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人的數字觀
對數字的概念模糊愛昧,對於古詩人來說數字更重要的是為了切合平仄,有
時必須更換實際的數字才能合乎韻律。例如,
十,百,萬是一組仄字數字
一,三,七,八,千又是平字數字,如果使用數字不嚴格遵守平仄規律就無法作出好詩了。
所以蘇軾隻能說“竹外桃花三兩枝”,與習慣和口語中的“兩三枝”相比很拗口。
李白《襄陽歌》中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蘇軾《惠州一絕》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都是一種象征意義上的數字:
無論李白多麽喜歡喝酒,如果一天喝上三百杯,不急性酒精中毒也會腹脹得無法動彈。按照所說的十分之一,三千六百日,每天三十杯其肝髒功能失常無法活下去了。
無論蘇東坡多麽喜歡荔枝,一天吃上三百顆荔枝,保不準口舌生瘡,是無法啖下去的!
日本社會對中國有一種先天的“不信感”,許多負麵印象多來自對中國古代詩人的傑作無論吞棗地誤認。日本人說中國人喜歡撒謊,什麽都是“白發三千丈”地誇誇其談。所以在事業談判中,中方越是拍胸脯、做保證越會引來懷疑。因為誇張的說法讓精打細算的日本人無法跟上腳步。
中國古人的思維方式多是模擬性的(analog),現代日本人的思維更多的是數碼性的(digital)。
一個模擬信號可以經過大腦的多路轉換器和一個或多個放大。而數碼型號則是嚴格的數字係統的增減。古人所學的知識有限,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二十四史之類,後來有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對於科學知識了解甚少。
所以如果讓古代詩人打麻將可能是不記過張,炒股不看大盤,不會割肉清倉,也不會囤積居奇,搞政治不懂隱忍。
少年李白“觀奇書”、“樂仙遊”、“好劍術”,才能與興趣廣泛,賀之章譽其為“天上謫仙人”。唐玄宗時,李白隻不過是一個待詔翰林。李白性格傲岸不群,根本不能忍受這等“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自請還山,離開長安,開始了他的漂泊…
另外在古詩人的眼中數字就是一種工具:
千山飛鳥絕,萬徑人蹤滅。
運用數字使詩對仗工整,富有韻律美;進行對比;“千裏江陵一日還”除非是坐動車或高鐵,否則無法實現。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千長。
表示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些數字主要是古詩獨特藝術之處理,為了達到一種盎然的情趣,千萬不能當真,認真地較真。
日本的徘句也好短歌也好,惜字如金,一個字代表很多思想考量,如果用數字反而局限其意識境界。
不能將詩人的數字當數據,立論,論證,導出結論。鄭燮《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邵康節《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用數字巧妙地將煙村、人家、亭台、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靜謐柔美的田園風光圖,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寫風的小詩,很有浪漫主義情懷。風無影無形,卻可秋風掃落葉;春風開百花;激起千層浪;吹斜萬竹林。無形的風,在詩人筆下,不僅有形,甚至有性格,有力量,有脾氣。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詩的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顏色鮮明,突出了初春的勃勃生機。“窗含西嶺千秋雪”寫初春,冬雪還沒有完全融化,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複,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梅花 陸遊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朝陽路八千.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古詩中可謂不缺少數字,特別是格律詩和絕句更願意使用數字。
古詩,猶如川菜中的花椒海椒,是調味料,是刺激味蕾的藥品。任何一個詩人都會使用數字來“背書”。
日本的短歌,長歌,俳句就像日本料理一樣講究的是清淡、新鮮,沒有任何調味料都可以“料理”。在日本是個文學中數字是少見的。
但近代的四川料理如麻辣火鍋,麻辣燙一樣覺得佐料、辛辣材料太多,讓許多人受不了。就行邵康的詩一樣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簡直就是數字的堆砌羅列。
杜甫的那首《絕句》四句每句都有一個數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李白的《將進酒》也用了許多數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紳《憫農》
----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至於毛澤東的詩詞中的數字更是多多益善,“不吃辣不革命”的毛詩人幾乎每首詩都要用一些數字為“調料”----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糞土當年萬戶侯”
“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對於數字的無心使用也是詩人對數字的無頓著(不敏感、混亂)
那種“大躍進”,“萬斤水稻”,和“蘇修都一萬年”等不切實際的說法就大行其道。對“一句頂一萬句”這句話到了晚年最後明白了是“被利用”了,“萬壽無疆”,“萬歲萬歲萬萬歲”實際上是不嫌肉麻的“捧殺”,晚年之萬年,悔之已晚!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