,並經過藝術的誇張和變異而成,但這些動物大都是與水有關,如魚、鱷、鯢、蛇等,某些與龍的起源有關的自然現象,如雲、虹、閃電等,也與水或雨有密切的聯係。這樣,龍很容易被遠古的先民想象為一種下可潛於淵、上可騰於天、行有從雲雷電、可影響川澤雲雨的神獸。《易經》中就認為雲從龍,鳳從虎。東漢的學者王充說:“龍聽到雷聲而起。龍起必有雲相伴隨,夏季則多有雷雨,龍多登雲,乘雲雨而行走。”

  龍有司水布雨的功能,又是神的助手,因此在上古傳說中,龍也成為神與神之間鬥爭的工具。《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則黃帝與蚩尤作戰的故事,故事中說蚩尤率軍隊進攻黃帝,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之野抵抗蚩尤的進攻。應龍受命後用它司水的本領將水蓄積起來,造成缺水,以圖阻止敵人。但蚩尤請來風伯和雨神,縱風下雨。黃帝又從上天派下一名稱作魃的女神協助應龍,止住了風雨,最後將蚩尤擊敗。但應龍與魃也無法回到天上,於是地上大旱。

龍的發展——真龍天子(一):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大詩人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讚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的禦史們作了手腳,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氣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表上後,新黨官員們馬上從中嗅出了蘇軾的不滿情緒,他們決定找一個借口,再給蘇軾一點顏色。

  借口很快找到,這就是蘇軾的詩。

  詩人的天性是吟頌,無論是歡樂還是憤怒,都可入詩。蘇軾的弟弟蘇轍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誡他:“北客南來休問訊,西湖雖好莫吟詩。”但蘇軾還是借詩抒發胸臆,宣泄胸中的塊壘,於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個月後,即被押回烏台(即禦史府,宋代糾彈百官的機構)。

  令蘇拭倒黴的詩句是歌詠檜樹的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這兩句詩被人指稱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於此!”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這不過是封建社會千百起文字獄中的一起,但原因較為特別,即因“龍”而起,文字中對“龍”的態度有了問題。因為龍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又是皇帝的代稱,皇帝是“真龍天子”。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