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拚經濟:中美之間的“金融平衡” 讓美國議員們坐立不安 (圖)

(2006-08-22 16:28:26) 下一個

中美之間的“金融恐怖平衡” 美國議員們坐立不安 2006-04-07 01:05:32 點擊:2894 中美之間的“金融恐怖平衡” 朱易(洛杉磯)   十幾年前,當大部分美國人對中國既不了解,又不關心時,美國國會卻常常會通過一些責難中國的議案,不過大部分都是口頭表決,對行政部門沒有約束力。當然,隨之而來的是媒體上的喧嘩,觀察家對此有一個形容詞,就是“妖魔化中國”。   今天,美國議員又提出一個把中國產品的關稅提高27.5%的議案,想要交付表決,一旦在國會通過,中美兩國將發生貿易戰。中國的失業人數上升,美國物價飛漲,造成經濟衰退,當然也是失業人數上升。同樣是責難中國的法案,議員們卻不再可以悠然自得地口頭附議一下,他們手下的票多少決定了未來美國經濟的走向,甚至是世界經濟的走向。 國會議員的“政治正確”   這種戲劇性的變化說明了一個事實,中美兩國已從意識形態對立的情形變成經濟利益交換的狀態。過往的中美兩國交往,可以說是政治掛帥,意識形態牽頭。“政治正確”成為雙邊外交的準繩。   可是這幾年,中美兩國在經濟的依存度增加,而美國還習慣於過往政治正確的做法,結果處處觸動到了經濟神經。在痛定思痛之下,美國行政部開始認識到中國已不再是意識形態上的敵人,而是與其利益相關的合夥人。   不過,國會議員的思維仍停留在“政治正確”上,他們仍以“威脅論”作為他們處理與中國關係時的主軸。此事在他們處理中國石油公司購買美國石油公司一事上可以看出。如今中期選舉將至,為了討好選民,議員們對中國的態度一個比一個強硬,原因無他,“中國威脅”也是美國民眾的慣性思維。   不過仔細觀察之下,雖然同時唱中國威脅論的調子,但內容卻有所不同,以往的威脅論源自對社會主義的排斥,而現在的威脅論則是由於中國有成為強國的可能性。   無論從哪一方麵比,中國與美國的差距還是十分大,但讓美國人坐立不安的是中國發展的動能和前景。以一日千裏或日新月異來形容中國的發展,或許在中國人看來有些誇張,但看在美國人眼中,一點也不。   美國盡管現代化程度高,但過去幾十年的變化與亞洲國家相比實在算不上大,盡管生活用品上有一些新鮮的東西,但生活形態、思想形態和城鄉環境,幾乎還是原封不變的。   但美國人是一群愛好移動的人群,他們也深知,活力全在於運動之中,正因為中國經濟正在高速運行,所以他們才會意識到中國往何處去是與他們前途有關的一件大事。   美國公共媒體的主持人李凱訪問中國歸來的最大感受之一是文化震撼,但這種震撼不是來自文化差異,而是來自文化的相似。李凱說當他置身於上海的超級市場時,周圍的一切仿佛讓他回到了美國,他說,簡直是太神似了。 誰也承受不起貿易戰   正是這種神似,才讓美國議員們坐立不安,因為他們深知一旦中國循著美國的強國之路飛速前進,不出幾十年,世界超強的位置就得易主了。因此,美國現在出現的中國威脅論本質上已經與從前的論調有本質不同。從前的論調可以“妖魔化”來還擊,但現今的威脅論,恐怕就得中國付上代價才能證明。   中國是否會成超強,隻是遠慮,但眼下讓美國人感到不安的“中國製造”,已成為美國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美國製造業又正日落西山,要讓美國人相信中國的發展不會傷害美國,恐怕人民幣就得不斷升值,當然中國就付出就業率上的代價。   但實際上,誰都明白,人民幣升值根本就無法挽救美國的製造業,也無助於美國經濟穩定。政客總是以政治思維行事,不理會經濟學者的警告。他們之所以還有所顧慮,無非是中國手中有牌。   一旦中美兩國成為利益相關者,中美的交往就要成為利益的交換,相互受益,或是成為相互殺價,最後兩敗俱傷。中國手中的牌就是世界第一的外匯存底。美國媒體是這樣向百姓們解釋中美利益相關的事實: 中國就是在大賣場開店的店東,不斷向如同顧客的美國提高信用額度,讓美國不斷借錢,不斷買中國的產品。美國垮了,中國手上是一堆壞賬;中國垮了,美國便沒處借錢,過不上好日子了。   因此,議員們心中清楚,把中國產品的關稅提高27.5%,等於宣布不買中國貨了,那麽中國店主就一定不會借錢,讓美國去買其他店的貨。更有甚者,店東還可能出來催債。這種比喻倒也形象。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甚至認為這是“金融恐怖平衡”,顯得更為生動,因為如果發生貿易戰或者金融戰,中美雙方都將在經濟上遭遇毀滅性災難。所以,盡管貿易關係緊張,雙方都不敢首先發動貿易戰。 ·作者是旅美經濟分析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