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以平常心態看待社區和學校的族群組成

(2006-09-09 14:16:34) 下一個
以平常心態看待社區和學校的族群組成

在為孩子選擇學校時,學校和社區的族群組成常常是許多家長顧慮和困惑的問題。對中國人多的學校,擔心孩子受本民族文化影響太深,將來不能順利溶入主流社會。對少數族裔學生太少的學校,又擔心孩子被孤立, 對性格成長不利。這些顧慮有一定的道理。但成長環境裏的族裔因素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值得仔細分析。

加拿大的國策是鼓勵多元文化。 這比起過去的民族大熔爐的國策,更加開放。民族大熔爐隻是承認民族來源的多樣性, 但任何民族背景的人理論上最終將消失個性, 混為一體。 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國策, 則是主張各種文化背景的人保持自己的文化,共同發展國家。但是必須強調,多元化不是各個族裔各行其事。我們移民北美,意味著整體上認同這裏的政治經濟體係。文化的多元化是建立在這種政治經濟的一元化之上的。我完全同意網上一位朋友說的: 我們在加拿大隻有一個社區,那就是加拿大社區。 要培養孩子對加拿大的歸屬感,以作為加拿大人而自豪, 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有了這樣一個出發點, 同學不論族裔背景, 都是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員。在學校中結交朋友要以誌趣相投, 而不是順著習慣以族裔畫圈子。新移民學生尤其不應在學校紮堆說漢語。尊重其它族裔的文化習慣,在與其族裔的共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不卑不亢, 以積極心態對待族裔交流中偶而出現的誤解。同時尤其要注意的是種族歧視在加拿大不僅不道德,而且違法。我孩子在六年級時班上一位白人學生就因為在黑板上寫了一句侮辱黑人的話,被罰兩星期不讓上課。我曾見到網上有的家長煞有介事的討論孩子的老師是黑人怎麽辦。如果家長把這種意識傳染給孩子,真得替這樣家長的孩子捏把汗。

但是在感情上歸屬於這個國家後, 爭取成功並不需要以丟掉自己的民族特點為代價。一些中文媒體上常以主流文化馬首是瞻, 但是何為主流文化卻語焉不詳。 實際上主流是一個曆史的, 動態的概念。在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多元化的社會,主流也是多元的。與一百多年以前的以英,法,西班牙,印第安為主的北美社會文化相比,今天的主流更加多元化。舉例說,你不能不承認源自美國黑人的爵士樂是美國主流音樂的一部分; 你不得不看到隻占美國人口2.3%和加拿大人口1.2%的猶太人在政治,經濟,科學,教育和文化界舉足輕重的影響。如果說主流象一條河,任何支流帶來的異質, 最終會成為河流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當我們稱讚一個少數族裔取得了某種成功時, 不應該說他們被主流社會承認,應該說他們以自己的文化特質,拓寬了主流。前一種說法是自輕自卑的攀附,後一種說法是平等地匯入。即使拋開感情因素,後一種說法也更符合北美的現實。

有的西方人說中國人是東方的猶太人。這種講法是貶是褒姑且不論, 但兩個民族都具有悠久的曆史文化, 同樣重視子女教育。 猶太人移民北美已經有近350年曆史。但在很長的曆史時期, 在北美也一直受到占人口多數的所謂主流社會的排擠和壓製。但他們艱苦創業,奮發上進, 在美國經濟金融界,政界,文化科技界取得的卓越的成功 (舉例說美國本屆國會中有猶太人參議員10人,眾議員27人; 美國10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中半數是猶太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大媒體由猶太人創辦; 美國幾乎所有大電影公司都由猶太人創建)。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曆經苦難最多的民族之一。 他們離開故土已經2000多年, 但他們不論流落在那裏, 在為生存而奮鬥的同時, 也在為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努力。北美許多事業有成的猶太政治家和科學家還能讀和說母語希伯來語。我相信三代以後的中國人還能流利講母語已經罕見。 借鑒猶太人在匯入北美社會的同時保持自己文化特點, 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北美猶太人很多是聚群而居. 他們並不介意在學校和社區中自己的族裔占多數。
在美國89%的猶太人聚居在12個大城市. 紐約有的社區幾乎是清一色的猶太人。在多倫多有的社區猶太人也占多數。我朋友的孩子在Thornhill上公立小學, 據她講一到猶太人重要節日, 班上的孩子就缺了一半以上。我問過一位猶太人家長選擇社區時的考慮。他認為一來猶太人重視教育, 猶太人集中的學校不會太差; 二來猶太人集中些,對保持自己傳統文化有好處; 三來猶太人集中的社區, 容易在選舉時協調一致, 選出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國會議員。這與一些中國人在選擇社區和學校時對自己族裔過分敏感真有天壤之別! 北美猶太人在取得如此輝煌成功的同時, 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如此重視, 讓我們不得不再思考在教育下一代時有意無意疏遠民族傳統,急於讓他們得到主流社會"承認"是否必要。

當然聚群而居隻是現象, 更重要的是對社會事務的參與。 社會學中有個術語叫“visible minority", 指一個人外貌明顯屬於少數族裔。在北美很多社區, 華人人口已經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社會參與意識薄弱,不僅是“visible minority" (看得出的少數族裔), 而且仍然是“invisible majority"(沉默的多數)。北美猶太人參與和影響政治的方式有多種,其中之一是選舉投票。北美猶太的族裔投票率一直居高不下,達到90%。而華人的投票率一直遠低於50%. 中國長期在專製統治下生活, 習慣於順從, 不習慣用民主方式爭取自己的權益。很多人即使移民多年, 甚至出生在北美, 對社會事務仍然不關心, 隻滿足於自己"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康。 看來要把visible minority從"看得出的少數族裔"的一種翻譯上升到"有公眾影響力的少數族裔"的另一種翻譯仍是任重而道遠。注意培養下一代的公民意識, 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應該是子女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十多年前, 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作了"我有一個夢"的著名講演。在北美的所有民族, 都應該感恩於這些先驅的思想光輝。他夢想生活在"不是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 在北美已經逐漸成為現實。我們應當遵循同樣的原則,"不是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來評判學校和社區"。 從以上觀點考慮選擇居住的社區和孩子的學校,很多問題就不成其為問題了。如果你為孩子選擇的學校校風好,課程設置合理,校外活動豐富,學生社團活躍,周圍的社區也安全,你已經做了正確的選擇。隻要老師和學生講的都是標準的英語,族裔組成不應該是需要顧慮的重要因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