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扁改組“內閣”,能否扭轉衰退? (圖)

(2006-08-22 16:28:05) 下一個

扁改組“內閣”能否扭轉民進黨的衰退? 2006-01-20 01:27:39 轉寄 列印 目前台灣島內政局陷入一場內鬥、外鬥、互鬥的全麵鬥爭時期。藍綠兩大陣營之間,從個人到團隊,從地方到中央,從民間到議會,從台北到高雄,從現在到未來,從策略到戰略,展開一場大較量,構成島內政治鬥爭的主軸。在民進黨內部,更是鬥翻天,從代理黨主席之爭到黨主席選舉,從“行政院長”“謝下蘇上”,從陳水扁一人決策到新潮流改革派的興起,讓民進黨陷於內鬥困境。就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大勢觀察,“國升民衰”將是整個島內政治鬥爭與政局變化的總方向。 民進黨“內閣”改組解決不了問題 在民進黨的權力風暴中,黨主席選舉之後,眾人關注的“行政院長”人選也終於塵埃落定,蘇貞昌出任“行政院長”。人事的確定,卻解決不了民進黨麵臨的困境,反而引發黨內更大的矛盾與鬥爭。 縣市長選後,陳水扁沒有認真反省敗選的原因,反而處心積慮的進行新的權力布局,除了為2008年的“大選”布局外,仍在清除黨內異己,安排自己的人馬。在黨主席選舉中,陳水扁直接介入選舉,讓他幕後操縱的遊錫□得以當選。而在“內閣”改組問題上,從選前對謝長廷的公開不滿到選後的人選權術玩弄,最終讓有著長期“扁長情結”的謝長廷離開權力中心,讓他期望的蘇貞昌出任“行政院長”一職。 到此,由扁遊蘇組成的黨內第一大政治勢力成形,也正式啟動了蘇貞昌的“總統”選舉之路。隻是出任“行政院長”一職,是蘇邁向更高權力的起點,還是痛苦日子的開始,則考驗蘇貞昌的政治智慧,考驗著扁蘇關係如何處理。陳水扁開出的“行政院長”人選的最重要條件是能夠執行他提出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大陸政策新思維。這對要在未來兩年“行政院長”任內建立政績的蘇貞昌而言,是一個難度甚大的任務。若堅持走更為緊縮的大陸經貿政策,兩岸關係無解,不僅不符合島內主流民意,也在黨內有極大爭議,可能難開創新的局麵,沒有政績,對蘇爭取2008年大位則相當不利。若要適應社會的期待,能夠在兩岸關係特別是兩岸經貿關係方麵有所作為,進行適度的開放,創造政績,以贏得民眾的信任,首先需要獲得扁的點頭,又是一個不確定的大問題。若不能突破扁的封鎖政策與牢唬?K貞昌可能一事無成;若要突破扁的限製,蘇就必須有更大的決心與魄力,扁蘇關係會出現何種變化,又成為新的變數。 就內政而言,藍綠對抗依舊,立法院“藍大綠小”的格局未變,蘇貞昌如何在這種局麵下施政,很不樂觀。扁上台五年多,先後有五位“行政院長”,均是短命的“院長”,沒有一個能夠在任內有新的作為,都以失敗下台。日前,“立法院”對新年度財政預算大肆刪減,讓新任的“行政院長”蘇貞昌麵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灶”的困境。特別是在施政上,要延續前任的財經政策思路,還是提出一套新的口號,對蘇貞昌也是一個考驗。兩年任內,任何重大執政失敗,都會重創蘇貞昌的“總統之路”。 謝長廷在與陳水扁的歷次較量中,均以失敗告終,日前終於被迫辭去“行政院長”一職。然而,謝在辭職感言中卻透露出與扁的隔閡與矛盾,公開曝料陳水扁“協調四大天王總統選舉失敗”,再度引發扁謝矛盾的升級。目前,謝長廷無官一身輕,卻對未來出路留下可猜想的空間,即要回到民間,重新出發。未來謝的動向,仍受關注,會不會投入未來“總統”選舉,與黨內勁敵蘇貞昌展開較量,不能排除。同時,呂遊之間因黨主席交接問題發生分歧,也就是說呂與遊陣營的矛盾在加深。在這種背景下,未來呂謝結盟對抗扁遊蘇陣營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以新潮流青壯派為主的黨內改革派提出一些新的改革意見,與陳水扁的大陸政策針鋒相對,主張走開放之路,但尚未成為黨內主流之音,能對民進黨的未來有多大影響,仍需觀察。 誰能處理好經濟問題是掌握“大勢”的關鍵之一 島內藍綠兩大陣營對抗與鬥爭,在兩岸、統獨、軍購與內政等方麵的鬥爭會長期進行下去,但最終會回歸最基本的經濟問題。誰的經濟政策主張能為台灣經濟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誰能實現台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誰能真正改善台灣人民的生活現狀,誰就掌握了台灣社會的脈動與大勢,就會在未來的政治鬥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台灣經濟能不能搞好,有幾個重要條件。一是如何處理兩岸經貿關係。二是經濟政策的的合理性與可行性。三是執政能力與人才。就這三個主要方麵觀察,民進黨全不具優勢。尤其在對台灣經濟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的兩岸經貿關係問題上,馬英九與泛藍陣營的政策主張是積極、開放態度,主張直航與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對台灣經濟有利,可以實現雙贏,可以避免台灣經濟的邊緣化。但陳水扁與民進黨持負麵、消極態度,特別是陳水扁日前提出讓島內各界大失所望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緊縮政策,走上了自我封閉的“鎖島政策”,不利台灣經濟的發展,也完全背離了主流民意。在這種兩條道路與路線的較量中,絕大多數民眾自然對民進黨的“鎖島政策”持反對態度,對國民黨的開放政策持肯定與支持態度,這也是更多人期望馬英九2008年上台的重要原因。 就經濟政策而言,民進黨執政五年多顯然沒有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口號與計劃倒是提出不少,但執行者不多,成功見效者更少,也是造成台灣經濟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相對的,國民黨過去的經濟政策與許多具獨創性的主張,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跡,也是讓老百姓對國民黨最為懷念的一點。講到執政能力與人才,民進黨就更無法與國民黨相比。民進黨缺乏財經專才,人所共知,本應積極尋找有能力的人士出掌“行政院長”,提高執政能力,主導台灣經濟的發展。然而,陳水扁卻將“行政院”一職作為玩弄權術的手段,五年換了五個“行政院長”。如今換上並不了解經濟、而且要求按扁意誌執政的蘇貞昌,很難提出更有作為的經濟政策。 就此觀察,未來兩年內,陳水扁很難讓處境不佳的台灣經濟起死回生,難以讓人民的苦日盡快結束,人們對台灣經濟的未來發展更為擔憂。於是人民開始把希望寄托在2008年的馬英九與國民黨身上。 能否處理好兩岸關係是未來藍綠勝否的另一關鍵 對台灣而言,不論是島內政局,還是經濟問題,不論誰執政,都無法回避兩岸關係問題。今天的兩岸關係形勢發生了結構性的或者轉折性的變化。去年,連戰與宋楚瑜訪問大陸,打破了島內政治鬥爭的“禁忌”,而與大陸共同發表多項有利兩岸經貿往來與民間交流的共識,開創了兩岸關係的新局麵。尤其是大陸借此機會,調整對台策略,相繼出台一係列惠及農民、青年學生、工商界等各界民眾的具體政策,徹底改變了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態度,也讓民進黨的民粹手段逐漸失效。在此背景下,民進黨仍未自我反省,依然堅持敵視大陸的態度,採取更為強硬的大陸政策,而且仍堅持要走“公投製憲”的“台獨”之路,完全走上了社會潮流與主流民意相背的道路。民進黨很難在這樣的新的歷史條件下,贏得2008年的“總統”選舉。 相應的,國民黨因為去年黨主席連戰大陸政策的重大調整與大陸之行,結束了兩岸政策的左右搖擺局麵,徹底改變了島內政治鬥爭中的被動地位,找到了國民黨東山再起的鑰匙,就是堅持“中華民國憲法”不動搖,堅持“九二共識”,堅持兩岸“三通”,堅持走雙贏的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之路。國民黨在馬英九的領導下,正以全新的麵貌出現在民眾麵前,逐漸得到更多人的信任與期待,國民黨正在邁向未來的執政之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