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美國經濟學教育體係和對中國的啟示

(2006-08-22 17:24:18) 下一個
美國經濟學教育體係和對中國的啟示 方漢明為耶魯大學經濟係副教授, 複旦出身。 方漢明指導的學生,賈攀樂,今年美國phd in economics job market最熱門人物,拿到了MIT、芝加哥等多所名校經濟係和商學院的assistant professor offer,最後決定去MIT經濟係了。也是複旦出身。 美國經濟學教育體係和對中國的啟示 方漢明 我自1994年離開複旦大學赴美留學到現在,一晃就已經有十一個年頭了。我出國時國內似乎尚無互聯網,所以我當時對到美國攻讀博士意味著什麽所知甚少,而且覺大部分是從先前留美的師兄師姐那裏聽來的。十年來我對美國的經濟學教育體係了解得多了,但似乎對國內十年來的進步所知甚少。所以,當梁晶老師約我就中國經濟學教育撰文時,我有點猶豫。我覺得還是利用自己的優勢談談美國經濟學教育體係,也許國內的讀者能從其中得到一些關於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啟示。 一. 本科,碩士和博士生 美國的本科生教育總的來說偏向於綜合素質教育。高中生被錄取以後往往要到第三年初(Sophomore)才選定專業。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往往要上很多其他學科的課程。以防止學生過早偏科,我任教的耶魯大學甚至規定一二年級的本科生要選修一定數量的人文,自然和外語課程。在耶魯和其他很多大學裏, 經濟係 本科生必需從經濟係開的課程中選擇十一二門課, 包括必修的經濟學入門課 (Introductory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中級課程(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統計計量和一門數學係開的數學課。經濟係的本科生畢業後很多到投資銀行,谘詢公司和政府部門做初級(Entry Level)雇員;很多人在工作幾年後再讀工商管理碩士。很少一部分會選擇立刻上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 (在耶魯,每年 140名經濟專業的本科生隻有5-6名)。有攻讀博士學位職業誌向的學生一般會受到教授的指點,在本科時就選上更多的數學課,甚至會在本科時就選聽經濟係的研究生課程。 美國很多偏重於研究的經濟係(包括幾乎所有的名校)不設置專門的碩士項目(Master’s Program),很多人在讀博士過程中能自動取得碩士學位。碩士項目往往有偏重於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公共政策學院和排名偏後的經濟係提供。 美國的博士項目(Ph.D Program)主要目的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經濟係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入學申請。一個由5-6名經濟係教組成的錄取委員會會閱讀申請材料,並從中選擇最優秀的學生給予錄取和獎學金。值得一提的事,博士生錄取時完全由這個錄取委員會的教授們決定的;不在這個委員會的教授可以給學生寫推薦信,但並不能告訴他們應該錄取誰。 一年級的博士生基本上都修相同的課程:(1)高級微觀,往往包括消費者和廠商理論(Theory of Consumers and Firms),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Game Theory and Inxxxxation Economics);(2) 高級宏觀,包括經濟增長理論(Growth Theory)和商業周期理論(Theories of Business Cycles); (3) 概率論,數理統計和計量經濟學(Probability Theor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Econometric Theory)。所有的一年級學生必須通過博士資格考試(名稱各異,Qualification Exams, Core Exams, Prelim Exams, 等等)。係裏一般會給學生兩次機會,如果兩次都不及格就會自動喪失繼續攻讀博士的資格。資格考試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最後所有的學生都有能力從事研究和完成博士論文。 兩年級學生開始選修更專業化的課程(Field Courses)。主要的專業有:微觀經濟理論 ( Microeconomic Theory); 宏觀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計量經濟學 (Econometrics);勞動力經濟學 (Labor Economics);工業組織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公共經濟學 (Public Economics);發展經濟學 (Development Economics);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政治經濟學 (Political Economy); 經濟史(Economic History), 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Economics)等。當然,不是所有的經濟係都五髒俱全; 甚至有些名校有的時候也不能配置所有的專業課。一般學生會選擇至少兩門專業。兩年級的課程比起一年級課程來說,學生閱讀的不再主要是教科書,而是經濟學雜誌上發表的原文,甚至尚未發表的工作性論文 (Working Paper)。二年級的專業課人數比較少,因此學生課上參與討論比較多,這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近和了解教授一便成為論文導師的主要機會。如果說一年級學生的主要任務是上課,作業,考試,和 存活(Survive), 二年級學生要培養的最主要的技能則是評論性(或挑戰性)文獻閱讀(Critical Reading)。 這是一個學生從上課到自己從事開創性研究的關鍵技能。Critical Reading 要求讀者能對所閱讀的論文(不管是理論性還是經驗性研究)提出以下質疑:作者為什麽要寫這篇文章(Motivation)? 文章的主要假設是什麽,是否合理?文章的方法和發現對理論或政策有無重大意義和廣泛應用?文章有哪些缺陷,能否改進?最後要求讀者對文章作出一個客觀的綜合評價。在一定程度上,Critical Reading 要求讀者扮演一個匿名審稿人的角色,盡管所讀的文章有可能已經發表了。 博士三年級有要經曆一個更大的飛躍。所有博士項目都要求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的研究課題,實現一個從上課(Course Taking)到獨立的開創性研究(Independent Original Research)的轉換。大部分學校要求學生在三年級末或四年級初確定博士論文課題(Dissertation Prospectus)。確定博士論文題目,不是能夠一天兩天的事。通常要求學生能對有關文獻的前沿(Literature Frontier)有一個充分地掌握;闡述自己的研究課題有如何創意和對如何完成研究課題有一個十分具體的時間安排,包括數據收集,基本理論模型等等。 四五年級學生則是集中精力寫工作論文(Job Market Paper)以準備找工作。在自己研究之餘,四五年級學生通常要求頻繁出席(如果不是一次不拉的話)係裏有關專業的研討會(Seminars), 對同學的研究做出建設性的評價(Constructive Comments),還有時要在係裏的研討會上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作為找工作之前的模擬演習)。 在上述的時間線中,很多學生在二年級之後會做係裏的助教和助研。助教對外國學生尤其重要, 因為它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己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助研則在一定程度上與“徒工”相似,給予學生一個完成教授布置的研究任務過程中理解研究到底是如何回事。 二. 經濟學家就業市場 一般博士生在完成和精心修改(Polish)博士論文的主要內容以後開始尋找職位。有必要指出的是,美國經濟係的博士論文根本不要求寫一本專著;通常的博士論文由兩三篇相關課題的論文組成。工作論文(Job Market Paper)是這些論文中的一兩篇組成。博士生的工作方向有教育機構(Academia), 私人企業(Private Sector)和政府機構及國際組織 (Government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我本人比較熟悉的是教育機構的工作。找到教育機構工作最重要的是論文質量和導師及學校的推薦。由於美國經濟學期刊實行匿名審稿人製度因此發表周期很長,所以找工作的博士生一般都沒有已發表或已被接受發表的論文; 雇人學校一般有係裏有關教授對文章的評價作出決定。 美國經濟學博士找工作是一個重大問題;具體情節對第一次找工作的人來說相當複雜。所幸的是一般係裏有專門的教授(Placement Officers)指點迷津。錢穎一教授曾經撰寫“經濟學家在美國”的文章對經濟學博士找工作做了較詳細的介紹,我不在此多述。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各係基本上不直接雇傭自己培養的博士生, 即便是自己最優秀的畢業生。這個習俗如何形成我並不明白。但是它至少有兩個重要的作用。第一,防止近親繁殖,有助於學術觀點多維化;第二,有外部市場對學生論文質量做出評價而不是係裏的有關老師說了算,這防止學生將大量精力放到政治交易 (Politics)上。 三. 經濟學研究 經濟係培養的博士必須能夠獨立從事開創性的研究。高質量的經濟學研究並沒有一個模式。比如說,最近幾年獲得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的 Matthew Rabin (2001 年), Steven Levitt (2003 年) 和 Daron Acemoglu (2005年)有著完全不同的研究風格; 他們相同的地方可能隻是他們的開創性。&??![endif]> a. 理論(Theoretical)與經驗 (Empirical)研究 美國經濟學界對理論(Theoretical)和經驗(Empirical)研究都很重視。一般經濟學家要麽從事純理論或應用理論研究,要麽從事經驗研究;但最近十年來能兩樣都做,因而能將理論和數據結合起來的學者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人們往往把理論研究等同於數學化模型,其實不然。一篇好的理論研究要用的數學工具完全看其需要。在觀點創新等同的前提下,越淺顯易懂的論文約受到重視。美國經濟學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的主要期刊“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主要發表觀點創新,淺顯易懂的論文; 而計量經濟學會(Econometric Society)的主要期刊Econometrica 主要發表數學更高深的文章。值得指出的是,數學比較淺顯易懂的論文要想發表到“美國經濟評論” 這樣的頂級期刊上必須有相當新穎的觀點; 而數學高深的論文要想受人重視, 其技術方法必須有廣泛的應用性。經濟學家畢竟不是數學家,經濟學家也不可能懂所有的數學。對經濟學家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數學頭腦(Mathematical Sophistication), 也就是說在必要時能夠自己吸收有關的新的數學工具。 美國的經驗研究不隻是看數據,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經驗研究方法的研究,因為任何一篇以數據為主的論文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取決於所用的研究方法。一個很好的例子是James Heckman 的選擇模型(Selection Model)完全改變了之前的關於勞動力供給 (Labor Supply)的研究成果。經驗研究所用的數據偏重於美國的數據,雖然最近在發展經濟學領域發展中國家的數據用的越來越多。美國的數據來源各異,有政府 (如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ensus Bureau 等)收集的,也有盈利或非營利的私人機構甚至個人收集的;也有數據並不是特意收集的 (比如工業組織重用的 Scanner Data 就是商家在經營中自然產生的)。 總的來說,美國的數據強調其精確度和可重複性。很多期刊要求作者把數據提供給想要重複研究成果的其他研究人員, 作為接受其文章的條件之一。 在經驗研究方法上,美國經濟學界有兩大派別: Reduced xxxx Approach 和 Structural Approach。我不知道這兩個英語術語該如何翻譯成中文。 這兩大派別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經濟理論在經驗研究的作用。Reduced xxxx Approach 認為經驗研究應該讓“數據自己說話” (Let data speak for itself) 。他們認為經濟理論模型是研究者的意誌決定的, 把研究者的意誌強加到數據上麵而得到的結論隻有在模型正確的情況下才會正確。因為研究者不可能知道什麽模型是正確的, 他們的主要研究工具很簡單: 使用各種各樣的回歸分析( Regression) 。 Structure Approach 則認為, 數據不可能完全顯示自己是怎麽產生的 (Data only can never reveals its own data generating process) 。Structure Approach原創於考爾斯基金會 (Cowles Foundation, 現位於耶魯大學), Jacob Marschak 是早期的闡述者。Structure Approach 認為, 如果說經濟研究的目標是數據產生結構 (Data generating process) 的話, 那麽隻有在研究者的模型的協助下才能了解數據產生結構, 即便研究者的模型可能是錯誤的。Structural Approach 在科學研究方法上很接近於物理學家。物理學家要了解物質如何運轉, 他們經常提出模型, 然後用實驗檢驗。 物理學家的模型可能是錯誤的, 即便模型與目前所有的數據符合。但是沒有模型, 物理學家的理論是毫無運用的, 因為一大堆無模型的數據不能被用來預測 (Prediction) 。Structural Approach 的經濟學家注重模型, 注重估計模型中的原始參數 (Primitive Parameters)。所謂的原始參數指得是那些在偏好和技術方程中的參數。 這些參數不會因為政策幹涉而變化 (Invariant to Policy Interventions)。 因此Structural Approach 得出的政策預測能通過盧卡斯批判 (Lucas Critique)。相反, Reduced xxxx Approach 研究所估計的參數多數不是原始參數,因此無法用來進行預測, 尤其無法預測從來沒實施過的政策會有什麽影響。 b. 學院(Academic)與政策(Policy)研究 對經濟研究另一個有用的歸類是學院和政策研究。美國教育機構的教授主要投身於Academic研究, 目標是將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並不直接關注這些論文能不能直接產生影響政策。 學院研究者並不受其他利益的支配, 因而觀點比較客觀。相反, 政策研究主要由Think Tank和政府機構研究人員執行, 代表這些機構的利益。 美國大學教授每年必須向學校申報除工資外得到的報酬和來源,強調研究者要避免利益衝突 (Conflict of Interest)。 四. 研究成果交流:工作文章(Working Paper), 研討會(Seminars) 和 學術會議(Conferences) 美國經濟學體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它的研究成果交流體係,這包括工作文章係列 (Working Paper Series),研討會係列 (Seminar Series) 和學術會議(Conferences)。基本上所有的主要的經濟係都有自己的工作文章係列,以便外界的學者能有機會了解本係教授的最新研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 這些係列現在很多都隻發電子版, 因而成本也不是很高。近幾年來,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SSRN)成為這些電子工作文件的清算中心。 這給在同一個領域工作的經濟學家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了解最新研究動向的最好機會。 研討會(Seminars)則提供了一個更加動態的交流機會。 美國經濟係都有專門的資金邀請別的學校或其他機構的學者到本係講述自己的最新論文。這種麵對麵的交流使得係裏的教授和學生能夠掌握係外學者的最新研究, 同時也給係外學者提供了交流意見,批評和反批評, 和最終改進文章的機會。前麵已經提到, 係裏的教授和學生一般都積極參加本係組織的研討會,並在研討會積極發言。 有趣的是,一個教授的名聲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在研討會上給別人提出恰到好處的評論和建議。 學術會議 (Conference)給研究者提供一個更加濃縮,但是多邊的交流機會。美國經濟學會每年組織年會 (Annual Meetings),計量經濟學會每年組織夏天和冬天兩次年會, 其他大型年會還有動態經濟學會(Society of Economic Dynamics)的夏天年會, 金融學會(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的年會, 公共經濟學會 (Pubic Economic Society) 的年會, 等等。 除了這些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公開投稿,學科綜合,廣泛參與,時間較長的學術會議以外, 美國還有很多小規模的, 課題比較專門,和參與者以邀請為主的短小型會議。 比如說,著名的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簡稱 NBER)每年組織很多領域的小型會議, 隻邀請NBER自己的會員,和幾個最有關的局外人員, 時間上隻有一天或一天半, 所以可以在周末舉行。很多係本身也會舉行一些小型會議。 比如耶魯大學的考爾斯基金會(Cowles Foundation)每年會舉行一些課題不定的小型會議。大型會議的好處在於聽眾較多, 起到“一石擊多鳥”的目的;缺點是時間較短, 因而在講述論文上往往隻能蜻蜓點水。小型會議則給予論文提交者較多的時間,因而在講述論文上能比較深入, 並且可以和與會者有較多深入的探討和會後的交流。 五. 研究成果的發表:期刊體係和匿名審稿製 (Anonymous Referee System) 我個人覺得美國經濟學教育體係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它的研究成果發表體係。美國經濟學屆有一批層次不一的期刊體係, 包括最頂尖的五大綜合性期刊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P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RES)和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這五大綜合性期刊中, AER 和Econometrica分別是美國經濟學會和計量經濟學會的主要期刊,一般有很有成就的經濟學家任主編,主編哪個大學並不是確定的; JPE和 QJE則分別由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經濟係的教授主編, 從不例外; RES是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的主要期刊,主編總是有歐洲的有成就的經濟學家擔任, 同時也有一個外國編輯組 (Foreign Editors),一般有美國教授組成。五大綜合性期刊以下還有少量的二流綜合性期刊, 包括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國際經濟評論,由賓西法尼亞大學和日本的大阪大學經濟係主編),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年創刊取代European Economic Review成為歐洲經濟學會的主要期刊)和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年前是歐洲經濟學會的主要期刊, 後來因為歐洲經濟學會和其出版商Elsevier 的矛盾而獨立)。 各個專業有自己的頂尖專業期刊。 比如, Journal of Finance (金融),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宏觀),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經濟理論),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工業組織),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計量經濟學),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公共經濟學),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勞動力經濟學),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發展經濟學),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國際經濟學)等等。頂尖專業期刊又有二流專業期刊,在此不一一列舉。 所有期刊都采納匿名審稿製 (Anonymous Referee System)。匿名審稿製有兩種形式, 雙重匿名(Double Blind)或單重匿名(Single Blind)。所謂雙重匿名是指作者不知道誰是審稿人,審稿人也不知道誰是作者;所謂單重匿是指作者不知道誰是審稿人,但是審稿人知道誰是作者。當然現在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審稿人能從論文的題目很方便的查出文章的作者, 所以匿名審稿製最重要的是作者不知道誰是審稿人。因為作者不知道誰是審稿人,審稿人能夠毫無顧忌的闡述自己對論文的真實看法。 期刊的主編在收到投稿以後 一般會根據文章內容將論文寄給二三位對本課題有較深入研究的學者請求審稿。審稿人要寫一篇匿名的審閱報告 (Referee Report)和一封給主編的信。審閱報告一般對論文詳細評述,指出錯誤, 提出改進的建議等等;給主編的信裏,審稿人則對此文是否合適發表做出推薦。主編根據審稿人的推薦和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可以選擇“拒絕” (Rejection),“修改重投” (Revise and Rexxxx), 和“接受”(Accept)的決定。 層次不一的期刊體係起到了給文章“測定質量” (Quality Certification)的作用;而 匿名審稿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發表的文章的質量。 很多期刊都采用了數據公開化的政策, 以便保證經驗性論文的結果能被其他學者重複 (Replicate)。 目前美國經濟學期刊體係的一個很大的缺點是發表周期(Publication Cycle)太長。一篇論文從初稿到最後見到打印稿至少要兩年以上。這一方麵顯示了對發表的文章質量的嚴格要求 (因為一篇論文往往要經過好幾輪修改), 但也嚴重影響了教授評估, 因為很多年輕教授往往在第五六年時仍然沒有什麽已發表的文章。 六. 教員的評估:終生教授(Tenure)製度 對所有在美國教育機構任職的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來說最大的首要目標是取得終生教授職位(Tenure)。在美國一旦取得終生教授職位就意味著終生就業有了保障, 因為除非犯罪, 大學不能解雇取得終生教授職位的教授。 取得終生教授職位的難度當然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在什麽大學。但是所有的研究性的大學授予終生教授職位主要看研究成果,包括已發表的論文和著作等等, 一定程度上還要考慮到未來研究計劃。不同大學的標準有所不同,但不同標準隻是一個量的區別。在哈佛,耶魯,普林斯頓, 斯坦福,芝加哥等名校取得終生教授職位要求最為嚴格, 往往要求候選者已經是有關專業的學術領頭人。評終生教授職位不光光看文章數量, 更主要的還要看文章的質量, 要看文章是否發表在頂尖期刊上。 從助理教授到評終生教授的時間任係而異, 有六年,七年, 八年和九年不等; 有的學校還會給生育小孩教員一些延期。 總的來說, 一旦助理教授到了評終生教授的時候,係裏會讓其提交所有有關的材料, 包括簡曆, 論文, 研究計劃闡述等等。係裏會請求該助理教授有關領域的本校以外的知名教授寫推薦信,以便取得信息決定是否應該給該助理教授終生職位。 取得終生教授職位對助理教授提供了工作的強大動力。在美國學校裏經常能看到助理教授比研究生工作更加努力的例子。可是, 一旦取得終生教授之後, 又有什麽機製保證教授們繼續有努力工作的動力呢?當然, 絕大多數終生教授有內在的動力 (Intrinsic Motivation), 他們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也會盡力投入研究。美國的經濟學家勞動力市場也提供一些外在動力。 比如說, 在工資上終生教授的漲薪可能更其論文發表有關, 更重要的是, 隻有活躍發表的教授才有可能從好其他的好學校拿到搶挖的高薪俜書,而拿到外校高薪俜書往往是漲薪的主要途徑。 在名校取得終生教授職位很難。 那麽, 如果沒有拿到終生教授職位又如何呢?很多人會在其他學校拿到終生教授職; 有些人會再尋找一個助理教授職位, 一遍又更多時間發表文章;也有人轉向私人企業或政府機構及國際組織任職。有趣的是, 有研究表明,沒有拿到終生教授職位的人幾年之後一般跟取得終生教授職位的同行基本上同樣快樂, 真是, “塞翁失馬, 諳知非福”。 七. 對中國經濟學教育的啟示 以上我對美國經濟學體係作了一個較詳細的介紹。 總的來說,它包括博士生培養, 博士生工作市場, 研究成果交流, 研究成果發表和終生教授製度五個方麵。 為提到的還有一個“認可製度” (Recognition System)。美國經濟學會最有名的獎可能是前麵提到的克拉克獎章 (Clark Medal), 每兩年頒發一次, 並且隻授予40歲以下的經濟學家。 另外的榮譽有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Distinguished Fellow,這是一個終生成就認可的榮譽。 中國經濟學教育跟國際接軌才剛剛起步,路程還很遙遠。 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國際性的經濟學家; 也就是說, 等到中國培養的經濟學博士能夠在歐美市場找到就業和能在國際著名的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 就象中國培養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一樣。這顯然是一個長期目標。 歐洲經濟學界培養的經濟學博士最近十年越來越多的在美國找到工作證明這個目標在長遠是可行的。 在短期內,中國經濟學顯然是更加應用形的, 而且應用也主要取決於中國經濟改革出現的現實問題。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我覺得短期內中國經濟學教育可以從美國借鑒的是:講經濟學博士和應用性的公共政策博士區別開來;經濟學博士生課程在條件成熟時於國際接軌;將市場機製引入經濟學博士就業市場, 減少甚至取消留本校任職;將學院研究和政策研究分開;注意大學教授下海產生的利益衝突; 教員考核製度更加注重開創性研究成果。 我認為,中國經濟學教育跟國際接軌並不意味我們也得有很多國際性期刊。 恰恰相反, 我認為我們不需要再增加國際性期刊。 畢竟, 如果中國出版的國際性期刊如果隻有中國人讀的話是不會有多大的國際影響力的。 德國,日本和法國都沒有自己國家的國際性期刊。 我認為中國應該花大力氣手極更多的跟中國經濟問題有關的數據,並將其英文化。我覺得在中國經濟學教育跟國際接軌的突破口在於以國際認可的經濟學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國問題。這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經濟學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我覺得美國經濟學界對中國經濟問題,甚至包括中國曆史,都充滿了興趣, 但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