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有關錢 時尚 文化,看洪晃說的多實在,話糙理不糙

(2008-10-15 13:05:33) 下一個
<<受刺激以後的采訪>>zt 洪晃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bdd0a010007np.html
(2007-03-07 18:30:58)

請問你是否看過《穿PRADA的女王》這部電影或《穿PRADA的女王》這部電影?

書和電影都看過了。記得電影是去年六月在美國上映的,首先我是Meryl Streep的粉絲,正好當時在美國,所以就匆匆忙忙趕到電影院看了這個電影。還有就是這個電影說得是我們行當中的事情,再有就是這是個喜劇,我一直憋著想寫一個電視劇,也是喜劇,講所謂“時尚類”人裝大孫子的事情,所以特別想學習一下好萊塢是怎麽表現的。

覺得這部電影能反映出當今時尚圈的現狀麽?還是誇張?

誇張是有的,要不然就不好看了,但是我覺得總而言之還是在現實的基礎上進行誇張。比如這個行業裏麵對所有人穿著打扮的要求,這是肯定的。我經常聽到做奢侈品的人跟我抱怨中國編輯不會穿,丟臉。以我看最丟人的不是不會穿,而是特別想穿,但是穿不出來。

在目前中國的時尚圈中,存不存在像電影中RUNWAY主編那樣在時尚圈中能“呼風喚雨”的“魔頭”?

  中國沒有。原因很簡單,有三個。

第一個是我們的“時尚”是外來的,而且是嫁接過來的,沒有根底。我做了一下統計,翻開大的時尚類刊物,所有關於產品的報道,100%是外國的東西,特別是奢侈品,一年十二期,就三本大的服裝類刊物來說:ELLE,BAZZAR,VOGUE, 每期都至少400頁左右,你不會找到任何中國產品,隻有中國明星穿外國東西,用外國東西。時尚媒體是建立在一個工業基礎上的,就象電影裏的魔頭教育她秘書有幾種“藍”的那段話所言,其背後是一個幾十個億的工業產值,我們沒有時尚工業,而自己的媒體又一脈讓消費者買外國東西,所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第二是我們的編輯水準。魔頭需要非常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專業知識,我們的編輯是以對奢侈品垂顏三尺的態度去看待奢侈品,隻有欲望,沒有知識,說還不聽。ILOOK原來的編輯部居然有過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哪個人吃一個月的方便麵省錢去買個名牌包,主編就會表揚她,說這就叫入行了,這就叫愛自己的工作了。我知道以後去罵了一頓人,我特別清楚地記得我跟他們說,他們如果隻是想擁有奢侈品,應該去當二奶,因為我支付不起維持他們買奢侈品的工資,他們的興奮點應該是創作不是血拚。這話徹底得罪人。但是我堅決相信我的觀點也沒有錯。所有請中國時尚類媒體去外麵轉一下的公司都知道,一定要安排血拚的時間,不然會叫的,怎麽不給我們SHOPPING的時間啊?日程排得太滿啦!中國的時尚類編輯可能是媒體從業人員工資最高的,所以都還買得起好東西。但是我的看法是,就是他們裝扮脫貧了,文化也沒脫貧。因此不可能有魔頭。

  第三是中國時尚類刊物的廣告壓力和工作態度。我們做過一個讀者調查,把十幾本時尚類刊物裏麵的文章放在一起,把任何有刊名的地方遮掩起來,讓北京上海六百人猜內容是那本刊的,準確率低到5%. 也就是說我們的內容非常類同,根本沒有什麽特色,這是因為大家都在做一樣的軟宣。而編輯又不能認真地把軟宣做得更好一些,基本上是抄新聞稿,所以你可以看到大段大段各刊物相同的字。很恐怖。順便說一聲,我們做調查的時候是包括ILOOK的,這也就是我們去年斬釘截鐵要改版的原因。

  最後最後必須說到我們媒體的整體素質問題。我們這兒是唯一一個可以拿“紅包”“車馬費”的國家,所以讓商家都認為,隻要有錢就可以占版麵。魔頭絕對不可能做這種事情。

以後會有麽?你自己是(或想成為)這樣的人物麽?

  會有,是不是我不肯定,但是我相信這個人肯定是我們集團和邵忠的現代媒體集團培養出來的,不會是進口刊物,隻會是本土刊物。我和邵老板都堅信,中國自己的時尚工業馬上就要起來,魔頭要有自己獨特的聲音,而當你已經是國外刊物附屬品的時候,這根本不可能達到。以前我犯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毛病——酸,人家說我是時尚人物我就皺眉頭,說我是文化人我就高興。現在我想開了,我是時尚人物,但是要做魔頭我還需要更多的知識,對行業,特別是中國時尚產業的了解,所以我四月決定搬上海去住一年。在上海有無數中國設計師的小店,旁邊還有非常大的工業基地,如果我們能有一個時尚工業,肯定在上海先露頭。

可以說時尚圈競爭激烈,你在工作中會不會對下屬很苛刻?會不會下達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或你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老板?

  我很苛刻,而且是罵人比較狠的那種,說話太損,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所以前幾年我基本上遠離我們的編輯部,隻要銷售數字達到了我就不管別的,眼不見,心不煩。去年我又開始管編輯部,編輯和我心理上都有負擔,我怕他們敢怒不敢言,然後消極怠工。他們就怕我不留麵子一頓臭罵,弄得很下不來台。可是接觸了一下之後發現還是滿好的,而且有幾個編輯水準很高,專業很好,挺高興的。我也給我訂了一個規矩,任何時候想罵人要先去喝杯涼水,後來想幼兒園老師那樣有耐心地解釋我為什麽不滿意他們的工作。任何人讓我喝三杯涼水,我就請她/他走路。到現在為止已經走了兩個。嘿嘿。

我們進行了一些對你下屬員工的采訪,你想不想知道在他們眼中你是什麽樣的人?在告訴你之前,你自己覺得呢,你在他們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

  啊?滿惡毒的嘛。我當然想知道。其實我不是一個很好的管理人員,他們大概都知道這點,我太情緒化,跟小孩似的。我覺得我和我們雇員的關係不太專業,太過於是朋友,這是我們為什麽一起工作的原因,但是也是公司為什麽不容易管好的原因。他們叫我“姐姐”是真心的,我相信他們就把我當成總是有不測風雲的姐姐,又好玩,又恐怖。

圈外人都會覺得時尚圈華服美食、光鮮無比,是不是真的是這個樣子?或者說中國的時尚圈還沒有達到國外的階段?

  時尚媒體是在賣一個夢——所以必須給人華服、美食,光鮮無比的感覺。在所有奢侈品牌裏麵,路易威登的派對是最頂級的,而當我跟他們中國區老板CHRISTOPHER說的時候,他的回答是:“那就好,我們就是滿足大家。(原文:Good, we are here to please)”.這句話已經五年了,但是我一直記得很清楚,在奢華的背後是全世界最讓人喝彩的創作,和一絲不苟的服務,因為他們做到了這兩點,所以他們光鮮無比。並不是因為他們會開派對。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時尚的人麽?平時有什麽樣的“時尚原則”?比如穿著上的品位或者一些很FASION的愛好。

  要有風格是靠減法,不是加法。就是說你要給自己穿衣服下個規定,不能什麽時髦就穿什麽,今天你是前衛,明天你是大小姐,後天你又變成另類,那是不行的。從本性上說,我是個講吃不講穿的人,但是我的工作不允許我這麽做,所以我也給自己訂了一整套規矩。

  我的規矩是任何正式的商務約會是套裝,襯衫永遠是“派”的,中國品派,質量奇好。但是配飾上麵可以頑皮一些,稍微讓人感到與眾不同,但是不能太張揚。衣服最主要的是給於主人自信,而舒服永遠是第一,穿著不舒服的衣服,再漂亮也沒用。我去見一個奢侈品的客戶,尤其是他們的設計師,我會用一件他們的東西,比如包或者絲巾或者鞋。如果是出席活動,所謂的時尚派對,我永遠永遠穿中國設計師的衣服,這是原則問題。我會用一件活動主辦方的配飾,但是衣服永遠是中國設計師的。

  對於眾所周知的奢侈品,我的偏愛如下:

  LOUIS VUITTON每季節限量版的包是很牛很牛的,如果我很有錢我會收藏。他們的鞋沒有包有名,但是其實非常舒服。

  HERMES 的絲巾,非常非常好,任何時候能夠讓一個非常中庸的套裝閃光。

  TODS 的鞋是最舒服的,而包也是最實用不張揚的,是最適合職業女性的品派。

  CHANEL的化妝品其實非常好,而且做工要比任何其它人都更加細膩,更人性化。比如他們有一款專門旅行用的No.5,噴香水的頭是一轉就出來,沒有蓋子,所以放在包裏很方便。還有一款口紅,象圓珠筆一樣,輕輕按一下就出來,也沒有蓋子,這都很人性化,因為女人的包是最神秘的地方,裏麵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很可能把蓋子碰掉了,而他們的化妝品真的想的很周到。這兩年我一直想要一個chanel最經典的外套。

  DIOR的馬鞍包是非常好的,我喜歡大包,他們每季隻要有大包我都會被吸引。原來他們的衣服我是認定自己不能穿的,但是這兩季特別好,有很多漂亮的不得了的套裝,讓我很心動。DIOR的大衣永遠好,冬天隻要你需要亮相,還不挨凍,他們的大衣是最合適的,比皮草要好,皮草就是昂貴的材料,精致的工藝,沒有設計感。

  GUCCI旅行用的大包很好,就是那種帶上飛機的手提的包。

  LONGCHAMP的拉杆箱和大件行李很好用,也不是很貴。還有他們有一種折疊的包,出門必須帶一個,萬一不夠裝了,那個折疊包就可以拿出來用。我現在到處找一個方便裝電腦和所有配件的包,還沒找到。有朋友推薦TUMI。

  珠寶是我最喜歡看的,我覺得有很多好東西我們不一定非得擁有,我買不起高級珠寶,但是我總可以飽享眼福。我特別喜歡DIOR的高級珠寶,VICTOIRE DE CASTELANE是那種天才的設計師,建議大家上DIOR網上去看他們給每一季的高級珠寶拍得小電影,可好玩了。還有就是TIFFANY的兩個設計師,一個是西班牙人,叫elsa peretti, 非常高雅,還有就是最近建築師Frank Ghery 為TIFFANY 設計的一個係列的首飾,也非常好。

  表的話就更多了,我老公收集表,所以他比我專業。卡地亞的tank我一直喜歡,但是我從來不敢帶特別貴的表,因為我丟表和高級筆的本事特別大,買了就丟。我現在戴中國海鷗牌的陀飛輪,也不便宜,大概五萬,但是我覺得很牛,咱中國自己的陀飛輪啊!多不容易。但是戴得我有點害怕,怕丟。

  我最喜歡的設計師是PRADA和三宅一生。PRADA做的任何東西我都喜歡,這真的是我唯一崇拜的一個設計師。我很理解為什麽說魔頭穿PRADA,而不是穿ESCADA,VERSACE,因為MIUCHIA PRADA是當今設計師裏麵最知識分子化的,她的設計中有非常含蓄的社會評論,是對當今社會,藝術,文化的評論,PRADA的所有東西是很有學問的。所以,魔頭穿PRADA的含義是在這裏,歸根結底,魔頭還是一個非常懂的人。不是隨便拉個品派出來魔頭就會穿的。

  三宅一生是服裝設計師裏麵的哲學家,他對時裝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論作為支持,而且是從麵料開始思考。他的裁板非常結構化,象建築師設計房子一樣。是個奇才,沒有任何一個設計師能夠做到象他這樣風格鮮明。

在時尚圈中工作對你的生活影響大麽?是不是“時尚的工作”導致了“時尚的生活”?換句話說,你覺得如果你沒有在這個圈子工作的話,會不會生活會完全不一樣?

  我想人的時尚追求和經濟能力是有關係的,我很佩服那些不花大錢但是穿得很有風格的人。這些人是真正的時尚。如果我不做這行,我買的名牌會比現在更少,讓自己更簡化一些。

這個問題我們是替廣大網友問的。時下,有很多年輕人非常想進入時尚圈工作,就像影片中一樣,很多就選擇去時尚刊物,你覺得進入這個圈子需要什麽樣的潛質?

  每個編輯部都有不同的著重點,我這裏有以下要求:

  第一,英文要好,所有外國大牌評論家,象SUZIE MENKES這樣的人的評論他們要能夠看,又能夠消化。

  第二,要有感覺,因為技術是可以教的,感覺是悟性,要不有,要不沒有。這是先天的。

  第三,要有新聞工作者的素質,時尚編輯和記者,畢竟還是做媒體的,不是做市場推廣的,而作為新聞工作,他們一定要興趣去挖掘新東西,不是跟著新聞稿屁股後麵唱讚歌。

  第四,要關注文化,要能夠跨行業的去想些事情,不過這一點是靠培養的,是一種思維能力。

  我數了一下,我們公司已經為競爭對手們培養了七個主編,三個服裝編輯。所以我想我的做法還是對的,就是我得研究一下如何不讓他們跑了。

如何進入時尚圈工作?怎樣在時尚圈自我發展?請你給一些建議。

  先去別的新聞單位鍛煉一下,積累點職業技能,一畢業就進時尚行業容易被其奢華迷惑,然後就“噗登”跪倒在時尚的石榴裙下,做時尚的人需要對時尚有一個相對冷靜的態度。畢竟是個職業,要嚴肅對待,不是過娃娃家,自己當芭比去,先騙幾套衣服試穿一下再說。

最後,你覺得國內目前的時尚圈成熟麽?處在一個什麽樣的狀態?袁嶽先生上次“解讀中國時尚指數報告中”曾說,中國現在是一種“胡裏胡塗的時尚”,是這樣麽?跟歐美時尚圈的差距主要在哪(如果有的話)?

  不成熟,袁嶽說得對。其不成熟的原因上麵已經講過了,一是沒有工業的根基,二是沒有文化內涵,三是缺乏職業知識和基本素質。現在的狀態有幾個特點:一就是浮燥,大家都想在時尚聚光燈下被照上15分鍾,而這到底能給每個人帶來什麽,大家並沒有想清楚。二是類同,剛才也說了,這跟從業人員的水平有關係,沒有高水平,就做不出來自己的風格,沒有風格又從何談時尚?

  跟國外的比有很多明顯的差別,最大的差別是人。比如國外大刊的主編一般都是五十幾歲,有幾十年的從業經驗,我們的也就三十出個頭,能有個五、六年經驗了不起,但是派頭都拿得可以,造型是凹出來了,裏麵是空的。編輯也一樣,國外的首席時裝編輯都是有閱曆的,隻有中國的編輯基本上是毛孩子。

  其次是溝通的力度,國外的時裝編輯和設計師的關係非常緊密,經常溝通,所以理解的好。我們隻能跟他們敷衍一下,雞尾酒一下。所以隻能處二次消化國外的信息。也有即無知又膽大的敢發表評論,但是基本上屬於不通。

  最後就是我們的時尚媒體太崇洋媚外,別的國家都對自己的設計師有很大的偏愛,唯獨中國的時尚媒體,根本不願意花任何版麵去報道中國自己的東西,沒有任何發掘本土創作才華的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pretty_woman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服裝界與國際是脫節的,基本上是COPY歐州或日本的,近幾年有學韓國的.

國際上品牌的產生來源與市場,而中國是來源與學院.出來久了不知現在如何.十年前,中國名牌都出自與各校服裝學院或比賽.而國外都來源於市場,服裝設計師都有自己的品牌店.

一個品牌的產生是綜合的,設計,工藝,市場定位等.而商業性往往被忽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