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子女教育:美國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有什麽區別?ZT

(2006-09-09 14:16:33) 下一個
子女教育:美國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有什麽區別?ZT
--------------------------------------------------------------------------------



上私校的兒子一起成長

翔有非常優異的音樂天賦,曾在德州、10州鋼琴聯賽、以及全國的(Lennox International young artists competition)多次中獲得首獎。他的鋼琴老師曾竭力說服他將來考音樂學院,當個專業的表演藝術家。翔對音樂家是向往的,當他請教父母時,父母就給他分析了當個音樂家所可能的生活方式。最後,他發現自己有比當音樂家更多的興趣所在,而且對以後每天需要練琴8小時、甚至更多的鋼琴家生活心生恐懼。於是他還是隻把學鋼琴當作業餘愛好。不過,翔在鋼琴方麵的優異表現,也的確對他進哈佛大學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才藝優異表現有助名校錄取

近年來“素質教育”一詞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什麽是素質?什麽是素質教育?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清楚,不少人還以為素質教育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理論、或者某種新奇的特殊訓練,其實不然,“素質”是一種“人”的因素,素質教育就是一條人人必經的成人之路,是一種包括了心靈教育、知識積累、智能開發、品質培養等綜合的訓練。  

中國人講究打基礎、紮實的數理化基礎。美國人也講究打紮實的基礎。隻是中國的所謂的“基礎”,和美國人的不同罷了。美國人講究做人的底線(Bottomline),這種觀念就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美國小學生要打的基礎是做人的自信、誠實、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們從小就學會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s),而不是為這個核心價值服務的知識。這個原則,一直貫徹美國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始終。   

中國留學生來美讀博士,從入學到畢業,拿下博士學位整整5年。在研究生院,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觸,憑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留學生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的課題,中國人往往不如美國機靈,沒有他們那麽富有創造性。等到大家手裏都捏好博士畢業證書找工作時,在寫簡曆上中國人又落了一大步,不會“吹”。這裏我說的不會“吹”,不是指沒有吹的本錢,而是沒有吹的本事。當然,這和整個基礎教育體係和訓練不同有關。中國人隻習慣於在一個規定的框架裏去施展本領,一旦沒有了規矩;失去了指導;不見了原有的常規參照係統,對美國人來說是獲得了自由,而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喪失方向感、無所適從的恐慌與茫然。

再後來,等到了工作崗位,工作了5年、10年就更見分曉了。中國人都隻能做技術,最多升到技術部門的總管,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大公司的總裁。語言當然是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EQ。很多IQ很高的當年的中國留學生不服氣,說是美國公司對外國人不公平,給我們一個看不見的玻璃屋頂,到那裏就升不上去了,還說你老美有啥本事?在學校的時候作業不會做總來問我,現在坐第一把交椅,還什麽具體技術都不會,盡會吹牛唬人。這些讓中國人瞧不起、不服氣,具體技術不過硬的總裁們,他們的本事到底在哪裏?他們的本事是,了解公司裏員工們的特長,把他們放在適合的位置上,並讓他們把各種特長發揮到極致;員工和部門之間諧調配合;把自己公司的價值所在,展示給投資商和客戶,不斷地拿到投資,不斷地銷售產品……這是典型總裁的活兒,而不是技術工的。  

當然,也許不少中國家長和學生也隻希望獲得一技之長,將來有穩定的收入。很多第一移民的家長,即使希望孩子上名校,也不過是認為學校的牌子響,將來找工作容易,薪水高一點。而翔的父親君卻不這麽認為。君在大陸的本科專業是英語,同時,他自學本科工科的所有課程。後來,才從研究生後正式轉為管理專業,來美國後,獲得了工業與係統工程博士學位。他和大多數從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一樣求學求職。在沒有任何人脈基礎的情況下,他經過20年的努力,一級一級地升遷,從雇員一直做到 一家頗具規模的美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君自然深知其中的關鍵所在,所以除了功課,他常常鼓勵兒子在假期去做義工,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樣地,他也讓孩子獨立思考,凡事自己做主,尤其是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他們讓兒子懂得,父母隻能是旁觀者與協助者,決策人必須是孩子自己。

  糾正對私校的偏見

  問翔,他說,他沒有感覺私校的同學比公校的更講究吃穿物質享受,反而覺得他們對將來的職業和前途有更多更遠的思考。令他最開心、放鬆的一點是,私立學校不排名,而在公立學校的名次讓他有很大的壓力。誰是第一名,誰是第二名,自己是否能保持在全年級的前10名,時時關注著GPA,這些競爭和壓力,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的全麵發展,也妨礙了同學間的友誼。同學們在一起很難敞開了探討學業,都有藏一手的心理,害怕不知什麽時候自己會被同伴甩到身後去。而在 St.mark's,翔感覺大家更融洽,競爭心理淡了很多,可以更專心自己的學業、特長、個性的發揮,而非隻是分數。翔還特別提到,他妹妹秋後要上私立女校,他給她良好的祝願,妹妹年紀小,學校的老師給她的幫助將不僅僅限製在學業上,她會很幸運地得到包括學業,以及許多學業以外的各種問題的解答和輔導,更全麵地成長和成熟。  

再問翔,私立學校的同學與公立的有什麽區別,翔說,一開始他也覺得應該有差別,但後來交往多了,覺得在友誼上是沒有什麽區別的。如果有不同,那麽就是公立學校的同學在校園以外,自己的住宅區常常遇到;而私立學校的學生一般不住在學校附近,放學出了校門就難照麵了。St。mark是一所男校,我問他,有沒有覺得校園生活比以前男女都有的公校單調無趣。他說沒有,因為St。mark經常和周圍的女校合辦各種活動,並不是接觸不到女生們。   

在擇校時,學生和家長除了考慮到學校的優勢、長處,同樣也會考慮到不足和缺陷。  

據調查報告,公立學校學生的種族比較趨於多樣化,除了白人,大約有30%的黑人、西班牙人、和亞洲人。而私立學校的比例隻有15%左右。種族的多樣性能在多方麵豐富學生和老師的經驗,但這也給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提出了挑戰,他們必須密切注意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相互影響。

從學業成績方麵來比較,公立學校中英語能力差的學生較多。公立學校中有5%的學生英語能力差,有待提高,而私立學校中相應的比例少,隻有為1%。  

從生源的背景來看,公立學校學生的個人和家庭背景問題影響到學習的問題相對嚴重。學生的個人問題如酗灑、吸毒以及貧困等都對教學產生了影響。公立學校的教師普遍認為,這類問題與私立學校相比,存在的比例大。  

銅板有兩麵,優缺點常常是辨證的。私立學校的學生多來自富裕家庭,這些對學生、學校的求學環境究竟有什麽影響?不少家長和學生排斥去私立學校,就是怕那些學生之間攀比吃穿玩樂,不好好學習,形成壞風氣。尤其是孩子的生日、以及各種派對上,中產家庭的孩子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中如何穿著,禮物的價格定在什麽檔次……很多顧慮和擔憂。但出乎意料的是,無論作為學生的翔,還是作為家長的君和穎似乎都沒有這樣的困難。有趣的是,君說他以前對私立學校的看法也和大多數家長一樣,後來才明白,其實不過是一種錯覺,根本不用擔心。但是否所有的私立學校都是如此呢?我們沒有答案。或許St.mark's是一所質量較優的私校吧,所以不足和缺陷並不典型,我是這麽猜想的。  

美國是個多元化、自由的社會,各種機會很多,學生選擇大學也一樣,哈佛大學等名校未必是所有高中畢業生唯一、或者最佳的目標;上哈佛等名校,也未必非要上私立高中不可,我們身邊就有不少不上任何補習班、不上私校而被名校錄取的。但對於那些有名校情結的學生和家長們來說,非哈佛不去的話,這篇文章或許對他們有些幫助。  

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孩子的父母通過各種努力之後,達到自己的目標。子女成材不也是第一移民的父母美國夢的一部分麽?聽到穎描述對孩子高中畢業舞會的體會,為之動容。她說,當孩子有力的臂膀托著你起舞時,你看到了一個長大的兒子,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所有的辛苦都不算什麽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