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大學裏的“窮學生”、“富學生”

(2006-09-09 14:16:40) 下一個
大學裏的“窮學生”、“富學生”

作者:黃衝


大學生苗翼的筆記本電腦、手機、DVD,還有一大堆唱片、書籍和衣服,在學生宿舍裏沒法擱置,於是在校外每月花1000元錢租了套一居室樓房。“有浴室,有廚房,每周請一次鍾點工過來打掃清潔衛生,感覺還可以。”他說。

  另一個大學生吳揚飛,每個月的花費在300元之內,上大學三年,一直住在學校,寒暑假沒有回過一次家,因為沒有多餘的錢做路費。今年,吳揚飛每周接三個家教,爭取這個春節回家過年。

  “腦滿腸肥的家夥!”大學生李微帶著蔑視的表情說,“俗!”作為班裏每月領取困難補助的十二名貧困生之一,李微嘲笑的是他的一個同班同學,據說家境富裕,出手闊綽,號稱係裏的學生首富。

  “瞧他那副德行,輕狂張揚,以為老子有倆錢就了不起了,其實每回考試成績最次。”李微撇了撇嘴說,他看不慣同學的某些行為。不久前,這位富同學曾在公開場合指責他隨地吐痰,這使得李微覺得自己很沒麵子,一直耿耿於懷。與李微一樣來自貧困地區的大二學生吳揚飛說:“上大學,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貧窮。”他說,上大學以前,在一個大致趨同的環境中,並沒有意識到貧窮有多麽可怕,但上大學使他的家庭背上了債務,且不說高昂的學費刺激,最直接、最尖銳的刺激還是來自大學裏富學生的影響。

  “試想,如果你的同學開著私家車來上學,而你卻要靠到處打工才能維持生計,此時,除了‘己不如人’的感覺,還能有什麽?”吳揚飛表情黯淡地說,雙手一直用力地交錯,“我每個月的花費都要嚴格控製在300元之內,絕不敢超支,從上大學到現在,我一直住在學校,寒暑假沒有回過一次家,就因為沒有多餘的錢可以當回家的路費。”據吳揚飛所在學校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女老師說,學校1萬多名本科生裏,貧困生比例達到了25%左右,今年秋季開學,很多新生是通過“綠色通道”入學報名的。現在,吳揚飛除了上課和學習,每周接三個家教,個人時間雖然緊張,但經濟收入開始有所改觀,他爭取今年春節回家過年。

  吳揚飛講了一個故事:他的一個老鄉,喜歡上別的係一個女生,但那個女孩子嫌他沒錢,於是老鄉發誓,將來有了錢,一定要把所有的錢換成硬幣,把她埋起來!或者拿到人多的地方,比如北京王府井或上海南京路——見人就給。

  “互相看對方,都像是怪物”

  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出現於1990年代中期。據國家有關部門1996年的調查統計,在校大學生中,有學費、衣食之憂的貧困生有近百萬人,其中,特困生占30%。另據《中國青年報》2002年3月21日報道,中國貧困大學生人數和比重正呈快速增長趨勢,目前全國在校大學生中,貧困生已達到300萬人,占學生總數的25%。

  而與此同時,大學校園窮學生和富學生之間的分野卻越來越明顯。富學生三大件(手機、筆記本電腦、MP3)齊備、租房、雇保姆、開私車上學、一擲千金一類報道,不斷見諸媒體。在一個勝者通吃的社會,人們似乎更習慣於替強者捧場喝彩。

  來自上海一個富足家庭、今年已是北京科技大學三年級學生的夏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他不喜歡班裏的窮學生。他說:“2001年9月份,我來學校報到那天,前程遠大的心起碼涼了一半——怎麽有那麽多窮同學與我為伍!其實我並不是嫌他們窮,那根本不關我的事,而是實在忍受不了他們那副扮相。”

  夏磊說:“那些頭發支棱、衣著誇張的外省青年,東張西望出沒在偌大的校園裏,顯得特別另類,格格不入!他們的頭發上永遠散布著可疑的白屑,身上老有一股奇怪的味道,穿西裝永遠保留袖口上的名牌,走路總習慣隨地吐痰,好像整個校園的整潔和他們毫無關係。這其實不關貧富,而關乎一個現代人的文明教養問題。我可以接受、甚至欣賞他們的優異成績和刻苦精神,但我無論如何忍受不了他們的個人修養和衛生習慣。”

  而已經在學校外麵自己租房住了一年的大二學生苗翼說,由於上學時隨身帶來了筆記本電腦、手機、DVD,還有一大堆唱片、書籍和衣服,學生宿舍裏沒法擱置,加之自己從小習慣獨處,無法忍受宿舍的擁擠和淩亂,所以幹脆在學校附近每月花1000元錢租了套一居室樓房。“有浴室,有廚房,每周請一次鍾點工過來打掃清潔衛生,感覺還可以。”他說。父母都是做生意的,給自己的花銷很充裕,支持他在外麵租房,每個月都會從溫州飛來北京探望他,帶他去酒店改善生活。

  和夏磊相似,苗翼也不喜歡和班裏的窮學生交往。他說:“雖然是同班同學,但我們的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各不相同,興趣誌向也不一樣,難以聊到一起。”苗翼舉了一個例子,半月前過生日,邀請幾個朋友去酒店聚會,一頓飯花了2000多元,這件事在他看來,很正常,因為自己有支付能力,以前在家過生日時,父母為他花得更多,但是這在那些清貧的同學眼裏,就變成了一種罪惡,好像自己是敗家子。“我招誰惹誰了?管得著嘛!”苗翼有些委屈地說,“我們彼此都不怎麽待見,互相看對方,都像是怪物。”

  “畢業之後,反正大家各奔東西,相忘於江湖。”夏磊對此顯得很坦然,他說,“我根本不在意他們怎麽看我們,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學生:以貧富區分?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社會化自我成長過程中的一次“社會預演”,無論你是窮學生還是富學生,無一例外在此實踐著平行、交匯、融合等人際交往模式,一如雞尾酒般層次分明,而又五光十色。

  記者日前在北京幾所高校進行的小規模調查和隨機采訪顯示,貧富差異事實上已經把同齡大學生鑲嵌在了不同的階梯上,而這種經濟上的差異和分層導致了他們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

  在采訪中,一些學生家長表示出對大學校園貧富差異現象的某種擔憂。羅女士的兒子剛剛考上首都醫科大學,她說:“雖然說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為將來進入社會工作充電、熱身,但也不能不看到,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本身已經充滿了競爭。作為家長,我既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麵前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傷害那些家境並不富有的同學,同時也不希望他在富有家庭的孩子麵前表現自卑,感到挫敗,我盡量將給他的錢控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注重培養他的自立精神和獨立意識。”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一位老師說,大學校園裏存在學生之間相互攀比現象,有的學生家庭條件並不好,但為了向富學生看齊,逼著家長給錢買手機;有一些學生,尤其是貧困生,因為同學間的貧富差距而自卑,心理失衡,精神壓抑,進而厭學,甚至出現偷盜行為。

  “貧富學生往往呈現出兩極現象,有錢的在炫耀,沒錢的在嫉妒,一端是張揚、自負、狂妄和浮躁,另一端更多地表現得沉悶、自卑、壓抑與虛榮,其實心態都沒有端正,嚴格說來,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健全人格。這種明顯的群體性差異有時甚至超出了老師們以往的工作經驗,對於學校的管理、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許欣老師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首都師範大學一位從事學生心理谘詢工作的老師告訴記者,平時學生前來谘詢,多半是因為人際交往、個人情感一類問題,關於貧富差距導致的心理問題,卻幾乎沒有學生前來谘詢過。她說:“學生遇到問題,一般不願意來谘詢,通常都是沒辦法了才來找我們,我很奇怪,明明校園貧富差距已經引發了一些學生、尤其來自單親貧困家庭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可偏偏就是沒人提及,他們寧願憋在心理,自己承受。這無疑為學校今後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

  而在采訪中,大多數受訪學生認為:大學生不能用金錢來證明自己,也不能用貧富來區別對待。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大三男生說:“在我眼中,金錢是個有用的東西,我不會視金錢如糞土,但也不會認為它是個寶貴的東西。金錢隻是一個紐帶,一頭係著努力,一頭係著幸福,失去任何一頭,它的存在就沒有意義。另一方麵,今天你有錢並不意味著明天同樣富有,而今天你貧窮並不等於將來清貧一生,關鍵在於你是否在大學階段找準了自己的位置,目標明確,心無旁騖,直奔前程。”另一位研究生則表示,社會上貧富之間的不對等一直存在,校園貧富現象隻不過是社會的一個縮影。每一個個體都是時代、家庭、環境與性格綜合作用的複雜產物,根本無法用簡單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之間也不能用錢來區分,大學生沒有經濟上的貧富,有的隻是知識上的貧富、精神上的貧富和人格上的貧富。

  大學呼喚價值觀教育

  成功學專欄作家、心理學碩士蔡雯萱女士認為,校園貧富差異,表麵上看是經濟、消費上的差距,實際上是社會階層分化的直接體現,已經涉及到了社會認同、自我認同以及文化認同等方麵的深層次問題,因而,今天的大學教育,應該包括一種價值觀的教育,即承認貧富不對等的存在,並相互尊重,彼此寬容,和睦共處。她說:“家庭對於大學生物質消費觀念的影響其實非常之大。許多家長自身沒有一個健康的消費觀念,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消費上比別人差,產生自卑心理,實際上是他自己在攀比,怕比別人差,於是寧可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與其他同學一樣穿好吃好玩好,從而助長了孩子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在大學裏,小到一次生日聚會,大到老鄉會、節日聚餐,大學生一次消費三、五百元已是常見的現象,大學附近不少生意紅火的商店、餐館就是靠這幫高消費學生‘養活’的。其實,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愛是溺愛,按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說法,溺愛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它使孩子養成了任意揮霍的習慣和自私貪婪的習性。”

  在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心理谘詢與治療師、精神醫學資深講師漆紅看來,在一個光怪陸離的商品經濟社會中,日益豐富的物質對年輕人而言絕對是一種誘惑,他們的價值取向因而常常受到幹擾和混淆。比如,麵對貧富落差,貧困大學生大致有兩種價值取向:一種是堅信隻要自己有了真才實學,總有一天會改變貧窮麵貌,因而更加刻苦攻讀學業;另一種則是經受不住富裕同窗物質上高消費的誘惑,天平慢慢傾斜,心理逐漸失衡,又苦於一時無法滿足欲望,便走上了一條非法占有別人錢財的罪錯之路。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仇富心理”。

  她說:“仇富心理是一種生存機會受壓抑後的反抗心理。因為現代社會對富裕的強調使某些人誤以為富裕是成功的惟一標誌,富裕的人容易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這就必然壓抑和限製窮人的生存機遇,所以為了生存,窮人會起而反抗,所以貧富的矛盾實難避免。適度仇富可以激勵個體去追求和創造財富,但過度仇富使人不舒服、不愉快,甚至誘發偏激行為,於人於己都不利。事實上,仇富者仇恨的並不是財富,而是擁有財富的人對自己的態度。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社會的進步、文化的進步是要提倡物質與精神的平等,提倡人權的平等,而不能認為有錢就是成功的惟一標誌,把財富和個人能力無限等同,把貧窮與無能畫上等號。常言道:富貴在天、人各有命,說的是人即使通過同樣的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同樣的財富,富與不富還有許多外界的非人力的因素影響,所以對於貧窮的人也要有同樣的尊重,當社會足夠文明,人們可以安貧樂道,扭曲的仇富心理也就多少可以避免了。”

  中國社科院青年問題專家張國慶認為,一個人的貧與富,跟很多東西有關,大學生作為一個成長人群,應當正確看待金錢,既要接受現實,也要調整心態,要將著眼點放在未來,而不是當下。

  他說:“無論窮學生、富學生,都應該看到錢從何而來,以及現在和未來的差別,要將差距變成動力,而不是盲目攀比。大學生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消費群體,最主要的消費應該是教育消費、學習投入,不是其他跟未來成長不太相關的東西。而且,大學生應該放寬眼界,胸懷遠大,不要老是一個宿舍裏的人鬥爭,一個小圈子裏的人攀比,在一件小事情上較勁,而要跟自己競爭,跟未來潛在的對手競爭,這樣,無論你是貧是富,都會在大學階段真正獲得健康的成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