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超度蔣孝先(蔣介石的族侄孫)——“西安事變”餘波在奉化

(2006-09-06 12:31:59) 下一個



超度蔣孝先(蔣介石的族侄孫)——“西安事變”餘波在奉化




奉化新聞網 > 06專題 > 蔣氏故裏 > 蔣介石曆史 正文 『字體: 大 中 小』 視力保護色:

--------------------------------------------------------------------------------



“西安事變”餘波在奉化

--------------------------------------------------------------------------------

http://www.fhnews.com.cn 5月29日 14:21 稿件來源:奉化日報  


  
發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兵諫,從“捉蔣”到“放蔣”雖然隻有13天時間,但放蔣以後,要處理的善後問題很多,解決的過程更長。這些問題主要是:如何解決中央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的軍事對峙;東北軍、十七路軍將士強烈要求釋放張學良;中央軍和東北軍、十七路軍、紅軍如何合作抗日等等。由於蔣介石在溪口養傷,張學良被幽禁在雪竇山上,因此,圍繞西安事變善後問題的鬥爭,不僅在南京與西安之間一幕幕展現,而且不斷地波及奉化溪口,引起陣陣漣漪。
兩個撤軍方案
1937年1月13日上午11時,張學良由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等“陪同”,從南京乘專機抵寧波櫟社機場,再換汽車到達奉化溪口。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因越牆逃跑,跌傷腰部,已先於張學良10天(即1月3日)回溪口養傷,住進蔣母墓廬“慈庵”。張學良到達後,他即命人送去關於東北軍、十七路軍、紅軍駐防的兩個方案,簡稱甲案和乙案,要張學良限期做好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工作,選擇其中一個執行。
張學良接到蔣介石派人送來的兩個方案後,感到時間緊迫,就於當夜奮筆疾書,致函東北軍、十七路軍的高級將領和重要幕僚。其信中寫道:“關於二案,盼兄弟速即商討,下最後果斷。如有意見補充,盼虎城派人,更盼來一軍長。如兄弟認此二案之一案無問題,那是更好,盼即刻表示受命。”
信中所雲的兩個撤軍方案的內容筆者在此陳述一下。甲案:一,西北方麵的“兩華”(華縣和華陽縣)防線立即撤除;二,中央軍一部分進駐西安,由潼關至鹹陽一線,中央軍長駐12個團;三,十七路軍移駐涇渭以北三原、蒲城一帶;四,東北軍移駐汾陽以西一直到蘭州以西地區;五,紅軍仍駐西北,防區另商。乙案:一,中央軍進駐西安和陝西;二,十七路軍調駐甘肅;三,東北軍調駐安徽和淮河流域;四,紅軍仍回陝北。這兩個方案的實質是合並西北,拆散東北軍、十七路軍、紅軍“三位一體”的聯盟,以達到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目的。
書信到達西安,楊虎城與有關人士商量,一致認為,當前主要問題是要蔣介石釋放張學良回西安。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均無法進行。因此,會上決定,派代表團去南京、溪口交涉。
歡迎“和平使者”
代表團由6人組成。十七路軍的代表是李誌剛(楊虎城駐南京代表),東北軍的代表是米春霖(“西北剿總”辦公廳主任)和鮑文樾(張學良的參謀長,後淪落為),隨行的幕僚3人。
出發前,楊虎城交代:你們這次去的惟一任務,就是要求原委員長和南京方麵早日讓副司令回來,再就是質問蔣:顧祝同率幾十萬中央軍向潼關以西分路推進,這是要幹什麽?
1937年1月16日,代表團到達南京,三位代表去見軍政部長何應欽,說明西安方麵的要求。何說:“你們來了,很好。委員長現在溪口,要你們明天到他那裏去。”
1月18日,代表團進入武嶺門,鎮上放了鞭炮,且有打著“歡迎和平使者”橫幅的人群列隊歡迎。這說明蔣介石對代表團到來,是企圖通過談判伎倆,逼使東北軍、十七路軍“和平”地讓出西北地盤,讓他的中央軍“和平”地進駐西安,結束中央與西安的軍事對抗。
代表團住下後即由蔣介石所派的交際秘書帶路去看望張學良。寒暄過後,李誌剛、鮑文樾對張學良說:“我們受楊主任和東北軍將領委托,來見委員長,主要目的,一是請求讓副司令回西安,以安軍心;二是請示如何避免內戰問題。”張學良對楊虎城和東北軍將領的關懷表示感謝,希望代表們見蔣後能圓滿解決。
第二天下午2時,蔣介石在“慈庵”分別接見十七路軍和東北軍代表。“兩軍”代表向蔣介石力陳讓張學良回西安的理由,並問蔣該如何解決西安緊張局勢?蔣介石對代表們提出的兩個問題避而不答,隻強調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必須從兩個撤軍方案中擇一執行,別無商談餘地。
21日上午,蔣介石再次召見“兩軍”代表。他對米春霖和鮑文樾說:“漢卿(張學良字——引者注)與我如同兄弟,隻是他年輕,小事聰明,大事糊塗,這是讀書太少之故。我留他在這裏多讀些書,你們回去吧!”然後召見李誌剛,把給楊虎城的一封信囑李帶回麵交。信的內容主要是拉攏、穩住楊虎城,分化他與東北軍的關係。
代表團經蔣介石兩次召見,陳說無效,感到放張無望,便於第二次召見結束後的當天上午10時驅車至寧波櫟社機場乘飛機返西安。
蔣介石提出的兩個撤軍方案,經顧祝同與東北軍、十七路軍代表談判,於一月底達成協議,基本實行乙案。2月8日,顧祝同率軍進西安,即勸楊虎城出國,令東北軍移防蘇皖,十七路軍被改編,西安事變善後工作的軍事問題就此結束。
驚聞“二·二事件”
1937年2月2日,由於處理西安事變善後問題意見分歧,東北軍發生內訌。以應德田(張學良秘書)、孫銘九(張學良警衛二營營長)為代表的少壯派軍人反對王以哲(字鼎方,六十七軍軍長)何柱國(騎兵軍軍長)等高級將領對若幹善後問題的處理,發展到拔槍相見。王以哲、徐方(參謀處長)、宋學禮(六十七軍副官長)、蔣斌(交通處長)被殺,何柱國躲進新城大樓,得楊虎城保護,未被捕殺。此謂“二·二事件”。
事情發生後,東北軍105師師長劉多荃立即率部向西安進軍,要嚴懲應、孫等人,內訌有擴大之勢。中共方麵為了避免事態嚴重化,趕快將應德田、孫銘九接出西安,平息衝突。
“二·二事件”消息傳到溪口,張學良十分震驚,深感痛惜。2月16日,何柱國到溪口,交談之後,張學良即於17日早晨一連寫了三封信:一封致於學忠和東北軍將士;一封致旅居平津的東北人士;一封致萬福麟。於學忠字孝侯,是當時在西安主持東北軍全局的51軍軍長兼甘肅省政府主席,萬福麟是東北軍老將。三封信的內容都是強調由部團結,保存武裝,一致抗日。致於學忠的原信如下:
孝侯兄大鑒:
柱國兄來談,悉兄苦心孤詣,支此危局。弟不肖,使兄及我同人等為此事受累,尤是鼎方諸兄之遭殃,真叫弟不知從何說起,淚不知從何流。眼下狀況要兄同諸同人大力維護此東北三千萬父老所寄托此一點武裝,吾等必須將吾們的血及此一點武裝,供獻於東北父老之前。更要者大家和衷共濟,仍本從來維護大局擁護領袖之宗旨,以期在抗日戰場上顯我身手。盼兄將此函轉示各軍師旅團長……望各同誌一心一德,保此東北軍光榮,以期貢獻於國家及東北父老之前,此良所期祝者也。有良一口氣在,為國家利益,為東北之利益,如有可盡力之處,決不自棄。
弟張學良手啟
二月十七日於溪口雪竇山
“國舅”溪口碰壁
眾所周知,蔣介石有一位號稱“財神爺”的妻舅,叫宋子文。“西安事變”中,為了蔣宋兩家不可分割的利益,宋子文不畏險阻,陪胞妹宋美齡同入西安,代表蔣介石與張、楊兩將軍和紅軍代表談判,自12月23日開始,至24日結束,達成8條協議。內容有停止內戰、改組南方政府、釋放愛國“七君子”等政治犯、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接濟紅軍餉銀等等。宋子文還保證蔣介石不追究張學良的兵諫責任。但蔣介石一回南京就變了臉,判張十年徒刑,後又“特赦”、“看管”。
東北軍、十七路軍代表團到溪口要求放張失敗,並不甘心。過了不久,又派代表閻寶航(曾任我黨中共統戰部部長的閻明複之父)到上海挽宋子文同到溪口說情講理。宋子文明知無效,但作為保人難以推辭,隻好答應。為壯聲勢,又約了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同行。
三人乘宋子文的自備飛機在櫟社機場降落,換車直抵溪口,住進了武嶺學校大禮堂樓上。蔣介石聞報,心裏猜測,定為張學良說情而來。他已經與宋子文交過一次火,深知再談仍然火上加油,難以收場,就幹脆來個借故不見。他想了一條妙計,命寧波警察局長俞濟民到溪口,囑其用最優厚的禮遇款待,拖延時間,磨其銳氣。俞濟民備了四根最精致的釣魚竿,陪他們在剡溪勝景“碧潭觀魚”垂釣。第三天中午,從“慈庵”打來電話:“委員長身體不適,需要靜養,有事回南京再議。”宋子文吃了一頓閉門羹,氣憤之餘,當天下午即驅車駕機返滬。
怒折釣魚竿
蔣介石和張學良曾在1929年互換蘭譜,義結金蘭。現在蔣介石仍貴為國家元首,而張學良卻成了階下之囚。在這種情況下,盟兄弟的關係自然難以為繼。怎麽辦呢?蔣介石想了一條妙計:退還金蘭譜,悄悄結束結盟關係。這個差使落到了當時正在小洋房替他撰寫《西安半月記》的幕僚長陳布雷身上。
行前,蔣介石交給陳布雷四箱物品,內有文房四寶、書籍、獵槍、釣魚竿等。送這些東西意在叫張學良在雪竇山作長住打算。此外,當然還有一件最緊要的東西,那就是七八年前張學良寫給蔣介石的金蘭譜。
張學良收到蔣介石的這些東西,按納不住心頭怒火,就不管陳布雷在場,拿起釣魚竿,一折兩半,擲之於地,使陳布雷感到十分尷尬。
超度蔣孝先
蔣孝先是蔣介石的族侄孫。1924年,蔣任黃埔軍校校長,蔣孝先到廣州從軍,考入黃埔一期。畢業後受蔣介石重用,1936年西安事變時任蔣介石侍從室少將第三組組長,負責蔣介石的警衛工作,地位相當於副侍衛長。
1936年12月4日,蔣孝先隨蔣介石到西安,駐節臨潼。12月11日晚,楊虎城在西安新城大樓設宴招待蔣介石隨從文武官員,蔣孝先也在被邀之列,飯後觀看“秦腔”,中途退場邀集好友搓麻將,直至12日淩晨才驅車返臨潼。車行中途,被東北軍攔住盤問。蔣孝先不知已發生兵諫,仍按慣常耀武揚威地自報官禦姓名。他曾任北平憲兵團長,與駐守北平的東北軍結怨頗深。東北軍官兵一聽“蔣孝先”三字,恨上心來,乘此機會,立即把他位下車來,在路邊槍殺了。事後,蔣介石追贈其為陸軍中將,由其妻袁靜之扶靈回鄉,埋骨於溪口鎮西的飛鳳山腳。
一天,張學良遊山歸來,遠遠見一婦人在雪竇寺門口指手罵娘,待到走近,罵的話全聽清楚了。原來這個婦女就是蔣孝先之妻袁靜之。袁靜之當時在雪竇寺做佛事,超度她的丈夫,聽說張學良被軟禁在附近的中旅社,就專門等在寺門口找張泄恨。
張學良回到住處,心中非常不快。但轉念一想,婦人無辜,情有可原。於是,命人告訴袁靜之,這堂佛事所需之款,由我張某負擔,聊盡失察之責。袁靜之見張學良慷慨解囊,替夫超度,也就解了怨氣,從此不再提報仇雪恨之語。
雪竇寺住著一個監視張學良的憲兵連,連長陸文康是蔣孝先的老部下,經袁靜之一鬧,知道了寺裏住著老上級的太太,就多次到袁處走動。此事被特務發現,怕袁陸聯手加害於張學良,在軍統局建議下,南京憲兵司令部把陸文康調開,另派憲兵八團第七連連長童鶴蓮繼任。一場風波始告結束。




作者:王舜祁 責任編輯:陳禮明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