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子都》原名《罰子都》,罰是賞善罰惡的罰,這是一出深具警世意味的戲。子都因為妒嫉心,在戰場上不惜害死穎考叔以搶頭功,自以為無人看見,沒想到慶功宴上,子都突遭穎考叔鬼魂附身,痛苦的翻撲摔跌:一方麵這表示死者在死亡時遭到的痛苦,另一方麵更表示子都需加倍償還死者曾受到的痛苦。現在有許多研究瀕死經驗的報告,都講到人在死亡的一瞬間,會產生快速回顧一生的情況。其中最特別的是,生前你傷害過別人,你會強烈感受到對方的痛苦感覺,這些報告都有真實的根據,而且相當普遍,不是孤例。 古人必然也感受到這個事實,所以《伐子都》不是向壁虛構。它點出生命的鐵則:一個人如果為名為利而傷人,力量必定回到自己的身上。《伐子都》表現冤死鬼魂與人的糾結,十分震撼人,這種戲碼傳承自“目連戲”。“目連戲”常以驚險的表演(例如鬼卒打叉捉惡人,打的是真叉;京劇《金錢豹》猶存耍叉的技術),示人以惡之不可為。在古代“目連戲”起了很大安定社會的力量,它能喚醒做了虧心事的人。舞台特別經營的詭異氣氛,衝擊著人心,它讓置身極端危險、毀滅邊緣的人,回心轉意,幡然悔悟,恢複善良的本性。 | 穎考叔的臉譜花臉的個性天真魯直,不懂別人的心機,得罪人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 |
以前鄉社盛行“目連戲”,自共產黨統治後,在無神論的摧毀下,已不複存在。幸有《伐子都》這出戲,讓人猶可想像目連戲的大概。但在大陸演《伐子都》,舞台上不準出現穎考叔的鬼魂,說是迷信。少了討債的冤魂,就隻好把子都演成“人格分裂”的神經病,所有“怪異”行為都歸咎於他的幻想。如此子都的翻撲摔跌,變成無意義的亂翻亂滾;沒有報應,沒有那種“傷害回到自身”的強烈觸動的力量,那麽也就失去喚醒人心的作用。 《伐子都》的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代鄭國攻打許國,鄭莊公欲派穎考叔為元帥;子都不服加以攔阻,他的理由是父親曾為元帥,自己最有資格繼任元帥。鄭莊公沒辦法,隻好用比武來決定,約定舉起大纛旗、拉動鐵車者為勝利(所以此戲尚有個別名叫《搴旗奪車》),結果穎考叔得勝,當上正元帥,子都屈居副元帥。 | 李盛斌被譽為“活子都”,身上穿的是硬靠(硬靠背後有靠旗)。 |
子都憤憤不平,妒嫉心更為火熾。表現在戰場上,他不聽調度,冒進攻敵;穎考叔為去救他,身陷險境,好在被子都救起。子都又當成自己高過對方。後來的戰役,穎考叔攻敵獲勝,正要奪下敵城的那一刻,子都竟用暗箭射死穎考叔,冒為己功,可怕的妒嫉心促使子都殺死自己的上司。 回師路上,子都乍見穎考叔鬼魂,驚嚇之下,紮靠翻了許多跟鬥(紮硬靠“虎跳”“前撲”、走“倒叉虎”)。回朝賜宴,子都服裝改變,穿蟒出席。他飲酒時又見穎考叔鬼魂,嚇的變臉(利用酒杯中藏黑粉末,吹撲臉上)一躍從桌子內翻出來(從上場門的桌子後麵,一個“竄撲虎”越過桌子,竄出老遠),立即變成穎考叔聲口,淒厲的哭訴。邊唱邊跌。從高桌上翻下、轉體摔下、甩發撲麵,連撕幾個一字腿,最後倒僵屍(挺直身體向後倒)死去,技術驚人,觀眾不斷叫好。 | 子都(李盛斌飾演)見到穎考叔鬼魂,心中極為驚恐,脫去帽子露出甩發。 |
過去富連成社李盛斌,最擅長演出《伐子都》,被譽為“活子都”。在台灣,1952年李環春二十歲首演《伐子都》一鳴驚人,接著三十餘年的演出中常露演此戲,並傳授給下一代的學生,讓這出引人深思的戲碼延續不輟。 《伐子都》深刻的揭露東方人最常見的“妒嫉”情緒,舞台上妒嫉傷害人的可怕情況,產生巨大的“戰栗”效果,讓人親眼看到妒嫉的毀滅力量。因而警惕觀眾認真思考,不要重蹈覆轍。
因果報應的故事很多,最近流傳網絡的“胡錦濤前世:一個曆史上的真實故事”,情節猶如《伐子都》,害人遭報在地上痛苦打滾的狀態,讓人心有餘悸。冥冥中的神力,給胡錦濤再一次機會,關鍵就看其能否立即棄惡從善。善念一生,光明來到。如果依然自私,那隻有像子都一樣,在無盡痛苦的償還業債中走向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