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幾個Harvard學生的故事

(2006-09-09 14:16:34) 下一個
幾個Harvard學生的故事
王淵:不以國籍換大獎

  王淵的故事我一到波士頓就不斷地聽人們在講,她是老留學生下一代中最有出息,也是最令他們自豪的孩子,她也是波士頓乃至全美國華人子女爭相效仿的楷模。關於她的一個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她在上高中時,為了不放棄中國國籍,而拒絕申請美國總統獎。雖然王淵嚴格來說不屬於我們這次采訪對象,但是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我一定要采訪一下這位大名鼎鼎的哈佛女孩。

  然而,哈佛就像個巨大的螞蟻窩,學生們課內課外的日程表整天排得滿滿當當,終日忙碌不停,活動都是以分鍾來計算。我早已領教了見哈佛學生的難度,采訪王淵這種重量級哈佛女孩,更是難上加難。

  “總統獎”的全稱是“美國總統學者獎”每年一度頒發給表現最優異的美國高中學生,在全美國每年200多萬高中畢業生中,最多隻有141位學生能夠獲得此項殊榮,獲得“總統獎”將使得他們今後一生都受益無窮。然而王淵竟然拒絕申領這項獎,這是為什麽呢?以下是美國《僑報》記者當時的一篇報道。

  “今年2月,王淵收到一份發自白宮總統學者獎委員會的書麵通知,上麵寫道,她因品學兼優和傑出的領袖才華,被評為1999年總統學者獎候選人,希望她按時填好申請表格,於2月26日之前寄回白宮。

  接到這一非比尋常的喜訊,王淵激動萬分。但當她細讀完申請表後,發現獲獎人必須是美國公民的規定,王淵當即決定放棄申請。

  這個同樣非比尋常的決定立即在學校和家裏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菲利浦高中的升學輔導員魯濱遜女士不僅十分熟悉王淵的情況,而且還是總統獎評選委員會的委員之一。她認為王淵條件很好,被評上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經過兩次核查,證實綠卡持有人隻要及時提出入籍申請,在6月底前被移民局受理,就可以獲得參選資格。因此,魯濱遜女士竭力勸說王淵入籍,然後提出申請。與此同時,王淵的父母也希望女兒趕快申請入籍。誰也沒有想到,王淵就是不肯從命。

  日子一天天滑過,眼看到了2月25日,離最後期限隻剩一天了。

  王淵的父母焦急萬分,父親一個電話打到女兒的宿舍,向她下了最後通牒,但是倔強的王淵就是不肯。

  父親生氣地說:‘中國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千千萬萬,又不少你一個王淵!’

  王淵負氣地答道:‘爸爸,您平時一直教育我要愛國,現在您在我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沒有了。我知道,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像我這樣的人,但是,我王淵隻有一個中國啊!’說完,她就掛斷了電話。

  王淵的母親當時在另外一個分機上聽父女倆爭吵,當聽到女兒堅決的回答時,她不知道該生氣,還是該為女兒感到自豪,千言萬語竟不知從何說起,一時間淚流滿麵,泣不成聲。那個周末,王淵賭氣沒有回家。就這樣,她毅然放棄了申請‘美國總統獎’的機會。”

  王淵“不拿國籍換大獎”的故事經過中文媒體的報道,一時間在美國的華人中引起不小的反響。它被評為1999年度的北美華人十大新聞之一,海內外共有近百家報刊對此爭相報道,很多人都為王淵在美國取得了出色的成績而心裏隻有一個中國的事跡所深深感動。也許有人對王淵拒絕申請“總統獎”的做法有所爭議,但是幾乎沒有人懷疑王淵是中國小留學生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袁科:25萬美元獎學金的故事

  2001年6月,美國最大的洲——加利福尼亞州開始進行了州政府和參眾兩院的同時換屆選舉。一場空前激烈的席位爭奪戰在威格(Whig)和賽德(Sed)這兩大政黨之間展開。

  雄心勃勃的威格黨對這次全州的大選誌在必得。經過激烈的黨內競選,他們一致推舉出了一位口才出眾、競選綱領深得人心的年輕人擔任黨的主席。在他的運籌帷幄下,威格黨上下齊心,以排山倒海之勢,贏得了參眾兩院大部分議員的席位。接著,有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拿下了包括州長在內的全部7個州政府要員的位置。在加州30多年的曆史上,首次創造了一黨同時獨霸政府和參眾兩院的記錄。

  這不是一次真正的美國州選舉,而是一次名叫“男孩政府”(BoysState)的模擬州競選活動,參加競選的男孩們都是加州各地高中選送的最優秀的高中學生,每校一名,一共1000多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高中時期曾經參加過阿肯色州的“男孩政府”活動,為他後來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然而,那位成功地領導著幾百名美國青年竟應精英奪取了美國加州“政權”的威格黨主席,竟然是一名中國出生的男孩,他的名字叫袁科。

  袁科的英文名字叫David Yuan,是哈佛大學一年級的新生。當得悉我來采訪哈佛本科生的消息後,他主動地給我發來一封電子信件,說他很願意把他的故事告訴我。雖然他並不在我的采訪名單內,但是他的誠懇和美國式的直率,還是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何況,據說他是獲得了25萬美元的私人獎學金來讀哈佛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很令人驚奇的題材。

  袁科的宿舍在哈佛園的西北角,從窗戶向外麵看去,是一大片綠色的草坪和許多參天的大樹,正午的陽光透過濃密的枝葉一縷縷地灑在草坪上和匆忙疾走著的哈佛師生們身上,構成了一幅亦動亦靜的美麗畫麵。

  在我見過的哈佛和MIT的中國男生中,袁科是最帥氣的一個。小夥子高高的個頭,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很討人喜歡。據說他特別博得女孩子們的好感。

  袁科的中文有點半生不熟,說話時多少帶些美國口音。他常常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詞表達,隻好冒出一串英文來。衝這一點來看,在美國長大的他和其他中國本科生還是有一些距離,這不僅是語言上的,更始文化背景上的。盡管袁科表示,哈佛的大多數中國新生他都認識,但是我總覺得他還沒有被廣泛認同,因為在其他中國同學的眼中,他隻是個具有中國長相的美國孩子。

  袁科從書架上翻出一大堆他的個人資料給我看,裏麵有他的個人簡曆,眾多美國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25萬美元獎學金的獲獎證書。美國《世界日報》的一篇報道中這樣寫道:

  就讀薩克拉門托市米拉洛馬高級中學的應屆畢業生袁科和陳俊仁各獲得富蘭克.布爾(Frank H Buck)獎學金25萬元。校長愛德華.馬爾克表示,自1995年來該校每年都有學生獲得富蘭克.布爾獎學金。今年首次同時由兩位華裔學生獲獎,每人有25萬獎學金,是曆年來獎學金金額最高的一次。獎學金指定用於支付獲獎學生未來7年內所有研究學習費用,包括學雜費、住宿、購置電腦、書籍和旅費等。由於金額充足,所有的開銷都是VIP級的。校長強調,重要的是“榮譽”。

馬啟程:深圳天才少年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畢業生馬啟程分別收到了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清華大學3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是今年(2002年)哈佛大學在中國錄取的惟一一位中學畢業生。

   一位中學畢業生同時被國內外3所著名大學錄取,這在國內是不多見的。據悉,馬啟程已經選擇入讀美國哈佛大學,並將於本月底赴美。

  馬啟程從小學到高中獲得過多次獎勵。他獲得過全國第六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二等獎、全國高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二等獎、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二等獎等。2001年5月,他發明的“腳用鼠標”在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贏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榮譽提名獎。

  馬啟程的父母說,他們從小就重視對兒子的培養,培養他的廣泛興趣;小學一年級,馬啟程已能進行分數運算;進入初中,他的計算機編程知識已達到較高水平;高三畢業時,馬啟程已經達到了大學畢業的數學水平。 2004年4月,記者在哈佛校園卻偶遇了他。

網上尋蹤

  “馬啟程”這個名字再次闖入記者的頭腦,緣於一封電子郵件。

  4月中旬,記者收到有關“哈佛中國評論”第八屆年會將在哈佛大學召開的通知郵件。在密密麻麻的一長串英文中,發件人一欄中的“MaQicheng”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讓我想到兩年前深圳有個叫馬啟程的天才學生,被哈佛大學直接錄取。難道這個MaQicheng就是深圳的馬啟程?

  帶著一點興奮,記者回信中寫道:“馬先生,你的名字讓我想起一個名滿中國深圳的天才少年,但我不敢確信你就是那個馬啟程。如果是,我為你驕傲並希望與你見麵。”

  但記者並沒有及時接到回信,心存一些失望。

哈佛尋人

  穿行在美不勝收的哈佛校園,尋訪馬啟程的念頭始終揮之不去。

  在哈佛商學院,記者向許多中國留學生打聽馬啟程,但無人知曉。

  4月17日,記者前往位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大樓的會堂,參加“哈佛中國評論”第八屆年會。

  下午4時許,在“哈佛中國論壇”年會學術報告的間隙,記者再次來到會議報到處的工作台前,這時候,一位年約20歲、身著西裝、靜靜地站在工作台邊為本次年會服務的中國留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到他胸卡上標記的MaQicheng幾個字,我急忙問:“你是從深圳來的嗎?”他點點頭。

  功夫不負有心人!眼前這位稚氣未脫、略帶羞澀的學子,正是記者苦苦尋找的馬啟程。

課堂感受

  在與馬啟程“接上頭”後,記者與他交談起來。

  “你是什麽時候來哈佛的?”

  “2002年9月份,現在念二年級。”

  “在哪個係讀書?”

  “哈佛大學一般不太講係,而是講專業,我的專業叫Computer Scienceand Economics,如果翻譯成中文的話,應該叫計算機學和經濟。”

  馬啟程是個沉默少言的男孩,我問一句,他才回答一句。

  當記者提起他被哈佛免試錄取的情節時,他淡淡地說:“其實這沒有什麽,在這裏,我非常平常。”他同時對我所用的“免試”二字予以糾正:“哈佛錄取本科生,並不通過考試,而是根據學生以前的學習和其他方麵的表現,這點與中國的大學有所不同。我也不存在所謂的免試錄取,而是比較幸運吧。”

  馬啟程說哈佛的學習和生活很有特色,“在這裏學習,沒有人逼你,都是自己主動去做。”據說,哈佛大學的本科生,基本沒有固定的必修課程,所有的課程都由自己來選修。“我們一個學期學完的一門課,叫‘半課’(halfclass),兩個‘半課’加在一起算一個‘全課’(fullcourse),要想拿到學位,至少得拿到16個‘全課’。”總之,進了哈佛,要想拿到學位,並不是很輕鬆的事。
  
  記者問起他在美國名校讀書,與在國內有什麽不同?

  “我印象中國內的大學,都是有圍牆的,你看這裏沒有。”他說,以前在國內讀書時,一大部分是做習題集,課堂上主要是老師講。在哈佛,除了傳統的教授授課以外,還有課上的分組討論和課後的研討小組。同學們經常被分成幾個小組,討論解決老師交給的題目或者一項課題,然後選派一個代表在課堂提出解決方案或者展示研討成果。

  “在這裏學習,強調學生要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小組討論時,每一個人都要求積極參與,發表你的意見,表現你的創造性。課堂討論的參與情況,是這門課成績考核的一個組成部分。”馬啟程說,還有一點也非常突出,就是哈佛比較強調合作和團隊精神,老師經常要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一個項目或課題。記者問他算不算課堂上的積極分子,他笑著回答:“我在小班(指人數較少的課堂)上還可以,在大班上表現不算太積極,因為小班經常分組討論,而大班的課,老師講得多,學生有疑問才會舉手提問。”

想念深圳

  18歲離開深圳,隻身一人來到美國,在完全陌生的異域他鄉,馬啟程是如何適應的?

  “剛開始來的時候,特別想家,因為長這麽大,還是第一次長時間地離開父母,而且離得這麽遠。但是,人總是要獨立的,現在,我已適應了這裏的生活。”馬啟程來美國快兩年了,隻在今年春節前後,回國與父母團聚了一次。

“現在還想父母嗎?”記者問。

  馬啟程輕輕地點點頭。

  看著他瘦削的臉龐,我問他是否習慣學校的西餐。

  “一說到吃,就很想深圳了。”馬啟程笑著說,他有時饞得頂不住,就在周末或節假日,跑到波士頓的唐人街去撮一頓,雖然那裏的味道與深圳的餐館相比,也很不正宗,但總是比西餐讓他更開胃。

  在國外大學讀書,高昂的學費常常讓眾多學子望而生畏。而馬啟程卻無此擔憂,因為哈佛向他提供的是全額獎學金。他如今住在學校提供的宿舍裏,5個人住一套房子,每人一間臥室,大家合用一個廳,共用衛生間和洗澡間。房租也是免費的。

  就在記者與馬啟程交談時,他的搭檔走過來對他說:“快去睡一會兒吧。”

  原來,馬啟程去年參加了有影響的“哈佛中國評論”組織,並成為其中的一名成員,這是他在緊張學習之餘,參加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平台。最近幾日,他與其他幾名中國留學生一道,承擔本屆年會的組織和後勤工作,忙得昏天黑地,為大會注冊一事,忙了整整一個通宵,連宿舍都沒回。他的搭檔說:“這是他在最近三天之內的第二個通宵了。”

  “你別把這個寫進去,要不我父母看到了,會為我擔心的。”馬啟程說。

  眼前這位哈佛學子的這句話,讓我頗為感動,也顯現了他對父母的體貼。正因如此,也請馬啟程原諒記者在這裏保留他的這句原話,並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李喆:靠自己勇敢飛翔

  李喆是個典型的廣東孩子,瘦瘦小小的身材,卻顯得十分精幹,戴著眼鏡的大腦袋似乎充滿了智慧。
  救生員經曆成就哈佛路

  高中畢業時,李喆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在國內上大學,另一個是英國讀兩年的大學預科。他參加了全國高考,並被中山大學經濟係錄取。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去英國的大西洋學院。

  大西洋學院每年從全世界七八十個國家招收150名新生,長年保持300名在校學生。這樣的規模,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彼此熟悉和互相交流。

  大西洋學院很重視學生從事社區服務工作,學校向學生們提供十多種社區服務,但是每個學生在兩年的學習中隻能選一種,目的是考驗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李喆將海岸救生員這項社區服務看成是對自己的一次人生挑戰,盡管他當時的遊泳技術很差。

  “救生員?你當真嗎?那是生下來就會遊泳的大個子挪威人幹的活,你幹不了的!人們聽到我選擇了當海岸救生員作為我兩年的社區服務的時候,都是這樣的反應,它意味著我在大西洋學院的整整兩年的學習中,每個星期至少要用兩個下午來進行訓練和救生服務。”

  訓練是超強度的。“遊10個來回熱身,3個來回隻能用上肢,3個來回隻能用下肢,5個來回全速遊,10分鍾全速遊……去!”如此長的訓練計劃已經是每周的家常便飯。起初,李喆在測試時總是落後別人一大截兒。“想想我不應該比任何人差,每次訓練課後我就自己增加訓練時間,星期六晚上其他同學都出去玩兒了,我仍然堅持訓練。每次遊泳訓練之後,我的兩條腿就像灌了鉛一樣沉重。從遊泳池回宿舍平常隻有3分鍾的路看起來好像是如此的遙遠漫長。”在第一期的訓練結束時,李喆終於可以和別人同時遊到終點。經過訓練,李喆取得了誌願救生員的資格。

  李喆說:“那不隻是一年的健身和救生技術的訓練,它也是對我的信心和毅力的訓練。每當我在學習和其它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我總是告訴自己,我能夠應對大海、巨浪和最艱苦的訓練、我也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

  李喆告訴我一個故事:“一天,輪我值勤,我吹了五遍哨子企圖阻止一個衝浪者進入湧流。他登上岸後卻對我說,‘我不需要一個小孩告訴我該做什麽。我就住在附近,玩衝浪已經20年之久,熟悉海底的每塊岩石’。我說,‘先生,我雖然剛來不久,我知道這些湧流很可能會送你到3英裏以外的大西洋學院做客。謝謝你的合作’。他最終聽從了我的勸告。麵對如此一個大家夥,我確實有些緊張,但是我不可能袖手旁觀,因為我必須對他和其他遊泳者的安全負責。”

  大西洋的海浪鍛煉了這位充滿理想的年輕人,兩年海岸救生員的經曆使得李?更加成熟了。他牢牢地記著校長馬爾科姆·麥肯澤的話,“大西洋學院給了你翅膀、風和懸崖峭壁,你要靠自己去勇敢地飛翔!”

  李喆後來把他做海岸救生員的這段經曆寫進了的哈佛大學申請作文中,也許憑著這篇十分感人的文章,他敲開了哈佛這座學術聖殿的大門。

  在大西洋學院的兩年中,李喆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各門課程都拿到了學校的最高分數———7分。由於他的突出表現,李?獲得了哈佛大學英國校友會頒發的“哈佛圖書獎”,鼓勵他申請上哈佛大學。李喆的SAT(美國大學水平考試)的成績是1360分,其中數學考了滿分。他申請了最感興趣的5所美國名牌大學,包括了哈佛和MIT,結果這幾所大學不僅全部錄取了他,並都向他提供了全額獎學金。哈佛大學專門派人到大西洋學院對申請人進行了麵試,麵試老師對這位說著一口純正牛津音的中國小夥子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權衡之下,李喆最終選擇了哈佛。他說,我對文理科都喜歡,而哈佛的課程設計比較全麵,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我的特長,所以我要到哈佛找一找我最感興趣的東西。

  二千課程讓他眼花繚亂

  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你修滿32門課並通過考試就可以畢業。隻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暈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得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通常有上百頁,讀不完你根本就寫不了作業。

  李喆在第一學期選了4門課,經濟學、計算機、英文寫作和一門叫“時間”的理論物理課。這些都屬於必修課。在哈佛本科的32門課中,有25門是必修課,包括了英文、數學、計算機、科學和藝術10大類。其餘的7門課屬於選修課,哈佛為本科生開設的選修課程共有2000多門,厚厚的一大本令人眼花繚亂。有些偏門你想都想不到,比如作曲和服裝設計等等。要想充分地享受學習的樂趣,你可以一輩子呆在哈佛校園,永遠不畢業。不過,誰替你付學費那隻有另說了。

  4門功課已經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大量的課下閱讀材料和計算機編程作業,使得李喆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他告訴我,他的睡眠時間平均每天也就5個小時左右。幸好他在大西洋學院學的一些課程被哈佛所承認,他可以免修3門功課,他計劃用4年的時間讀一個經濟和心理學的學士學位。

  拚命學習仍堅持做義工

  哈佛的新生,都有一種緊張勁兒,大家都非常拚命地學習。因為剛進校門,誰也不願意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叫別人看不起。盡管如此,在繁忙的學習中,李喆還是擠出時間來做義工。每個周末,他都要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教華人和華僑們學英語。除此以外,他還從事自己的老本行,擔任哈佛畢業年冊的編輯設計工作。

  年冊上麵有一年中學校發生的各種事情,有每個學生的照片、個人資料以及自己的留言。學生們給老師和學校的評語和留言也寫在上麵,厚達200多頁。但是所有的工作,包括收集資料、編輯、設計、排版和校對,甚至15000多英鎊製作資金的籌集都全部由學生們獨立完成,學校不給他們一分錢。李喆的主要工作是電腦編輯和設計排版,他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卻幹得津津有味。

金刻羽:盡情地享受哈佛

  在我采訪過的哈佛的中國本科生中,金刻羽是最為奇特的一個。這位從北京來的哈佛才女不僅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而且音樂造詣不凡,她的鋼琴和單簧管技藝都達到了專業級水平。當其他的哈佛學生被繁重的課程壓得喘不上氣的時候,她隻用兩年時間就修完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課程,今年已經開始選修博士課程了。哈佛學院的路易斯院長曾經說:“哈佛總共隻有過30位學生選擇在第三學年結束後提前畢業,還有25位學生在用三年時間修完本科課程後繼續留在哈佛,並在第四個年頭修完碩士課程。”按照這個標準,金刻羽絕對是一名哈佛的天才學生。

  午後明媚的陽光照耀在靜靜的查爾斯河上。在一種難得的靜謐中,金刻羽坐在她河畔學生宿舍的休息室裏,向我講述著她的故事。房間的一角擺放著一架立式鋼琴,那是她最喜歡的樂器,有空的時候總要彈上幾支曲子。看得出來,就像享受這秋日的寧靜和她心愛的音樂一樣,金刻羽正在盡情地享受著哈佛的一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