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裏的語言

我喜歡靜靜地把自己的感覺注入相機裏,讓它把我想說的告訴別人。
個人資料
正文

歐洲漫遊(8) 在倫敦“探親”

(2011-09-13 11:10:53) 下一個

巴黎火車站,這張本該歸入法國的相片,卻被我放在了英國遊的首頁。


 


離開巴黎的那天早上,我們事先訂的出租車準時來HOTEL接我們,走了一段高速後拐了幾個彎,僅僅十五分鍾,我們已經到了巴黎火車站。等我們排隊進站台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我們是在排隊過英國的移民局。這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美國移民局曆來在加拿大各主要城市的機場設立關卡,看來英帝國主義和美帝國主義都是很厲害的,他們都習慣把自己的大門開在別人家的前院。


歐洲之星載著我們出發了。早上七點十五分的火車,供應的早餐是難以下咽的。迷迷糊糊打了個盹,醒來窗外一片黑,原來火車在隧道中過英吉利海峽呢。下了火車,我們的眼一下子亮了,過了一個多星期半文盲的生活,看見英文,感覺象是回到故鄉似的。確實,加拿大作為英聯邦國家,和英國有著不可分割的“親緣關係”,這一紐帶雖然無實際作用地維係著兩國關係,但是英國作為加拿大的“老祖宗”,這條古老陳舊的帶子還得牽著。所以,作為加拿大公民,這次我們算是去“探親”的。


 


今年,倫敦是世界旅遊熱點。這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威廉王子和凱特在倫敦結婚了。今夏倫敦有一條新開的,專門為滿足喜愛跟蹤威廉王子和凱特腳步的遊客的旅行團。出發去英國前,我家領導谘詢後得到的消息說,由於這群威廉王子和凱特的FANS出現,The Westminster Abby的門票全部售罄。

看著我失望的眼神,領導開始他的搜索行動,最後在The Westminster Abby街道的附近找到一家四星級的St. Ermin's Hotel. 到倫敦的那天,他直接把我領進這家HOTEL,他對我說:“我雖然不能像威廉王子那樣帶你進教堂,但我可以讓你在教堂對麵睡三個晚上。” 確實,一進這HOTEL,我就喜歡上了它。它並不是很大,但是很優雅,房間很考究,很舒適。



第二個造成倫敦成為世界旅遊熱點的原因是2012年的奧運會,作為主辦國,英國很努力地改變倫敦與世界不相容的東西,最明顯的是在地鐵裏自動扶梯上寫“Stand on the right ".在橫道線上用箭頭指著寫“Watch your left ".這些都是為了避免英國因為反向行駛與國際上大部分國家的差別而造成的安全問題。


我們一到倫敦,利用第一個下午,參觀了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我們這次旅遊重點裏的重點,說白了,計劃這次旅遊就是小家夥想看大英博物館。1753年,著名收藏家漢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去世後遺留下來的個人藏品達1700件,還有大批植物標本及書籍、手稿。根據他的遺囑,所有藏品都捐贈給國家。這些藏品最後被交給了英國國會。在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築博物館的資金後,大英博物館最終於1759年1月15日在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對公眾開放。



博物館在開放後,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冒險活動得到了大批珍貴藏品,到了19世紀初,蒙塔古大樓已經顯得不敷使用了。於是1823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麵建造一座新館,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樓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館建成後不久,又在院子裏建了對公眾開放的圓形閱覽室。由於空間的限製,1881年大英博物館將自然曆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離,大英博物館專門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館再次重新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內容分離,組成新的大英圖書館。

大英博物館曆史上除了1972年的幾個月外,一直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2002年博物館麵臨了嚴重的財政危機,由於館員抗議裁員,博物館甚至被迫關閉了幾天。我們在進口處自由索取參觀介紹資料的時候,看見很大的籌款箱,我們投入了幾張英鎊,看到裏麵有一張100萬的紙幣,想起電影百萬英鎊,後來仔細看了才發現是“韓幣”。


 
博物館分很多館,古代埃及部收藏文物達7 萬餘件,僅次於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藏品中有大型人獸石雕和為數眾多的木乃伊,聞名於世的羅塞塔碑石,多種碑刻、壁畫、金玉首飾、鐫石器皿以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麵像的模型。年代可追溯到5000年前。



古代希臘、羅馬部,展出有古羅馬曆代皇帝的半身雕像,雅典衛城出土的雕塑、粘土版文書、陶壺、金器,以及額爾金雕刻群內的一組帕特農神廟雕刻。帕特農神廟雕刻是該院展品中的佼佼者,原是古希臘雅典衛城中的一座主廟,是歐洲古典主義建築的典範,19世紀初,博物館以 3.5萬英鎊把雕刻買了過來。


斯坦因從中國敦煌掠走的壁畫和經卷,也收藏在這裏 ,都是 5~ 11 世紀的作品。經卷中除佛經以外,還有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的經典。在中國文物陳列室內展出的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玉琮、玉刀、玉斧,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的銅鏡,漢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及經卷、絲綢、繪畫,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釉裏紅瓷器,明代的掐絲琺琅等。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唐(宋)摹本,也在這裏陳列。


 


日本館和韓國館非常簡單,但它們的冷氣開得比較足,我在這裏坐下來,便不想起身了。轉到底樓大廳買了兩本大英博物館的介紹書籍,又買了點飲料小吃後便去圖書館坐了一下。晚上我們離開這個帶有“收藏”和“教育”雙重使命的博物館,在步行去唐人街的路上我問我兒子:
“你認為大英博物館如何?” 他說:“非常棒。以後都不會再看安省皇家博物館了。”


 


倫敦的唐人街真的僅僅就是一條小街,街道兩邊的餐館派出接待人員到街上來拉客。好多天沒有吃中餐了,我們走進一家比較幹淨的粵菜館,感覺菜還是比較多油炸的,符合西人口味偏多。


吃完飯走一圈,看到一些比較新型和樸素的小館。這裏的中國客人大部分講廣東話,因為從香港人來這裏不用簽證。相對來說,講國語的同胞就比歐洲聯盟國少很多。




在英國的第二天,我們便參加了Evan Evans Tours。這是因為我家的孩子聽不全中文,他希望選擇一個講英文的團參觀英國。我們的行程是參觀溫莎古堡,牛津大學,巨石陣。並得到第三天免費的乘坐Original Bus參觀倫敦市區的機會。(在這裏我們先將第二天的行程放一下,直接跳到倫敦第三天的城市遊。)



我們所乘的Original Bus,是和倫敦傳統的Big Bus一樣的能夠允許客人到站自由上下車的雙層開頂巴士。Original Bus & Big Bus目前競爭得很厲害,派出的車輛足以把整個倫敦的景點街道堵塞。



在聖保羅教堂跳下車,我們參觀了當年查理斯和戴安娜舉行婚禮的教堂。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是1675~1710年建造的英國國教的中心教堂,被譽為古典主義建築的紀念碑,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



在教堂裏和周圍參觀後走上泰晤士河上的吊橋,從London Bridge 越過視線看遠方的London Tower Bridge. 這才知道,原來兩座被人們混淆的橋都沒有像孩子口裏唱的那樣FALLING DOWN.





大巴士駛過London Eye的時候,Tower Bridge也就不遠了。


 


這條橋上我來來回回走過四回,我被它的堅實所感動。




這座100多年前的宏偉建築,橋的兩端各有一座方形主塔高傲地聳立,仿佛兩座王冠。整個橋有上下兩層,上層是支撐兩側的塔,下層是行人和車輛穿過的道路,尤其行人可領略泰晤士河的極美風光!

當泰晤士河上有巨輪鳴笛示意通過時,兩座主塔內的機器啟動,使橋麵分開,從中間向上折起,船隻通過後,再緩緩落下恢複原狀。據說每次動作隻需要一分鍾左右,而這種精湛的機械設計與建造幾乎從未有過故障。可惜我沒能有機會見證 塔橋張開的過程。



我們在塔橋腳下一間酒吧吃了英國出名的Fish & Chips. 說真的,在倫敦我很難找到有特色的餐館,或許,這裏的食物就和我們在北美洲吃的公司午餐相似,所以我沒有食欲。



英國的天是多變的臉,下午一場雨把我們送上泰晤士河上的遊輪,在船上巡遊了一段,經過London Bridge,那可是一座再普通不過的橋。我家兒子說,難怪我們小時候常唱“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原來倫敦橋是泰晤士河上資格最老的橋,公元965年建成。它原是一座木橋,兩個世紀後改為石橋,是當年溝通泰晤士河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歲月滄桑,倫敦橋難逃蒼老的命運,逐漸顯露了頹敗的跡象,於是,便流傳了這樣一首充滿悲劇色彩的民謠。但英國人並沒有看著倫敦橋倒塌,而是把它變為無價寶。他們大力宣傳倫敦橋的曆史華彩,把廢橋作為古董,賣給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城地產商。商人把古橋的構件逐一編號拆卸,用巨輪運至美國,再按原樣在哈瓦蘇湖上把它重新砌築起來,周圍點綴以英式房舍,成為一個別開生麵的旅遊點——“小倫敦”。美國地產商讓英國人賺了錢,自己也並不吃虧,由於“古董橋”的吸引,遊客不絕,皆大歡喜。

我們在大笨鈡下了船,直接去The Westminster Abby參加下午六點的音樂彌撒。



上帝保佑,在眾多排隊的遊客中,我們是最後十名允許進入的。我們家三個人被分成三處坐,我終於有機會坐在威廉王子和凱特舉行婚禮的聖殿裏聽風琴獨奏。這裏不許照相,連相機也一定要放進包裏,英國人的規矩就是這樣的嚴。散場的時候,我先生說:“我雖然不能讓你在這裏舉行婚禮,但我也算帶你在這裏聽過一場音樂崇拜了。” (唉,又來了,又來)



穿過維多利亞街進入我們的HOTEL前,我們見到一間掛滿花籃的酒吧,詢問了服務員,孩子可以進去,但不能喝酒.



這裏是老牌的酒吧,牆上掛滿了英國曆史名人的照片,但是食物還是沒有特色,到此時,我已經對英國餐不抱有幻想了。





在英國的第四天,正當我們要離開倫敦飛回加拿大之際,倫敦北部發生了暴亂。上午我們去附近的白金漢宮看換崗儀式,可是騎警都嚴陣以待注視著北部的暴亂。


還好我們在溫莎古堡看過一場換崗儀式,便在廣場上拍攝照片.



突然我腳下踩到一個金屬的圈,一看是紀念戴安娜王妃的印記。我的眼睛有點潮濕了:一個美麗的女人,活著在宮裏受辱,死了在宮外隻占一席之地,且還被遊人不經意地踩在腳下。



英國倫敦,這門“親”我算是探過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z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引: [[看見英文,感覺象是回到故鄉似的。...所以,作為加拿大公民,這次我們算是去 “探親”的。]]
---
強烈建議你學習法文! 加拿大是雙語係國家!...法英並用!

並且,學習多一種語言的感覺真是妙啊! 其妙無窮!
winrunner 回複 悄悄話 love it... when beauty meets sentiments, this is where I can "feel" a place through your words and the photos. Also agree, food will always be a headache when traveling to Euro, what we ate growing up as a child, is what we enjoy eating as adult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