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老根多:老別不老客

此博克裏的文章,除注明為轉載外,全部為原創.如要轉用,留下過路錢:)
正文

太極拳說十要

(2007-03-17 07:18:18) 下一個
太極拳說十要
作者:楊澄甫
 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鬆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麵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複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郾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優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太極拳精論---李雅軒  未隨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如這樣子才能恢複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穩靜之後而後出動,並要在動時仍保持其穩靜,不可因動將身心的穩靜分散了,這是需要注意的。按人身體,本有天然賦予的健康功能,所以未能人人健康者,是因未能鍛煉身體,以培養這種天生的健康,而且被些事物的纏繞,將這些自然健康功能給摧毀了,所以不能人人身體健康,今要達到健康,就必須先將身心放鬆,靜下腦筋來,以恢複身心的自然,恢複自然之後,也自然會有天生的健康功能,不能隻是一味的操練身體的外形,也不能像和尚道士之隻修煉內部靜坐養神,必須動靜參半,身心兼修、內外並練而後可。太極拳的練法,其最重要的是身勢放鬆,穩靜心性,修養腦力,清醒智慧,深長呼吸,氣沉丹田等。這些規矩,每練時要想著這些,日久才能起到健康身體和治養疾病的作用。假如練時動作散慢,氣意上浮,那就對身體無甚補益,所以太極拳的功夫,對氣沉丹田這一規則是很重要的。然而太極之氣沉丹田怎樣可以作到呢?那就必須先鬆心,後鬆身,心身俱鬆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如是用硬力將氣意壓下去,那就會弄得周身不舒服,甚至身體發生疾病,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學者應當多加注意。  此外,尚須平時注意精神上的修養,以作功夫的輔助則更好。 在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要鬆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如此當稍待,以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出動時,仍用一點點思想上的意思鬆鬆的將兩臂棚挑起來,以腰脊之力牽動兩臂,穩靜地出動,將一趟拳演變出來,非四肢之自動也。每見練者,不知本此意思用功,混身扭扭娜娜,零零斷斷,浮浮漂漂的局部亂動,以為這是太極拳。這是大錯,以致長時間練不出一點太極拳味來,未免可惜。練拳時當細細體會,找它的要領。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鬆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到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如再有明師指點,對太極拳的道理也就會一點一點的領悟,身上的靈覺也將會慢慢地充實,如此則不但在修身方麵有顯著的功效,即在應用方麵也會有巧妙的動作,這全是由於在鬆軟的基礎上著手練功作出來的。如果隻是散漫飄浮的練法是不行的。  太極拳在初練時,是感覺不出什麽味道來的。但是隻要有耐心,有恒心,細細地體會,時間久了,便會感覺趣味濃厚,使人百練不厭,愈研究愈有味道,愈體會愈有興趣甚至形成一種癖好,一輩子離不開它,其終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了。為了功夫的增進,要經常不斷的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練功進,如何虛無的氣勢,如何才有鬆軟沉穩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勁,如何才能有綿綿不斷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勢經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滿身輕利頂頭懸的意思,如何才有入裏透內之勁道,如何打鬆淨之勁,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經之動,如何能來之不知,去之不覺,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如這樣練下去,以後就有好的進步了。平時要在出動時,心裏應如何作想,如何形態,如何神氣,如何出手若無所為而又有包羅萬象無所不為之氣勢,這也是很要緊的。假若是出手有所為,心裏先有一個主觀的定見,那就恐顧此失彼,掛一漏萬,流於外功之明勁,成了多著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在練時,穩靜安舒,心神泰然,反聽觀內以審身心之合,這才是練太極拳功夫的態度,否則雖表麵似太極拳,實則非太極拳功夫也。 太極拳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不可有慌張冒失的現象。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其健身方麵,全憑呼吸深長,氣血暢通,頭腦安閑,心神穩靜。其應用方麵,全憑虛無的氣勢,沾粘跟隨,在幾跟幾隨之中,我之身勢早已吃進彼身,一切的機會自送上手來,在這個時候,我的神氣一動,早已如觸電樣將其打出矣。   

在練功時,要以神走,以氣化,以腰領,以意去,內外一體,心神合一,神氣貫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會養出非常的靈覺來,以這種靈覺用之於推手,體會對方之來勁,是百無一疾的,既已知道對方之來勁,便可順其來勢,隨其方向,而作跟隨沾粘之動作,他身上之缺點,便會自然的發現出來,我趁勢擊之,則自無不中之理也。練體以固精,練精以化氣,練氣以化神,練神以還虛,這是太極拳的四步功夫。學者宜本此方向細細體會,才能練到妙處。 人身之靈機,最為寶貴。凡一切處事接物,皆全賴於此,不獨打拳推手也。但靈機是出於大腦神經,所乙太極拳的功夫,首要在穩靜的基礎上練功,以養其大腦中樞神經。但所謂穩靜者,是心神泰然之後,自然之中出來的真穩靜,而不是強製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麵上的穩靜,這種強製著身體不動,表麵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麵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不是真靜,就不能養大腦中樞神經,也就出不來特殊的靈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練太極拳的功夫,在預備勢時,就一定要使身心穩靜下來,真穩靜下來之後再行出動。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記切記。   在動時,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腰脊率領,牽動四肢,綿綿軟軟,鬆鬆沉沉,勢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綿綿不斷,又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的。將一趟太極拳形容出來,不是四肢局部之動,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堅持日日按時練功,不要間斷,以後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麵,務須深長,使呼吸趁著緩和的動作鼓蕩,又要使緩和的動作,趁著呼吸的鼓蕩開合,並須要作得自然而順隨,這才是正確的練法。穩靜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長可以養氣,久而久之,則神氣自能充實,身體健康也自然增進。太極拳所講的柔軟,是指的周身均勻,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擊上所需要的柔軟,而不是腳翹得特別高,腰折得特別彎,這樣失掉了靈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軟。因為這些不合生理的柔軟,隻是好看而已,但在技擊和健身方麵,都沒有什麽好處的。
 
  在太極拳的功夫方麵,隻是有些軟活柔動還是不夠的,需要在這些軟活柔動中作到均勻有沉著的心勁和雄偉的氣勢才夠味。以上這情況,是要在練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礎之後,再經老師詳細的口傳麵授,說些比喻,作些示範,形容其氣勢,慢慢地悟會才會有的,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了事的,也非筆墨所能描繪。這種雄偉的氣勢及沉拳的心勁,是在身勢氣魄之內含而不露的,不是擺在外麵的。以上這些情況,要有真的太極拳傳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鑒別出來的,如哪些毛手毛腳的太極拳家,是看不出來的。如他們看了,反以為是不好,或出些反對的言語,如說什麽太慢了,或說架子太大了,或說太神化,太迷信了雲雲。所以說,凡是對某一項學識設有研究的人,就會發言不當。
 
  練剛柔不如練柔勁,練柔勁不如練鬆軟,練鬆軟不如練輕靈,練輕靈又不如虛無。虛無的氣勢,才是太極拳最上層的功夫。其主要的練法,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意貫指,日積月累,內勁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動,胯為底盤,務須中正,以思想命令於腰脊,以腰脊領動於四肢,尚須以神氣相配,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否則非太極拳功夫。鬆軟沉穩的形勢,如載重之船,沉沉穩穩地蕩於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軟彈之力。
 
  凡是一舉一動,是以意為主使,以氣來牽引,無論伸縮開合,或收放來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氣的牽引為主動,由腰脊來領動,此是太極拳與他種拳不同之處。如一勢之開,不但四肢開,而心意胸脊必先為之開;如一勢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為之合,凡一切動作必須由內達外,所以稱為內功。   找上下相隨,是初步之練法。找輕靈綿軟,是中乘之功夫。找虛無所有,才是最後的研究。蓋輕靈仍有物也,如到虛無則無物也,則一切無不從心所欲,以達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極拳之虛無氣勢,在技擊方麵,其變化作用,其妙無窮。如遇剛勁來犯,可以使其捕風捉影;遇柔勁來犯,可以化之於無形,使對方找不著實地,摸不著重心,英雄無用武之地。
 
  太極拳在前清鹹豐時代,有些人稱它為神拳。餘以為這個名稱很有道理。稱神拳者,並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經之神,神氣之神。一者是因在練功時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氣;二者是在對手時,其動不是專靠肌肉的伸縮為主,而是以神經之動為主,其變化運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測度之處,故稱之為神拳。每練功夫,要細細的體會功夫中的精微奧妙。這種精微奧妙,是在思想之內心而不在手勢之外麵,所乙太極拳的功夫,隻靠操練還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須緩慢,必須穩靜,如不緩慢穩靜,就悟不出去,悟不進去,就找不著太極拳的味道。學者須特別注意。
 
  澄甫先師每作推手發勁時,隻見其眼神一看,對方便覺驚心動魄,有頃刻生死之感,此乃體態與精神合一,能在極短之時,將全身之力量集中而發,能起在突然之間,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禦,亦無從抵禦故耳。平時練功所以穩靜緩慢者,正為蓄養此精氣神,即內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練時太快,非但不能蓄神養氣,即內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難作到恰到好處,故發勁不充實,氣勢亦不驚人。 周身鬆開,上下完整,是太極拳必須之條件。我過去練功夫的經驗,隻要周身鬆開了,氣自會沉下去,日久則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如動作不整,整而不鬆,或隻兩肩鬆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為鬆,或肘腕指節等處不知如何為鬆,或練後掌心無鼓脹之意。此皆因無正宗老師傳授,內勁則永遠不會有,愈練愈離太極拳遠矣。
 
  太極拳的功夫是走輕靈虛無、穩靜鬆軟的勁,其它拳門多是講神氣活現、剛柔相濟的勁,太極拳是神意內斂,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內外功之區別也就在於此。

    “剛柔相濟”並不是說他不對,而是要看他怎麽一個剛柔相濟法,太極拳之剛柔相濟是說在技擊中有忽剛忽柔,要輕則百無所有,要重則可以無堅不摧,這是虛實變化、剛柔輕重互化的意思。

    吾輩練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鬆而尚不能將身勢鬆得幹淨。如在練功時,心中先存著一個剛柔相濟的思想,哪還能將身勢鬆得幹淨,而沒有一點拘滯別扭之力呢?如這樣子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我相信一輩子也將身體鬆不純粹了。如這樣又剛又柔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日子久了,會將身體練成為一種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間也起了一種僵肉的”胚胎”,有了這種“胚胎”,就一輩子去不掉了。有了這種情形,他的神經感應也必然非常遲鈍。練大極拳全憑神經感應靈敏,如靈機性少了,那太極拳還練什麽!靈機是出於神經,神經的靈敏是人身上之至寶,所以太極拳練法在未出勢之前,預備式中就先要鬆身心、靜思想,以養神經上的虛靈為第一要著。
 
    練拳應本王宗嶽拳論用功,又要本著我教你們的情形去思悟,就不會走錯了路,如心下時常思想些他們的功夫,違背太極拳的原理,那與功夫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要聯絡些有真太極拳功夫的人為友,互相切磋,對提高功夫很有益處,否則是不會進步的。在過去把太極拳稱為“神拳”,意義有二:其一是太極拳在練時是用神用意,於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稱為神拳;其二是大極拳在對手時變化神奇,冷快絕倫,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有時神氣一動對方就驚心動魄不知所措,所以稱之為神拳。早先,楊祿禪稱神拳“楊無敵”,就是這個道理。一般學術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練些剛柔伸縮的動作,而不是以神、以氣、以意為主。如練太極拳隻是用這種筋骨伸縮動作為主,那功夫就練不好。如定要兼練些其他的功夫,那勢必將身體弄成混濁僵肉的勁道,那在輕重虛實變化上就感應不靈了。練太極拳亦如學習馬列主義差不多,要時時刻刻保持它的純潔性,如不注意就會變成太極拳的修正主義,此不可不慎也極門中拳、刀;槍、劍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擊上的作用,將太極拳的東西練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練他門的功夫,難免藝多了不精。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極拳老師傳授,又要舍得下苦功學習,尤須是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嶽拳論雲: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雲: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有練太極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須專門研究太極拳的道理,如兼練些雜門的東西那就練不好了。
 
    “揣思摩像”,我當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楊老師打拳推手的神氣,便覺功夫有進步,如長久不見老師了,練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對的。對太極拳的體會:鬆腰塌胯、虛實分明,一吐隨起,一納即伏,手領神到,意氣布滿,一動全身隨,真氣內鼓盈,身如輕舟走,腳與地麵通等等皆對。不過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亦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托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隻說如輕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錯解,將身體氣勢練浮起來,胯以下應以氣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於腳底,與地麵過電打通。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蕩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專用筋骨肌肉有形之體做動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與氣勢在練拳上的作用,隻是一個肉體在湧動,那有什麽味道之可言呢?關於這點要注意,切切。
 
    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箱,腳腿如火車箱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下觸著硬地鐵輪,如這樣我以為才對;功夫之鍛煉因個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樣。

    我練功夫的方向,是找大鬆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不停留於筋骨肌肉的初步鍛煉過程中。我以為,這種大鬆大軟、神明感應、莫測變化妙處無窮,我不以為它大鬆大軟了就不能敵抗對方之來手 .推手初步 嚐見公園裏有人推手,胳膊撐得甭兒圓,用著吃奶的力氣,更有甚者,臉紅矣,脖子粗矣。其中稍有些擒拿、懂得直來橫撥之技巧者,即是高手,手法熟練者,更是遊刃有餘。作者曾見到某位頗有名氣的推手專家,號稱40年無敵手,亦是這個味,還教了上千號的徒弟,真奇談也。太極拳其實不難,難在明師難覓,太極拳到底是個什麽味,什麽是化勁、什麽是掤勁?鬆柔了怎麽還能打人?後發怎麽會先至?沒有明師給你指路,或者有機會在明師身上感受一下,理解起來的確有些困難。即便如此,有興趣學推手的學者也不可亂拜師傅,不要認為打贏了是大爺,你打不過他他就有資格做你師傅,泰森你也打不過,你能跟他學推手嗎?打拳打個理,所謂明師是拳理清楚,味道純正,能把你引到正確的太極拳道路上的人,不見得他的名氣有多大,多麽凶巴巴。否則,路走錯了,即便是以後遇見楊澄甫也沒法再教你了。真正的太極拳明師身上是柔的,是空的,是個影子,你看漂在水上的氣球,你用拳去把它打破,泰森都難,這就是化勁,這就是輕靈;當明師堵你的勁的時候,就象你自己用雙手使勁推牆的感覺,記住這個滋味,以後碰到這樣的明師不要錯過了。楊澄甫說:“世間練太極拳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疾幹脆毫不費力。被跌者但覺一動,而並不覺痛,已跌於丈外矣。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兩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製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幹脆。反之,吾欲以力擒製太極拳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此乃真太極意也。”推手初步,不是先去盤手轉圈,而是思想上先做好準備,暫時做不到,但我練習的方向在哪裏,這點先要有個基本的輪廓。推手推什麽?推手不是為了爭勝負,對於動不動就想把人製一下,或紅脖子粗臉的人可不與他做拳伴。推手推個理,不是鬥力。先學化,先學吃虧,對方來力,我用鬆柔之法給他找出路,過不去也不要頂、不要撥、不要抗,慢慢體會,看是哪裏卡住了,在拳裏找方法,用同樣的方法去推高手,看他怎麽化。永遠記住,過不去在鬆柔上找原因,在拳架子上找原因,不要頂,頂可能能頂過去,那是對方拿的不是匕首,是匕首你還頂嗎?千萬不要先想著打人,從化入手,才是推手訓練的正途,以後的成就才會大。兩個人也可以互相推身上,練習化勁,一個人推,一個人化,不要動步,不要硬頂,想辦法給來力尋找出路。有些造詣的,你這樣推他會感覺象推棉花包,推著感覺越輕越軟,還不能使對方動步,說明對方的太極拳水平越高。當化勁有了體會,可以學堵,不見得這會兒學發勁。懂得了化,就懂得了堵,堵要堵住對方勁變動的方向,使其欲走不能,身體發僵。打與不打,隻是看我願意,打輕打重,均在我的掌握。來讓他摸不著實處,去讓他找不著去處。最後,再學發勁。這樣看似迂緩,實是捷徑。隻要思想上先明確方向,暫時沒有高明老師,也可以獲得相應的進步,不至離題太遠。悟性好的依然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武禹襄與陳清平研究月餘返回故裏,嚐招鄉中團練與其陪練,與其外甥李亦佘相互研究,兩人的太極拳藝都達到了驚人的高度。武禹襄一個月能學到什麽?關鍵是搞清了拳理。打拳打個理,推手推個理,隻要拳理明白,功夫暫時不到,也不要緊。在推手中牢記不丟不頂,給對方的來力找出路,找不到出路,就在拳裏去找、去悟,弄懂了化勁,其他的都容易理解,這樣進步就快了。古人雲:發之不出,是因為拿之不起拿之不起,是因為化之不開化之不開,是因為聽之不清聽,化,拿,發 順序而作,循序漸進,太極之道.現在許多人都在懷疑太極拳的技擊性,甚至一些正在練拳的朋友也有這樣的疑問:太極拳那麽慢,怎麽打人? 就這一點我的看法如下: 在太極推手和散手中,使用的是勁而不是力,這一點大家都知道!這裏說的勁實際上是內意、內氣、內勁的組合!人體的動作變化都是由意念引導的(部分因病而不能控製身體的除外)。對敵時,別人身體的微小變化都反映出別人意念的變化,一旦洞察道(到)這一點就需要自己的意念搶先一步,雖然動作後發,可以達到先致的效果。先致哪兒呢?點很重要,正所謂發落點對既成功,能夠搶到點就能破壞別人的整體性,也就是讓別人的身架散開,進而就能達到製伏別人的目模?br>再就是太極拳要不要練力呢?在普通人看來,力打(大)就能勝力小,但是太極拳能打破這一點!還是搶點的問題! 初學太極的人會有這樣的感受:和老師搭手時,猛地用力一推,結果大致有三:推空---好象掉進陷阱;被打回---好像推到一堵牆;自己摔倒---力被借走!實際上這都是因為點被別人抓住,自己身架散了的原因! 反過頭來不難看出太極的技擊原理了!習練太極拳的一點心得太極拳的特性:整體性(整體的運動)、變化性(變化的運動)、漸變性(逐漸的變化)、連續性(不斷的變化)、穩健性(下盤的穩健)、保守性(力道不用老)、全麵性(支撐八麵)、非均衡性(分虛實)、相對性(虛實同時存在)。太極拳的核心思想是整體虛實(陰陽)變換。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運勁講究集全身之力於一點,所謂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之於四肢。運勁的過程中又強調虛實變換,有一處虛,必有一處實,虛則變為實,實則變為虛。以實對虛,以虛對實。虛而變為實,則擊實變虛之處。實而變為虛,則是對方無可及我變換不靈之處。練太極拳的體會 傅鍾文 太極拳具有高度藝術性和科學內容:精奧細致、理論深切。如能根據理論的要求來鍛煉,有了實際功夫,便更能領會太極拳的個中旨趣。要練好太極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論指導和要領提示之外,我認為必須注意幾個方麵。  首先,要領會“勁”的涵義。太極拳認真練習到了適當的階段,就會練出勁來。這股勁是一種“渾勁”,也就是太極拳入門的基礎。所謂“懂勁後愈練愈精。”據我個人的體會,這股勁好象秋天的成片蘆葦在湖中被大風吹得俯而複起,堅韌不折,柔而有彈性的意思。又好象海洋中的滾滾波濤,水質雖軟而含有非常雄厚的力量。渾勁練出以後,繼續再進一步要從渾勁中練出“輕靈勁”來。渾勁是藏而不露的渾厚實力,從而達到柔而有剛。輕靈勁是既有輕靈感覺而又能園活運轉的意思。將這兩種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相互為用,才能剛柔相濟,棉裏裹針,再能變化分出朋、捋、擠、按諸勁而靈活應用之,始可達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的目的,方能進入具有高度藝術的境界。

  太極拳要練出勁來,僅憑一般勇氣蠻練,不去體味它的涵義,鑽研它的架勢,這是辦不到的。必須靠自己苦練之外,又要練得處處符合原則和要求切合實際。這就要在平日練習時必須注意到下麵四個要點。  

一、眼神平視,要貫注而活潑,當每式的變化,視線要隨身法而轉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顧。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練拳時要頂腰,歌訣有雲:“身形腰頂豈可無”。如雲手,摟膝拗步,斜飛式,海底針,高探馬等式,都須腰部挺拔,像立之運轉,轉時總不離軸心。又好比指南針一樣,針動而針軸不離原位。武術家所謂:“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離原位的意思。引證力學來說,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練拳必須講究“尾閭中正”。神貫頂,尾閭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無姿勢偏側,架勢過與不及之病,練拳如果低頭聳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謂“冒腰”。常言道“低頭冒腰把式不高。”因為冒腰則呼吸不暢,氣不能下沉,頂頭不能懸虛,虛實不清,上下不能一氣貫通,終練不到高明的程度。

  三、四肢:練太極拳對四肢的運動,有一句話叫做:“如意胳膊、籮圈腿。”就是說,手臂與腿都要微有彎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過直。“勁以曲蓄而有餘”,就是指此。如單鞭、野馬分鬃式,後腿微曲向外 ,就能做到前弓後蹬,力從腳跟而發,像樹生根於地全身穩固,而不是向後挺得過直。總的來說,四肢要圓潤、靈活、穩實、切忌強直。

  茲再就各關節分述如下:
  (1)、要坐腕豎掌,但掌心要微凹而不可平,這是要著。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與手指之間不宜並緊,要似開非開,練久勁自生。
  (3)、肩要鬆活下沉,不可用強勁或有聳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鶴亮翅式,手臂雖向上提,而肘尖意須向下。
  (5)、要以肩頂肘,以肘領腕,又要以指領掌,以掌帶臂而沉肘鬆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聯貫,雖略有先後而動作協調節節貫串,不可過勁,過勁則僵硬。
  (6)、邁步時,腳跟須先著地,然後徐徐踏實,即所謂“邁步如貓行”。貓行的形象很妙,腳步既輕靈又穩實,而其身軀又活潑。同時膝隨之向前,但弓步不可過勁(指膝部不過腳尖)。進退即能靈活。後腳要著勁,切不可偃側。
  (7)、腳的起落,如雲手式,跨步時須先提起腳跟,繼之提起腳尖。跨步後,腳下落時要以腳尖先著地,而後徐徐踏實。能這樣做,左右虛實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與冒腰,陷胸不同。而是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開襠。開襠不是指步寬,實係鬆胯,胯鬆則襠自開。
  (10)、襠要平,襠平則下盤穩固。同時在襠平的基礎上意還要上提,提襠貫頂,必須做得自然,則頭自中正,呼吸舒暢,氣度安適,從而能上下相隨,式式均勻,自可領會周身輕靈園活之趣。

  四、意境。
  (1)、心要靜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委靡不振,缺少生氣。但也要忌怒目攢睛,挺胸露齒。周身要節節貫通,勿使有絲毫間斷。
  (2)、重視前輩積累的經驗,遵照典型的架勢來認真鍛煉。但要練得自然鬆靜,使舉動周身輕靈。必須“依規矩熟規矩,化規矩,不離規矩”。本此堅毅精神,才能練得得機得勢。

  總之,太極拳每一架勢都有它的精義,必須悉心揣摩,仔細領會。舉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則腰腿不隨,全身易於強硬。要步隨身換,進退須有摺疊。姿勢必須先求開展,後求緊湊。隨時留意,著著用功,式式須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連貫,一氣嗬成,日積月累,功到自成。

太極拳的練法之太極拳的手型,步法和眼神 關於太極拳對拳掌的手型要求及眼神麵部步法情形的要求 (一)握拳:太極拳的握拳是鬆軟的,掌心虛空不可握緊,此謂自然拳, 其意義是為了感覺靈敏,便於變化。 (二)出掌:太極拳的出掌,掌心也是空的,五指略舒不可挺直,掌意含虛,以有靈機性為宜,其意義是為了便於變動,此謂之自然掌。
 
(三)肩背胸腹,頭頂麵部,各處之情形:肩宜塌,脊背拔,胸略含,腹部要自然舒適的放鬆,頭部虛靈上頂,麵部肌肉放鬆,不可有擰眉瞪眼的情形o
 
(四)舌部:舌宜舒適自然的附於上齶,不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否則不自然,影響身心的舒適,如不舒適口中甜液不生。

(五)眼的情形:眼的情形是在練習的時候,眼要隨著動作的情形而示意,假如動作的開展時,眼神要隨著動作而前望示意,假如動作收回時,眼神也要隨動作而回顧,但是這不過是稍微有一點的意思而已,不可使神氣鋒芒外露,因為太極拳是修心養性的功夫,一切的意思要有含藏,又因為太極拳的功夫是渾然一氣的,要使神氣普照全身,不能專注意那一部分,但也不忽略那一部分,以免有掛一漏萬,顧此失彼之情形。 有的人說:練太極拳的規矩要 ” 眼觀食指虎口圓 ” 雲雲,但我以為這是練其它拳的一些規則 ,如安在太極拳上是不合宜的,因為眼神要是專看在食指上,對其他部位就難免忽略,那就與太極拳渾然一氣的道理不相合了,又如虎口撐開的太圓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勁,用上了勁,就又與太極拳要周身放鬆的道理不相合了,故我以為以這些規矩安在太極拳上是不相宜的。
 
(六)按太極拳來說,它是一種身心兼修的運動,有與其它運動不同之處,它的每動是先由思想為主,由思想命令於腰身,由腰身來牽動四肢,這樣整體而動的,沒有那一部分單獨的自動,它是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全身相配,神氣相隨,心平氣和穩靜安舒,心情非常愉快,這種運動不能有專注意身上那一部分的情形,也不可有冒冒失失,楞楞坷坷的動作才為正理。
 
(七)太極拳步法的情形:假如出右腳時,必先將全身之重量徐徐栘於左腳,然後徐徐提右腳,在提右腳的用勁,是如腳腿在水裏泥裏抽出來的情形一樣,如這樣子的將右腳右腿提了起來,而後虛虛落地,慢慢踏實,其落地踏實用勁的情形,是如將腳腿徐徐插在地下去的一樣。如這樣子的練法日子久了腳步才來的柔彈而穩固有力。身體才能經得起衝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如想提左腳時的情形就又如提右腳時的情形同。在身勢與步法動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龍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氣,這就是說身心內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氣通的道理。否則就不是練太極拳的意思了.大鬆大軟的練法……為太極拳技擊之必需 ……                         陳龍驤 摯友《武林》雜誌總編粱偉明先生來電話和我探討一些有關太極拳方麵的問題,叫我抽空寫一些文章。現在社會上練太極摯的人數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中老年人為健康的需要,更是喜愛這項運動。可以說是風行海內外,形勢喜人。對於太極拳運動,它的健身作用已不容置疑,但是它的武術價值,它的練法和技擊作用的關係,尚不是所有練太極者都能了解或了解不深,對於太極拳講大鬆大軟的練法有何作用尚心存疑慮,認為大鬆大軟的練法能技擊,僅就此點,我想談談我的感受。
 
 太極拳本是一種武術,是武術就必然要講技擊就必然要求快、準、狠。太極拳的技擊原則是以靜製動,後發先至,引進落空,以柔克剛,避實需,四兩撥千斤,而太極拳的特點是舉動輕靈,運行和緩,連綿不斷如行雲流水,往複轉折用意下用力,如此練法使很多人對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就產生疑惑,以為太極摯的鬆柔練法隻能健身,不能技擊,要不是楊露禪在北京贏得了楊無敵的美譽,楊健侯,楊班侯,楊澄甫以及其高徒李雅軒、田兆麟、董英傑、鄭曼青等等前輩在武林中留下的軼事,太極舉的技擊作用就很難讓人信服。在先師李雅軒給我們留下的他一生心血總結的《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練太極串要“大鬆大軟”的練法,使很多人都要想知道它與太極拳的因果關係的究竟,而且要想知道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大鬆大軟的正確練法,並且怎樣做才能獲得入裏透內的冷快絕倫的內勁。  我們知道,人身之靈機,最為寶貴,凡一切處事接物,皆全賴於此,非獨打拳推手也,太極舉的技擊,離不開快,縱有萬千手法,苟嫵神明的感應,沒有靈性,也是毫無作用,練太極拳時心存靜養,蓄神養氣,澄心定性,穩靜安舒,緩緩出動,鬆柔沈穩,大鬆大軟的練法正是為了培養和訓練這種靈機,有了這種靈機即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神明的感應後,在技擊中才能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反應,才能生出莫測的變化,才能應付突然之來手。先師總結提出大鬆大軟的練法,是穩靜心性修養腦力,清醒智慧感覺靈敏增長內勁最佳的手段方法,練太極拳要鬆,而且要大鬆,要鬆透。所謂一鬆百鬆,鬆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鬆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沈甸甸重砣砣的感覺“身勢鬆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鬆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足鬆得軟得如一灘稀泥'先師告誡說:“然而它不是死的軟,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又說:“在太極拳功夫方麵,隻是作些軟活柔動還是不夠的,需要在這些軟活柔動中作到均勻有心勁和雄偉的氣勢才夠味”也就是要有虛無的氣勢來指導大鬆大軟,當然,以上這些情況,是要在練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礎以後,再經老師詳細的口傳麵授'說些比喻,作些示範,形容其氣勢,慢慢地悟會才會有的,這種大鬆大軟的練法,練習日久,兩臂如棉裹鐵異常鬆沈,有如軟節剛鞭又軟又重,內勁則自然增長'發出動去入裏透內'傷人內髒'驚心動魄。
 
  拳論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無堅不摧的內勁就是這樣長期以大鬆大軟的思想為指導,再加之老師口傅心授而逐漸積累轉化而成的,由於這種大鬆大軟的練法是持以虛嫵的氣勢,是以神以意以氣來率領,感覺異常靈敏,身勢練得柔若百折若無骨樣,故在推手中,能作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我意在先敵來勢時能不先不後化之於無形,在攻敵發勁時出其不意,勁起陡然,冷冶快絕倫,入裏透內,所謂撒去全身皆是手也,老師曾形容此勁時說'火燒神經動'急雷響午中,打丹田雄壯之勁,又沈、又玲、又狠,機警萬變,露覺無比,毛發畢豎,如烈馬之發威,身勢矯捷如怪蟒之鑽騰,其節短'其勢險'力如強弩急如發機,使其不能抵抗,也無從抵抗。對於太極拳這種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英雄所向無敞的技擊功用總結說:拳來不知'腳去不曉,打人於下知不覺之中方為太極舉。
 
  我從小隨先師學藝至先師一九七六年逝世.二十年中,未嚐離其左右,深知先師傅授的“大鬆大軟”練法所言不虛。且深信不疑。先師氣宇軒昂,體格雄壯,但出手輕妙無比,兩臂鬆軟如綿,與其較技者都深服其技.沒有一個說先師散手或推手足憑力大手硬而勝的,在五十年代中期,先師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比賽任裁判時與某人推手,輕輕一去勁,此人則騰空跌出,倒於床上,此人起來後說:先生真楊家所傳也,恰另一人在旁也與此人推手,此人也處劣勢被推在床上,但此人起來生氣的說:“你這那裏是推手,我是輸於氣力不濟'被你用硬力強行推出的,你哪裏像李先生的手,鬆軟如綿輕輕靈異常,和李先生推手有一種舒服感覺,我是在不知不覺中就跌出去了,真正是靈妙無比……”先師在教我們推手時,我們也有同樣感覺,先師的手輕輕地往我們臂上一放,我則感覺毫無辦法,感覺周身全被控製,抵抗不行,不抗也不行,東倒西歪,不能自主,弄得滿頭大汗但先師卻神態安詳,好像一點都沒有用力。每次與先師推一回手,兩臂感覺自己摯勁全消,一二周內打拳卻感覺兩臂鬆沈,氣血貫通,十分舒服。
 
  每次與先師見麵'先師總是反複叮囑:“功夫多在拳上找,大鬆大軟是太極拳的寶貝。”先師說:“當先有人問楊澄甫老師曰: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麽遠,打得那麽脆呢 ? ”楊老師答曰:“我足鬆著勁打的雲雲。”有人間楊少侯先生曰:“你發勁時看著是很鬆軟的,如這樣子鬆軟還能有力嗎 ? ”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為是鬆著勁、軟軟的,打出勁去,才大得很咧”。以上兩位老先生的答複,證明練太極拳的功夫,無論是打拳或者推手,都必需將身勢鬆開才行,這是千真萬確,定而不移之理,入不專心練功,則無益也。堅信大鬆大軟的練法是太極拳技擊之必需,堅信大鬆大軟的練法,成就了一批真正的太極拳高手,而真正的太極拳師才能傳授真正的大鬆大軟的練法。“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不息發自修”名師的言傳身教是悟學太極拳至關重要的,如果對太極拳的鬆軟心有疑惑,不知練太極拳從鬆軟入手,練推手時又心存堅剛硬力的念頭,心神意氣不能真正的放鬆,而隻是外形上的柔柔扭扭,矯揉造作做些假姿態,追求所謂太極拳處從護處走弧,而不知太極拳的動作之所以會處處走弧的道理,這種練法和思想必誤以漂浮為輕靈,誤以僵滯為穩沈,如此練法而想真正求的太極拳技擊功夫,可謂緣木求魚不可得也 .楊澄甫論推手   太極拳以練習推手為致用。學推手則即是學覺勁,有覺勁則懂勁便不難矣。故總論所謂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此言即根於推手無疑矣。 棚。捋。擠。按。四式,即黏。連。貼。隨。舍己從人之定步推手。此圖即兆清與大兒振銘合攝。 棚法向外。駕禦敵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貼近。故曰棚。此棚字取意。與說人釋義稍升。棚之方式。如圖。左右同其用法。最忌板滯。又忌遲重。板者。不知自己之運動。滯者。不知敵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則不成其為推手矣。遲重者。必以力禦人。便成死手。非太極家之所取也。必曰棚者。黏也非抗也。手向外棚。意欲黏回。又不使己之棚手與胸部貼近。得化勁全賴轉腰。一轉腰則我之棚勢已成矣。 捋者。連著彼之肘與腕。不抗不采。因彼伸臂襲我。我順其勢而取之。是收回意謂之捋。此字義又與說文不同。乃拳術家之專用名詞也。其方式。即捋法轉腰加上一手連著彼之肘前間。如上圖。被捋者須本舍己從人。亦須知有舍人從己之處。被捋覺其手加重。便可乘之以靠。或覺其捋勁。忽有斷續。則急舍其一邊。而襲以擠可也。 擠者。正捋與式相反。捋則誘彼敵之按勁。使其進而入我陷阱而取之。必勝矣。設我之動力。先為彼所覺。則彼進勁必中斷。而變為他式。則我之掘勢失效。則不可不反退為進。用前手側采其肘。提起後手。加在前手小臂內便乘勢擠出。則彼倉碎變化之中。未有不失其機勢。而被我擠出矣。被擠者須於變化中能鎮定。有先覺。急空其擠勁。則便成其按勢矣。 按者。因擠式不得其機勢。便將右手。緣彼敵之左肘外廉轉上。仍成捋式捋回。如捋又不得勢。則翻右手。以手心按彼左肘節上抽出。左手又以手心按彼左腕上。是謂之按。按之轉複為棚。棚捋擠按。終而複始。輪轉不息。此謂練習黏連貼隨之意也。以上四式。變化無窮。筆難縷述。望學者幸細心領會。於單人功架上之說明。詳為參悟便易入門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