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百般嗬護視同己出 受美國爸媽寵愛的中國孩子 (圖)

(2006-09-09 14:16:36) 下一個


百般嗬護視同己出 受美國爸媽寵愛的中國孩子

--------------------------------------------------------------------------------



美國媽媽和她的中國孩子



8月20日,兩個小美雅見麵了。


一對揚州孿生小姐妹的美國重聚

8月20日,一對被分別領養的揚州小姐妹第一次團聚了。和她們一起團聚的,還有照顧了她們兩年的美國爸爸媽媽。

據環球時報報道,2004年7月,家住芝加哥的哈莉和丈夫道格拉斯來到中國揚州兒童福利院,收養了一個大眼睛的漂亮女嬰,並給她取名美雅。工作人員說,這個女嬰2003年6月出生僅幾小時後,便被遺棄在了揚州一家紡織廠前的人行道上。半年後,住在邁阿密的戴安娜和卡洛斯·拉米雷茲夫婦,也從揚州兒童福利院領養了一名女嬰,也取名美雅。巧的是,這個女嬰也是在那家紡織廠前的同一地點被人發現的,隻不過兩名女嬰被發現的時間相隔一周。


今年5月,戴安娜在一個專供收養海外嬰兒的美國父母聯絡網站上發帖,稱養女美雅快3歲了。哈莉從網站上看到戴安娜的描述後,發電子郵件給戴安娜,說自己的中國養女也叫美雅,並發去了孩子的照片。令兩家人吃驚的是,兩名女嬰出生月份一樣,被遺棄的地點一樣,就連相貌也相同。孩子的DNA測試結果表明:她們是一對雙胞胎。

8月20號,在芝加哥的歐哈爾國際機場,小姐妹“團聚”了,她們的衣服上寫著“祝福雙生子”,羞答答地拉起了小手。兩對激動的養父母說,隻要她們願意,隨時都可以相聚。

據報道,2005年,美國移民局為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孤兒總計發放了7906份簽證。目前被美國人收養的中國孩子約有5萬人,僅大紐約地區就有約2萬人。每年的六一兒童節,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總要邀請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與中國外交官的孩子一起聚會聯歡。

和美雅小姐妹一樣,這些中國孩子來美國時往往還不記事,十幾年過去,如今他們中最大的孩子已經上中學了。他們在美國生活得如何?與養父母不同的膚色給他們的生活造成困擾了嗎?他們對中國還有感情嗎?《環球時報》的記者走進了這些中國孩子的美國家。

美國養父母成了半個華人

美國最大的外國兒童收養中介機構——戈拉德尼收養中心紐約分中心的主任吳鞏展先生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吳鞏展創立和主持紐約分中心已經有十幾年了,他對美國家庭收養中國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

他告訴記者,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家庭還是以收養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外國孩子為主,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製定了《收養法》後,有組織地收養中國孩子在美國才逐漸興盛起來。由於中國民政部門和美國收養中介機構都認真按照法律辦理收養程序,從1994年開始,收養中國孩子的工作進展非常順利,幾乎沒有出現過收養醜聞和收養被迫中斷等問題。在美國家庭每年收養的外國孩子中,中國孩子數量最多,而美國家庭也占了收養中國孩子的外國家庭的2/3。

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以年收入5萬美元以上的中產階層為主,98%是白人。因此,被收養的中國孩子都能在比較好的家庭環境裏生活,而養父母對中國孩子往往也視同己出,十分嗬護。許多美國父母為了不讓中國孩子忘掉自己的根,不僅告訴孩子中國的家鄉在哪裏,還鼓勵孩子與撫養過他們的中國保育院的阿姨們保持聯係。等孩子們長大一些,就讓他們學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帶他們回中國“尋根”。

為了加強自己與中國的聯係,一些收養家庭自發組織起來,舉辦春節聚會等有關中國文化的聯誼活動,有的甚至加入當地華人團體。記者去年訪問衣阿華州時,受到當地華人組織的宴請招待,其中就有好幾個收養中國孩子的白人家庭,原來他們早就把自己當作半個華人了。

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成為促進中美關係的一股社會力量,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組織和網站。一個叫“中國孩子之家”的團體最初發起時隻有3個家庭,現在已經發展到美國全國,有好幾百個家庭會員。他們不僅遊說國會,維護收養孩子的權益,還宣揚中國文化,關心中國時事,支持中美關係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些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不幸得了重病,但養父母對他們不離不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紐約一位金融界人士收養了一個3個月大的中國孩子,孩子長大以後才發現有小兒麻痹的殘疾。他們沒有責怪任何人,而是盡心盡力地治療和撫養自己的中國養子,養母甚至辭掉工作,專門照顧殘疾孩子。

成長順利沒受歧視

由於被收養的中國孩子來美國時年紀還很小,收養的家庭經濟條件也比較好,他們的成長過程普遍比較順利,也感覺不到外界對他們的歧視。

大多數孩子來美國時根本不記事,對中國的記憶完全空白,幾乎全盤接受了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因此沒有太多的文化衝突。但是長大後,知道自己出生在中國,發現自己是黃皮膚、黑頭發,他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與父母和周圍的美國孩子有點不一樣。養父母通常都給他們講一些中國的事情,使他們對中國有好的印象。有的還會糾正美國媒體對中國的歪曲和負麵報道。有的孩子並不理解養父母為什麽要他們學那麽難的中文,但他們還是很喜歡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

記者上周在緬因州采訪,就遇到幾個被收養的中國孩子,她們都是十來歲的小姑娘,有的能說幾句中文,有的還不會。記者問她們有沒有回過中國,喜歡不喜歡中國,她們馬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喜歡。一位小姑娘很自豪地告訴記者,明年她的養父母就要帶她回中國了。家人也沒有因為種族的不同而歧視她們。一般收養家庭自己都沒有孩子,因此也沒有親疏之分,養父母一般都有很好的教育和經濟收入,因此把收養的孩子也當成掌上明珠,不讓他們在這方麵受任何委屈。這些孩子中,有的因為去過中國,喜歡中國,認為自己是中國孩子,而且為此而自豪;有的則由於從小在美國長大,被美國父母撫養,而認為自己是美國孩子。她們對中國沒有認同是因為不了解,沒有建立起感情。等到他們越來越大,越來越懂事時,大多都會喜歡上中國。

貝斯家的中國寶寶

不久前,《環球時報》的記者拜訪了在曼哈頓的一個領養家庭。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男主人在一家大律師事務所工作,女主人貝斯原是幼兒園教師,領養了中國女兒韋特尼後就辭職在家專心撫養孩子。貝斯女士告訴記者,他們都40多歲,自己沒有生育,通過查詢他們知道戈拉德尼收養中心可以幫忙領養中國孩子,便決定去填表要求領養。

貝斯說,“整個過程出奇的順利”。他們提出了性別和年齡等要求,戈拉德尼收養中心就代他們與中國聯係,並挑選符合條件的孩子,將照片發給他們。今年3月,貝斯和丈夫開始了中國領養之旅。他們的女兒來自重慶,見麵時還不到一歲,健康活潑,貝斯一見麵就喜歡上她了。他們在重慶住了5天,在廣州住了5天,辦好一切手續,還在北京玩了兩天。這是他們第一次到中國,又領回了一個女兒,新鮮興奮之情不用說了,中國方麵的陪同人員也成為了他們的朋友,至今還保持聯係。

記者到貝斯家時,小韋特尼也一起出來迎接。韋特尼已經可以到處走動了,她一點都不認生,對記者的相機、提包都十分好奇,要自己看個究竟,還用剛學會的一點英語,咿咿呀呀地與人說話,很討人喜歡。記者看了韋特尼自己的房間,小床、玩具、兒童畫,布置得非常漂亮,窗台上是韋特尼在孤兒院時的照片。為了讓韋特尼記住自己來自中國,貝斯把她的中國名字美露作為全名的中間部分保留了下來。

談起對韋特尼的培養,貝斯女士滔滔不絕,“別看這麽小的年紀,韋特尼已經上音樂課了。等她大一點我們準備讓她學芭蕾,至於將來就要看她自己的興趣了。”記者吃驚地發現,剛領養回一個中國女兒後,貝斯女士已經準備到中國去領養第二個女兒了。她說,這可以讓韋特尼有個姐妹做伴。一般從申請到真正領回孩子要一年多到兩年的時間,等第二個女兒領回來時,韋特尼就兩歲多了,所以需要提前準備。

貝斯女士這樣做除了上述考慮外,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因素:這次領養中國女兒的經曆太順利,給她的印象太好了。如今,貝斯女士已經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她參加了“中國孩子之家”這個領養家庭自己的組織,還要參加中國孤兒院的籌款活動,並再次到中國旅遊,看看上海等沒有去過的地方……等她領回第二個中國女兒時,她也許已經成為中國通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