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從傳統文化裏發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在交流過程中尋找令人茅塞頓開的靈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中日文同文同種與貌合神離(續73)英日的“Pangram”

(2008-01-15 01:33:43) 下一個
英語裏的 “Pangram”和日語的“Pangram”

相當於中文的啟蒙書一樣是最初開始識字就要接觸的“人之初”。
記得早年的中國小孩上小學的時候第一句話就是寫“毛主席萬歲”!
還有“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麵紅旗”。這樣的教科書延續
了相當長的時間。後來的小學一年級因為好多學前班都能識字寫
字了不知道現在一年級的課本是從什麽樣的文字開始啊。

由於漢語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不同。
英語有26字母,用所有的字母組成一個句子的就是“pangram”。

過去有的人以賜來聯係打字機打字試驗。現在使用得比較少了。
在英語裏有以下的句子可以構成簡單的“pangram”。

A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一隻敏捷的褐色狐狸跳過這隻懶狗。

在這裏也不是完全的每個字母隻使用一次。A, the, 就使用了兩次。
在完全不重複的條件下構成的“pangram”很少也很難找到。

有以下的句子(可以不用翻譯意思就明白)
MR.JOCK,TV QUIZ PH.D.,BAGS FEW LYNX
約克先生在電視猜迷,幾乎不能將山貓裝進口袋。
Waltz,nymph,for quick jigs vex Bud.
華爾茲旋律式快速的吉格與巴的變的焦慮。
Quick wafting zephyrs vex bold Jim.
強勁吹來的微風使大膽的吉姆感到焦灼。
The five boxing wizards jump quickly.
五個拳擊手很快地跳越過障礙。
Pack my box with five dozen liquor jugs.
請在我的箱子裏裝入五打酒壇。

如上有的句子感到有些意思牽強,但可以差強為一個完整地句子。

Cwm fjord bank glyphs vext quiz.
溪穀費約爾多岸邊的象形文字是令人煩惱的問題。
這裏cwm=cirque(缽形山穀)、 fjord=fiord(費約爾多)
glyphs=hieroglyphs(象形文字)、 vext=vexed(讓人焦慮的)


在日語裏有47個假名,日本人也比照英語的 “pangram”樣式,
讓所有假名不重複出現而組成一支詩歌。
其中就是日本人老少皆知,家喻戶曉的“衣呂波”之歌。

這是根據佛教的“涅槃経”的大意來改編的歌:在佛教經典裏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榮”的中心意思翻譯成
為日語就是: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いろはにほへど ちりぬるを
)Irohanihohedochirinuruwo
我が世誰ぞ 常ならむ  (わがよだれぞ つねならむ)
有為の奧山 今日越えて (ゆいのおくやま けふこえて)
淺き夢見じ 酔ひもせず (あさきゆめみじ よひもせず)

當然因為使用古典的萬葉假名寫成,所以有的假名應該換
成現在的寫法。如“今天”(以前讀成“けふ”而現在應為:“きょう”) 
 “酔ひ” 現在應為:“酔い”……。

歌詞大意是:
“時間一切事物,無不變換轉動,這是人生歸宿。
 故應離開煩惱,忘掉一切憂愁,靜心方得安樂”。
這是日本最老的一支用“拚音”(假名)寫成的歌,寫成於1079年。

除此還有晚期的平安時代使用的是48個假名的歌。
古語的“や”和“え” 已經變成了現代的寫法了。這支被稱為
“天地之歌”得“Pangram”就很少人知曉了。
它是:“天地星空,山川峰穀(あめつちほしそら やまかわみねたに)
 雲霧室苔,人犬上末(くもきりむろこけ ひといぬうえすえ)
硫黃猿生ふ為よ 槫沃Δ蝰Zれ居て(ゆわさるおふせよ えのえだをなれゐて) 

研究者對後十二字的意思也搞不清楚。

還有一首更晚期創作的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被稱為“田居仁歌”的日文原文為:
田居(ゐ)に出で 菜摘む我をぞ 君召すと求食り追ひゆく 
山城の 打酔へる児ら藻葉千せよ 之(得)船繋けぬ
(田ゐにいで なつむわれをぞ きみめすとあさりおいゆく 
やましろの うちゑこらもはほせよ えふねかけぬ)
 
(走到田地間 我摘野菜還,聽到你召喚, 尋食滿山坡,
山城寨那頭,男人醉的歡, 紫草野菜盡,收獲裝滿船。)

所有這些歌中最好的還是那支 “伊呂之波歌”。
它充滿了佛教思想境界,一直被當時的人們傳誦。
直到現在還有人作為“甲乙丙丁……。”一樣的順序來使用。
不過,到了明治教育革新以後,人們就使用現在的“五十音圖”
來取代這些歌次了。

“五十音圖”就是象“ABCD…….”一樣靠人們死記硬背才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