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北大真要想成一流大學 就應該作兩件事
(2006-08-22 17:24:18)
下一個
北大真要想成一流大學 就應該作兩件事
--------------------------------------------------------------------------------
【來源:薛湧博客】
首先聲明,我作為北大中文係79級的學生,寫了“香港的大學將把北大清華掃為二流”一文。雖然“南方都市報”刊登此文時改了標題,但這個原標題現在幾乎被炒成了個標語。我有責任為此麵對自己的母校。
最近,北大的負責人出來說北大清華二流之說是“無稽之談”,因為北大清華的調檔分數遠高於香港的大學。另有北大法學院教授孫東東出來說,要把香港的大學在大陸的招生收編到高考統一錄取的體係內。因為香港的大學不參與統一招生,北大錄取的學生去了香港,出現了錄取不報到的情況。北大為此浪費了十餘個招生指標。
其實,我當初的文章寫的很清楚,北大清華辦學理念陳舊,經不起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戰,隨著香港的大學進軍大陸,“將”會被掃為二流學校。我用的是將來時,預想的是四五年後現在被香港的大學錄取的學生畢業,大家看到實際好處的時候的事。但沒有想到事情發展得這麽快,香港衝擊波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界和媒體的熱點。所以,現在就把我的說法定義為“無稽之談”,似乎還為時過早。
而孫東東說的話,則更能反映北大的心態,也更能說明北大辦不好的原因。北大據說是要立誌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幾年前,北大領導層還到耶魯考察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經驗。如果這樣的考察不是用納稅人的錢旅遊的話,人家的一些基本的辦學理念和經營規範總應該學會吧。
那麽就看看耶魯是怎麽錄取學生的吧。耶魯每年錄取的學生大約在1880個左右。一般隻有70%來報到。以這個比例算,耶魯一年要“浪費”560多個 “招生指標”。美國最頂尖的名校,如哈佛,普林斯頓,都大同小異。為什麽呢?因為是競爭。美國一個高中生,可以申請無數學校,最後手裏拿著五,六份錄取通知也不新鮮。一個能上耶魯的優等生,很可能被哈佛或普林斯頓同時錄取,最後隻能選擇一個條件最好,最適合自己的學校上。在這樣的競爭中,學生是教育的絕對中心。
由於校際的錄取大戰過於激烈,一些學校就想出新的招數,事先鎖定學生。這個辦法就是提前錄取。比如你為了保證能上耶魯,就和耶魯達成協議,進行提前錄取的申請。這種申請,並不妨礙你申請別的學校。但是,一旦耶魯提前發給你錄取通知,你就有義務去耶魯就讀。
以我們的標準,這是個頗為厚道的政策:你上不了耶魯,可以上別的學校。但耶魯錄取了一定要去,也不吃虧,畢竟這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學。況且,你不一定選耶魯作為提前錄取的申請對象。你可以選哈佛,普林斯頓。一切自願。但是,這樣的政策,在美國高等教育界引起軒然大波。許多人譴責這樣的政策不道德。就連耶魯這種曾執行提前錄取政策的學校,也表示這樣的政策對考生不公平,最近不得不改變政策。為什麽呢?因為教育是為學生服務,不是為學校服務。大學錄取,就必須給考生更多的選擇,幫助他們找到自己更理想的學校。在提前錄取的政策下,萬一一個學生被耶魯提前錄取,過幾天收到哈佛的錄取通知,就沒有改變主意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他學校為了競爭給了這個學生更優厚的獎學金,他也隻好放棄。這是以犧牲學生的利益來滿足學校的利益。所以,不少學校宣布取消或考慮取消提前錄取的政策,保證考生有最大的選擇權。
而我們的統一招生製度,完全是以學校為中心,根本不顧考生的利益。考生要在不知道高考成績的情況下報大學。比如今年在北京有考600分的成績,應不應該報北大呢?這完全是一場賭博。你即使發揮正常,考過600,人家錄取線也可能大幅度提高。第一誌願落空,就一落千丈,差半檔的學校也上不去。考生無法根據自己的實力進行恰如其分的選擇。
香港的大學在統一招生的製度之外錄取學生,剛剛開始打破這樣不人道的體製。而北大是什麽心態呢?剛剛有十幾個學生錄取不報到就覺得委屈,就希望把這十幾個學生的自由給扼殺。以這樣的理念,會辦出什麽樣的大學呢?我們現在的統一招生,完全是計劃經濟的遺產,排斥了大學之間的競爭。如果北大清華“二流”之說真是 “無稽之談”,北大為什麽如此怕競爭,乃至要把競爭對手收編到計劃體製中去?
北大真要是一流,就應該作兩件事。第一,跳出統一招生的製度,學香港的大學,另起爐灶,自己招生。北大可以讓考生報考別的學校,但給合格的考生另發一份北大的錄取通知書。這樣招來的考生,才能證明自己是一流的。第二,北大應該和香港的大學打獎學金戰。據我所知,北大目前還沒有全獎的概念。貧苦生的助學金僅萬元左右,還要扣除一半左右的學費。最高的國家獎學金一等50人,二等180人,數量小,而且不過是6000-5000人民幣。再加上免去的5000 -6000人民幣的學費,最高獎學金不過萬元出頭。6000塊的生活費,也很難對付在北京的實際生活費用。再看香港的大學,最高獎學金是13萬港元。北大如何是對手?
有人說,教育的競爭不是金錢競爭。這其實是似是而非的說法。不用說世界一流大學,就是看看人家二流大學,哪個不是獎學金的競爭?把獎學金競爭擺在什麽位置,反映了大學把學生擺在什麽位置。學生利益優先,獎學金就優先。北大在這方麵,本來並不占據弱勢。因為香港生活費用高,教育成本高,全獎要13萬港元。北大的全獎,兩三萬人民幣就能打住。而且北大長期享受國家的巨額撥款,怎麽可能在獎學金大戰中吃虧呢?
我希望我的母校能夠有個好的心態,積極參與競爭,證明自己是一流大學。而現在這種要強取消競爭的心態,連二流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