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學城有網友建議俺開一個專題,討論退休的相關問題。抱歉,這幾天在忙稅表和女兒大學的FinancialAid的一些事,沒有及時回複,望諒。
這個topic,我研究得不多,就是斷斷續續讀一些文章,沒有象我對孩子大學費用那樣係統的仔仔細細地計算。從讀到的文章來看,這個退休決定不是那麽簡單,畢竟現代人壽命長,退休後15-30年的打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錢上的考慮隻是一個部分。真要找個低生活的城市,回中國三線城市,就是昨天的那位有80萬美金的老兄的情況,肯定生活無憂。
退休的考量有太多因素。有家庭的因素:孩子離得遠近;有氣候的因素:老年人在幹燥不寒冷的天氣生活會好的多;有社區的考量:誰願意去一個陌生的環境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圈子?醫療係統的考量;錢的因素:怎麽讓自己的錢在自己和太太有生之年不會用完;等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許許多多因素,有好多你其實是不用考量的,你能選擇的不多。所以,還是多討論錢這個因素吧。
到你決定退休時,你總是有一筆錢在退休賬戶裏了。要讓這筆錢能保證你的有生之年,網上有不少討論的。不少數學模型還用來模擬在不同投資情況下不同取錢速度可能導致的後果。但一個比較讓大多數人接受的模式就是在一個不過於保守的投資組合裏(有許多不同的組合,因人的心理和個人財經承受力可以不同),每年提取的生活費該在4-5%之間。這個數字的來曆其實是用曆史數據來支持的:一個不過於保守的投資組合的平均年回報率該在8%左右,扣除3%的通貨膨脹,就是5%了。為了保險,4%取錢速度算保守的方式,5%就算比較危險的。
經曆了1982到2000年牛市和2000到今天的熊市的人實際上知道上麵這個模式的缺陷。這個曆史數據是幾十近百年的平均值,而人呢,退休後往往是15-30年,所以,你要運氣不好,就趕上這個熊市,這樣的曆史數據是沒有用的。同時,個人的財力有限,在投資上風險的承受力是有限的,這會導致投資回報的偏低。這些就導致了“年金”(annuity)這個金融產品的產生。它的原理很簡單,每個人把自己錢放到一起,由懂投資的人來管理投資。每個人到了退休年齡領取錢的數量由你當時的年齡和你在自己賬戶上有多少錢來決定。年金公司公司很容易計算你的領取數量--有了退休人的預期壽命和賬戶上錢的數量,再加一個投資匯報率就行了。和保險一樣,大家把錢放一起,有人活得長,有人活得短,這樣就平衡了不同人壽命的差別;大量的錢集中,在投資上的選擇就多,這有利減低一些投資風險;不同年紀的人把錢放一起,實際上就不必太過考慮短期的市場變化。。。。
正是這些考量,許多個人理財顧問會推薦年金(當然有他/她自己的好處了)。具體的數量一般是建議每年從年金裏拿到的數量要能支付你的基本生活費用。但年金的高費用等,加上應急資金的考慮,把全部退休金放進去也是不合適的。
年金的選擇就更麻煩了,有心人要多讀相關文章,多考慮利弊,再決定選擇。大致來講,有退休時一次性放一定數量的錢進去,年金公司當場計算出你的領取數字;也有在年青時開始以投資的方式,每年或每月定期放一定數量的錢(這個數字往往是由年金公司按你開始存錢的年齡到你取錢的時候這個時間段的長短,和假設一個投資匯報率來計算的。);上麵這種投資性質的年金又分為固定利率的投資,由公司管理投資,或個人自己管理投資,到退休是根據賬戶上的數量來決定你領取的年金數目。從上麵這些眼花繚亂的金融產品,你就知道它們都有自己特定的適合對象的。有興趣的要仔細研究,對照自己的投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作出選擇。
年金其實不是什麽新概念。社安保險和pension其實就是年金的一種形式。有這些退休福利的人在買多少年金上要把這個納入考量。
其實,生活費用上的計算是最容易的,而提前退休的人的最大麻煩是健康保險。這個在加拿大一類福利國家退休比在美國要好得多。在美國退休,如果沒有健康保險,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個提供這類保險的part-time工作。老年人生病的機會多,一場病消耗掉你所有的資產是不稀奇的。所以,在能享受medicare之前(現在65歲,今後估計會到67歲),健康保險往往是提前退休要考慮的大事之一。
我十年前開始研究個人理財,啟蒙老師是Scott Burns。他早年在DallasMorningstar的專欄文章被我們當地的報紙轉載,那是我每周必讀的。當時不是太懂,這些年自己的深入研究和投資報稅累積出來的知識,讓我經常回味他的文章。他現在該65-70的年齡,後期對退休有許多專欄文章和計算,大家可以參考他的著作或website。他的文章覆蓋了許多美國的社會問題,通過計算來揭開這個體製中的缺陷以及個人財經上該采用的對策,很有說服力,是難得的個人理財專欄,也非常實用。許多文章實際上是他回答讀者的實際問題。這個website是他的:
http://assetbuilder.com/blogs/tags/Retirement/default.aspx?GroupID=6
你要下點功夫讀他的文章,一定會大有收獲。
(二0一一年二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