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我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外科實習見聞

(2007-09-01 16:16:03) 下一個
我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4+4八年製學生,有機會到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實習三個月,一些見聞想與大家分享。本人還是學生,未免才疏學淺,孤陋寡聞,如果有什麽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一個醫院外科的水平可以代表這個醫院醫療技術的先進程度,那麽美國醫院的外科裏有什麽比我們先進的地方呢?到現在為止,有兩樣東西是我在國內沒有見到過的:一是用機器人給病人做手術,二是腹腔鏡下做部分肝切除。
先說第一個,大家都對腹腔鏡比較熟悉了,在患者肚子上打幾個洞眼,就能做很多手術,創傷小,恢複快。所謂機器人做手術,還是要人操作的,隻不過原來做腹腔鏡時用的人手變成了機器手,人坐在一個控製台上來操作,控製這些機器手。我們做腹腔鏡的時侯要至少兩個人在台上,用機器人做手術隻要一個人操作就可以了,當然還需要護士和麻醉師。做腹腔鏡的時侯在顯示屏幕上看到的是二維圖像,而在用機器人做手術時看到的是三維圖像,因為有兩個攝像頭在腹腔裏。做腹腔鏡的時候,當你將操縱杆手臂端向左移動,患者腹腔中的那一端是向右移動的,在用機器人做手術時,你手臂的移動方向和在患者腹腔內的實際移動方向是一致,這樣做起來就更加順手。到目前為止,內布拉斯加州醫學中心已經可以利用機器人做很多手術,包括卵巢轉位、淋巴結清掃、脾切除、腎上腺切除、腸切除、疝修補、前列腺切除、胸腔內動脈切除等。而有些醫院已用來做心髒瓣膜修補、乳房內血管分離、冠狀動脈搭橋、胃食管返流術等等。一套設備造價約150萬美金,到現在為止,單在內布拉斯加州就有8台這樣的機器人。我有幸看到了一台手術使用這台機器人,是腎上腺切除術,不過他們隻用機器人做一些組織分離,機器手非常靈活,圖像立體感很強,操作過程很完美。我還有幸親自操作了機器人,不過隻是做一些簡單的操作,但感覺比我一年前第一次做腹腔鏡培訓時要容易的多。
再說一下另外一個手術,我在國內還沒有聽說過腹腔鏡下可以切肝,但在UNMC我親眼見到了。他們用一種器械,名字叫做“Habib 4×”,據說這種器械在全世界隻用過10次,他們用的是第十一個,當時在手術間有不少人在場,還作了全程錄像,我當時有幸做二助。最後他們成功的取出肝組織,還給我摸一摸,手術很順利,出血量很少,大家都很興奮。這種器械的原理其實不複雜,關鍵部位是頂端的四根金屬針,可以控製長短,首先確定要切除的肝組織,分離好韌帶以後,沿著切割線,將金屬針紮入、灼燒、一點點前進,然後用剪刀或吻合器切除,最後將切除的肝髒取出腹腔。
我再說一些和國內不同的情況吧:由於醫療體製的不同,美國公民一般都買了醫療保險,巨額的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來支付,怎麽巨額?舉個例子,做個CT要1000美金。剛剛我提到的那個做肝部分切除的器械就要3000美金,一次性的。那天手術快結束時,他們把剪刀遞給我,讓我把那個器械毀掉,其實就是把後麵的電線減斷,我一剪刀下去,旁邊的洗手護士對我說“You cut, you buy!”“Kidding?”大家都笑了!由於患者不用太擔心費用,醫院是向保險公司要錢,所以他們的醫療消耗是驚人的浪費。什麽都是用最好的,想到什麽就用什麽,還說剛才的那個手術,就用了8個吻合器,要是在國內,用一個就要跟患者講好,用的時候還小心翼翼的,生怕浪費掉。皮釘被用來將鋪巾固定在皮膚上。手術衣和鋪巾都是一次性的,可以防水。開腹手術腹腔內的血管結紮用的是釘子。
還有一些製度上的不同,例如普外科早上六點半開始查房,整整要比國內早一個小時,而我們學生要在此之前查好病人,寫好病史,等醫生來到自己的床位時匯報情況。7:30查房結束,就進手術間,術前主刀醫生和參加手術的人員還要和患者做最後一次談話,了解術前的情況,安慰鼓勵患者。進入手術室後,他們有一項程序叫做“time out!”我不知道怎麽翻譯,其實是核對一下患者的基本信息、要做什麽手術、各種注意事項、危險因素等,牆上貼著一張紙,照著上麵一個個問下來,避免犯低級錯誤。手術結束後,要等患者醒來以後才能離開手術室,而且一定要有護士、麻醉師和醫生陪伴,一般主刀醫生先撤離手術室,最後離開的就是我們這些做助手的醫學生。由於學生比較少,所以做助手的機會很多,我平均每天在手術台上的時間是6-8小時,好幾天都是從早上站到晚上,因為是連台手術,常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美國的醫學生從來不主動提出去吃午飯,我也不好意思說,就跟他們一起餓肚子,真的比我在上海做實習醫生要苦。但是學習的機會很難得,這裏的醫生也很願意教學生,給學生們動手的機會,我在美國實習的動手機會比在國內還要多,我可以做皮下縫合、撓動脈穿刺、膀胱鏡、剪線、吸引、灼燒等等,有一次我還作了一助,真是開心!嗬嗬!每個手術室裏都有一台電腦,可以上網,可以隨時查看患者的病史和做過的檢查,包括影像資料,很方便。
門診和國內有很大的不同。在門診有很多小房間,是為患者準備的。患者都是早早就預約好的,就診的順序也與約好了,不必早早來排隊。來到醫院以後,先在前台登記,然後由護士安排到小房間裏候診,每個小房間都有一張檢查床和幾個椅子,還有一個櫃子放醫療設備和材料,一個桌子,上麵有一些雜誌、麵紙,還有水龍頭和水槽,一次性杯子,美國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有些房間還有電腦,總之非常人性化。醫生根據護士的安排到各個房間裏依次看望病人。這就是最大的不同,在國內是病人找醫生,在美國是醫生到小房間裏找病人。醫生進入小房間後,先作自我介紹,然後介紹和他一起進去的住院醫生和醫學生,大家互相打過招呼以後,開始問病史,非常客氣,患者也十分的配合,完了以後住院醫生將處方開好,交給患者,然後完成正式的門診記錄,再開始下一個患者。一個上午大概可以看20個患者。
我在美國的外科感受到的是一種和諧的氣氛,醫生和患者的關係很好,醫生和護士的關係很好,醫生很注意教育醫學生,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surgical robots我第一次見的時候,也很新奇,我們科的叫“lisa”,還帶聲音識別的,(我們主任一次講話太多,破聲了,lisa端直不理睬),說拿到那,還具有記憶功能,我們這有個專門的SR研究中心,我還和老板(一名小兒外科醫生)討論過這個問題,老板說他不太喜歡這,覺得這太過於作秀。

腹腔鏡下半肝切除國內也做了不少,不過是純手工的,不知他們取的時候,需不需要小切口輔助一下。腹腔鏡做部分肝切除時,要有一個輔助切口,裝上一個軟橡膠圈,手可以伸進去,不用的時候會自動閉合,防止漏氣,切下來的肝也是從這個口拿出來的。這個國內也有。

美國的醫療費用確實是天文數字,我的台灣同學一次去校醫院,散瞳查眼底,就要600塊。保險費也很貴,我的是HMO(就是看病得先看PCP,家庭醫生),自己每月也得付十幾元,我還是單身漢,stipend也很低,可是學校就要付三百多塊每月。這裏大量的使用一次性器械,trocar等國內很貴的東西都是single use(電刀我國內的醫院倒也是一次性的),GIA也被大量使用(主任問我見過沒有,也太小看人了吧,不過主任說得對,用GIA省時間,可以為病人省錢)。

6:30開始住院醫生查房,太早了沒有shuttle,還沒去,準備有機會去一次;9:00主治開始查房,去了一次,隻查幾個病人,跟國內教學查房差不多,比如一個腹裂修補術後的患兒,術後SBS並腸梗阻,再次入院做enterostomy,主治從學生問起(在之前,主治專門告知患兒父母今天有學生,可能是policy規定的),為什麽患兒是jaudiced(TPN的major complication),為什麽TPN會引起jaundice(由於缺乏食物刺激,胃腸蠕動減弱造成的膽汁淤積);患兒為什麽營養狀態這麽差,可顯得很胖(為了減緩膽汁性肝硬化而使用steroids造成的“向心性肥胖”;現在最佳的治療方法(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plus possible liver depending on biopsy,however liver function study indicating seroius damage)。

總的來說,醫教研三方麵上比國內都要專業許多,“醫”和“研”受社會發展狀況製約,而“教”呢?

說起美國住院醫生的培養,和國內是兩種概念。
國內近幾年在搞住院醫生規範化培養,有些住院醫是定科的,有些是不定科的,定科的一般不用擔心什麽了,不定科的還是比較重視的,因為培訓結束之後會麵臨再次就業,但是全憑自己,沒有人會主動的培養你,你要是學不好是你自己的事情。在美國,住院醫生都是定科的,但不是醫院的正式職工,培養結束後都要麵對再次就業,而且一般選其他醫院的比較多。因此,不存在利益之爭,不用考慮能不能留下,住院醫生的培養是主治醫生的職責,有各項考核來監控培養的效果,保證質量。一個願教,一個願學,不需要搞人際關係,對於一個醫生的成長實在是非常有利的。完成住院醫生培養計劃後,基本上就有獨立行醫的能力了。
PS: 在美國,醫生的“職稱”主要分三種,由低到高分別是resident, fellow(專科的住院醫),attending. 做到attending才是醫院的正式職工,才有大把大把鈔票可以賺,一直做到退休。

就我來CCF一月來看。談談體會。

1。 首先美國醫院病人的確不多,這個號稱全美國N0。3 的,outpatient 裏,我天天上下班坐shuttle下車的地方,感覺人不多,和我國內的醫院,還是勉強能擠進國內前10的醫院,門診部可謂人山人海,一點不誇張。
但是,我感覺可能美國醫生看門診和注重質量,一般這裏預約要1個月的排期,當然你可以掛急診號。國內,一上午看40個很平常。另外,可能沒有國內樓大,這裏環境感覺溫馨,服務也不錯。還有,病人廣泛,記得剛來美國在chicago轉機就碰上一個從california來看眼睛的,說這裏非常好,其實這裏最好算心髒科。還有不少國外的病人。

2。還是說一說resident,我所在的實驗室group有專科resident在這裏作一年的research,它們規定這個專科專業是6年resident,有一年是research. 她已經35了,有小孩了。當她問我你是**ist?,還有Ph.D.;還不到30。很是滿聲的抱怨,說浪費了這麽多年讀書。嗬嗬。我隻能說,我們的醫學教育製度不同。我更羨慕你! 名校+ 名專業。這個專科在美國是前3的,很難match的。至於具體的臨床如何。我沒有親眼看,也不好了解。隻是了解有個專科的MD,他主要看門診,然後帶了一個group.接觸比較多。對我們研究非常關心也非常了解。還常常去實驗室看他學生和postdoc實驗。我想,成為一個專科醫生這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上大學到成為專科醫生,單說時間 4+4+3+6。還有臨床上的seminar還不像在實驗室 seminar, 早上6點多就開始,你要參加5點多就得從apartment裏出門。

3。講講這裏library, 還有intranet,& internet. 環境和資源都很好。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教授們很忙很nice. 他們的office可能不大,也很=精致,你都能看到他們在對電腦在辛苦的工作著,堆著文件。文獻呀。看來他們壓力也很大喲。
我感覺每周給老板匯報壓力也很大。另外,這裏的一般行政人員很好,感覺的確是服務的。另外,裏麵的白人,黑人多不錯,剛來醫院和研究所裏麵很複雜,又有很多skyway,去辦手續,拿東西,要問路。他們經常主動問你,還專門帶你一段路。特別是黑人,真的很好,看來我以前有偏見,=老是想避開他們。

4。最後,他們的=大方和=摳門。研究上還是大方的。老板對我很不錯。專門給我配了不少東西。說如果有什麽需要,讓 research assistant 去order. 還有儀器上事情,和 engineer =協商。不像在國內什麽困難都是自己。
最感覺他們摳門的倒是生活上,聖誕節,係裏辦party ,還是自帶=食物,隨便中午在coffee place 那裏大家來湊湊熱鬧。還有,老板辦party, 也是自帶food,看來這裏就這樣。不像國內老板,還是常請我們去好的飯店去搓一頓的。這裏的吃飯=娛樂太不發達了。嗬嗬。
11月17號左右我也在Nebraska Medical Center,這個季節的OMAHA很荒涼,不過還是很喜歡醫院內部的溫馨氣氛,從地下室可以穿行於醫院的各個部門,醫院裏麵什麽都齊全,有健身房,圖書館,做禮拜的地方啊,等等,很人性化,從停車場過來隻需要穿過一條馬路就可以,新蓋的移植中心大樓就這裏算最高的建築了,我想國外的醫院都不像我們國內這樣比誰的氣派大,比的是服務和質量。在醫院裏麵聞不到刺鼻的消毒水味道,而是淡淡的清香。
這個醫院還有門診病人,我去的別的醫院就根本沒有門診病人,不是因為病人少,而是醫院所附屬的社區醫院很發達,病人直接轉診,而免去了病人直接來門診,我想這一點我們國內應該好好借鑒一下,不然浪費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很多病人一點小病就到三甲醫院或者更好的醫院,也讓醫生們不能更合理的分配。國外的社區醫院就擔負我們國內醫院門診的職責,分流病人,減輕了醫院的負擔。而我們的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們還很多找不到工作,這個現象實在是需要改觀一下。

我要說的是,其實在美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醫療製度,醫生完全不需要擔心醫療範圍以外的事情,這些事情有專人負責,你隻要看好病就是了.我是在國內做過外科的人,深深知道國內醫生的痛苦,你的精力隻能有很少的一部分放在醫療上,這就是差距
其實,國內的醫生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動手的機會多,手很巧.這也是我在這邊混了這段時間以來的感覺.美國儀器器械確實非常先進,但是病人不多,所以多數醫生理論知識很豐富,但是聯係到實際上,往往會有差距.這一點在香港的醫院也比較普遍.舉例來說,美國的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是用鏡子不假,但是要在肚子上開口,用樓上說的辦法把手放進去輔助.在中國,最起碼在我原來所在的醫院,有這個口的話,完全不需要用腹腔鏡,因為已經足夠大了.還有,早上meeting的時候,一次大家在講腕管綜合症,個個都說的天花亂墜,但是其實做過的人很少,不少人隻是說說而已.
在國內的時候,我做過臂叢神經移植,現在在這邊就是教授也不敢自己去做,但是說起理論,我絕對不是對手.
所謂差距,是形式造成的,把美國的醫生放到中國來幹幾年,未必手就比中國人差.同樣,把中國醫生放美國學習幾年,理論未必就比美國教授差.最近我的母校正在開始一項計劃,就是和美國的交換學生以及公派長期留學.當初和美國大學簽訂合作意向的時候,校長就強調了一項,我們每個附屬醫院每天都有不下5000的門診量,都有每天不下150台的手術,你想看什麽,這裏都能找到.至於長期留學的事情,主要是校長認為一年半載的留學不能學到什麽真正的東西,完全是浪費.這項培養的目的是要求在高投入的前提下,留學人員回國後要在相對的領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帶頭人.留學時間大概定在5年以上.
可惜,我出來的早啊,沒趕上,同行們可以自己著力打聽一下.雖然我原來的醫院門檻比較高,但是機會確實不少,大家多多努力吧,
我在UPMC神經病學係申請過observership,就是臨床觀察之意。可以參與所有臨床診治過程-隻要患者同意。

在感興趣的大學中詢問有無類似臨時性學習機會,很多學校都有。隻不過食宿等費用要自理。。。
美國的醫療開銷是很大的,先進設備和器材的廣泛應用幫了他們的大忙,還有科學的管理體係、良好的醫患關係,這些和國內的差距是比較明顯的,在手術技巧上,中國醫生決不亞於美國醫生。 腹腔鏡切肝,301醫院的劉榮已做了上百例了吧

腹腔鏡下切肝已不是新聞,我在文章中提到的器械,在下麵兩個網站中有相關介紹,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http://news.thomasnet.com/fullstory/801881/3328
http://www.ritamedical.com/products/habibLap.shtml
我現在在泌尿科,聽一個attending講,他們用機器人 da Vinci Surgical System 做的前列腺根治術後,有不少患者發生了leakage,他覺得這種技術還不是非常成熟,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技術更熟練的醫生。 大家可以參考這個網站:http://www.unmc.edu/dept/mis/index.cfm?L1_ID=6&CONREF=10
胃腸手術方麵,我隻有一些表麵的印象,例如他們做吻合全部用吻合器,結紮小血管都用釘子(clip),大血管才用縫紮。基本的手術方式沒有什麽差別。這裏的移植中心做了很多小腸移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Wideawake 回複 悄悄話 This is a good article and very informative. Please keep writing. I found it is very difficulty to let Chinese doctors, and medical educators to understand what American medical trainings actually are. Often, I heard from visitors from China saying they have every equipment USA hospital has. It is not just one or two of new equipment. It is the system. I hope your article will help Chinese medical doctors and educators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Wideawake from LA.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