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洲時報:中國功夫雜談---中國武術擊中要害

(2006-08-22 16:28:03) 下一個
亞洲時報:中國功夫雜談---中國武術擊中要害 2006-01-11 04:40:39 點擊:1214 中國網 2006 年1 月11 日 《亞洲時報》2005年12月21日文章:中國武術擊中要害(作者:Eric Koo /埃裏克•庫) 功夫(武術)是能夠經曆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洗禮,隨後融入現代商業社會並發揚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中國功夫仍由民族團體、地方團體和宗族團體等中國人的傳統組織來傳授,也有一些大多設立在美國、中國大陸或台灣等地的正規武術學校教授武術。但真正讓中國功夫走向世界,並贏得人們對中國文化喜愛的卻是電影和電視劇對功夫世界的改編和重新詮釋。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香港電影人就通過拍攝電影讓中國功夫征服了全世界無數華人觀眾的心。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電視變得十分普及後,改編自長篇小說故事的電視劇成為了華人觀眾的最愛。這些原著長篇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中心主題,那就是武俠或者說武術英雄。男女演員身穿五顏六色的服裝,揮舞著中國長劍或大刀等道具,這類娛樂性製作很對全世界許多華人觀眾的胃口。 武俠的世界,恰如西方亞文化傳奇故事中的“地牢與龍”模式一樣都是虛構出來的。但武俠的世界完全植根於中國曆史和文化,講述了許多行俠仗義的劍客、美若天仙的少女、武功高強的少林和尚以及無惡不作的反派人物。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除了典型的小說式的武俠片,香港和台灣的電視連續劇和電影衍生出了不同主題的藝術作品,如分別以浪漫、曆史、經典、超自然、傳奇或宗教故事為題材的。 例如,有些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就描述了秦始皇、成吉思汗和康熙皇帝等中國著名人物的生平故事,從而強化了華人觀眾對中國在曆史上曾經取得的偉大成就的認識。然而事實證明,中國大陸更加雄心勃勃。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大陸的影視工作者就設法將《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等古典文學經典搬上熒屏拍成影視作品。 中國影視工作者竭盡全力保持影視作品嚴格忠實於原著小說,將很大的人力物力心力花費在了影片拍攝和服裝道具上。但由於市場宣傳推廣不力、文化差異、缺乏對西方觀眾吸引力等原因,導致中國這些大製作的影視作品在國際娛樂市場鮮有重大反響,隻能由中國國內消化這些電視劇和電影。 到目前為止,最受中國觀眾歡迎的電視劇和電影類型仍是武俠題材。被中國電影人、電視人頻繁改編次數最多的就是職業武俠小說家金庸的作品。他也是中國文學界最成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有曆史學背景積澱的金庸才華橫溢,他成功地將曆史元素、幽默、浪漫、人性和政治融於一爐,寫進他的武俠小說中。他對場景和人物性格的描寫十分生動,貼近生活,很容易讓讀者聯係到自己身上。最重要的是,他的小說情節如此跌宕起伏,使得電影製作人能夠很容易將他寫的故事改編搬到大銀幕上。 他在書中描寫的主題還涉及超越了語言障礙的典型人際關係,這為戲劇表演提供了再好不過的素材。金庸的作品還向中國現代的讀者描繪了中國曆史的概況,讀者從中能讀出人文主義觀點。 例如,金庸的名作《神雕俠侶》描寫了傳奇劍客楊過的人生、冒險經曆以及他和自己美麗的師父小龍女之間的愛情。這部小說中表現了當時社會對楊過和小龍女之間感情的排斥,因為當時的禮教不能容許學生和老師之間出現親密關係。雖然這種關係在過去是一種禁忌,但即使到了當代仍不被一些較為保守的中國社會團體接受。 《神雕俠侶》問世後大受歡迎,這部小說至少由香港、中國大陸、台灣和新加坡四個地方的娛樂工作者改編製作了五個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日本人甚至還製作了這部小說的動漫版。除了武俠小說的屬性外,《神雕俠侶》很快就被視為中國最出色的當代浪漫文學作品之一。 然而,西方小說家在其作品被改編拍攝成電影電視劇後可以成為國際名人,但金庸的名字卻隻在華人世界為人所知。他的武俠小說作品隻吸引著能夠閱讀或寫中文的讀者,以及能夠欣賞改編自其作品的電影電視劇的觀眾。不過,金庸的作品還是受到了全世界數億甚至數十億華人的喜愛,改編自他的作品的影視產品數量之多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意思的是,影視製作者努力讓他們的作品盡可能地還原曆史事實,而這則成為向華人觀眾傳播中國博大精深的曆史文化的非正式渠道。比如,中國觀眾就從影視節目中了解到,他們的男性祖先直到清朝才開始留辮子。 也有許多中國人認為,曆史事實和銀幕上描繪的一模一樣。事實上,由於娛樂產業具有商業性的特點,它的生存取決於能否留住觀眾的目光,因此真正的曆史和影視作品中的曆史並不完全吻合。比如,熒屏上的人物都身穿五顏六色的服裝,而這些服飾過去是不可能製造出來的,因為那時的染色和紡織技術還很原始,也沒有現在這麽普及。 熒屏上的武俠人物似乎都能施展一些令人歎為觀止的高難度動作,如飛簷走壁等,給觀眾帶來很大的視覺享受,但是從曆史現實主義的角度說,這卻很難讓人信服。到20世紀早期,電腦特效在電影電視上逐漸普及,揮舞寶劍就能導致爆炸或導致地麵出現裂縫的場景已不能像以前那樣引起觀眾的興趣,因為身處信息技術時代的他們麵對著無處不在的電腦特效,他們已經麻木了。 就在這時,完全由中國演員班底出演、完全中文普通話對白的武俠電影《臥虎藏龍》橫空出世。按照中國電影的欣賞標準,《臥虎藏龍》的故事主線和電影特效乏善可陳,如果這部電影沒有打進美國市場的獨特地位,它可能最後也就被歸類為具有一定藝術情調的老派武俠電影而已。然而,這部電影成為了中國人驕傲的源泉,因為西方人最終認可中國思想、中國概念和文化價值觀(如武俠)進入他們的市場,從而為中國文化擴大國際聲譽開辟了道路。 武術和武俠題材這種娛樂形式日益繁榮,激發了許多中國人去學習、研究和理解豐富厚重的中華文化和政治曆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