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 Berkhof, A 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 81ff;伯克富,《基督教教義史》,頁63-72。林慈信修。) ?? 一. 爭論的背景 The Background ??三位一體爭論的興起Rise of the Trinitarian Controversy ??三位一體的爭論到了亞利烏與阿他那修間之爭達到高潮。它是有其根源的。我們在前麵看到,早期教父並無清晰的三位一體觀念;他們有的認為道 (Logos) 是非位格的理性,在創造的時候才有位格;另些教父則認為道是有位格的,與父神同永,享有神的本質,但卻認為道從屬於父。在他們的討論中,聖靈並不重要;他們提到聖靈,主要是關於祂運行救贖在信徒的生命中。有人認為聖靈不僅從屬於父,也從屬於子。特土良是首先清楚說神是三個位格的,並堅持三位格在本體上的合一。但連他也不能將三位一體教義說清楚。 ??此時神格唯一論 (Monarchianism) 興起,強調神的合一性與基督真正的神性,實際上否認了真正的三位一體教義。在西方教會特土良與希坡利達(Hippolytus) 駁斥神格唯一論;在東方奧利金給了神格唯一論致命的打擊。他們都維護<使徒信經>所表達的三位一體教義。但奧利金對三位一體的解釋並不妥當。他堅稱聖父與聖子都是神聖的位格 (divine hypostases),都以位格存在 (personal subsistences) 。但他未能合乎《聖經》地講出神格中三位格與一本質之間的關係。奧氏雖然是藉 "永遠生出" 這觀念 (eternal generation) 來解釋父子關係的第一人,但是他的定義包含了第二位在本質上從屬第一位的意思。而聖父傳達 (communicated) 給聖子的神性是次等的 ,可以稱為神 (Theos) ,但是不能稱為唯一的神 (Ho Theos) 。奧氏有時甚至稱聖子為第二位神 (Theos Deuteros) 。這是奧利金三位一體教義中最基本的缺點,為後來的亞利烏鋪了路。另外一個比較次要缺點,是他說子之生出並非父神的必要作為 (necessary act),而是出自父神主權的旨意 (sovereign will)。不過他小心地避開了父子在時間上有先後 (temporal succession) 的觀念。奧氏的聖靈論就離《聖經》的教訓更遠了。他不僅將聖靈從屬於聖子,而且將聖靈當為子所創造的。在奧氏的言論中,似乎有一處說到聖靈隻是受造之物。 ?? 二. 爭論的性質The Nature of the Controversy ??1. 亞利烏與亞利烏派 Arius and Arianism ??三位一體的大爭論,通常被稱為亞利烏派之爭論,因為是亞利烏反三位一體所引起的。亞氏為亞曆山大裏亞的長老(牧師),是一位辯論高手,但他的生命缺乏深度。他主要的觀念是神格唯一派的一神論原則,就是隻有一位神,祂不是被生的,是沒有源始的存有者,也沒有存在之始。亞氏將臨在神裏麵 (immanent in God),僅為神的一種力量 (a divine energy) 的道,與最終成肉身的子或道加以區分。後者是有起頭的:祂是父神所生,用亞利烏的說法,就等於說基督是被造的。祂在創造世界以前從無有被造,因此不是永遠的,也沒有神的本質。祂是一切受造物中最偉大,最初的,祂被造的目的,是要藉者祂創造世界。因此祂是可變的,但因為祂被預見的功德被神所揀選,也因著祂未來的榮耀被稱為神的兒子。也由於祂被神認為兒子,所以配能受人的崇敬。亞利烏從《聖經》中找到章節,似乎說聖子次於聖父,來支持他的見解,即如箴八22 (在七十士譯本中) ,太二十八18,可十32,路十八19,約五19,十四28,林前十五28。 ??2. 對亞利烏派的反抗The Opposition to Arianism ??(一)阿他那修 (Athanasius) 的優點 ??The Strengths of Athanasius ??亞利烏首先受到他自己的主教亞曆山得 (Alexander) 的反對,亞力山得為聖子真的,應有的神性據理力爭,同時主張由父生出永遠為子 (eternal sonship by generation) 的教義。然而亞利烏真正最大的敵對者,是他教區中的會吏長 (archdeacon) 阿他那修。阿氏在教會曆史中為一堅強,不屈不撓的真理鬥士。西波爾說到阿他修偉大的能力出於三方麵:(a) 他偉大,堅定不移,和真誠的性格;(b)他穩固的根基,就是堅持神合一 (unity of God) 的觀念,保守他不與當日流行的從屬觀念同流合汙;與 (c) 他用正確的勸導導人承認基督位格的性質重要性。他覺得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祂而得救,與神聯合。 ??(二)阿他那修論聖父與聖子之關係Athanasius on the Relation of the Son to the Father ?? 阿氏特別強調神的合一性,並堅持在三位一體教義的解說上,不可影響此合一性。雖然聖父與聖子是屬於同一的,屬神的本質,但在本質上的神性 (essential Being) 是沒有分割或分離 (division or separation) 的,並且"次等的神" (Theos Deuteros)是非常錯誤的說法。雖然阿氏非常強調神的合一性,但也承認在神格中有三個不同的位格(拉丁文:hypostases)。他拒絕亞利烏派所說,聖子是在時間之前被造的,而堅持聖子有獨立的,永遠的,位格上的存在。同時他考慮到神格中的三位格絕不能說成是分立的,因為這樣將導致多神主義。根據阿氏,神的合一性與在祂本性 (Being) 中的區分,最好用 "本質上的一體" (oneness of essence)來說明。這就清楚地說出聖父與聖子是同質的,但也暗示二者可以在其它方麵有所不同,例如在聖父與聖子的生存 (personal subsistence) 方麵。阿氏如奧利金一樣,教導聖子是聖父生的 (begotten by generation) ,但與奧利金不同;阿氏描述此 "生出" 乃是神內在的,因而是必需的,永遠的作為 (internal, necessary, eternal act of God),而不是依賴聖父主權旨意的作為。 ??推動阿他那修,決定他神學見解的,非僅由於邏輯上一致的要求。影響他對真理的解說,主要乃是宗教的因素。他的神學教義是自然而然地從他的拯救論信念產生的。他的根本立場是,得救必需與神聯合;除了本身是神的那一位之外,沒有受造之物能叫我們與神聯合。因此西波爾說:"基督必需真的,毫無保留的是神,這樣神才真的來到人間,人才獲得與神交通,罪得赦免,認識真理和永生。" (教義史,卷一,211頁) ?? 三. 尼西亞會議The Council of Nicea ??在主後325年召開的尼西亞會議,是為解決此爭端。討論的問題是非常清楚的,可用一句話表明。亞利烏派拒絕非時間性的,永遠的生這觀念,而阿他那修則堅稱此點。亞利烏派說聖子是從無中被創造出來的,而阿他那修主張祂是從聖父的本質 (essence) 中生出的。亞利烏派認為聖子與聖父不是同質的,而阿他那修堅稱祂是與父同質 (homoousios) 。 ??除了爭論的雙方,還有較大的中間派,即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Eusebius of Caesarea) 所領導的,乃會議中的大多數。優西比烏是有名的教會曆史家,此派又稱為奧利金派,因為它的思想是來自奧利金的原則。 ??尼西亞會議及其決定Council of Nicea and Its Decision ??奧利金派傾向於亞利烏派,反對聖子與聖父同質。該派事先由優西比烏起草了一項聲明,在此聲明中除了"同質"之外,其它都與亞曆山得與阿他那修相同。此派建議用 "似質" (homoiousios) 一詞代替 "同質"(homoousios) ,即聖子與聖父有相似的本質。經過相當的辯論後,皇帝最終用了他的權威支持阿他那修派,而讓該派獲勝。會議就所爭論之點,采納了下列的聲明: "我們相信一位神,就是全能的父,有形與無形之物的創造者。又信一位主,耶穌基督,是生出而非被造,與聖父同質 (homoousios) " 等等。這是非常清晰的聲明。"同質" 一詞,除了聖子的本質與聖父完全相同以外,不能謬解作其它的意義。這樣就把聖子放在與聖父同等的地位上,非被造者,承認祂本身就是神 (autotheos)。 ?? 四. 尼西亞會議的後果The Aftermath ??1. 不圓滿的會議決定Unsatisfactory Nature of the Decision ??會議的決定並沒有止息爭端,它隻是爭端的開始。會議決定是由於皇帝的高壓手段,未能達成圓滿,而且平息的期間也不會太長。使基督教信仰的決定,在於皇帝的善變與宮廷中的謀算。阿他那修本人雖然得勝,但對於此種解決教會爭論的方法也深表不滿。他寧可借著辯論的威力來說服對方。結果清楚明,皇帝立場或情緒的改變,甚至賄賂,都可影響整個爭論。占優勢的一派可能立刻受到敗。這就是在以後的曆史中屢次發生的。 ??2. 半亞利烏派在東方教會中暫時的興盛Temporary Ascendancy of Semi-Arianism in the Eastern Church ??阿他拿修是尼西亞會議後三位一體爭論中的核心人物。他是當代最偉大的領袖,是傑出的學者,有堅強的性格,一位勇敢維持信念,隨時準備為真理受難的人。教會逐漸趨向亞利烏派,不過多數是半亞利烏派;而皇帝通常支持大多數。當時有句通俗流行的話:"一個阿他那修抵抗全世界。" (Unus Athanasius contra orbem.) 這位神的忠實仆人,五次被放逐,其職位由一些不稱職的阿諛者所取代,他們為教會帶來奇恥大辱。 ??(一)對尼西亞會議決定的反抗Opposition to the Decision of Nicea ??反對<尼西亞信經>者可分幾派。甘寧漢說:"比較大膽,誠實的亞利烏派說聖子與父不同本質 (heteroousios) 。有人說祂不像(anomois) 父神;又有一派 (一般被稱為半亞利烏派者) 說祂有與父相似的本質 (homoiousios) 。不過他們都異口同聲的拒絕<尼西亞信經>的說法,因為他們反對聖子真正的,正當的神性。他們看見<尼西亞信經>精確地,毫無保留地承認了聖子真正的神性。有時他們比較喜歡對<尼西亞信經>提出其它的異議。" (曆史神學,卷一,290頁) 半亞利烏主義在東方教會盛行,而西方教會采不同的見解,忠於尼西亞會議的決定。主要原因是,東方教會受到奧利金從屬主義 (subordinationism) 的壟斷 (聖子在聖父之下);而西方教會多受特土良的影響,發展出的神學與阿他那修趨於一致。然而除此之外,西方教會 (羅馬) 與東方教會 (康斯坦丁堡) 之間的抗衡,也需被考慮。當阿他那修被東方教會放逐時,受到了西方教會的熱烈歡迎。羅馬會議(主後341年) 與撒底迦會議 (Sardica, 主後343年) 都無條件地讚助他的教義。 ??(二)安吉拉之馬賽路 Marcellus of Ancyra ??由於馬賽路在西方教會晉升為尼西亞神學的健將,因此阿他拿修的教義逐漸沒落。馬氏又回到神格中 (immanent) 永遠的,非位格的道,與成為肉身的道之間的古老區分。此非位格的道,在創造之工上顯為神的能力。而道在成肉身時才成為位格。馬氏否認 "生出" (generation) 可用在先存的道上,因此把 "神的兒子" 僅限於成肉身的道上;並且主張在祂肉身生活的末了,道回到祂在成肉身以前與父的關係。馬氏的學說可被奧利金派或優西比烏派用來批判他們的勁敵是"撒伯流主義者" ,如此加深了東西教會之間的裂痕 。 ??(三)協調的努力Reconciling Efforts ??不少人努力挽救教會的分裂。幾次的安提阿會議接納了尼西亞的定義,不過有兩項重要的例外。他們堅稱"似質" ,並子之生出是由於父之旨意的作為。當然這不能滿足西方教會。以後又有其它的大會及大公會議,在這些會議中,優西比烏派要求西方教會認可阿他那修的放逐,並另起草一些折衷的信經,均遭失敗。後來康士坦丟斯 (Constantius) 登基,用狡猾的手段及勢力強迫西方教會主教們在亞勒爾 (Arles) 與米蘭 (Milan) 的會議上 (主後355年),與優西比烏派站同一陣線。 ??3.潮流的轉變Turning of the Tide ??反抗的受阻Disruption of the Opposition ??不正當思想的得勝,是很危險的。這事實上是反尼西亞派的疾候。他們之間分歧很大,不過在反對尼西亞這事上是合一的。但是他們一旦沒有外麵的壓力,就顯露出內部的不合。亞烏派與半亞利烏派的信仰並不相同,而且後者沒有統一的組織。在357年的舍米安會議 (Sirmium)上,他們想將各派聯合起來,將本質 (ousia),同質 (homoousios) 與似質 (homoiousios)等名詞全部丟棄,認為這些名詞非是人的知識所能及的。但是事情已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至此真正的亞利烏派原形畢露,就逼使保守的半亞利烏派進入尼西亞陣營。 ??加帕多加三教父 The Three Cappadocians ??此時有新一代的尼西亞派興起,由奧利金學派的弟子所組成,但對真理更完全的解釋,則有負於阿他那修與<尼西亞信經>。其中主要的人物就是加帕多加的三位教父,巴西流 (Basil the Great),尼撒貴格利 (Gregory of Nyssa),以及拿先斯貴格利 (Gregory of Nazianze)。他們看出,使用 hypostasis 這個字來同時表達 "本質" (ousia) 與 "位格" (prosopon) 兩個觀念,是導致誤解的根源之一。因此他們限製 hypostasis 這個字隻指聖父與聖子位格上的本質 (personal subsistence) 。他們不走阿他那修的路線,即不以在神裏麵有一個本質 (ousia) 為出發點;這三位教父思想的出發點在神格中的三個位格 (hypostases) 上,並企圖將此三位格置於神本質 (ousia) 的觀念中。二貴格利將神格中的三位格與神本質 (the divine Being) 的關係,比作三個人與他們共有的人性之間的關係。正因為他們強調神格中的三位格,所以他們使尼西亞有關三位一體的教義,不讓優西比烏派眼看為是撒伯流主義。這樣一來,道 (Logos) 的位格就得到充份的保障。同時,他們三人極力主張三位格在神性中合一性,並多方予以說明。 ??4. 關於聖靈的爭辯The Dispute About the Holy Spirit ??關於聖靈的早期見解Early Opinions About the Holy Spirit ??雖然關於這題目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到目前為止,聖靈還未受廣泛的注視。亞利烏認為聖靈是由聖子所造的頭一個受造者,此觀點與奧利金的非常符合。阿他那修則堅稱聖靈與父是同質的,可是<尼西亞信經>則僅籠統地說:"我信聖靈。" 至於加帕多加教父則跟隨阿他那修,強烈主張聖靈與聖父的同質。西方教會有聖希拉流 (Hilary of Poitiers) ,主張聖靈既能滲透神深奧的事,不可能沒有神的本質。康士坦丁堡的主教馬西頓紐斯 (Macedonius) 則發表了一完全不同的見解,他聲明聖靈是被造的,從屬於聖子;但他的見解被認為是異端,而其從者被人稱作 "反聖靈派" (Pneumatomachians) 。主後381年,康士坦丁堡大會宣布承認<尼西亞信經>,並在拿先斯貴格利指導下,接受了有關聖靈的下列信條:"我們也信主聖靈,生命的賜予者,從父而出,與聖父,聖子同配得榮耀,並藉先知曉諭。" ?? 五. 三位一體教義的完成Comple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Trinity ??聖靈由聖子而出Procession of the Holy Spirit from the Son ??康世坦丁堡會議的聲明有兩點令人不滿意: (1) "同質" 一詞未能使用,所以聖靈與聖父的屬同質沒有直接說出;與 (2) 聖靈與其它二位格之關係未能定義。聲明中有說聖靈由聖父而出(proceeds from the Father) ,但沒有確定,也沒有否認聖靈也是由聖子而出。大會在這一點上得不到有完全的一致。若說聖靈隻從聖父而出,似乎否認聖子與聖父在本質上的相同 (Essential Oneness) ;若說聖靈也是從子而出,則似乎置聖靈於依從子的地位,有損聖靈的神性。阿他那修,巴西流與尼撒貴格利堅稱,聖靈由聖父而出,但並不反對聖靈也由聖子而出的教義。伊比法紐 (Epiphanius) 與馬賽路 (Marcellus of Ancyra) 則正麵聲稱此教義。 ??西方教會的神學家一般都主張聖靈是由父和子而出;主後589年的托理多會議 (Synod of Toledo) 又加上了"和子" (fileoque) 這個字 (譯注:意即聖靈乃出於聖父 "和" 出於聖"子")。東方教會則由大馬色約翰提出最終的聖靈教義。根據他所說,隻有一個屬神的本質 (one divine essence) ,但有三位格 (hypostases) 。這三位格應被認為是神本性中的實體 (realities in the divine Being),但有不像三個人彼此間的關係。除了他們存在的方式 (modeof existence) 以外,不論從那方麵說三位格都是合一的。聖父的特性是 "非生的" (non-generation) ,聖子的特性是 "生出的" (generation) ,聖靈的特性則是 "發出的" (procession) 。三位格間的關係,被描述為互通的關係 (interpenetration, or circumincession),沒有混雜不清 (without comingling)。大馬色約翰雖然極反對從屬主義,但他仍然說到聖父為神性之源 (source of the Godhead),並說聖靈是借著道 (through the Logos) 由父而出。這依舊是希臘從屬主義的遺物。東方教會從未采取托理多會議所附加的 "和子" (fileoque) 。這乃是東西教會分離的主因。 ??奧古斯丁論三位一體 Augustine on the Trinity ??西方教會有關三位一體的觀念,在奧古斯丁的巨著 "論三位一體" (De Trinitate) 中,達於最終的階段。奧氏也強調本質上的合一,與位格上的三位。他說,三位中的每一位擁有神的全部本質,並與本質是同一的 (identical with the essence),且與位格中的其它二位同一。聖父,聖子,聖靈不像我們世間的三個人,每一個隻擁有人類人性的一部份。此外,三者不缺一而獨立,也不可能缺一而獨立 (譯注:即父不能沒有子,子不能沒有父,聖靈不能沒有子和父。) 祂們中間有相依存的關係 (mutual dependence) 。每一位都有屬神的本質,但具有不同的觀點,如使之生出 (generating),被生出 (generated),或由感化而存有 (existing through inspiration) 。這三位格之間,有一種互通 (mutual penetration),互住 (mutual indwelling) 的關係。以"位格" 一詞來指明三位之間彼此的關係,不能令奧氏滿意,但他仍然繼續使用,正如他所說: "我用這詞句,並不是為了表明三者間之關係,乃是為了不保持沉默。" 從這種三位一體的觀念來看,聖靈自然是由父也由子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