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W-Madison)留學見聞
(2006-08-22 17:24:19)
下一個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W-Madison)留學見聞
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W-Madison)哲學係主任艾利奧特·索伯(Elliott Sober)教授的邀請,我於97年2月至98年3月作為該校哲學係的名譽成員(Honorary Fellow)在美國訪問學習。一年的時間雖短,但異國他鄉的生活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威斯康星大學概況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在美國屬中上等學校,她的一些學科在美國一直處於前列,比如社會學連續13年在美國排名第一。她的研究生院在美國排在前十名,所以該校的宣傳材料稱她自己為Top 10 University(前十名)之一。該校的規模很大,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數萬多人。學校有幾十個大中型圖書館,幾十個大中型公用計算機房。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機房與圖書館之間全部連網。所有的學生和教師都可以免費上網查閱資料。
威大哲學係在美國是一個較大的哲學係,有教師近30人,TA和Instructor 25人左右,非教師辦公人員5人。其中,TA和Instructor 由研究生擔任。係裏隻有三位領導:主任,主任助理,秘書。哲學係所在的那個大樓(Hellen C. White Hall)在美麗的曼渡特湖(Lake Mandota)的邊上,係主任室、主任助理室、秘書室和兩個大的會議室(Seminar room)的窗子正對著大湖,景色非常美麗。係裏的教師每人一間辦公室,一個電話和一台計算機,計算機都可以免費上網。係裏的TA和Instructor每兩人一間辦公室,一部電話。我在那裏與一個TA共用一個辦公室。係資料室正對係裏的大辦公室,共分三間,裏麵的兩間放著各種哲學類的學術期刊和常用的工具書;外麵的一間放著沙發、桌子和英語大詞典,供係裏的教師和學生討論、學習用。係裏還有一個電冰箱和一個微波爐。中午這個學校不休息,所以部分教師和學生帶午飯,所以電冰箱和微波爐都派上用場。
2.學習情況
我在美國的指導教授是威大哲學係的主任艾利奧特·索伯教授。他很年輕(49歲),很活躍,在美國乃至在國際上都很有名氣。他的研究領域與我的很接近,已出版著作7部,發表論文160餘篇。在哲學係他是最受人們崇拜和尊重的教授。他曾獲得美國科學哲學的最高獎棗拉卡托斯獎,是威大威拉斯研究教授和漢斯·萊欣巴哈講座教授。他是本屆國際科學哲學、邏輯學和方法論研究協會的秘書長,也是美國中西部哲學學會的會長。他待人誠懇、熱情,平易近人,與他一起工作學習感到非常愉快。
在他的安排和指導下,我主要從事了這樣一些工作:參與他本人課題及學術界最新問題的研究和討論;選聽哲學係研究生的一些課程;對我本人關注的問題搜集資料進行閱讀。
(1)問題討論
索伯教授有4個研究生和一個研究助理。我到美國後,索伯組織了一個由這些人為主的討論班,每星期聚會一次,討論一個主題。這些主題或者是索伯研究課題的設想或初稿,或者是雜誌上新發表的大家感興趣的文章,或者是新出版的一本書中的一到兩章等。每次主題定下來以後,由研究生克裏斯用電子郵件通知每一個人,並在係資料室的本討論小組的文件夾裏放一個有關內容的複印件。係裏的複印機每天上班時間全天候開機,感興趣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係裏複印。討論時,每個人對有關內容或發表評論,或提出問題,讓別人回答。討論地點,有時在會議室,有時在湖邊,有時在某教師或學生的家裏;討論時間,有時在午飯或晚飯時間,有時在上午或下午。討論會不拘形式,大家往往邊吃邊喝邊談,有時甚至把腳放到桌上。人們都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觀點。在美期間,這樣的討論會一直持續。通過這些討論,我的思路得到了開闊,英語聽說能力提高了很多。
(2)選聽課程
聽課是我在美國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一年裏,我主要選聽了以下一些研究生的課程自然科學的哲學,物理學的哲學,生物學的哲學,心的哲學,知識論,解釋理論,認知科學中的概念問題,環境倫理學,等等。
美國大學教師上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每門課開始時都給學生發一個教學提綱(Syllabus),內容包括: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要求,考試方式,參考書目,等等。
參考書多。每門課程都指定很多參考書和參考文章。美國大學的課程都有編號,哪一學期上什麽課也比較固定。因此,學校的書店往往已準備好新學期全校各係各年級各門課程的教材和參考書。參考文章也往往由教師組織好,複印店裝訂好,開課後學生可到複印店買。美國的書貴,裝訂成冊的複印資料更貴,但學生們很少有不買的。
作業多。每次課後,教授都要求學生讀大量的參考文章,並給出許多問題讓學生思考。基本上每兩星期,要交一篇論文。
網上討論並解答問題。幾乎每一門課,教授都要在係裏的網頁上設一網點,學生可以從該網點上了解有關該課程的問題、內容、要求和進展。學生可在網上提問題,老師在網上回答問題。
啟發式教學。雖然每次上課都以教師講授為主,但中間插有大量的討論。一個原因是美國的學生愛提問題,隻要不明白,學生就提問;另一原因是教師經常會問學生明不明白,從而使學生參與進課堂。
所以美國的學生很累,他們很少有一學期選課超過4門的。他們沒有政治輔導員,沒有人管他們是不是在學習,但他們每一個人都學得很努力。
順便指出,在美國大學經常可以看到兩各教授同時講授一門課程的情況。每次上課時,兩個教授都到場,以一個講授為主,另一個對有關問題進行補充。兩個教授不分主次,共同配合,上好一門課程。另外,在威大,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教授聽另一個教授的課程的情境,並且往往是老教授聽年輕教授的課程。這種情境不是一個教授去給另一個教授提意見,而是認為年輕教授有較多的新知識,所以他們真誠地象學生那樣聽課學習。
(3)聽學術報告
這個學校的學術氣氛很濃,學習氣氛也很濃。係裏每三個星期有一次由教授主講的學術報告會,每三星期有一次研究生論壇。教授主講的學術報告會由係裏主辦,所請的教授有本係的,但大多是外校或外國的。我聽了多次這樣的報告會,主講者有哈佛的,有斯坦福的,也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報告會一般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由主講者念一篇論文。很有意思的是,我沒有看到哪一位學者完全離開稿子講。我曾與索伯教授講,在中國,人們一般認為誰能離開稿子講,誰就有水平,所以專家講座很少有念稿子的。索伯的回答是,在美國,正式的學術報告不象一般的講課或座談,它的內容不僅要新,而且邏輯要嚴謹。所以一般人們都是念自己新寫的論文。第二階段是有聽眾提問題,主講者回答問題。這一階段往往很熱烈。美國的學者和學生都很善於思考和提問。這一階段往往要由主持者限定問題後才能結束。第三階段是自由交談時間。這時報告會由學術報告廳移至係資料室。資料室的冰箱裏備有葡萄酒和點心。人們在那裏邊吃邊喝邊談,直到結束。
研究生論壇由研究生組織,形式與教授主講的學術報告會類似。不過聽眾大多是研究生。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報告會,聽眾都很多。一般地教授主講的學術報告會,本係教授大多都參加。兩種類型的學術報告會,大多數研究生都參加。
(4)圖書館學習
這個大學的圖書館有很多,分布在學校的不同地方。我常去的有兩個,一是“紀念圖書館”,一是“學院圖書館”。紀念圖書館是該校藏書最多的圖書館,而學院圖書館的計算機房非常大。每一個圖書館一進去就有許多供檢索用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全部連在網上。檢索全部是智能化的。你可以輸入你要查找內容的主題詞,也可以輸入書名、作者名,等等。比如,你可以輸入作者名,計算機就會列處所有他發表的著作和論文。如果用鼠標點擊某一篇論文的題目,計算機就會列出它的內容提要。查到你想要的書時,計算機就會顯示這本書在學校的哪一個圖書館,在什麽位置,是不是已經借出。如果該書已經借出,你可以與圖書管理員聯係,圖書管理員會給原借書人發去一封信,催促他提前還書。書還了以後,圖書管理員又會給你發一封信,通知你可以去借書。
紀念圖書館有一層全是中文和日文圖書。中文圖書有很多都出自港台,也有很多大陸版圖書。這裏也有中文報紙和雜誌,以港台報刊居多。大陸的報紙有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教育報等。在美國的中國報紙都晚幾天,大多數中國學生和學者都通過因特網閱讀最新消息。
圖書館的每一層都有複印機和裝訂設施。如果讀到想要的東西,可以在那裏複印,每張隻有7美分。隻要你插入有效的磁卡,複印機就給你複印。
圖書館的設施很好,很多閱覽室都是沙發、地毯。圖書館大多數時間是從早7:30分一致開到深夜1點多種鍾。
麥迪遜市還有公共圖書館,隻要你拿上你的ID(身份證件)和一封你收到的信件(證明你住在本市),你就可以申請到一個圖書證。在那裏你可以免費借書,還可以免費借磁帶、錄象帶等聲象資料。
(5)參加國際會議
國際生物學的曆史、哲學和社會學研究協會(ISHPSSB)雙年會1997年會議於7月16-20日在美國西部濱海城市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有關生物學的曆史學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兩百多人參加了這次盛會。受該校哲學係以及國家留學基金的共同資助,我有興參加了這次會議。5天的會議雖短,但感受卻頗多。首先的感受是國際上的學者對理論研究的認真和執著。其次感受是會議上的學術平等精神。大會發言者中有很多是正在讀PH.D的研究生,也有很多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助理教授。經常的情景是,這些年輕的學者直截了當地批評同在現場的一些有名教授提出的觀點。比如在討論會的一個分會場,杜克大學的著名教授布蘭登(Brandon)在那裏不斷地被研究生米爾斯坦(Millstein),格雷芙(Graves)以及年輕教師沙那罕汗(Shanahan)的批評。會後,我對索伯教授提及此事。索伯的回答是:“哲學就是批評,沒有批評,就沒有哲學。”另外的一點感受是,國際上的學者非常善於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講解自己的思想。幻燈、縮微膠片自不必說,很多人用筆記本電腦製作好自己所要講解的內容,通過透明顯示屏和投影儀把相關內容投影到屏幕上,用遙控器控製放映,非常清楚直觀。
3.在美國的生活
去美國時,留學服務中心給我買的機票隻到芝加哥,我還需要換車才能到麥迪遜。因不知如何換車,所以我就讓領館人員去機場接我。當時最擔心的是到麥迪遜後住什麽地方。所以我就讓領館人員給我介紹了一位中科院在那裏學習的一個留學生。到麥迪遜後,中科院的那位留學生接了我,並幫我找到了一個住的地方。美國的房租很貴,當時有一對中國夫婦把他們租的兩室一廳房子的一間轉租出來,開始時我就住在那裏。一個月後,我看到一個廣告,一個哈林大的在那裏的留學生找人合住一個一室一大廳的房子,我就搬到他那裏與他合住。
我住的地方離辦公室騎車需要二十分鍾,坐公共汽車也需要這麽長時間。剛到美國時還比較冷,所以每天坐公共汽車去學校。威大的中午不休息,圖書館、計算機房、係辦公室都不關門,所以中午可以到這些地方學習。
美國商店買東西,市中心和郊區大超市價格差別很大,一般都是周末搭車到大超市去買一周的生活用品。超市的東西不僅比市內的東西便宜,而且種類齊全,去一個地方往往就能買齊所有的用品。
美國人吃的東西和我們的差別很大,蔬菜他們幾乎全部生吃,飲料除了咖啡大都是加冰喝。他們從來不象我們家裏都有熱水瓶。如果你在美國人家裏做客,主人問你喝什麽,你回答喝水,你得到的將是自來水加冰塊。
在美國裝電話非常方便。隻要你從電話號碼本上找到美國電話公司的電話號碼,打一個免費電話,告訴你的姓名、地址,對方很快就會給你一個電話號碼,並告訴你電話接通的時間。電話接通後,還需要選一家長途電話公司。不同的長途電話公司收費很不一樣。這些公司為了贏得客戶,經常推出優惠計劃。所以在美國,長途電話公司你會換來換去。每月電話公司給你寄來一張帳單,你隻需隨信寄去一張支票即可。
美國的銀行服務非常周到,不管你帳號上的錢是多還是少,銀行每月都給你寄對帳單。當然最方便的還是支票和信用卡,它們使你少了帶現金特別是較多現金的煩惱。
在美國,參加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參加Party。這裏的Party並不是舞會,而是人們聚到一起自由交談。我在美國參加過多次這樣的活動,其中有教授在本人家裏舉辦的,有係裏組織在係裏或公園舉辦的,也有研究生在他們自己的公寓舉辦的。舉辦這樣的活動,舉辦者需要準備一些飲料和多種多樣的餐具。被邀請者一般也都帶一些飲料和吃的東西。晚會上,客人陸續到來,人們邊吃邊喝邊聊,一直到深夜。這種活動給我提供了很好的練習口語和結交朋友的機會,所以我很樂意參加。
在美國參加交往的另一個途徑是去教會。麥迪遜市有一個華人基督教會,他們經常舉辦一些活動,成為華人有機會聚到一起的重要場所。在那裏有很多學生信教。一到周末,他們經常邀你去參加他們的活動。美國人的教會也經常舉辦一些活動邀你參加。這些教徒很熱情,他們主動開車接你送你,教你學英語。宗教是很多美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