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科大天才少年郭去疾---Google中國公關第一人

(2006-09-09 14:16:40) 下一個
ZT科大天才少年郭去疾---Google中國公關第一人

--------------------------------------------------------------------------------

郭去疾,“Google中國公關第一人”。2005年9月隨李開複回到中國,以總裁特別助理身份為開複官司事情立下汗馬功勞,如今負責Google中國策略規劃。

他是94級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生,並擁有伊利諾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及斯坦福大學MBA學位。在加盟Google之前,他曾供職於微軟、Mckinsey、Amazon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

“真的,我覺得自己距離成功還很遠。”1975年出生的郭去疾,說話時臉上總是掛著憨憨的、謙虛的笑。31歲正直而立之年,但郭去疾像極一個鄰居家的大男孩,身上滿帶讓你產生錯覺的幹擾信息。白色棉布襯衫,裏套一件隨意的T恤,加上淺色休閑褲,郭去疾看上去隨意得不能再隨意。他挺了挺胸,告訴記者“從穿著可以感受Google的文化”,年輕,自由!

2006年8月31日下午4時左右,在Google中國總部記者見到了忙裏偷閑的郭去疾。此時Google中國上上下下正為搬新家而翻箱倒櫃,各種紙箱子擺滿了樓道。

其實在約見郭去疾之前,我被他的同事打了很多預防針,說“你們要小心他,這是一個了不得的家夥,從科大少年班到斯坦福,從微軟到Google”。同事眼中的郭去疾,儼然一個能上天下海的“狂才”。

有人說與做技術出身的人聊天,很難暢快。不過跟郭去疾聊天碰不到這種情況,原因可以用他的話解釋,“我是一個開朗的人”。

成都首批電腦娃娃

1975年某月某日,郭去疾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個醫生的家庭。“我父母都是醫生,去疾應該有去除疾病和缺點的願望。”說起自己名字的由來,郭去疾認為應該與曆史名人辛去疾、霍去病等不無關係。

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在首次南行的時候,一路上沒有對深圳特區做任何“裁決”,隻是在中航技進出口公司工貿中心與電腦下棋時叮囑了一句:“學電腦要從中學生,從娃娃抓起。”

郭去疾表示,自己就是首批被“抓”到的電腦娃娃。小學4年級第一次在學校機房接觸計算機,郭就深深入迷。小學期間多次參加中學的計算機編程比賽,得過各種大小二三等獎。

後來郭去疾終於“修成正果”,以“省計算機編程大賽一等獎”的身份被保送到頗具傳奇色彩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這是後話。

談起童年的記憶,郭去疾印象最深的不是成都什麽糕點好吃,也不是父母醫院福耳馬林的味道有多難聞,而是一段徒步去少年宮學習計算機的經曆。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其實蠻辛苦的,由於單位離家遠,爸媽趕不回來照顧我,我每天放學回家吃完方便麵,就走半個小時到少年宮。”小學五、六年級,年少的郭去疾這樣徒步來回於少年宮與家之間,堅持了整整2年。

不過當時的郭去疾並不覺得累,因為他已被計算機深深吸引。“那時也沒有太遠大的目標,想著以後要做什麽或者做成什麽樣子,隻是純粹的興趣”,郭去疾這樣告訴記者。

大學選擇電子工程

“我是7歲上的學,其實是屬於科大少年班中年齡正常的一批。”說起在少年班的經曆,郭去疾一再向記者強調他上學的年齡,試圖讓別人覺得他更像常人。

1978年,中科大創辦的少年班開了我國超常兒童高等教育之先河。由於七八十年代曾經出過幾個“神童”,其中包括如今已任微軟全球副總裁的張亞勤,科大少年班也因此被人們叫做“神童集中營”。

據悉,由於少年班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曾引發過一些心理以及生活能力方麵的問題。後來發展了一批正常高考錄取的學生,郭去疾恰好又趕上了這一波。

準確來說,郭去疾當時被保送到的不是“少年班”,而是“零零班”。據悉,這是由幾十個“尖子”新生組成的班級,與“少年班”共同接受強化培養。

實際上,郭去疾不僅是一個“計算機神童”,還是一個“學習狂人”。記者在網上搜索“郭去疾”發現:當年成都市石室中學有個叫郭去疾的學生,從讀小學至高中畢業先後參加了多個學科的競賽三十餘次,幾乎次次獲獎,被評為“蓉城十佳未來建設者之星”。

電視台對他作過專訪,當被問及是如何能取得這樣優異的成績時,這位“獲獎專業戶”還曾與夥伴們分享過製訂複習計劃的重要性。

也可能是在學習上遊刃有餘,這位對計算機癡迷的少年在大學沒有選擇計算機專業,而是學習了電子工程。在郭去疾看來,電子工程專業更有挑戰性,“計算機這塊已經鑽的差不多了”。

200封求學信

大學5年,對郭去疾來說並不顯得漫長。期間他做過2年班長,當過一年學校BBS版主,參加過各種比賽、征文、演講,為了了解社會百態,他在大三還嚐過做兼職促銷員。

“我性格活躍”,說起這些往事,坐在記者麵前的郭去疾又是淺淺一笑。

郭去疾大學最精彩的故事在於200多封出國求學信。李開複的《你有選擇的權利----給中國學生的第五封信》曾以郭去疾為典型,稱他的“年輕朋友郭去疾”1999年從科大畢業的時候,收到了很多美國一流大學的錄取通知,但是一律沒有獎學金。

為了能被大學教授接受作為研究助理並獲得資助,郭去疾開始給這些美國大學的教授們寫信。一個月中他寫了兩百封信,雖然有很多教授感興趣,卻都因為他研究經驗不足而拒絕了。

這段在外人看來的“磨難”,郭去疾覺得並不算太難承受,稱那是一個“時間很短的過程”。據悉,大學畢業之前,郭去疾已收到華為公司的Offer,對方可以為他解決上海戶口。所以出國對他不是唯一,而是尋找一個更好的平台。

“其實對很多科大的學生而言,出國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接觸到更多前沿的科學與知識,有一個更好的平台作研究。”郭去疾透露,他最早萌生出國的念頭是在大三。

自小成績優異的郭去疾有著“寧為玉碎”的信仰,在出國申請中他沒有像一些人那樣選擇容易出國的冷門專業,比如數學、物理,而是選擇了最熱門的本行--電子工程。

當時在華為科大實驗室中實習的他,接連收到了包括哥倫比亞、斯坦福等名校在內的Offer,不過都不提供獎學金。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伊利諾大學的一位教授的回信,那邊欣然答應資助。

據悉,當那位教授到係裏索取郭去疾材料的時候,發現係裏正在準備給郭寄拒信。接到Offer那天的情景,郭去疾如今還記憶憂新。

“我是在實驗室查郵件時發現的,美國人寫信總是喜歡轉折,先跟我說了很多競爭如何激烈、申請人如何多之類的話,到最後才突然話題一轉,說即使這樣我們還是選擇了你。”

看完這封信,郭去疾給爸媽打了個電話,然後一個人騎車繞著河邊走了一圈,“喜歡一個人這樣享受快樂”。

郭去疾認為信念非常重要,“隻要覺得可以做成,就一定可以做成”。他透露後來在Google認識了一位清華畢業的產品經理,曾經寫過上千封求學信。

結緣斯坦福

“苦盡甘來”這詞,仿佛特別適合用來描述中國人的命運。經過200多封求學信之後,郭去疾迎來了在伊利諾大學2年的陽光生活。這也讓記者試圖聽聽他在外“辛酸攻讀”的願望落空。

由於給教授當助理研究員和做助教能獲得補助,郭去疾不需要像很多留學生那樣利用空閑時間打工,算是“過得比較滋潤”。他從國內帶過去一本《川菜菜譜》自學,到了後來“一個人可以做菜招呼十個人。

在伊利諾大學攻讀電子工程碩士的時候,郭去疾曾中途在微軟研究院學習。一年後他畢業,去了微軟西雅圖總部做程序員。

“我在MSN、IE、Windows都做過開發工作;2004年跟著亞馬遜到中國收購卓越,是該團隊中唯一的中國人;2005年8月加入Google,當年10月跟隨開複一起回來中國。”郭去疾介紹說,他早期參與過“開複學生網”的維護,也從事過Google中國早期的公關工作。

申請斯坦福大學的MBA,是李開複給郭去疾的建議。“開複覺得我對商業、戰略有獨特看法,到斯坦福讀MBA應該是蠻好的一個人生階段。”於是郭去疾自己也覺得,做了這麽多年工程師也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妨去挑戰新領域。

1995年,斯坦福大學兩位研究生想出了在互聯網上尋找信息的方法,他們決定放棄學業將其想法商業化,不久新公司便走向了華爾街。這是楊致遠和大衛·費羅創建雅虎時的情況。

1998年,斯坦福大學兩位計算機係的學生在宿舍裏創建了互聯網搜索引擎Google,他們是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裏·佩奇。

“斯坦福是一個很開放的學校,這裏的文化充滿了創新、冒險等關鍵詞。”在順利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後,郭去疾“故技重施”,繞著學校附近的河轉了一圈。不過這次“鳥槍換炮”,自行車換成了汽車。

邂逅李開複

2000年夏天,一個是微軟的實習生,一個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兩個原本毫無關係也不可能有關係的人,在這期間戲劇化地走近。

他們就是郭去疾與李開。,是時郭還在伊利諾大學上學,而李開複已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在眾多學生心中屬於“頭戴光環”的人物。

“我在科大時候就聽說過開複,98年開複到科大做過演講,很遺憾那次我錯過了。”郭去疾說他從來不崇拜偶像,但對於多年前的那次與開複演講的擦肩而過,他心中依舊有著淡淡惆悵。

像眾多普通的實習生一樣,郭去疾本該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平靜地完成他的實習任務。直到有一天,開複要做一個有關互聯網發展趨勢的演講,其秘書給很多人群發了一個郵件。

“我給她回複了一封信,談了一些我對開複那次演講的看法,包括一些不是很讚同的觀點,沒想到開複給我回了信。”一來一回,又來又回,期間兩人一直保持郵件聯係,但郭去疾並沒有找過李開複本人。

郭去疾對此的解釋是,“我不是開複直接帶的學生,我當時主要搞互聯網視頻,而開複則做語音技術研究”。

實習期約走完一半的時候,郭去疾收到開複一封郵件,說今天這個演講你不用過來聽了,因為內容你都了解了。再後來,開複讓秘書送了郭去疾一件T恤衫,以感謝他給演講稿所提的建議。

後來,他們的首次“邂逅”是在公司的咖啡廳,準確說是郭去疾在咖啡廳碰到了開複,於是主動過去打招呼,並“自報家門”。“開複很隨和,彼此進行簡單的交流後就走了”。

3個月實習期滿,郭去疾離開微軟的時候跟開複道了個別。2000年秋天,從伊利諾大學畢業的郭去疾開始找工作,找到開複幫忙寫推薦信。學電子工程的郭去疾原本打算去高通、諾基亞這些通信類公司的,沒想到開複建議“你倒不如來申請微軟吧”。

經過“2天麵試,一共見了14個人”之後,學了7年電子工程專業的郭去疾成了微軟西雅圖總部的一名程序員。

Google初印象

2000年夏天,郭去疾首次使用Google,“當時對這樣的技術很震驚”,他這樣回憶道。也許當時的他都沒想到,日後能夠與Google創始人成為校友,或者同事。

郭去疾告訴記者,“從伊利諾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曾經想過申請加入Google,但是當時Google規模還不大,對人才的需求量也不高,而且我在Google的首頁總也找不到招聘入口”。

據悉,Google的創始人曾在斯坦福教課,郭去疾在校時曾旁聽過一堂,“感覺很好”。不過那課不是想聽就能聽的,教室人數總是爆滿,能否選修上還要看電腦的隨機安排。

2005年8月,Google到斯坦福大學展開校園招聘。通過正常的應聘渠道,郭去疾加入了Google,做了一段時間的產品經理,後來就成了開複的特別助理,負責Google中國的規劃。

從小學第一次觸摸計算機,到迎接各種各樣的編程挑戰賽;從科大少年班,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從微軟到亞馬遜,從Google再到Google中國……,回憶起過去20多年尋常或者不尋常的經曆,郭去疾覺得冥冥之中應該存在很多“姻緣”。

“人生有很多巧合!”吐出這句話,郭去疾雙手交叉在胸前,良久地仰望頭頂那片即將搬離的Google中國總部天花板。不知在這位科大少年班神童看來,仰望中國天花板的心情,是否與仰望美國斯坦福教室天花板的心情相同。

賣了房子和車 我回到中國

在2005年,郭去疾處理了在美國的房子和車,就跟著開複回到了中國。這位在微軟、亞馬遜都曾經工作過的工程師,在提到Google文化時,話就顯得更多了。

郭去疾發表了自己的感慨,他說“Google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公司,當我進入Google以後,發現在斯坦福學的MBA等很多東西,在Google竟然都不適用。比如,在Google一個副總裁下麵會有幾十個人甚至上百人直接向他匯報,這一點和微軟、亞馬遜都不一樣,令我很驚訝。可以說,Google把扁平化做到了極致”。

“Google中國的很多客服都是北大、清華的學生,甚至還有研究生”,郭去疾說完這句話,我們已經露出了驚奇之感。他繼續說道:“Google對人才的追求到了一個極致,在這裏的工作,都是需要創造性的,即便是客服,要做好也不容易”。

早就聽說Google中國在招一個大廚,開複親自把關。但是至今還沒有招到,當記者問郭去疾的時候,他風趣地說“招一個能滿足這麽多人胃口的廚師,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如今,郭去疾經常要麵試很多的人。在談到Google的人才標準時,他說不同的職位要求也不太一樣,但就共性的標準來說,會更加重視應試者的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文化是否和Google有很好的契合度。此外,Google還喜歡具有冒險和激情的人。

現在Google中國很多工程師,都會先到美國總部體驗三個月,體驗總部的文化,這種交流在外企中都是很罕見的。在總部有什麽樣的活動,在中國也有,比如廚房、辦公環境等方麵。郭去疾總結出一句話:“文化就是體現在細節中,為員工創造良好的環境不能隻是口號”。

此外,Google與斯坦福大學也聯合辦學,每個在Google中國的工程師都可以申請攻讀計算機碩士。對於Google花費這麽大的財力,培養員工,是否擔心過員工跳槽時,郭去疾表示,不擔心員工離開。因為人才的流動本來就是很正常的,公司應該幫助他們實現理想。拿一個餐館來比喻,最好的餐館並不是你去的次數最多的餐館。

“本地化”對Google來說是一個偽命題

Google本地化的問題,一直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像eBay、雅虎在中國的本地化一直未獲成功,仿佛是一個不可破解的“咒語”。對於這個話題,郭去疾告訴記者,“Google本地化”對Google來說是一個偽命題。Google中國現在的員工都是本地的,包括產品經理、工程師,管理層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們對中國互聯網的理解要深刻的多。

當然,我們不會說自己什麽都知道,但是會繼續學習更多的東西。我們對自己有認同感,是中國網民的一部分。

郭去疾回憶起與Google CEO埃裏克·施密特曾聊天,提到中國總部這邊的發展。施密特說希望在中國的辦公室說的語言是中文,說明他對中國充滿了信任和期許。

郭去疾告訴記者,回到中國後,他的主要一項工作就是學習中國互聯網的特征,理解用戶的特征,分析產業結構和合作夥伴。另外,還負責跨多部門領域的規劃和一些具體的項目。

既然在學習中國互聯網的特征,記者就迫不及待地讓他談談對中國互聯網的理解。郭去疾經過幾秒鍾的思考,然後告訴了我們他所總結的兩個觀點。“第一,中國互聯網具有社區化的特征。中國的網民喜歡泡在網上,了解各種新聞。互聯網對於網民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可能與網民普遍偏年輕,喜歡參與有關;第二個特征是呈現娛樂化。這一點與美國的互聯網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國,網民更注重電子商務,互聯網對他們來說,是被當作工具使用的,而中國的互聯網更是一個娛樂的平台,這可能與電子商務不夠發達有關”。

郭去疾對Google的感受頗深。他說Google是一個全球化的公司,很少看到有這樣的公司,可能與其最初搜集全球信息的使命有關。不管是在中國,印度或者是英國設立辦公室都是沒有分別的。

我們會比自己更快

“經曆了這麽公司,我發現中國團隊的工程師是最優秀的”,郭去疾說道,“相信不久之後,我們就會有自己的核心產品開發出來。Google中國也正在著手讓搜索速度更快。不僅要比自己快,而且還有比別人更快”。這番話中,可以看出Google對超越其在中國的競爭對手信心十足。

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紛至遝來。這是Google十大價值觀之一。談到對這句話的理解,郭去疾認真地說:“用戶的滿意度是商業價值的試金石。隻有把公司的長遠利益和用戶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才能長遠發展。所有重視用戶的公司都會成功”。到底 Google是更重視理想還是商業價值,郭去疾補充道:“Google有理想,也重視商業價值,這兩個不是矛盾的,可以統一”。

原本一個小時的專訪時間延長了多半個小時,也遠遠不能了解郭去疾這些年的人生經曆和感悟。對很多人來說,郭去疾的人生經曆是個不可企及的夢想。首先從小學習優異,後來出國留學名校,在美國著名大學攻讀最熱門的專業。後又在跨國公司微軟、亞馬遜、 Google工作,學科背景和工作經曆都非常豐富。但郭去疾卻沒有想過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他隻是說自己比較幸運,有一些人生積累,說成功還談不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