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死亡地圖vs.台灣汙染地圖
(2006-08-22 16:27:53)
下一個
癌症死亡地圖vs.台灣汙染地圖
細雨霏霏的週六上午,計程車客人要趕赴喪禮,「肝癌,滿倒楣的,」她說。司機馬上叫起來:「我哥哥明天下午出殯,也是肝癌,啊,沒效啦,六個月就死了。」陰雨的天空似乎更陰沈了……。
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嚴重的汙染,就是空氣與水。
翻開衛生署民國71~80年的「台灣癌症死亡率分佈地圖集」,除了以原住民為主的台東、花蓮山區,以及離島的澎湖之外,台灣本島西部平原幾乎每個癌症死亡率最高的鄉鎮(死亡率位居台灣地區前10%,而且明顯高於全台人口的地區),旁邊都有一條嚴重汙染的河流,或者附近有一個以汙染著名的工業區。
在最易受環境影響的10大癌症中(肝癌、胃癌、肺癌、腎臟癌、膀胱癌、子宮頸癌、乳癌、血癌、結腸直腸癌、攝護腺癌),死亡率位居台灣地區前10%,而且死亡率明顯高於全台人口死亡率的87個鄉鎮城市中,有32個位於河流下遊,佔總數的36.8%。
從老街溪下遊的中壢,大甲溪下遊的大甲,大肚溪下遊的龍井、伸港,虎尾溪下遊的麥寮、元長,鹽水溪下遊的安南,二仁溪下遊的彌陀、阿蓮、梓官,高屏溪下遊的高雄市,東港溪下遊的東港,被列為台灣嚴重汙染的河流下遊,都毫無意外地出現比台灣其他地區較高的癌症死亡率。而台灣高癌症死亡率最集中的河流,又以台南鹽水溪排名第一,台南將軍溪、台北淡水河並列第二。
而且,位於台灣各汙染河川下遊的西南沿海鄉鎮,在癌症死亡地圖上也沿著台17號濱海公路,從最北的伸港、芳苑、麥寮、台西、口湖、東石、布袋、北門、安南、台南市、永安、彌陀、梓官、左營、高雄市、東港鎮……地圖上每個畫有雙圈的城鎮,一個接著一個,一路不間斷地往南閃著全國各類癌症前10%最高死亡率的紅燈(見右圖),儼然成為台灣的「癌症公路」。
高雄縣梓官鄉是這條癌症公路上,受汙染之害的典型例子之一。
家旁邊流著看來濃稠暗紅的典寶溪,住在高雄縣梓官鄉台17號公路旁的汽車修理業者黃先生,就自我解嘲說:「我家門前有小河,這條河有的時候像黃河、有的時候像紅河,有的時候又像黑龍江。」
7年前,位於典寶溪下遊的梓官鄉,就以燃燒廢五金,導致蚵寮國小一千多名師生戴奧辛集體中毒的新聞著名,而戴奧辛目前已經是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一級致癌物。
根據《失竊的未來》一書,戴奧辛的毒性是砒霜的數千倍,以一公斤的體重為計算單位,隻要注射百萬分之一公克的戴奧辛,就會導致天竺鼠立刻死亡。而且隻要在老鼠發育的關鍵時刻,注射極微量的戴奧辛一次,就會在後代出生的小鼠身上產生永久性的效果。
在衛生署的癌症死亡地圖上,民國71年到80年間,梓官鄉的男女肝癌死亡率,明顯高於台灣其它地區。而且民國81~85年,梓官鄉男性肝癌的死亡率,在全省355個鄉鎮市中,赫然排名第三。
家在河流下遊的悲歌
美國生物學者史坦格柏﹙Sandra Steingraber﹚1997年針對自己位於河流下遊的家鄉,所出版的調查報告《住在河下遊──生態學者看環境與癌症》一書﹙Living Downstream - An Ecological Look at Cancer & the Envi- ronment﹚,就清楚記錄自己伊利諾州泰姿威郡鄉親的膀胱癌高死亡率,與河流上遊的汙染有關。
據史坦格柏的調查,自己家鄉的癌症個案,多集中在汙染河流的下遊,或化工廠附近,而且大量使用農藥的鄉村又比城市的癌症死亡率更高。
在這些地區,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工作壓力的兒童,癌症死亡率50年來連續不斷地升高。
連河裡的魚,都罹患了嚴重的癌症。目前北美25條河、溪流中,有16種魚都罹患有流行性肝腫瘤﹙liver tumor epizootics﹚。這些患癌的魚,通常也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食物來源。
同樣的情節,在台灣也似乎正上演。
家在安南的悲歌
剛過台南以汙染著名的「黑龍江」鹽水溪,17號濱海公路旁馬上就會見到正大興土木的「台南科技工業區」,這正是民國71年至80年膀胱癌、腎臟癌、肺癌、甲狀腺癌死亡率都居全台灣最高的台南市安南區。
這個夾在鹽水溪、鹿耳門溪出海口中間的地區,在台灣歷史上以兩件事著名: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登陸台灣的上岸地點就在安南,鹿耳門溪出海口今天仍樹立著「鄭成功登陸紀念碑」。除此之外,中石化安南鹼廠廢料中的汞、五氯酚等一級致癌物,曾汙染工廠及廠外地下水與土壤的著名工業汙染事件,也在安南。
已經停工17年的台鹼廢廠,大門外赫然就見連綿不斷的魚池,仍然噴水養著草蝦和虱目魚。拖延多年,今年五月初,環保署與中石化剛剛開完的廢物汙染整治會議,仍然沒有訂出整治的期限與標準。
雖然當地養殖業者紛紛說自己的魚池已經受到汙染,甚至有居民宣稱已經吃過汙染的魚蝦(見20頁),但是到底台鹼的汙染對工廠以外的地下水是否有影響?廠外的魚是否已經受到汙染,而影響了當地居民的健康?「廠外有沒有汙染,目前還有部份資料沒有出來,」台南市環保局負責整治業務的於台珊說。
日據時代就開始汙染的台鹼,第二次大戰後由經濟部接收,民國74年賣給了中石化。到底整治汙染的責任應該屬於經濟部,或後來接收的中石化,仍然不清楚。
「中石化的配合意願還滿高的,」台南市環保局的於台珊說:「但是目前土壤汙染法和地下水汙染法都還在行政院審核,到底誰應該負什麼責任,還沒有明確的規範。」說明台灣對於地下水、土壤汙染影響健康的管理,一直沒有明確的政策。
吃米也可能致癌?
事實上,台灣西南沿海的地下水,本來就有另個明顯的環境致癌高手──砷(古稱砒霜)。這個曾經以烏腳病著名的環境汙染源,從雲林、台南延伸到嘉義各沿海鄉鎮,在各類癌症上,都成就了高於全國的死亡率。安南的一口井,在民國57年一次全省八萬多口地下水井水質檢驗中,含砷量就曾高居台灣第一位。
住在安南的居民,也早就知道地下水不能喝。台南自來水公司業務課課長周盛華,就是出生、成長在安南區。「我十幾歲的時候每天還要負責去挑水喝,我們那時候就知道地下水不能喝,」今年已經51歲的周盛華說。
大量烏腳病的研究,促使西南沿海地區很早就裝設自來水而改善飲水品質,但是,致癌的砷仍有可能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致癌。烏腳病地區居民用含砷地下水灌溉的農作物,已經證實含有能夠致癌的無機砷。
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郭浩然,就曾對台灣西南沿海烏腳病地區的作物做過檢驗分析,結果證實每公斤的白米含砷量高達150微克(千分之一公克),其中68%是能夠致癌的無機砷。同樣重量的蕃薯含砷量也高達110微克,其中75%是無機砷。而且台灣其它地區所生產的米含砷量也不低。
大量食用含砷量高的食物,的確有致癌的風險,但是到底米含多少砷才算安全?是不是證實米中含有砷就應該銷毀不食用?郭浩然自己不相信「長期食用含極低劑量砷的食物,有累積致癌的效果」,因為人類遺傳基因(DNA)對毒物的細胞破壞有自然的修補能力。但是他也提醒,美國環保署目前對「砷」這種明顯的致癌物,並不設劑量的「閥值」(threshold),認為隻要含砷,就有致癌風險。
台灣化學毒物的管製,不僅在砷上與國際有不同的標準,許多其它毒物的管製標準也比國外寬鬆。高雄醫學院職業病防治示範中心主任何啟功就指出,台灣目前對致癌的苯,容許的管製標準就比別國高5倍,兩年前是別國的10倍。
「很多人以為隻要符合安全標準就沒問題,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現在累積的所有法定安全標準,都是因為有傷害報告,而往下調整的,」何啟功說。他認為最危險的致癌物,正是低於一般人能感應、檢測得到的毒物:「有些東西可怕,是因為它沒有感覺,不知不覺跟它長期接觸才最危險。」
他曾經研究電信局工人受無感硫酸氣汙染,8年間就得到鼻咽癌致死的案例,結果顯示低濃度的毒物,對癌症的威脅反而越高。
根據何啟功的報告,電信局致癌工場檢測出的硫酸氣隻有0.2mg/m(微克/立方米),而硫酸氣的法定安全標準是1mg/m,表示即使合乎安全標準的硫酸氣,仍然能夠致癌。「正是因為低濃度,他們(電信局3名員工)才可能忍受8年半沒有感覺,有感覺他們就會受不了,他們就會跑啊,」何啟功指出,同樣的邏輯,在工廠外的開放空間也一樣適用。
長期累積微量毒物的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