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天朝盛事----大唐的思考:友誼與恩

(2007-01-17 16:27:30) 下一個



真摯深情的友誼



 
大量唐詩都是表達相互惜別之情的,僅詩題中帶“送”字的,就占《全唐詩》 42863 首作品中 4681 首。下邊就是最傑出的一個例子: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最後一句是語出《詩經》“蕭蕭馬鳴”(車攻);“班馬”乃離群之馬。青山白水夕陽下,征馬長鳴獨自行,這是李白寫得極美的一篇短詩,甚至很多外文的中國詩集也要選上它。在唱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大約也喝了不少的酒,但他卻沒有像往常酒後那樣狂呼高喊,而是滿臉滾著淚珠,吟著一首如同草原牧人那樣的悠長曲調——好讓他的詩歌一直飄著,飄得很高、很遠,一直跟得上友人在地平線上漸漸消失的身影。

李白的詩是單純寫情誼。但其他唐人在送別時還有很多的話要講,或者把準備好了的贈別辭一股腦寫到詩裏。那些都是心裏裝著大事的人討論的話題,比如“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鮑溶·壯士行),“功名萬裏外,心事一杯中”(高適·送李侍禦赴安西),“功業須及時,立身有行藏”(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等等。如果論英雄氣勢,最感人的送別詩,還有王維的這首:
 
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勳。
見逐張征虜,今思霍冠軍。
沙平連白雪,蓬卷入黃雲。
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送張判官赴河西)

在餞別宴會上,詩人站起身舉杯高唱,以華夏民族古代英雄(霍去病和張飛)的事跡鼓勵即將獨自上路、奔赴邊關的友人,同時也將自己的滿腔報國赤誠宣泄一盡。
王維的詩與李白的詩,正好反映了唐人友誼的兩個重要側麵:一麵是君子之間的心領神會,另一麵是英雄之間的誌同道合。


知恩圖報 忠誠仁義


在讀唐詩的時候,人們就能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從一本不大流行的選本中,或某人的全集裏(現在從互聯網上有時也不難做到),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時已不大容易看到的東西,一些普通人在普通事裏表現出來的並不普通的精神。比如說知恩圖報,對於慣於按照官場和漫無規矩的市場潛規則生活的現代人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如同癡人說夢一個概念,但卻著實被那時的人們“融化在血液裏,落實在行動上”了。

比如說一位遠不是那麽大名鼎鼎的唐朝人,叫戎昱的,留下來的一首遠不是那麽眾人皆知的詩歌:
山上青鬆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臥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上湖南崔中丞)

詩中的“臥龍”,本來指的是尚未出山之時的諸葛亮。這裏的意思,是說盡管我不過是個落拓書生,受盡世人白眼,卻承蒙您如同劉備對諸葛亮那樣的禮遇和厚待。然後接下來的兩句,是作為他的回應:“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滿腔忠義真是擲地有聲。

從戎昱留下的作品裏,人們還能讀到“過因讒後重,恩合死前酬”(再赴桂州先寄李大夫);“君恩空自感,鄉思夢先知”(桂州歲暮);“無涯憂國淚,無日不沾襟”(辰州建中四年多懷)等等詩句。這些作品一般唐詩選本不選(大概編者認為是宣揚的舊思想),卻能反映出當時人的精神世界:他們都是普通人,但好像要比現在的普通人更有些血性:他們幫助別人,不計報酬;得到恩惠,便永誌不忘。
 
即使你隨便翻一翻《全唐詩》,時不時都會看到他們如此這般的相互贈言。這時的你不妨放下書本,想一想在現實世界中,是否曾聽到有人向你講過如此熱忱的言語?如果有,那麽你又是否把那些話銘在了刻心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