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女兒挑衣服
(2006-09-01 06:37:19)
下一個
女兒是那種不太在乎穿什麽的teenager。可能與我們的教育及我們自身在穿著上的太隨意有關。從小她的衣服都是外公外婆從上海大包小包的寄過來。衣服多,經常是有的衣服沒穿三兩回,就送人了(我們那時住的地方是有家帶口的留學生)。大一點,我們也覺得國內帶來的衣服不合適,就開始自己買。當然大多數時候是去Wal-Mart。
孩子進高中後,一是忙,二是大多數在她學校的孩子是那種nerd,對種族和穿著都不太注意,也就讓我們省了不少心。要什麽衣服,就讓媽媽和她一起去挑。很快就發現她對衣服既沒有興趣,也特別隨意。想想十幾歲的女孩子該注意點打扮,就和太太商量, 少去Wal-Mart給她買,而是帶她去那些好一點的商店。
2004年夏天回中國,外公外婆陪她到處買東西。她的興趣就是小玩意兒的工藝品,對衣服興趣不大。我們於是決定帶她去看看傳統的中國服裝。她終於開始有興趣。對旗袍愛不釋手。外婆就從麵料講起,讓她有那種穿著的感覺。又特地去裁縫那兒定製了一套職業裝,以便musicrecital用。而旗袍,因一時買不到合身的,就把她表姐穿過幾回的一套帶回來(兩人從小一起長大,很要好)。這不,現在上學還是亂穿,但一有正經事,就來問爸爸媽媽該穿什麽合適。去年外婆又從中國給她寄來了一件新的旗袍,按她的身材定做地,非常喜歡。一有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就會穿上。而給自己挑衣服,也比以前積極多了。
那次中國行,外婆對傳統中國服裝的介紹,也挑起了她對傳統服裝的興趣。回來後,學校的英文寫作課,讓她自己選題,寫一篇綜述性的文章。她挑選了本州teenager服裝的演變過程作她的主題。自己查資料,引經據典,從服裝和teenager的個性角度來描述這個過程的演變。她的文章被老師挑選出來,送到州裏,贏得了2005年的“State Student Historians of the Year 2005”。
孩子的穿衣的口味,就象中國菜,美國菜,父母還是需要引導。可惜太太和我在這上麵太隨意,又知識貧乏。我們隻能給她一點最起碼的常識,再往後,就得靠她自己了。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