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古代詩人 對數字的概念模糊愛昧的。
對於古詩人來說數字更重要的是為了切合平仄,有時必須更換實際的數字才能合乎韻律。如:十,百,萬是一組仄韻數字,一,三,七,八,千又是平韻數字,如果使用數字不嚴格遵守平仄規律就無法作出好詩了。
所以蘇軾隻能說“竹外桃花三兩枝”,與習慣和口語中的“兩三枝”相比很拗口。“萬水千山總是情”等比“千山萬水總是情”更符合平仄規律。
李白《襄陽歌》中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蘇軾《惠州一絕》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都是一種象征意義上的數字:無論李白多麽喜歡喝酒,如果一天喝上三百杯,不急性酒精中毒也會腹脹得無法動彈。就按他所說的十分之一計算,三千六百日,每天三十杯,其肝髒功能失常不是肝癌就是肝硬化,是無法活下去了。
無論蘇東坡多麽喜歡荔枝,一天吃上三百顆荔枝,保不準口舌生瘡,是無法啖下去的!
日本社會對中國有一種先天的天然的“不信感”,許多負麵印象多來自對中國古代詩人的傑作,他們囫圇吞棗地誤認中國人“言過其實”。
日本人說中國人喜歡誇張、撒謊,什麽都是“白發三千丈”隻是誇誇其談。所以在企業的事業談判中,中方越是拍胸脯、做保證如何如何隻會讓日方越會引來懷疑。因為誇張的說法讓精打細算的日本人無法跟上腳步。
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多是模擬性的(analog),現代日本人的思維更多的是數碼性的(digital)。一個模擬信號可以經過大腦的多路轉換器和一個或多個放大。而數碼型號則是嚴格的數字係統的增減。古人所學的知識有限,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二十四史之類,後來有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對於科學知識了解甚少。
所以如果讓古代詩人打麻將可能是不記過張,炒股不看大盤,不會割肉清倉,也不會囤積居奇,搞政治不懂隱忍。
少年李白“觀奇書”、“樂仙遊”、“好劍術”,才能與興趣廣泛,賀之章譽其為“天上謫仙人”。唐玄宗時,李白隻不過是一個待詔翰林。李白性格傲岸不群,根本不能忍受這等“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自請還山,離開長安,開始了他的漂泊…在詩人李白的眼中數字就是一種工具:“千山飛鳥絕,萬徑人蹤滅。”運用數字使詩對仗工整,富有韻律美;進行對比;“千裏江陵一日還”除非是坐動車或高鐵,否則無法實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千長”。表示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些數字主要是古詩獨特藝術之處理,為了達到一種盎然的情趣,千萬不能當真、認真、更不能較真。
日本的徘句也好短歌也好,惜字如金,一個字代表很多思想考量,如果用數字反而局限其意識境界。
不能將詩人的數字當數據,立論,論證,導出結論。鄭燮《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簡直就是數字的多用。邵康節《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用數字巧妙地將煙村、人家、亭台、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靜謐柔美的田園風光圖,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李嶠《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寫風的小詩,很有浪漫主義情懷。風無影無形,卻可秋風掃落葉;春風開百花;激起千層浪;吹斜萬竹林。無形的風,在詩人筆下,不僅有形,甚至有性格,有力量,有脾氣。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複,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梅花 陸遊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古詩中可謂不缺少數字,特別是格律詩和絕句更願意使用數字。
古詩,猶如川菜中的花椒海椒,是調味料,是刺激味蕾的藥品。任何一個詩人都會使用數字來“背書”。日本的短歌,長歌,俳句就像日本料理一樣講究的是清淡、新鮮,沒有任何調味料都可以“料理”。在日本是個文學中數字是少見的。
還有即便是使用數字,日本人更喜歡使用“千”而中國人似乎更喜歡使用“萬”字。麻將裏麵沒有“百”、“千”、卻有“萬”字。
萬家燈火,萬壽無疆,萬事開頭難,萬丈高樓平地起,萬惡的舊社會,萬眾一心,萬人空港,萬事如意,萬世師表,萬馬奔騰……。換成“千”字就不順口了。
在日本的成語習慣用語中以“千”字為多,千裏迢迢,千鈞一發,千秋大業,千載難遇……。換成“萬”字就有點拗口了。
“山千海千”(老奸巨猾),《千與千尋的神隱》、“千的風”……
日本表示多的東西更多時候使用“千”,可能是受佛教的影響。“千手觀音”,日本地名多以“千”為多見:千葉千,千代田,千馱穀,北海道的千歲機場(chitose),千林,千舟,千草……。日本的國歌《君之代》就是千代開始……
但近代的四川料理如麻辣火鍋,麻辣燙一樣覺得佐料、辛辣材料太多,讓許多人受不了。簡直就是數字的堆砌羅列。
至於毛澤東的詩詞中的數字更是多多益善,“不吃辣不革命”的毛詩人幾乎每首詩都要用一些數字為“調料”----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糞土當年萬戶侯”,“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對於數字的無心使用也是詩人對數字的無頓著(不敏感、混亂)
那種“大躍進”,“萬斤水稻”,和“蘇修都一萬年”等不切實際的說法就大行其道。對“一句頂一萬句”這句話到了晚年最後明白了是“被利用”了,“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實際上是不嫌肉麻的“捧殺”,晚年之萬年,悔之已晚!
(略)
注:古詩詞
常見修辭方法有:比擬、比喻、排比、誇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反複、襯托、用典、化用、互文等。
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樂府詩,沒有特定的字數限製
七言律詩,每行七字,有八行
七言絕句,每行七字,有四行
同理有五言律詩與五言絕句
詩、詞、曲三類
古體詩(古風、古詩)、近體詩
律詩(五律、七律)和絕句(五絕、七絕)(今體詩、格律詩)
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詞”是近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曲子詞”、“樂府”、 “詩餘” 、 “長短句”等。
根據詞調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0字)、長調(91字以上,三闕以上)。
詞有詞牌,詞牌嚴格規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從風格上來說,詞有豪放和婉約之分,蘇辛是豪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的集大成者。
曲“曲”即散曲,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並盛行於元代。
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調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關漢卿的《竇娥冤》
馬致遠《漢宮秋》
鄭光祖《倩女離魂》
白樸代表作《梧桐雨》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分:
1、看朝代:近體詩出現在唐代之後,唐代之前的必為古體詩。
2、看字數和句數:近體詩基本為五言和七言,句數基本為四句或八句。
3、看押韻:古體詩押韻自由;而律詩押韻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五律第一句不押韻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韻的居多。
4、看對仗:若前麵條件都符合,且是八句,那麽分析三、四句和五、六句,看是否對仗,律詩一定是對仗的。
詩歌鑒賞常考四方麵:
1、內容鑒賞
2、詩歌意境鑒賞
3、手法鑒賞
4、語言鑒賞
(二)題材
體裁:從詩歌的格律(形式)上來分。
題材:從詩歌所寫的生活領域(內容)來分。
常見的詩歌題材一般有哪幾種?
1、寫景(抒情)詩
2、即事(詠懷)詩(敘事詠懷詩)
(包括送別詩、羈旅詩、閨怨詩、感時詩)
3、詠物(言誌)詩
4、懷古(詠史)詩
5、田園(山水)詩
6、邊塞(征戰)詩
7、哲理詩等。
A、讀頭:細讀題目,初步了解詩歌內容。 B、讀尾、讀作者:通讀注解,知人論世(生活經曆、寫作背景、寫作風格等)。 C、研讀詩歌,找詩眼與特定意象。 重要方法:抓詩歌意象
分析內容情感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麵。 (力求真實)
二、概括畫麵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抓住特點,用形容詞概括)
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
詩歌意境鑒賞
手法鑒賞
寫作手法(寫作技法)是個大概念,它包含了章法結構、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四個方麵。
(一)章法結構:起承轉合、線索貫穿、前後照應、前後對照鮮明、過渡自然等。(見姚P56)
(二)古典詩詞常用的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描寫方法:可分為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麵結合、明暗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細膩、多角度描寫(俯仰遠近、視覺聽覺等)、色彩渲染、對人物的描寫(動作、語言、心理、肖像、正麵、側麵、細節)等
抒情方法: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借古諷今、懷古傷情)。
(三)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通感)、擬人、 誇張、借代、對比、對偶、雙關、互文、設問、反問等。(排比、引用、反複在古詩詞中不用)
(四)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
起興(比興)、象征、正襯—襯托(烘托、側麵烘托)、(對比)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動靜結合、化動為靜、用典、化用、托物言誌(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借古諷今、懷古傷情、情景交融(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藏情或寓情於景)、情中見景、虛實相生、點麵結合、豐富的想象、聯想、含蓄、選用一些……意象渲染出……氣氛,等等 + 修辭手法。
章法結構:
起承轉合、線索貫穿、前後照應、前後對照鮮明、過渡自然等。(
古典詩詞常用的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描寫方法:可分為正側結合、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麵結合、明暗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細膩、多角度描寫(俯仰遠近、視覺聽覺等)、色彩渲染、對人物的描寫(動作、語言、心理、肖像、正麵、側麵、細節)等 。
抒情方法: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典抒情、借古諷今、懷古傷情)。
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比喻(通感)、擬人、 誇張、借代、
對比、對偶、雙關、互文、設問、反問等。
(排比、引用、反複在古詩詞中不用)
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
起興(比興)、象征、正襯—襯托(烘托、側麵烘托)、(對比)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寫哀、哀景寫樂)、動靜結合、化動為靜、用典、化用、托物言誌(借物喻人、借事喻理)、借古諷今、懷古傷情、情景交融(觸景生情、借景抒情、景中藏情或寓情於景)、情中見景、虛實相生、點麵結合、豐富的想象、聯想、含蓄不直露(蘊涵)、選用一些……意象渲染出……氣氛,等等 + 修辭手法。
(除外:以小見大、設置懸念、伏筆照應/鋪墊、抑揚結合、詳略結合等在古詩詞中一般不用)
豪放與柔婉
豪放 所表現的題材多為雄心偉業;所描寫的景象境界開闊;所運用的動詞富有力度、形容詞和副詞色彩鮮明;有時有激越昂揚的抒情;多用排比、誇張、反複、反問等修辭手法。
柔婉 所表述的對象纖巧細致;所表現的情感細致纏綿;所描寫的畫麵色調輕柔;修辭上少用排比、誇張、反問。
直露與含蓄 直露 表達作者的感受和觀點比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情達意,而是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設問等手法。
質樸與華麗 質樸(平實) 語言通俗化、口語化;少用修辭,少描繪性語句。
華麗(典雅) 講究節奏和韻律,多描繪性語言;多用引用、排比、對偶、用典等修辭手法。
莊重與詼諧 莊重 文章的話題較為嚴肅、語氣凝重,句式整齊、完整而綿長;關聯詞運用完整準確。
詼諧 語氣輕鬆幽默,多誇張、反語、比喻,有趣味。
簡潔與繁複 簡潔 語勢流暢,多用短句。
繁複(細膩) 多用長句,多對比性和辯證性語言。
煉字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義。節骨眼處一個好字,會使全句全篇一下子光彩照人、神韻俱備。這個字往往被稱作“詩眼”或“詞眼”。古人這樣說: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盧延讓
“詩賦以一字見工拙”——蘇東坡
“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郊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方幹
賈島一“推”一“敲”傳為千古佳話
一、解釋該字在文中的含義。(本義——引申義)
二、指出所用到的手法,分析描摹景狀的效果。
三、指出該字在表現意境,傳情達意中的作用。
《詩經·國風》:清新、自然、質樸、簡約。
漢樂府:緣事而發(即敘事性)、質樸自然。
魏晉:建安風骨——慷慨悲涼、剛健有力。
齊梁:浮靡——詞藻華靡,內容貧乏。
初唐(四傑):清峻。
盛唐:雄渾闊大。
晚唐:傷感。
語言(語句理解)——形象(意象、意境以及人物形象)——思想內容(思想及感情)——表達技巧(各類手法)
從作者推測背景,從題目聯想內容。
從小序了解緣由,從注釋破解難點。
從語言讀出感覺,從景物體味情感。
從意境洞察心胸,從尾句參透主旨。
從思路把握結構,從表達分析技巧。
1.鑒賞詞語或名句 ①扣住重點詞語分析,回答題幹的問題。
②解釋或描述名句的內容,為下文分析做準備。 ③概括該句語言風格、煉字方麵的特點或表達技巧。 ④聯係詩人,點出句中隱藏的情感。
2.鑒賞藝術特點 ①分點概括藝術特點(語言風格、煉字技巧、表現手法)。 ②指出後舉例論證。引用詩中的原句(詞)說明其藝術特點。 ③說明運用這些藝術手法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