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美國人僅15%理工, 美參院建議給理工留學生F-4簽證, 畢業後直接
(2006-08-22 17:24:44)
下一個
[ZT] 美國人僅15%理工, 美參院建議給理工留學生F-4簽證, 畢業後直接綠卡 -- 鄧爺爺說:
--------------------------------------------------------------------------------
"發展才是硬道理"
新移民法有利科研,數學,工程留美學生 發給F4簽證
中國快報
中國快報3月30日消息/美國參議院目前正為一項鐵杆移民法案吵得沸沸揚揚。這份由共和黨參議員阿倫•斯柏特(Arlen Specter)所提出的美國法案在洋洋灑灑近300頁紙中,隱藏了一條令美國高科技業界額手稱慶的條款,它不但將提高美國每年簽發H-1B工作簽證的名額上限,還將給予外國人來美就讀科學、數學、科技和工程領域的碩士和博士學生發放新設計出的F-4簽證,並方便這些留學生在美就業後申請綠卡。
一般認為,這項引起不少爭議的法案是對中國、印度在美留學生的一大福音。支持者說,此法案將有助於維持美國的產業競爭力,反對者則堅信,不止是美國本土畢業生將遭遇排擠,這些科研領域的薪資也會被外國畢業生壓低。
“我想,這個法案的背後有很大的美國企業的壓力,但另一方麵,也有人說它將減少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科技和公共政策項目的負責人詹姆斯•路易斯(James Lewis)博士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表示道,“我倒認為,這麽做不但增加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對美國經濟有幫助,其實,也將減少美國企業‘外包’ (outsourcing)的機會,而把工作留在美國國內。”
外國留學生:提升美國競爭力
深為6萬5千個短期工作簽證(H1-B)上限所苦的美國企業,經過三年多來苦口婆心地遊說,終於讓美國國會“頑石點頭”,將焦點從國家安全轉移到國家競爭力。在新的移民提案中,國會不但將H1-B名額上限提高到11萬5千名,並允許每年增加20%額外名額,還將特別針對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留學生另辟一門F-4簽證,持此簽證者畢業後若能找到工作,僅需繳交一千美元作為培養美國本土職工的訓練和教育基金,就能取得美國永久居民資格。
與路易斯站在同樣立場,鼓吹美國繼續對外國人才敞開大門的人士認為,美國的經濟發展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靠得是來美接受高等教育的外國學生們畢業後為美國經濟貢獻了心力。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兩位研究員,麥克•李維(Michael Levi)和史國力(Adam Segal)就在3月9日的《聖荷西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上撰文指出,美國應該在吸引外國人才和發展本土人才上雙管齊下,以保持國家競爭力。
“為何要以外國人才補充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不足)?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即NAS)一份極具影響力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對外來人士和他們的新穎想法的開放,是長此以來美國培育創新環境的一大優點。”李維和史國力表示道,“外國科學家不僅對美國經濟有所貢獻,在他們造就的科研環境之下,美國本土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在接受訓練而茁壯成長。”
NAS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15%的美國大學畢業生從事科學和工程專業,相較於法國的47%和中國的50%,無怪乎美國人深怕在科研領域遠遠落後。
李維和史國力進一步表示,許多外國科學家選擇留在美國創業。他們引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安娜裏•薩克森寧(AnnaLee Saxenian)的研究論點:在90年代末期,中國和印度移民在矽穀創立的企業,一共創造出168億美元的營收和超過5萬8千個工作機會。
“現在在美國,38%具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是在外國出生的。布什總統雖然倡議加強對美國中學生的科研教育,但這個提議短期內不會開花結果。至少,在這期間,我們沒有別的選擇,隻得向外求援,”李維和史國力評論道。
美國喬治敦大學國際移民研究學會政策研究項目主任林賽•洛維爾(Lindsay Lowell)博士則站在美國本土勞工的立場據理力爭。
“無論如何,外國勞工(foreign workers)是很重要的,我們沒有理由限製他們進入美國,但是,我對美國一直在努力增加外籍勞工的數量一事,感到不解。”洛維爾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表示道,“所有證據的都顯示,美國的外籍勞工數量已經很大,部分科研職業接近一半的人是外國勞工,還有超過半數的壯年(prime-age)科研職工是外國人。”
外國留學生寧願“海歸”?
在洛維爾看來,畢業後選擇留在美國的外國留學生一直很多,他不知道為何美國國會為何還有意要增加這群學生的人數。洛維爾拿出更多的數據指出,有超過一半持學生(F)簽證的人留在美國,更有80%到90%的印度和中國學生留下來。他說,上個世紀的90年代,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美的人數有大幅的躍升,而且證據顯示,這個增加導致美國本土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薪資水平下降。
“有鑒於美國科研和工程領域的就業市場情況,我認為這個法案著實令人不安,”洛維爾說,“國會有必要促成一個有利於本國人的就業氛圍,尤其考慮到他們在這些領域算是少數(minority)。”
路易斯回應說,他可以理解薪資下降的擔憂,畢竟,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進入美國就業市場,將使此類職工的“供給”增加,薪資自然就會降低。但他強調,長期來看,美國的整體經濟是因此受益的。此外,吸收外國留學生對美國大學也有益處,它們不再怕招不到學生,而他也不曾聽聞任何人說,美國學生就因此進不了大學就讀。
美國國會在此法案中難得“網開一麵”,對受到美國高等教育的外國學生給予特殊待遇,顯示美國政府自9•11襲擊後對外國留學生的疑心和顧慮,逐漸轉向對國內產業競爭力的憂心。隨著中國、印度等國的經濟實力快速上升,從、中印來的留學生將選擇做“海歸”,留美學生出現了返國就職的熱潮。如此一來,美國的科研領域將受到不小衝擊,競爭力也會跟著降低。
洛維爾則直言,美國已經有很多中、印留學生,難不成要“照單全收”?同時,“我們隻顧慮中、印留學生歸國,卻不關心英國、德國來的留學生歸國率也很高,似乎不太真誠,這難道是因為英、的留學生要求的薪資過高嗎?”洛維爾質疑道,“我們的顧慮都是以美國商業利益為出發點,沒有人討論美國人才外流該怎麽辦。”
“我相信,美國在全球的科研和工程領域將能享有競爭優勢。我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本土人才(homegrown),而非進口人力,”洛維爾呼籲道。
路易斯表示,他並不擔心中、印留學生會大量回國。
“的確,他們回國後,能在部分地區生活地不錯。這些‘海歸派’對他們本國的經濟有貢獻,對這些國家同美國的外交關係也會有助益。”路易斯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表示道,“(他們會不會返國)的主要問題在於,他們在美國居留常常遭遇困難,往往不能自由進出或返鄉探親。我覺得這項法案有關簽證的部分將能刺激外國留學生在美國的就業。”
法案有助減少“外包”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顯示,在美國大學取得科學領域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中,將近三分之一是外國學生;這個比例到了工程領域則再上一層,成了過半的畢業生來自外國。由於簽證和居留權不易取得,並不是所有這些畢業生選擇留在美國就業,但他們回國後也可以為美國企業工作。
亞瑟•科維也羅(Arthur Coviello)是一家位於馬薩諸塞州貝德富(Bedford, Massachusetts)的資料庫安全公司的總裁,他說,“我在麻州雇有5百名員工,在印度也雇了120名職工。但我寧願這些人進入美國,成為美國人。”
路易斯指出,鼓勵這些人外國留學生在美就業,在某種程度上其實降低了美國企業外包的需求,反而能把工作留在美國國內,這些職工也能對美國政府納稅,反而是個兩全其美的選擇。
李維和史國力則在文章中表示,法案提倡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美國找到工作後,貢獻一筆資金,作為美國人接受高科技教育之用,是很好的提議,也能對美國職工提供立即的幫助。但是法案同時允諾給予僅在美國取得碩士學位的人以綠卡,李維和史國力不表讚同,認為美國有些碩士學位僅需一年就可獲得,不能證明這些人對他們所學的專業有深入了解,所以不適合在就業後馬上取得在美永久居留權,強調這麽做隻會發動一波移民潮。
“此外,這個法案也有過於狹隘之處,在鼓勵自然科學領域的留學生之餘,卻沒有注意到生物科技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李維和史國力表示道。言下之意是,研究生物科技領域的留學生也應享有同等待遇。
李維和史國力最後強調,外國科學家永遠隻會是美國移民群中的一小部分,但就像創立Intel、Sun和Google的人──他們都是移民,在維持美國經濟強勁走勢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美國的科研領域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外來因素(foreign components)存在,自1930年代起就是如此,隻是它過去是以歐洲移民為主,現在則被亞洲移民主導,”路易斯總結道。
徐琳,《華盛頓觀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