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歡迎大家來坐坐,聊聊
個人資料
悟空孫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以“革命”的名義:藝術還是惡搞?一組“觀念攝影”作品引發爭議

(2008-01-07 23:31:08) 下一個


最近,一組由攝影家劉錚創作的名為《革命》的觀念攝影作品在國內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據中國攝影網(
http://www.cnphotos.net/)介紹,“劉錚,1969年生於河北,曾在北京的理工大學學習,1997年以前在工人日報做攝影記者。這期間,他拍攝了很多事故、屍體,保留了對人體的興趣。成為藝術家以後,劉錚帶著幽默和詩意的挑釁創作了新版本的《西遊記》,一部中國的文學名著。在非常著名的係列《三界,意識的三個層次:天堂,人間,地獄》中,攝影師用黑白片拍京劇演員。他們不是在唱戲,而是在前台交歡,激情地享受,其他人物似乎對這樣的做法不以為怪。黑白畫麵,近乎舊黃色,服裝豔麗,不太可能的場景,極度興奮的美麗的麵孔,完全能勾起人的色情幻想,又使畫麵有一點仙氣。”

引起較多爭議的《革命》係列:

     
被強暴後的喜兒
      美人計             南京大屠殺遇難婦女       現代紅嫂            

    
  過河的士兵      侵華日軍侮辱中國婦女     拷打女俘虜            長征中的紅軍夫妻


具有代表性的評論如下:

劉錚的一組革命照片既然涉及到政治,那就說說階級!一個階級推翻另外一個階級。組織起來革命的是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階級,被推翻的是崇洋媚外,壓榨勞苦大眾的另一個階級,這就是革命。

劉錚的一組革命照片就是描寫中國革命嗎?從這組畫麵看到了這些嗎?能理解革命前輩在犧牲的那一瞬間為自己換取自由,獲得新世界的堅強信念嗎?打著 的幌子弄出這些醜惡的玩意來換錢、蒙人,我不僅覺得真的沒意思,更主要的是這種想法和表現手法都很可恥。任何一個國家弘揚和宣傳的主旋律應該不是這些 東西。這才是打著攝影藝術的幌子,製造出真正的圖片渣滓!

很可能是出身於革命軍人家庭,我對當年解放戰爭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充滿崇敬,並且一再的被熱淚盈眶,熱血沸騰。他們和她們,每一顆心,平常普通真誠偉大。我就是這樣的觀念陳舊,這樣的“極左”,這樣的“馬克思”。

你為什麽不脫光自己的母親來解構、再現曆史,而用人家的母親?

所謂的扒光、裸體、惡搞藝術,您可以扒光、裸體、惡搞你自已,你不要為了證明真實,為了證明你有思想有文化有深度,就去扒光別人惡搞別人。你就是扒光自己,也要在自己的房子裏,不要上街,不要汙染環境。

對於這種不甘心沉默而惡搞的藝術,大家也都不必沉默。要罵要讚,各自的選擇。

******************************

這組照片裏,表現的還不是這些“錯誤的革命”讓革命有些“失色”的事,隻不過表現了作為革命者的個體在革命裏的奉獻、犧牲——生命、尊嚴、肉體,可以說是傾其所有了。

這些圖片中表現出的革命,和我們的教科書上的革命很異樣:不是高歌猛進,不是無比堅定,不是一臉豪氣,不是大無畏……我們應當正視這樣的曆史,也應當允許革命者可以不是頭環金光的神(革命都勝利半個多世紀了,許多“精英”們還說廣大群眾的低素質不適合民主,最重要的是要保證他們的生存權,即溫飽權,如果強求那時候的革命者有很高的素質,都有革命的自覺意識,就太苛刻太浪漫主義了)。

所以,當我們從畫麵中看到衣衫襤褸的革命者血肉橫陳、一臉茫然時,如果我們能秉持平常心,對這些締造了共和國的先驅者,就絲毫不應該蔑視嘲笑——從這組照片裏給我也找不到這樣的感覺。

照片中的女人們,也讓我充滿了敬意——女人對革命的貢獻,常常還多了一種特別的意味:革命中的女人,不僅要像男人一樣奉獻生命,有時候還要奉獻自己的尊嚴!西路軍中被俘被殺的女戰士們的經曆,最能說明這一點。

英嫂敞胸喂乳的畫麵,也讓我很感動,沒有一點什麽猥褻感——她能夠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她的乳汁了!

這組照片讓我生出的最大感慨就是:英嫂這些最樸實的革命者為了共和國的誕生貢獻了一切,共和國誕生之後60年了,英嫂的子孫們還要為溫飽、上學發愁,我們的社會真是太對不起他們了!

這組照片,是拍攝者對革命曆史的一種個人解讀,我認為他的解讀是嚴肅認真的,和低級下流無關,和惡搞也不搭界。

一些跟貼還自封為新聞審查官,對這組照片要封要殺的——當革命隻有一種解讀方式時,那革命就是完全真實的嗎?這也是一種專製暴虐,和自由民主的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這些照片讓我想到了西路軍、想到了長征中為滿足男人性欲而懷孕因而將自己置於最危險境地的女紅軍們、想到了延安時代主動或被迫奉獻自己愛情的女人們、想到了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的女主角(紅棉襖半裸者)。

這組照片中恰恰是通過女性器官的“露”,以一種符號化的手法,形象地展現了革命的殘酷,表達了女性對革命完全徹底的奉獻!我覺得,它表達的既是一種敬意,也是一種提醒,還有一種悲憫。

對於女人形象來說,並不是所有的裸露都是淫穢的,得看它裸露的指向是什麽,在表麵的裸露下,藏著什麽樣的主題。

暴力鬥爭給人的生命和心靈造成的創傷是慘烈巨大的,它既不是詩意的,也不是浪漫的。所以,人們對暴力革命應該懷有一種警惕,不應該對暴力鬥爭抱著詩人的幻想,以為一朝改朝換代成功,就可以解決了現存的一切問題。

抽象的革命,是由無數具體的人來參與完成的。這組照片的焦點,就聚集在革命洪流中個體的沉浮掙紮上,所以少有我們的教科書中一再灌輸給大家的那種革命者慣常表現出的光輝燦爛、意誌堅定等神勇形象——毫無疑問,那也是一種真實。但我相信,這組照片表達的也是一種真實,而且是更廣大的一種真實。

對革命中廣大參者與群體的任何虛妄的拔高或貶低,都是對他們生命的一種不尊重,也是對他們最樸實的人生願望的一種蔑視!

他們的奉獻、犧牲、痛苦,會提醒我們,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今天的和平!

********************************

其實,“惡搞”或所謂的觀念攝影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有了,從江青讓林彪擺好架勢拍攝“烈日炎炎學語錄”到她自己在大寨“揮鋤勞動”,“摘蘋果”可以說是中國“觀念攝影”的先鋒了。眼下,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封閉與壓抑造成了觀念的畸形,“藝術家”們尋求各種途徑發泄內心的空虛和困惑。如今惡搞遍地開花,前些年的知青飯店,紅衛兵飯店到現在的舞台上拷打八路軍女俘虜,日本鬼子淩辱中國人,再出現這樣的《革命》攝影也就不足為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sydney-boy 回複 悄悄話 演員的皮膚,麵部的表情,服裝,動作,化裝,統統的,不及格。惡心。為了博取什麽呢?錢和名!不怕別人說無恥。隻要臉皮厚。
sydney-boy 回複 悄悄話 是惡搞! Make me sick.
dodolook8 回複 悄悄話 建議以後不要用斜體,看著有點累~可選擇的字體很多~
CHIKE 回複 悄悄話 寫的好!頂一個.
shanghailijinhai 回複 悄悄話 傳統、全球化,以及影響東西方當代藝術的幾個問題


-------- 感受旅美文化戰略學家趙曉明教授學術報告會


(本報華盛頓訊)據華語國際通訊社記者戚音茵2007年5月25日華盛頓報道,美國亞洲文化學院校董會主席、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社長,著名文化戰略學家趙曉明教授當天在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的美國亞洲文化學院大樓會議中心作了一場題為“傳統、全球化,以及影響東西方當代藝術的幾個問題”的專題學術報告。來自美國、加拿大和部分亞洲國家的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團體、畫廊等機構的四十餘位專家、教授、畫家、音樂家、評論家、批評家、收藏家和訪問學者出席了報告會。

演講從大衛.克拉克的觀點為前提展開,從曆史的角度看待現代美歐藝術與前現代東方藝術相交匯的切入點。介紹許多西方藝術家受到東方哲學思想影響的案例,來說明在當今西方博物館的收藏中隨處可見的東方藝術作品、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對西方許多畫家創作抽象形式的作品所提供的思想借鑒,這種借鑒以及由此而來的具有東方色彩的藝術作品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於西方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形象。 同時亞裔藝術家及中國文化詮釋者在美國的持續努力也促進了這種交匯。

但是美歐對中國藝術及東方思想的簡單化認識主宰了過去的全部藝術史,美歐藝術界基本缺乏對現存中國文化的興趣與接觸。西方的大師們對於現代藝術曆史的敘述是他們覺得從當代中國藝術中無所可學,盡管還會有少數藝術家繼續會尋找與前現代東方藝術和思想的交匯處。盡管今天世界已是全球化時代,文化間的旅行和信息高速流通十分便捷,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存在的東西方文化認知上的非對稱性今天依然存在,那就是中國當代藝術家了解他們的美歐同行在做什麽,而反之則不然。

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美國對當代中國藝術的興趣開始增長,但這種興趣的動力是源於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日益融合,是源於策展商人,而不是源於美國藝術家,而且這種動力常常需要從美國商業藝術展賣會上去體驗,而非美國藝術家們的創作中心和大學。當然也有少數有影響力的學術性活動及展覽已在美國開始。比如“國會山上展藝術”:由美國亞洲文化學院、國會圖書館和美國國家民俗中心共同主辦的。這些交流活動和展示可以稱為是一種進步,原有的東西方的文化力量在這裏發生微妙變化,但是趙曉明教授認為這遠遠不夠。他認同當代中國藝術在不遠的未來還可以在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視野中放射光芒這種觀點。盡管目前,大衛.克拉克的觀點仍認定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來講是一個暫時的新鮮玩意,或是被視為一種欣慰,即這個越來越像西方的東方世界正在學說西方的“藝術”語言。比如王廣義的作品,顛覆了文革時代的肖像畫法,以調侃共產主義,讓步於資本主義的世界觀,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支持資本主義價值的人而言是易讀的。這樣的解讀使得這些作品與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瓦解的意識形態完全一致,這種意識形態曾經指導美國在冷戰後時代的外交政策。作品中存在的其它東西僅僅被認為是地域色彩,即使圖案中有些清晰的政治痕跡也是安全可控的,對美國價值或者國家體係不構成任何挑戰,對西方現狀沒有影響。這在前蘇聯解體之前,一些前蘇聯的前衛藝術家作品在美國備受追捧,這些作品被美歐收藏家視為“在極權高壓下,少數人發出的真實聲音。” 但當前蘇聯解體之後,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些真實反映人們生活的寫實主義作品在前蘇聯蔚為大觀,這使美歐藏家對社會主義生活形態的臆想破滅,那些曾經天價的畫也跌到了地上。而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中國當代畫家王易罡,其散播藝術自由的東方價值觀,在自由美國並非理所當然。過去的三個月裏,當美國亞洲文化學院為他舉辦的美國畫展活動期間,美國的公眾和美國的美術館,曾經為了他的藝術自由和政治原因討論其在美國展覽的某些作品,在大學、在美術館和在媒體上持續發出兩組尖銳的對抗的聲音,他是反戰還是反美?然而正是這種對抗,為王易罡和中國當代藝術贏得了可貴的話語權和顯眼的曆史痕跡。

推動交流對於提高中國藝術在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地位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因為交流可以凸顯產生藝術的社會文化背景。在中國當代藝術出現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出現在美國國家民俗中心、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和史密蘇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這類美國文化藝術殿堂時,加快了中國藝術在西方世界聲譽的建立,但是今天中國藝術界重度商業化拜金的陰影使得這類學術層麵的努力受到威脅。原因之一是,幾乎沒有中國商業型策展人能全麵了解美國,因此鮮有能力去“發現”相對來說不為國人所知的美國藝術交流平台。中國藝術往往在跨越國際的展覽中是孤立的,西方在理解中國本土所強調的問題時有其自身的固有框架,而中國當代藝術人在這個框架中卻並未感到不自在的。這是一個必須迅速改變的現狀。另一方麵,盡管中國的策展人將中國當代藝術帶給了西方觀眾,但他們給予世界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產生背景的形象卻是十分散亂的,所以提供這一背景閱讀的重任應該是中國藝術史家。然而迄今為止,藝術曆史已經證明在展現中國藝術的成就方麵藝術史界遠非商業策劃界拿手,如果中國藝術曆史界要充分麵對這個時代挑戰尚需很多改變,但趙曉明教授隨之介紹說他已經開始注意這個領域的變化,作為中美兩國機構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王文章院長和馬裏蘭大學美術學院John Ruppert院長是這種力量的推動者和先行者。

除了在中國藝術曆史研究的領域之外,在藝術曆史與藝術批評之間亦存在一道令人遺憾的鴻溝。藝術批評家和策展人一樣在把當代中國藝術介紹給更為廣泛的觀眾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他們並未能完整地提供所需的豐富的背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西方觀眾通常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即中國當代藝術是在曆史的真空中發展的。如果要避免以一種浮淺的西方接納方式來框定當代中國藝術,中國藝術學界就必需全麵準確地向西方來展示有力量的方法。完全廢黜對藝術現代性的唯西方中心的思維與論述。

在這個演講中,趙曉明教授顯然不是要簡單而廣泛涵蓋在此前世界藝術曆史文獻中邊緣化了的中國現、當代藝術,而是要在整個藝術史中打開新的視角來消解現存的西方霸權。隻有當這些全新多樣的視角通過對話的方式出現,而不是事先就賦予這些視角優先權,學術界才可以說藝術曆史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門學科。而全球化需要洞察到地域意義的本性和排除居高臨下大一統的觀點。

當今在美國大學、文化機構中工作的海外裔成員扮演了重要角色,引起人們注意到少數族裔為美國所做出的文化貢獻。同樣華裔人數在美國不斷激增,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也有了與日俱增的政治上的自我意識,美國的多元文化社會對此也給予了回應,這也是為什麽美國的大博物館願意為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辦展的原因之一。

現在重要的是向世界彰顯中國藝術成長的地域背景,在這一背景意義中,中國當代藝術扮演了一個積極而特定的文化角色。當然不是說藝術隻能在其原生地才有意義,也不是指背景是理解作品的唯一方式。強調地域,不是爭辯地域背景比其它內容更為真實具體,亦非否定全球化的力量在文化方麵的存在。地域概念並非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一個殘餘文化空間。這個概念是視地域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背景,全球化的力量在其中周旋。就這一問題趙曉明教授在演講中特別列舉了二零零七年四月在美國一年一度的慶祝“亞裔月”期間,中國上海音樂學院藝術歌曲演唱家邱曙葦在華盛頓大受歡迎的獨唱音樂會來證明跨文化交流中的地域力量。

在談到美國當代藝術時,趙教授介紹說,美國建國以來的藝術曆史一直被認為沒有走出歐洲藝術的陰影,而從安迪•沃霍爾這一代起,美國藝術不僅具有自成一體的藝術麵貌,也形成了以藝術史批評、藝術館展示、藝術商業和藝術基金構成的完整的現代藝術體係,從而使二戰後世界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不僅如此,它在六、七十年代創造的波普藝術、概念藝術、大地藝術、極少主義以及Video藝術等,事實上在藝術思潮和美學上反過來影響歐洲藝術。

美國藝術創造的奇跡,以及由此建立的世界藝術中心的地位,一方麵跟美國在戰後確立的帝國綜合國力有直接的關係。這表現在美國的經濟實力使得一大批美國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大量收藏僅有十年不到時間的當代藝術品,各種州立和私立的的美術館、基金會以及畫廊大量湧現,這在客觀上為美國藝術的崛起提供了經濟基礎;另一方麵,美國在戰後超國家的帝國結構、以及發達成熟的商業和都市文化體係的形成使美國人的世界觀和自我情感世界具有其他國家和地區難以具有的新特質,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美國新藝術提供了新的情感資源和思想背景。另外,美國在戰後建立起來全球傳媒體係和大學精英文化研究體係也在客觀上為美國藝術的理論總結和全球傳播提供了推動力。

當然如果僅僅認為美國隻是依靠發達的經濟實力和帝國的綜合優勢就能使紐約成為取代巴黎的世界藝術中心,這就太簡單化了。事實上,日本在八十年代經濟起飛階段也曾拆巨資大量購買西方藝術品,但並沒有成為藝術中心,甚至也未能成為亞洲藝術中心。美國藝術的崛起,本質上無疑是由於湧現了像安迪•沃霍爾、勒維特、史密森、瑙曼這些偉大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的確改變了或至少懷疑了長期以來有歐洲藝術建構起來的藝術本質,在對藝術概念本身、藝術和商業、藝術和大眾文化、藝術和美術館、藝術和哲學、藝術和電子影像、藝術和抽象視覺等廣泛的方麵都進行了重大突破,而反過來看二戰後的歐洲現代藝術,除了像波依斯,的確沒有像美國那樣取得現代藝術本質方麵的前衛性突破。

現代藝術起源於巴黎和歐洲等地的現代主義時期,在二戰前,從意大利的未來主義、蘇俄的構成主義、到巴黎的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美國基本上隻有學習的份。但二戰後,輪到歐洲老大哥向美國弟弟學習了。

二戰後的五十年代,美國的上層階級像洛克菲勒家族和藝術界人士像批評家格林伯格等開始醞釀推動具有美國藝術風格的當代藝術,由於文化冷戰的契機,以紐約現代美術館為代表的美國右翼資產階級和中央情報局聯手推動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作為美國戰後標榜非意識形態化的純粹藝術的文化形象,以對抗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藝術。抽象藝術雖然仍然來自歐洲的現代傳統,但格林伯格強調了它的自由奔放的現代美國的“牛仔”特色。抽象表現主義實際上是美國藝術具有膨脹的自我意識和主動強調非歐洲化的萌芽時期,但實質上並沒有脫離歐洲現代繪畫的基本性質。

隨即趙曉明教授指出,在藝術教科書中,常常是結論性地認為,抽象繪畫是西方藝術家的原創;從蒙德裏安(1872~1944年,荷蘭畫家),到康定斯基(1866-1944,俄國畫家),再到美國的表現主義,抽象藝術的曆史,被定格在當代的100多年的時空中。但是,在趙教授的理解中,抽象繪畫的內在精神和表現元素,更是根植於中國藝術的傳統之中,其曆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晉代繪畫,甚至可以回歸到中國象形文字的起源和書法藝術的傳統之中。趙曉明認為,抽象繪畫藝術的源頭,在東方而不在西方。東方的繪畫藝術,詩歌藝術,以及哲學傳統,其中的一個相通之處,就是追求“意境”,強調“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空靈境界。而當代西方藝術家對於抽象藝術的貢獻,主要在於把西方繪畫藝術中的油畫表現方法,特別是對“色彩”和“光感”的應用,融合到“寫意”的抽象繪畫的表現元素之中,於是自成一格,形成一個西方現代繪畫藝術流派。這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後綻放出新的藝術生命的一個絕佳的例子。但是,如果把抽象繪畫理解成西方藝術家的原創,則是本末倒置。趙教授還認為,由於理性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西方現代抽象繪畫所表達的,是從物象世界中抽離出一種形式,因此是一種“形式表現主義”,或“形式抽象主義”。這種“形式主義”缺乏生命的力度和深度,缺乏與物象世界的有機結合,最後,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崛起於一時,卻難以後繼。這可以解釋,為什麽西方抽象繪畫藝術,“從形式到形式”,隻走了100多年就成了無源之水了。抽象繪畫藝術隻有回到東方的審美傳統,把生命的情緒體驗作為藝術的訴說對象,才能永葆藝術生命之青春,在這一領域,趙曉明教授特別例舉了中國當代抽象派畫家吳少清。

美國藝術真正的非歐洲化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安迪•沃霍爾首先開始了對美國商業文化和流行視覺的自我認同,他的大量言論、藝術作品和生活方式都在強調藝術的商業化、流行酷文化、藝術家的明星化和對物質主義的認同沒有什麽不對的。這種對商業“我喜歡故我在”的自我方式在同時期的歐洲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但事實上,美國的其它藝術家也沒有完全像安迪•沃霍爾那樣強調與商業一起糜爛和藝術的資本化。七十年代更多的優秀藝術思潮實際上是反商業和反體製的,像大地藝術家史密森在尤它州鹽湖上1,500英尺長的的螺旋形岸堤;海因茲在內華達州創作的一個1500英尺長、50英尺深、30英尺寬的巨大裂口,共爆破了24萬噸岩石;德•瑪麗婭利用自然雷電的在野外樹立了幾千個金屬杆的“閃電場”作品。這些藝術家長期在沒有人煙的荒野進行無法收藏的藝術創作,大地藝術也突破了美術館圍牆的藝術概念。

勒維特的概念藝術也打破了美國藝術沒有哲學思想的偏見,概念藝術幾乎達到自歐洲現代藝術以來自我顛覆的一個極致,也奠定了後來風靡世界的觀念藝術思潮的思想基礎。勒維特本人思想嚴密,他的認為藝術首先是觀念的思想是觀念藝術從杜尚以來最嚴密的理論闡述。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基礎在戰後雖然如日中天,但實際上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這三十年內,進行先鋒探索的藝術家都處於經濟極端艱難的時期。大部分美國民眾、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實際上並不認同和理解這些後來為美國贏得世界影響和帝國形象的先鋒藝術。五十年代的波洛克幾乎窮困潦倒;安迪•沃霍爾的作品一開始在六十年代無人問津,十年後才開始大量銷售;而像海因茲等人在荒野幾乎過著流浪藝術家的生活,卻從未放棄對藝術的無限追求。

演講中趙教授說他前不久讀到一篇劉騏鳴名為“藝術和金錢:中國當代藝術的錦繡‘錢’程”的文章,文章是這樣開場的:“在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俯瞰外灘的上海新視角餐廳酒廊的一間貴賓房裏,胡椒生牛肉片,煎黑鱸,一道道西式菜點駱繹上桌,席間響起喧鬧的勸酒聲和清脆的幹杯聲。坐中的不是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或者官宦貴人,而是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嶽敏君、曾梵誌等二十多位中國當代很有名氣的先鋒藝術家,還有他們的賓客。

他們在此聚會,當然不隻是為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他們從北京等地專程來此,是為了參加方興未艾的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另一位新秀——曾浩的個人新作展覽。來自上海的藝術家周鐵海啜了口智利紅酒,抿抿嘴說道:這樣的宴會之前就有過的了,但是最近特別的多。這次宴會選在一個星期六的晚上,一座建於1916年的曆史建築——外灘3號中。外灘3號的屋簷下,同時容納了阿瑪妮旗艦店和和滬申畫廊,似乎也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錦繡‘錢’程”。對這種報道性文章所描述的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現實驕傲,趙教授卻未按慣例就其推崇的藝術家普世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價值觀和追求真理的道德力量角度來作任何評論與分析。

演講的最後部分,趙曉明教授介紹了美國對於文化藝術讚助的體係和方法,他說:根據2003年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of the Arts)的預算,美國政府為文化藝術事業提供1.5億美元的撥款。國家藝術基金會是美國政府讚助藝術家和學者的最大公共資金來源。據估計,美國公共資金和民間資金每年為文化藝術提供的讚助總額為12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相差懸殊,但這正說明美國采取分散的、基本以自願為原則的、具有高度活力的機製扶持文化事業。盡管美國的機製與某些國家集中管理的機製不同,但這個機製深深紮根於美國曆史,受到美國人民廣泛的支持。

相對而言,美國至今仍然是一個實行分權製度的國家。在美國,許多在其他地區由國家提供的服務由各州和各地方或通過支援組織提供。大多數美國人喜歡稱國家為聯邦(federal),不用中央政府這個名稱。聯邦政府為維護生氣勃勃的文化環境發揮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個人、公司和其他民間組織則提供大部份資金。這個體製的優越性在於活力充沛:門類繁多和不斷變化的文化藝術有數以千計的資金來源為後盾,幾乎每一個州都有一些提供讚助的渠道。

在歐洲集中讚助文化藝術的模式發源於皇室和貴族扶持文化藝術的傳統,後來被現代國家所繼承。相形之下,美國曆來沒有皇室和世襲貴族。美國高舉個人自由的旗幟為文化藝術提供讚助,建立了充份依靠民間慈善事業並由政府提供補充讚助和鼓勵民間捐款的體製。

聯邦政府大約為文化藝術提供2%的所需資金,各州和各地方機構提供約8%。但是政府讚助往往可以產生"種子"(seed)和"乘數"(multiplier)效應。新建的組織即使隻得到較少的聯邦讚助,也具有很大的意義。某個藝術家或藝術機構一旦得到聯邦政府的認可,往往會在民間讚助方眼中獲得一定的地位。據最大的聯邦讚助來源國家藝術基金會估計,政府讚助的每一個美元可幫助受益機構吸引7至8美元的民間讚助和收入。

既然很多讚助決策不由華盛頓做主,在美國藝術家們就不必那麽積極地向政府官員證明自己工作的價值,沒有一個政府機構可以對美國的文化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從不利用擁有的資源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美國藝術界。與此同時,美國的慈善事業規模龐大,大量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都能得到可靠的讚助。美國有1,500個專業劇場、1,200個交響樂團和大約120個歌劇院團。在這樣一個幅員橫跨美洲大陸的國家,很多人居住在距離大城市文化中心很遠的地方,所以分散化的政策有助於文化藝術更貼近人民。

美國的聯邦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最大貢獻可以說是慈善捐款的稅收減免,大多數美國人可從應繳的收入稅中扣除為合格的非營利組織捐款的部份。即使沒有這項稅收優惠,美國人仍然願意讚助文化藝術。美國民間慈善捐助的風氣遠遠早於收入稅的誕生。但是由於有了稅收減免,民間捐助的數額大大超過聯邦的直接讚助。據估算,2003年民間資金為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提供的讚助總額為120億美元,全美人均捐款42美元,其中約一半來自個人捐款,三分之一來自基金會,其餘來自公司企業。

美國對文化藝術的讚助並不限於捐款。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文化團體更多地依靠門票收入。例如,美國管弦樂團的收入有40%音樂會門票,德國管弦樂樂團從政府直接獲得的讚助可能占80%。美國的體製有助於每一個人以個人的娛樂開支為自己喜愛的音樂、戲劇和文學提供讚助。

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曾捐贈3.5億美元,其中部份款項用於建立了3,000個公共圖書館和一所大學。卡內基曾經說道:“我決定停止聚斂,著手明智分配財產這個更嚴肅和更艱難的任務。”其他建立基金會的工商巨頭有亨利•福特、約翰•洛克菲勒等。今天還有很多人繼續為文化藝術提供讚助。如果不了解美國公共部門和民間部門交相輝應的關鍵作用,就無法對美國文化藝術事業進行完整的考察。

世界各國都希望以符合本身特定價值觀和曆史積澱的方式讚助文化藝術,創造豐富的藝術和文化生活。美國通過一個靈活的機製扶持文化藝術,以公共資金為杠杆,同時鼓勵民間捐款,發揚個人的自主性。

在一個半小時的精彩演講尾聲時,趙曉明教授用一句“藝術的力量能觸動心靈,開闊思想。” 來結束全場演講。


xerl 回複 悄悄話 很棒很棒!!
揮一揮手 回複 悄悄話 額覺滴蠻好滴嚒!該命本來就是胡搞滴嚒!好你夠五孔孫老子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