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思維的怪圈,為什麽說 “ 你要管我 , 你首先自己得先做好 ” 這句話是錯的?
這句話被用得頻率很高,但它實際上卻是違背邏輯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希望交推心置腹的朋友,當我們有了優點的時後,他們會給予真誠的讚美,而當我有缺點的話他們能夠直言不諱的指出,這叫諍友。孔子也講“ 友善柔 ” ,“ 友善柔 ” 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整天的誇你,很讒媚啊,這種肯定有問題,而恰恰能夠指出你的缺點的朋友這才是屬於值得信賴的。如果我們確實有問題,那麽我們應該感謝他把這個問題指出來,並且改正過來,如果我們沒有問題,也不必計較,這才叫 “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在傳統文化中有一個成語叫做 “ 聞過則喜 ” 。當別人指出我們的過失的時候,我們要高 興,因為這是給我們一個改正自己缺點,提升我們的人格魅力的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有許多人卻形成這樣的一個思路,就是說你沒有做好之前,你先不要來管我,這其實是為自己辯護的思路。為什麽呢,因為這句話的內涵其實是說我確實有問題,但是你先別來管我,為什麽你別來管我呢,更深層的意思就是並不想改正錯誤,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舉個例子,一個殺人犯判了死刑要被槍斃了,人死前會懺悔,常常是一種人性發 現的表現,那麽他會告訴別人不要像我這樣,不要落到我這樣的一步,不要像我這樣做壞事,那麽可能有人會說,憑什麽教訓我,你是一個殺人犯,怎麽能和我比。
但有句老話叫做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們沒有一個人是聖人,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點,雖然別人犯了很大的錯誤,但是別人依然可以指出我們的錯誤,依然可以教育我們,雖然我們其他方麵或許比他強得多。
也有人可能會說,孔夫子也講過正人先正己,當然, “ 正人先正己 ” 這個說法並不錯,但是他是:當我要指出你的錯誤的時 候,我要自己先想一下我有沒有錯誤我要改,身教勝於言教嘛,我可以有這樣的想法,但當我指出你的錯誤的時候,你不能這樣說:哎你還沒有做好,你別來管 我。這句話被我們很多人反過來用了,主客顛倒,那就錯了。
舉個通俗例子,我們教育子女,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一個完人,都不是聖人,我們很難說一輩子都沒有撒過謊,我們一輩子 都沒有跟人吵過架,一輩子沒有跟人家起過急,我們都不可能做到這一步,但是我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說:唉呀,你不要撒謊啊,你要跟 小朋友和睦相處啊,你不要搶小孩的東西啊,你不要妒忌啊什麽的,就是都在這樣教育他,在這個時候做為我一個家長來講的話,我可以有這種身教勝於言教,正人 先正己,我可以有這樣的條件來約束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但是呢我們都看到我們並沒有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完美,我們就不教育小孩做得好,就是說我們是有義務讓這個小孩做好的。那小孩當然也應當聽話,不能說,哦,你自己做不到,還要我們做到。這個邏輯就錯了。因為道理是道理。雖然人有時做不到,但道理是對的,那就應當聽從。人做的不好並不表示這個道理本身是錯的,這個道理本身的話還是人應該遵循的一個普世的價值。再比如說有人寫了很多的書,講關於家庭夫妻之間怎麽樣和平相處,怎麽樣能夠恩愛的,也可能這個人是個離過婚的,但是並不妨礙他講 這個。問題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對我們社會的和諧是有好處的。
反過來說,如果說我們考慮到自己有缺點,我們就不能指出別人的不足,甚至是連看到別人犯 的很大的錯或是罪行的時候,你都不敢指出的話,那麽這個社會不就完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