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玲:警惕!你的孩子有童年富裕病嗎?
(2006-09-09 14:16:40)
下一個
陳雅玲:警惕!你的孩子有童年富裕病嗎?
● 陳雅玲
現在的兒童,往往一個人便擁有來自父母兩個家族、好幾個大人灌注的資源。於是,一種被稱為“富裕”的病毒也就悄然而生了……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會有兩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從美國、日本到中國……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最近美國《商業周刊》出版的《二○○六年最佳觀念》專題的點睛之筆。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麽慎重地談這事?
答案是文章中的一個單詞:“富裕病”(affluenza)。
富裕病這一名詞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詞“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16%
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隻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隻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隻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三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富不過三代”,原因何在?
2004年,在美國父母心中具有權威地位的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出版了一本新書《About Children》(關於孩子),作者以敏銳的觀察,探討了46個將在21世紀影響美國孩子的關鍵議題。其中一個就是:“童年富裕病”(child affluenza)。
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準備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時,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子們,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3000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25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25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隻是5%)。
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過充裕了。美國青少年的消費金額,去年總計飆升到1750億美元。
物質越多,快樂越少,供給過度,反而導致不易滿足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有許多《關於孩子》第一章描述的症狀:狂熱的購物和花錢、物質需求的期望膨脹、對廣告的免疫減弱、自我概念依據服裝的品牌而定義……
許多人都以為物質供給越多,人將越滿足。事實上,根據耶魯大學羅伯•連恩(Robert E. Lane)教授在1970年就提出的“幸福的喪失”研究中發現,當人的需求與供給剛好對等的時候,滿足感與愉悅感是最高的。而過多的供給,反而讓人比物質匱缺時更為失落。
用羅伯•連恩的發現來看,現在許多物質過剩的白金小孩,反而可能是“滿足感被剝奪”的一代。
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富有的小孩較易出現物質濫用、焦慮、抑鬱等問題。美國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在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兩成的人放棄了工作,他們大多數一事無成,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直到傾家蕩產;有的則一生孤獨、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犯罪的事。
也許,現代的父母,為了下一代的“健全”,要思考的已經不再是如何讓他們過更好一點的生活,而是怎樣讓他們的生活能夠“少一點的富裕”。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1/5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
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400%,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320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60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隻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麽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150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連續13年蟬聯《福布斯》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則早在1999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製在1億美元以內。蓋茨目前的身家有500多億美元,卻隻留下1/500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富人增加更是全球性的趨勢之一。美林證券在《二○○五年世界財富報告》中指出:2004年時,擁有100萬美元以上流動資產的全球“高淨資產個人”較前一年增加60萬人,達到830萬人。其中香港、新加坡的富人增長率都達兩位數。
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地給孩子金錢、資源?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猶太人傳承千年的用錢智慧,讓猶太家族可以致富百年
說到財富教育,許多人也很容易窄化為理財教育。事實上,財富教育是要建立一套對應物質生活的價值觀,並非隻是教孩子如何存錢、賺錢。
猶太人就有一套積極正麵的財富教育。
美國股神巴菲特、量子基金創辦人索羅斯、美國前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格林斯潘、微軟公司共同創辦人艾倫、華納電影公司創辦人華納、路透創辦人路透、《紐約時報》董事長奧克斯、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們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口隻占全世界0.3%,但據《財富》雜誌統計,全世界的超級富翁中,猶太人占1/4到1/5強。《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一書指出,猶太人之所以能有高人一等的經商和理財能力,都來自一代傳給一代的獨特信仰和金錢觀。
猶太人的長期流亡,使他們不可能鄙視錢,因為錢是他們最方便攜帶的東西;也是他們在和其他宗教教徒打交道時,唯一不具異端色彩的東西。猶太人在全世界寄居,錢更是他們在一個國家中買下生存權利的重要工具。中古世界歐洲的猶太人,必須繳納林林總總的人頭稅和其他特別稅,賺錢,是為了生命安全的需要。至今在猶太人家庭還有一種習慣:留給子女的財產,至少不應該比自己繼承的少。
因此,金錢擁有“準神聖性”地位,猶太人對於財富的文化傳承,靠的是《塔木德》經。
《塔木德》凝聚了十個世紀中2000多位學者對自己民族智慧的探索。當中有許多這樣的諺語:“身體依靠心而存活,心則依靠錢包而生存。”、“殘害人們的東西有三樣:煩惱、爭吵、空錢包。其中空錢包害人最甚。”、“金錢給人間光明,金錢給眾生溫暖。”這本經典揭示了金錢的價值,也揭示錢是拿來做好事,不是用來炫耀身份的。透過研讀這本經典,猶太人教育孩子從小時就學會管理錢包,與如何看待財富的價值。
象征美國資本主義精神的洛克菲勒家族,就是猶太人活用《塔木德》教誨的最佳範例。
洛克菲勒16歲時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助理簿記員。他上班後,花一毛錢買了本紅色小本子,在上麵詳細地記下自己每一筆收入和開支。洛克菲勒一生都把這本賬簿視為自己最珍貴的紀念物,那個本子被存放在一個保險箱裏,就像一件無價的傳家寶。而洛克菲勒也用“小賬本”作為子女財富教育的基石。他讓孩子們學著記賬,在每天睡覺前記下今天的每筆開銷,無論是買玩具,還是買鉛筆,都要如實地一一記錄。無論孩子們買什麽,他都要詢問為什麽要這些東西,讓孩子們做一個合理的解釋。此外,他拒絕兒女們進入自己的公司,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極少讓她進入,除非是有什麽急事。他要讓子女們知道,一切必須靠自己的奮鬥去獲得,絕不要因為父親是富翁,而有任何的依靠。
猶太人除了致力於子女的財富教育,還充分運用他們最擅長的“契約”,用信托(TRUST)來管理遺產。
透過信托詳盡的規範,猶太人子弟是越優秀越能得到更多的資源。例如,家族後代進入大學,可以領到若幹資金;娶妻生子、創業,又可以領到若幹資金。反之,敗家子就拿不到錢,因此一份龐大的家產,不容易被一個不肖子孫散盡,可以留給以後更有出息的子孫使用。
以信托方式照顧自己的親人、族人,就是猶太人的“大算盤”。也難怪人口很少的猶太人,卻能控製全世界的金融、思潮。
讓孩子走出“金鳥籠”,教導正確用錢觀念,對自己負責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對如何與財富相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比如,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梅茲勒(Meztler)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隻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地區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或搭公車去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Sam Walton),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裏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現任沃爾瑪掌門人羅布森•華頓(Robson Walton)說:“這些兒時的鍛煉,讓我喜歡自力更生的感覺!”
少給遺產隻是消極的做法,正確的財富教育,才是對抗童年富裕病毒蔓延的良方。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現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具有三大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這些能力背後最重要的思維,也是為自己負責,自力解決問題。
我們中國富裕家庭的青少年,是在“漏鬥型”的資源灌注下成長——一個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因此,富裕病毒對中國人的考驗,將比SARS更為嚴峻。你的孩子,做好防疫措施了嗎?
猶太家庭財富教育,從小開始
•3歲:父母開始教他們認識硬幣和紙幣
•5歲:讓他們知道錢可以購買東西,錢是怎樣來的
•7歲:看懂價格的標簽,培養“錢能換物”的觀念
•8歲:教他們去打工賺錢,把錢儲在銀行裏
•10歲:懂得每周省下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之需
•12歲:看穿廣告包裝的假象,設定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