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妊娠周記--26周-30周(ZT)

(2007-05-25 13:16:58) 下一個

妊娠第26:預防早產

比預產期(四十周)提早三周以上生產者即屬「早產」,其發生率約為510%,由於早產兒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經常會出現呼吸窘迫、顱內出血等並發症,早產更是導致周產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
 
 
對於認識產兆(陣痛、見紅、破水)方麵的衛教,一般都是等到接近預產期時才告知孕婦,很多準媽媽並不了解早期產痛的重要性,或者根本就沒想到過會有早產的可能性,一味隻是忍耐著不適症狀,直到劇烈腹痛合並子宮頸口擴張,甚至於產生便意感而導致急產,當然就無法再把娃娃留在子宮裏麵了。
 
事實上,及早就醫接受安胎治療,正是能否有效預防早產的關鍵所在,這就有賴於準媽媽學習分辨子宮收縮的變化,並且保持高度警覺。
 
懷孕中期以後偶有子宮收縮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會感覺到肚子突然一陣緊繃和腫脹,在例行產前檢查時,醫護人員應主動教導準媽媽,如何躺著摸肚子,以分辨子宮是一個軟軟的水球或是充了氣的籃球,一次宮縮僅維持三十秒左右即自動消失。假陣痛大都是不規則的,休息後逐漸減輕收縮的強度且拉長間隔時間,反之,一旦發覺持續反複出現每隔十分鍾就一次的規則宮縮,即使收縮強度不是很強,仍須趕緊到醫院掛急診加以評估。
 
 
有些孕婦本身屬於早產的高危險群,如:以前懷孕曾經早產過、多胞胎妊娠、羊水過多、前置胎盤、子宮肌瘤、子宮先天構造異常等,除了平時多休息以及保持警覺外,亦應避免經常肚子用力而增加腹壓,如:長期便秘、慢性咳嗽、抱小孩子、提重物等,同時要節製性生活的次數與激烈動作,性行為時最好使用保險套,減少精液中前列腺素的刺激,對於時而有陣發性宮縮的孕婦,可投以口服的安胎藥物治療。
 
倘若是未足月早期破水,除了可能會早產外,還得擔心胎兒感染、臍帶脫垂、臍帶壓迫和母體的絨毛羊膜炎等並發症,以往大多不敢抱持樂觀的態度,很多醫師幹脆順其自然地終止妊娠。目前醫學上則主張在嚴密的監測下,隻要沒有出現感染或胎兒窘迫的征象,施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治療,或者加上類固醇藥物促進胎兒肺部成熟,可望有效延長妊娠天數與降低新生兒罹病率,小兒科醫師的專業照顧以及加護病房的完善設備,更是嗬護早產兒成長的最佳後盾。

妊娠第27:高齡產婦不等於高危險妊娠

醫學上定義超過三十五歲以上生產者為「高齡產婦」,目前大約占了5%左右。隨著教育普及與女性追求自我成就的覺醒,配合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選擇晚婚或婚後延遲生育計劃的婦女愈來愈多;還有一些婦女則是因為離婚或家庭意外事故,不得不考慮再度生育,但是難免總是擔心,年紀太大才生孩子會不會比較危險?甚至於有人因此而不敢嚐試懷孕。
 
以往的醫學研究報告大都強調高齡懷孕會有比較不好的結果,包括:流產、早產、胎兒異常、發育不良、周產期死亡等機率均偏高,母體方麵也可能並發妊娠高血壓或糖尿病等疾病,所以醫師們建議想要生兒育女的婦女應該及早規劃。事實上,在現代醫學中,年齡高低已經不再是懷孕生產的主要問題了。
 
 
首先必須要了解的是,產婦年紀較大者,胎次往往較高,母體的平均體重比年輕產婦重,而且懷孕之前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或腎髒等疾病也比較多,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懷孕結果的好壞。如果將它們一一排除,真正屬於高齡本身所造成的問題,主要就在於增加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這也正是懷孕初期流產率較高的主要原因,隻要高齡產婦於妊娠十六至十八周時接受羊膜穿刺檢查,即可確定胎兒染色體是否正常。
 
近年來,已有很多文獻報告針對身體健康而無內科疾病的孕婦加以分析比較,發現高齡組與非高齡組之間,母體或新生兒的預後並無明顯差異,因此得到的結論是高齡產婦不等於高危險妊娠。
 
針對少數超過三十五歲才生第一胎者,臨床上稱為「高齡初產婦」,一般都認為高齡初產婦的危險性很大,反而忽略了「高齡經產婦」潛在的問題。有很多高齡經產婦誤以為她們不需要接受羊膜穿刺檢查,其實不論胎次高低,隻要產婦年齡增長,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率就會相對增加。因為高齡而合並可能影響到母體健康的疾病,通常也都和胎次高低無關,反而是高齡經產婦較常發生巨嬰、肩難產、前置胎盤、產後宮縮無力導致大量出血等產科並發症。
 
 
女性高齡生育是現代社會的一股新潮流,正確的孕前或產前谘詢,一方麵可以消除高齡產婦無謂的恐懼與焦慮,和年輕媽媽同樣享有期待新生命來臨的喜悅,另一方麵能夠促使她們和醫師充份合作,透過完善的產前檢查,達成母子均安的雙贏目標。站在醫學以外的觀點,由高齡產婦所生下的孩子,大都是家庭經濟穩定、父母心智成熟及培育計劃完善,整體而言,日後的成就似乎也會比較高。

妊娠第28:懷孕後期產檢要加密

懷孕堂堂邁進第三期,準媽媽的生理變化與身體負擔日益加重,經常抱怨腰酸背痛、肚皮緊繃、雙腳腫脹又抽筋、爬樓梯或平躺時氣喘不過來等,這些不適症狀都是源於子宮快速擴大所產生的壓迫現象。可藉助托腹帶來協助支撐,睡覺時則采側臥或用枕頭墊高上半身,更重要的是保持愉悅的心情,定期接受產前檢查。
 
為了能夠密切追蹤母體與胎兒的健康狀況,一般建議妊娠二十八周之後,每二周應做一次產前檢查,在這個階段如果發覺準媽媽的健康受到威脅,如:重度子癇前症等,或者胎兒出現窘迫征象,如:胎盤早期剝離、胎心搏動異常等,就必須當機立斷,予以引產或緊急剖腹生產。超過二十八周以上的早產兒,通常會有比較高的存活機會。
 
 
例行的產檢項目和懷孕中期相同,包括:測量血壓、體重、宮底高度、胎心音和驗尿,此外,胎位正不正以及子宮收縮的情形也是檢查的重點。至於全民健保給付的第二次實驗室檢驗,項目如下:
 
一、B型肝炎抗原:如果是同時具有兩種抗原的高度傳染性帶原媽媽,在娃娃剛出生二十四小時內,必須先行注射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然後再按時施打疫苗。準媽媽若為B型肝炎帶原者,產後亦可哺喂母乳。
 
二、梅毒血清反應:雖然在初期已經檢驗過,為恐懷孕期間才被感染,最好再驗一次,免得錯失治療的良機。
 
三、德國麻疹抗體:應於婚前健康檢查時得知結果,缺乏抗體者立即施打疫苗,等三個月後方可受孕。健保列為懷孕後期的檢驗項目,並無重要的臨床價值,隻是提醒抗體陰性者生產後去注射疫苗罷了。
 
 
所謂胎位有正指的是胎兒頭部朝下進入骨盆腔的「頭位」,通常胎頭是全身最大且最硬的部份,隻要它能通過產道,軀幹也就跟著很快娩出。懷孕後期每次產檢都要知道胎位正不正,產科醫師可用雙手觸診孕婦腹部來判斷胎兒的姿勢,如果懷疑胎位不正,最好看一下超音波加以確定,比較瘦的準媽媽自己也可能摸得到硬硬的胎頭在上腹部。
 
懷孕中期大約30%以上胎兒的臀部朝下,娃娃在羊水中滾來滾去的,直到七個月之後,胎兒生長迅速,活動空間自然顯得局限,胎位才比較固定。對於胎位不正者,一般建議準媽媽在家裏早晚采「膝胸臥勢」五至十分鍾,藉由擠壓肚子迫使胎兒自動翻身,到了接近預產期時,仍有3%左右一直還是維持「臀位」。

妊娠第29周:懷孕後期超音波檢查的重要性

雖然已經超過法定許可終止妊娠的二十四周期限,懷孕後期超音波檢查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事實上,大多數胎兒異常都是隨著妊娠周數增加,逐漸顯現器官型態上的變化,直到這時候才發現胎兒畸形,仍具有下列臨床價值:
 
一、某些異常較易合並染色體異常或先天性病毒感染,可抽取羊水或臍帶血檢驗,做為臨床處理的重要依據。
 
二、某些異常可嚐試在產前給予藥物、輸血、引流、或甚至於實施子宮內矯治手術,爭取一些讓胎兒更加成熟的時間,避免器官畸形過度惡化而無法挽救。
 
三、密切追蹤胎兒健康情形,有助於選擇適當的生產時間與途徑。
 
四、產前診斷可事先照會小兒科醫師,一出生立即施以適當的處置,
 
減少非必要的並發症。
 
 
懷孕七個月左右的超音波檢查,當然要再做一次完整而有係統的器官構造掃瞄,這時候大多數異常均已顯而易見。此外,還包括以下幾項重點:
 
一、胎兒生長狀況:發生子宮內生長遲滯的胎兒,到了懷孕後期會顯現出與正常胎兒之間的生長差異,測量胎頭頂骨間距與股骨長度之餘,可別漏了「腹圍」的長度,進一步用來估算胎兒體重。
 
二、胎盤位置與構造:懷孕中期胎盤占據大部份的子宮腔表麵,雖然超音波看到胎盤位置偏低,不見得就是前置胎盤,等到子宮逐漸擴大,懷孕七個月左右才能夠判定胎盤位置是否正常。
 
三、羊水量多少:隨著妊娠周數增加,羊水量到了七個月以後顯著增多,羊水量太多或太少,都有可能是胎兒異常的一種警訊。
 
四、胎位:懷孕七個月之後,若發現胎位不正應及早設法矯正。
 
 
建議您於懷孕九個月再看一次超音波,主要目的是為了監測胎兒生長狀況,同樣是足月的娃娃,出生時的胖瘦體重卻相差很多,超音波估計體重過重的胎兒,應考量剖腹生產的必要性,過輕的胎兒則必須安排都卜勒超音波與胎心率監測檢查,評估是否合並胎兒窘迫的現象。如果發覺羊水量偏少,要提醒準媽媽注意陰道有沒有水樣的分泌物滲出,好像是漏尿的感覺,很可能是「高位破水」的變化。

妊娠第30:產前出血的異常症狀

很多人在懷孕初期經曆過陰道出血的變化,若非不幸流產則日後並無大礙,但是如果到了懷孕後期才發生產前出血的異常症狀,難免令人擔心會不會對腹中的娃娃造成傷害。
 
產前出血的出血量多少差異很大,有的隻是斷斷續續的點狀出血,也有人是在睡夢中突然大量出血,嚇得趕緊掛急診。病患首先應安排超音波檢查,排除胎盤早期剝離或前置胎盤的可能性,接著以胎心率監測儀器確定胎兒健康,以及是否合並早期產痛的征象。
 
 
正常狀況下,胎盤係於胎兒分娩後才從子宮壁剝離而排出體外,在產前就發生胎盤早期剝離的並發症,很可能會導致胎兒窘迫或甚至於胎死腹中。準媽媽所表現的臨床症狀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通常是感覺到密集或持續的強烈子宮收縮,胎盤剝離處可能淤積著大量血液,陰道出血量多少並不能真正反映胎盤剝離的嚴重程度,倘若內出血過多卻未能及時緊急分娩者,亦將危及準媽媽的生命安全。
 
 
前置胎盤則是由於胎盤附著於比較下段的子宮壁,蓋住子宮頸的出口,長時間遭受子宮內容物的重力壓迫,導致懷孕後期不定時發生無痛性陰道出血。住院臥床休息減少壓迫往往就會自動停止,但是很可能還有第二次或第三次出血,因此在家裏亦應采取絕對臥床休息的措施,一旦出血量太多,必須提早緊急剖腹生產。
 
前置胎盤較易發生於高胎次、接受過多次子宮搔刮術或剖腹生產者,特別是前胎剖腹生產又合並前置胎盤的準媽媽,很可能同時並發植入性胎盤的病變,屆時需要接受大量輸血或子宮切除手術,應事前告知家屬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並且在術前做好萬全的準備。
 
 
對於少量的產前出血症狀,不一定都是源於胎盤的病變,超音波檢查看不出什麽問題時,最好還要接受婦科內診,經常發現的有陰道感染、子宮頸發炎、糜爛、息肉等,亦可順便做抹片采檢;如果同時合並黏液樣分泌物及子宮頸口軟化擴張,則屬早期產痛的征象,也有人誤將血尿或肛門出血當成產前出血。不明原因者隻要盡量臥床休息及觀察即可,無須過於焦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