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與留”熱話題冷思考 港校的內地畢業生就業調查(ZT)
(2006-09-09 14:16:34)
下一個
“去與留”熱話題冷思考 港校的內地畢業生就業調查(ZT)
新聞來源: 新民晚報
“去與留”,熱話題冷思考
——聚焦二○○六年香港高校畢業的內地學生就業狀況見習記者 樂夢融
“高考狀元”“高額獎學金”“香港”“高薪”這些充滿誘惑的字眼是近日不時見諸媒體的關鍵詞。“讀港大還是讀北大,留上海還是去香港?”讓一批出類拔萃的內地學生有些舉棋不定。在香港學成之後又將何去何從?想這事現在太早嗎?
昨天,由在港內地畢業生聯誼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畢業生發展年會暨東方論壇·中國香港”在香港科技園開幕,基於187位內地學生抽樣調查而發布的《2006年在港內地畢業生發展年報》,格外引人注目。
統計數據表明,近3年來,90%的內地學生更願意在香港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當被問及是否考慮做和自己專業無關的行當,回答“是”以及“可能”的,將近4/5,他們對工作簽證的關注程度非常高。但是,要留港工作,並不如宣傳的那麽輕鬆。
在港內地大學生聆聽老校友介紹就業經驗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誼會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展區前圍滿了來谘詢的內地學生
1 學士VS碩士
汪同學:南京大學會計係學士,香港某高校社會科學碩士,現在港就業於一家會計事務所
楊同學:香港某高校金融係學士,現在港就業於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
“沒有想到,和我來港之前想的很不一樣!如果本科學的不是會計,我估計自己也隻能和很多學冷門專業的同學一樣,看著簽證到期,背上行囊回家了。在香港,光有實力還真不夠。”采訪小汪的時候,他一邊感歎自己的運氣,一邊為“高學曆”在港不能受到“重用”鳴不平。
兩年前汪同學拿著獎學金來香港攻讀社會科學碩士。他回想,當時想得太簡單了:自己綜合素質不算差,能言善辯,修學了文理兩種專業,名牌大學本科和碩士畢業,在內地的職場,理所當然是被用人單位爭搶的香餑餑。
到了畢業關頭,看到很多內地同伴在求職過程中落馬,小汪這才意識到香港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分析自己的優劣後,他決定還是做當初的“本行”——會計,原因很簡單,這能更方便迅捷地拿到工作簽證。
“香港的雇主更看重你的實力和經曆,麵試的時候更多地是問我做過什麽而不是學過什麽。為你辦理工作簽證,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所以他們必須確定雇員物有所值。但我的社會學碩士學位證書像擺設一樣被他們拋在一邊甚至沒有正眼看一下,讓我有點心寒。想想後怕,還好沒有讀博士。”
談到一些來自內地頂尖學府、在港讀碩士、博士的人未能得償所願留港工作,據小汪觀察,“要麽是期望值過高,要麽是死扣著本門專業不放鬆”。小汪說自己早晚是要回內地發展的,並不是為了留在香港而留下。在此獲得的可貴的工作經驗,在將來肯定派用場。
去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是很多想從事金融業的同學初涉職場時的理想。從香港某高校金融係本科畢業的楊同學向5個會計事務所投出簡曆,居然來了4 份錄取通知,成了很多碩士、博士羨慕的對象。“在很多碩士還在為自己的工作簽證擔心的時候,我卻在考慮暑假去哪裏度假。留港工作對本地大學畢業的金融係本科生來說,小菜一碟。”小楊同學說得很有底氣。
他坦言自己絲毫沒有因為隻有本科學曆的關係在求職中碰壁。他感受最深的是,4年來在社會活動中培養的社交及組織能力,被雇主青睞。
和香港高校畢業的碩士比較,本科學生有更多時間來磨練自身,可以在假期參加工作實踐,洞悉社會,4年積累下來(加上預科,香港本地學生是3年學製),廣東話和英語的優勢很明顯。而很多研究生帶來了當初在內地讀本科時候的“經驗”,抓緊相對短暫的修學時間,一頭紮在書堆中,畢業時“甚至連中環這樣的著名商業圈都不知道在哪裏”,對社會缺乏基本認知,忽略了人際交往,這在香港這個商業氛圍很濃的社會,是犯了大忌。
小楊覺得,4年的本科學習很值得,要想留港工作,價值觀念得和當地人合拍,而這種對香港文化的認同感不是一朝一夕能被熏陶出來的。
說到自己的工作薪酬,小楊沒有過多回避,3年後拿到2.5萬港幣以上的月薪是不成問題的。他表示,將來會否回內地發展,等積累了工作經驗,3年後獲得香港永久居留權以後再討論。
2 專業VS學校
馮同學: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學士,香港某高校金融學碩士,現在港就業於一家中型投資銀行
陳同學:浙江大學法律學學士,香港某高校法律學碩士,現回滬就業於某大型法律事務所
馮同學到香港攻讀金融學碩士,是因為從香港回歸開始就有交大的學長陸續赴港讀書就業的先例。
當初,有若幹個留學方向供選擇,但想到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又有豐厚的獎學金支持,就毅然在碩士課程的錄取通知書上簽下了大名。
原來以為,香港作為享譽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金融從業者最向往的地方,學金融的去香港,明擺著就是去淘金的,來了才知道,“期望值有些高了”。最終的畢業走向也證實了小馮原先的料想,同班20個內地同學,隻留下了6個,其餘同學大多回大陸尋求發展。
“因為我們不如本地學生有良好的語言基礎,很多本事要從頭學起。人脈、資源、實習經曆,要什麽沒什麽,就業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麽容易,不過萬幸的是,我學的是金融學。如果要我列舉三個拿到工作簽證的關鍵要素,我會說,專業、專業還是專業。在香港,雇主不問英雄出處,哪所高校畢業不是特別強調,但對於雇員的專業擅長和綜合素質達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據小馮介紹,比如北大清華畢業過來的計算機學生,個個天賦過人,也很刻苦,而他們居然留不下來!因為IT行當在香港距離快速發展還需要時間,從業人員被看作“灰領”,人才缺口不大。“隻能說他們來此學到了東西,可對於就業,卻不是那麽合乎時宜。但回到內地,馬上都成了獵頭公司的目標,個個都是行業精英。”
學法律的陳同學讚同這個觀點。年少氣盛的他立誌投身香港的法律事務所當律師,但他在內地大學本科修習的是大陸法律,而事務所的規矩的是非本地畢業的本科生不要。這個致命傷讓他不得不和原來的期望絕緣。
於是小陳帶著些許沮喪,告別香港,回到內地工作。出乎意料,他被一家很有發展前景的大型律師事務所錄用,且因為有香港的求學背景和語言上的優勢,立馬受到重用,做公司融資顧問,策劃在港上市之類的大型業務。回想起來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談起這段稍顯曲折的經曆,小陳再也沒有了先前的心理落差,他打趣道:“現在我有很大的學曆背景優勢,至少翻起香港的法律文書會更快吧。在港兩年的碩士學習絕對值得。”
香港本地事務所的大宗業務七成以上都是來自內地的,小陳經常被派往香港出差,求學的經曆讓原先單一的舞台成為兩點互動,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好機會。而同讀法律後留港就業的幾位同學,隻是在小型律師事務所裏當助理,做零碎的民事業務。看到小陳的機遇,他們現在也在考慮回內地尋覓機會。
3 留下VS回來
林同學:香港某高校動畫本科,現去向待定,暫時就職於香港某小型建築公司
郭同學: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本科,香港某高校電影電視編導專業碩士,現回滬,經營文化產業公司
“我就不信憑我的素質,在香港找個對口工作就這麽困難。”臨近畢業前兩個月,看到同專業的大陸同學紛紛在整理行囊準備回家,小林有些鬱悶,雖然知道自己學的專業相對冷門,卻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信這個邪。
3個月過後的她,在經曆了幾十次失敗後,明顯憔悴了不少,“能留下我已經滿足了,我根本不考慮薪水和專業對口問題。”目前一家有大陸資產背景的建築公司願意為她申請辦理工作簽證,為了給雇主留下深刻印象,她現在沒日沒夜地在幹活,一個月隻能收入6000元港幣,開銷都不夠。“有時要挪用點積攢下來的獎學金,在工作簽證沒出來前,我的心總是懸著。”
從來到香港那天開始,小林同學就對這裏成熟的文化產業非常感興趣。在媒體學院選學動漫專業後,成績斐然。但在這麽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和本地人才“爭飯碗”並不是件輕鬆事。
年輕人在舉目無親的他鄉,能熬下來,肯定有出頭之日,會成為日後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持有這種想法的同學不占少數。
“比我優秀的找到了工作,條件不如我的也找到了,所以我也要找到,因為有一個‘香港夢’。”現在在滬經營文化產業公司的郭同學,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從眾心理。“香港夢”不過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緊箍咒,其實完全不必這麽“鍥而不舍”,好男兒誌在四方。他堅定地表示,自己就是那10%不願意留港工作的。“尤其對研究生來說不值得,持有香港身份證可換取永久居留資格的7年年限對本科生來說已經過半,對研究生卻還是開頭,為了一張紙再耗上5年青春不值得。5個月之內都要鬥轉星移了,何況5年?這會錯過多少機會啊!”如今小郭已經開辦了自己的公司,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從事電視劇製作。用在香港所學到的知識加上自己的實踐經驗,公司已經步入正軌,蒸蒸日上。
想到香港的“電視電影媒體”開始走下坡路,發展空間日趨擁擠,回大陸幹這一行,實在很明智。
4 香港的內地人才引進戰略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董建華先生為本次年會親筆揮毫祝賀:東方精英,成就未來。自1997年回歸以來,香港就麵對著如何與飛速發展的大陸共同進步,續寫經濟騰飛的命題,其中至關重要的,是香港的人才引進戰略。
截至2006年3月,共引進了10104名內地青年人才來港就業。同時香港高等教育向內地開放,不惜重金投入,吸引內地頂尖人才。僅2005年,來港就讀的內地學生就達到4112人,同年在港畢業並且留港工作的內地學生為236人。
很多領獎學金的內地學生僥幸地認為,學校花了幾十萬港幣引入一個內地人才,肯定在就業上會有傾斜政策出台,或者有什麽企業定向培養。其實根本不是這麽一回事,畢業以後,他們完全要依賴自身能力加入殘酷的市場競爭。
對此,在港內地畢業生聯誼會主席耿春亞先生這麽解釋大學依然願意重金引才的原因:香港特區政府希望讓更多優秀的內地年輕人提升對香港的認同度,即使在別的地方工作,對香港的文化認同,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哪怕10個人才中隻留下了3個,也能在長遠的將來,有益於香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