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阿維尼昂,熏衣草,教皇宮

(2006-08-22 20:41:35) 下一個
我對Avignon 一直很感興趣。曆史上西方天主教庭在阿維尼昂定都長達一世紀,曆經5位教皇,並且經曆天主教兩位,甚至三位教皇並存的混亂時間。這段被稱為‘阿維尼昂之囚’的曆史隻不過是天主教長期權力爭鬥的一小段插曲,但前前後後的經過還是挺有意思。

這次本來是要去巴塞羅那度假一個星期,開車南下路上經過阿維尼昂。7月初正是薰衣草盛開的季節,老婆激動得不行,於是決定在阿維尼昂住一天。同行的還有2歲的兒子和一對情侶朋友。計劃8點出發,結果9點才上路,這是意料之中的。

我們先去 Abbey de Senaque 看薰衣草。塞納客修道院在阿維尼昂東部40公裏的山裏,以大麵積種植薰衣草聞名。從阿維尼昂北口出了高速上國道,普羅旺斯的田園風光很是迤邐,遠處起伏的山陵,路邊大片的水果園,葡萄,蘋果,梨,櫻桃什麽的。視野很開闊,這對於我們這群住在格勒這個山溝溝裏的人來說是多麽重要!在格勒,不論你沿著哪條路,向著哪個方向,不出3公裏,肯定會發現你在某個山頂吹風呢。


我們在一個櫻桃園4歐買了兩公斤新摘的大櫻桃,洗也沒洗,上車吃了個痛快。






在離塞納客6公裏的地方,路邊有一個石頭城,Village des Gordes,很有特點。Gordes占據一個小山的尖頂,一麵是連著遠山的平坡,一麵是麵向平原的陡壁,石頭房子一層層的圍繞著,頂端是廣場和教堂。如果山腰和底部能有兩層城牆,還真有lord of the ring裏崗多城的氣魄呢。




Gordes的房子大多由黃色的石頭築成,看樣子就是當地山上的石質。有意思的是造房的石頭並沒有打鑿成規則的長方體,而是大致上的長方體,棱角大多是天然的圓角,向外的一麵也不平坦,有的石塊甚至保持著不規則的天然形狀。石頭用灰料粘合,卻並不抹平,石頭之間粗看上去有著很大的間隙。這顯的整個建築群非常的粗曠,在烈日下,很有氣勢。我沒有去過戈壁上的樓蘭遺址,但一直覺得當年樓蘭國的房子應該就是這樣的。

塞納客修道院在一個山坳裏。修道院規模並不大,是中世紀的建築。左麵是一個巴西利卡的教堂,右麵和後麵是兩進的三層回院,後麵是花園,也許也種植了蔬菜和果樹。在翻山的路上,可以俯視修道院全景。












修道院前麵和側麵的山坡上種著大片的薰衣草,正在盛開,一片耀眼的紫色,半人高的花叢,一壟壟的整整齊齊,隨著地勢的起伏上上下下,連綿不絕。很難想象這樣單一色彩的簡單幾何重複,居然能有這麽美!密集的花叢中蜂飛蝶舞,嗡嗡嗡,嗡嗡嗡的。小兒子在花叢中鑽來鑽去,看見大蝴蝶就跑去追,高興得不得了。




不過好像並沒有感到薰衣草有多香。遠沒有達到來之前朋友介紹的‘一近塞納客,就能把你薰暈’的境界。這可能和我曾經得過鼻炎有關。在國內讀書的時候,我得過過敏性鼻炎,巔峰時期經常連打四五十個噴嚏,直至鼻血噴濺。不堪回首。估計鼻細胞都給殺死了。


我們來的時候不巧。修道院不能自由參觀,必須是每隔兩個小時的半點鍾有人帶著才能進去。我們是1點到的,必須要等到2點半。買了5歐的票(我們用了學生證,正常價格是6歐),等了一會兒,煩了,又給退了。我們在修道院四周轉了轉, 有些遊人,總體上非常非常的整潔和安靜。是個修行的好地方。我95年曾經在五台山北台頂一個小廟裏住過兩天,抬頭是湛藍湛藍的天,耳朵裏滿是呼呼的風聲,5月份感到嗖嗖的涼。就是這個感覺。老婆在小賣部裏買了薰衣草的香精和香皂。都不貴,三五歐一瓶。商店裏還有很多圖書,熏衣草的香料和蜂蜜什麽的。




吃過東西,掉頭向阿維尼昂進發!阿維尼昂和天主教庭的瓜葛很有意思。中世紀的時候,羅馬教皇對世俗王權影響非常大。皇帝如果得不到教皇的加冕,回家就做不成老大,教皇看哪國皇帝不順眼,動不動就威脅要發布命令要廢了誰。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皇室都盡可能的影響天主教總瓢把子的推選。1303年法國皇帝扶持波爾多大主教成為羅馬教皇,在羅馬住了幾年,發現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在人家的地盤上不好整,幹脆1309年把老窩搬到了阿維尼昂。阿維尼昂住了3位法籍教皇之後,羅馬人不幹了,賺錢露臉的買賣都給法國人弄走了,很吃虧,於是1377年自己也整了一個教皇。兩個教皇各自任命一批支持自己的馬仔當各國大主教,皇帝們也拉幫結派,你支持這個,我支持那個,整天吵吵嚷嚷,口水橫飛,動不動就動刀動槍,一直鬧了30年。大家一看不行,1409年在比薩開了個宗教會議,兩個老家夥都不要了,選出了一個新教皇,沒想到兩個老家夥都不服,手下的馬仔都很多,於是就出現了阿維尼昂、羅馬、比薩三個老大並存的局麵。 直到1418年,又一次召開了宗教會議,重新確定了教皇和世俗皇權的關係,才把這一麻煩擺平。比薩和羅馬教皇一見風聲不對,腳底抹油,趕緊辭職,阿維尼昂教皇嘴硬,讓人家一頓很整,窩窩囔囔的退了位。於是天主教庭又把總舵搬回了羅馬,阿維尼昂教皇宮從此廢置。
進城之後,發現阿維尼昂保留著非常完整的中世紀的環形城牆。這即使在歐洲也是罕見的。我們把車停在office de tourism附近的一個酒店裏,省去了停車費。 小城不大,穿過一條熱鬧的步行街,幾步路就走到了教皇宮廣場。



參觀過很多大教堂和皇宮,很難想象阿維尼昂教皇宮會是這樣一個樣子。從外部看,整個建築非常宏偉,可是沒有一點教堂的樣子,也不像是皇宮, 而更像一個防衛性的野外堡壘。 磚牆厚重,色彩灰暗,正麵很小的幾個帶著鐵欄杆的窗戶,頂上是城牆一般的圍垛,正門很小,沒有台階,沒有立柱,沒有穹頂,沒有拱廊,沒有尖頂,沒有塔樓,沒有裝飾,整個就是一個碉堡的感覺。






門票9歐(學生證,平價11歐),帶免費的語音導遊設備, 各種語言都有。這一點非常好,在其他的地方,語音導遊設備都是要付費的。室內禁止拍照。教皇宮內部風格和外部是一致的。磚牆異常的厚重,很多房間很大,很高,但窗戶很小,絕少有壁畫和裝飾。牆壁基本上都是土黃色的磚石,沒有看到大理石的貼麵。沿著拐來拐去的通道走動,照明很暗,弄得有點陰森。很讓我詫異的是好幾個大廳和大房間的頂是平行搭建的木結構,而不是中世紀皇族建築和教堂常用的羅馬式鬥拱構架的石結構。隻有在開放式的內廳,見到了很少幾組艾奧尼石柱和羅馬式的圍廊。教皇宮各個建築頂部基本是連通的,有連起來的高大圍垛,衛隊可以在上麵巡邏。








總體感覺是這樣:阿維尼昂教皇宮在建築上水平不高,沒有特別的可取之處。13世紀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已經非常成熟,並在整個歐洲流行,哥特式建築的主要特點也已經成形,在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北部地區開始出現,但教皇宮采用的居然是通常出現在山頂或河流出海口等地點的防衛性的城堡模式,很讓人吃驚。推測原因,可能是由於內憂外患,設計師必須特別注重宮殿的安全性,由於教皇在這裏住的時間不長,隻有百年左右,還沒來得及建造裝點宮殿的細節,擴展豪華的附屬宮殿。也可能是由於時間短,沒有來得及聚集足夠的財富,也沒有出色的建築師和藝術家來為他工作。











聽語音導遊解說,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這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媽的,聽到這裏就有點來氣。好端端的鬧什麽革命,每一次所謂的革命都是一次對人類財富、文化和人性的摧殘和浩劫。革命之後,隻留下廢墟和後人的歎息,東方西方都是這樣。






阿維尼昂還有另一處景觀,Pont Saint-Benezet,聖貝爾內澤斷橋,大家經常直接就叫它阿維尼昂斷橋。橋是11世紀修的,原來河麵上一共有7孔,1669年發大水,三孔給衝垮了。現存的一端從城牆上延伸過去,一直到河中央。我們走過去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河麵很寬,流水潺潺,和旁邊的山坡古城非常協調,看著河對岸的草坪綠樹,靜靜的,很美。教皇宮的門票帶了斷橋的票。如果要單獨買,教皇宮9.5歐,斷橋3.5歐。






小兒子玩得很高興,但也困得不行了。中午在車裏麵睡了一會兒。出來帶著小孩玩就這個麻煩,小孩中午的覺沒辦法睡。我們定的旅店在城外,偏偏office de tourism拿的地圖沒有那一塊,鬱悶得要死。隻能拿著出來之前在via michelin上打印的文字說明到處找。兜來兜去花了差不多一個半小時才找到。房子雙人間,不大,但非常幹淨,熱水充足,床鋪舒適,有電視,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全部東西嗎?

2006.7.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旁白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美麗! 可以發到世界風情專欄, 讓更多的人欣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