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寫給準留學生們:美國並不是你所想像的地方

(2006-08-22 17:24:18) 下一個
寫給準留學生們:美國並不是你所想像的地方 -------------------------------------------------------------------------------- 長期以來,美國人總是自豪地說自己的國家如何平等和富有,在外界不少人心目中,美國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哪個孩子長大後都有可能成為總統;一個精英匯聚的地方;知識和雄心比出身更重要。甚至有人以富蘭克林為例子,說富蘭克林的父親不過是一個蠟燭和肥皂生產商。最初,他在一家印刷廠當學徒,幾乎一文不名。但最終,他贏得了巨大的財富,42歲時就不必再為金錢發愁,可以專心從事政治和外交活動了。窮人家庭的孩子並不會一生貧苦,這是美國自畫像的重要特征。 長輩的收入影響後代 美國人自己的說法畢竟隻代表他們自己的觀點,外界的傳聞也僅僅是傳聞而已,事實是,美國人社會階層的變化要比傳奇故事複雜得多。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的貧富差距就一直在擴大,但窮孩子致富或富孩子淪落到中產階級的幾率卻沒有改變。雖然美國人仍認為,在腳下這片土地上,成功的機會比比皆是,與社會階層嚴謹的歐洲相比尤其如此,但現實卻指向了另一個方向。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不少經濟學家還認為,父母的優勢傳遞給孩子的機會並不多,幾率可能在20%。富豪的孫子與窮漢的孫子相比幾乎沒什麽優勢。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貝克甚至說,“窮和富都不會超過三代,貧窮不會變成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 但有學者經過長期研究發現,美國人社會階層的變動幅度並不像他們原來認為的那麽高。最近10年更詳細的研究數據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美國人社會階層的升降速度越來越慢了。另有調查發現,父母收入方麵的優勢至少有45%會傳給子女,最高可能達到60%。如果用後者來推算,那麽不單單是一個人父母的經濟狀況很重要,連他高祖父的收入狀況都會在他的子孫身上體現出來。 政治家反對政府幹預貧富差距 許多美國人相信他們的國家遍地是機會。他們認為,隻要自己的孩子刻苦努力,就很有可能獲得成功,貧富差距再大一些也沒什麽了不起。這是對美國人為什麽遠比歐洲人更能容忍貧富差距擴大的最好注釋。也正是這種毫不動搖的信念指導著美國的政治和經濟政策。但美國公民選出的領導人大多是這樣一種人:反對通過政府手段抑製那些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的因素。這些政治家們認為,提高最低工資或者要求雇主提供健康保險,會極大地損害經濟增長。 美國人普遍認為,他們的社會階層變動速度要快於歐洲人,但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卻強調,最近幾十年,歐洲大陸和加拿大貧困家庭的孩子要比美國貧困家庭的孩子更有機會致富。最近,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關於歐洲和北美洲社會階層變動情況的書,作者把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的同類調查數據作了一些調整,以便進行對比研究。“美國和英國似乎是富裕國家中社會階層變動性最差的,法國和德國多少比美國好一些;加拿大和北歐國家則好很多。” 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不太情願地說:“我仍然相信如果你家境平常,你在美國比在其他地方更容易發展,但我們得到的數據卻越來越不支持這一點,這使我們越來越難堅持原來的看法。”但他又說,人們還是不斷地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流動。去年夏天,大約三分之一的大學生說他們的父母均未接受過大學教育。另外,社會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一般美國人的生活水準都比父輩要好。目前人們享受的種種便利――移動通訊、癌症治療、互聯網服務――都是父輩和祖輩從未享受過的。 後代不如前輩 富蘭克林的經曆是反映美國社會階層變動的最好證明。富蘭克林眾多傳記的作者之一伍德在2004年寫道:“他是靠自我奮鬥取得成功的楷模,他的一生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人的成功故事,一個從社會底層到財富和名聲享譽海內外的故事。”14歲的愛爾蘭移民梅隆把當年讀到富蘭克林的暢銷著作――《自傳》的經曆看作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梅隆在一份回憶錄中說,曾經比我還要窮的富蘭克林憑勤奮和節儉成了一個博學而智慧的人,並擁有了大量財富和很高的聲望。於是,年輕的他離開了家庭農場,成為一名成功的律師和法官,後來建立了如今的匹茲堡梅隆銀行。在這家銀行的門口,他豎立了一尊富蘭克林的雕像。 靠自我奮鬥取得成功的產業家安德魯・卡奈基1890年在《紐約論壇報》上撰文列出了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這些最初當過職員和學徒的人都曾在最嚴厲但也最有效的學校――“貧窮”中得到了磨練。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史學家約瑟夫說,在過去,“無需別人告訴你,你就有親身經曆,如果你沒有,你的鄰居中也會有人有此經曆”。約瑟夫仔細梳理了美國和英國1850―1920年間本國出生的父子職業等人口統計資料。結果顯示,在美國19世紀末期,無一技之長的人的子女有80%以上後來進入了收入較高、地位也較高的行業,但在英國這個比例不到60%。他分析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的年輕一代能做大多數英國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從鄉鎮遷徙到繁華的大都市,然後迅速提升自己的經濟地位。例如,1850年,14歲的詹姆斯住在紐約西部一個小村莊,父親是一個按日計酬的工人。人口資料顯示,30年後,詹姆斯成了一個白領,地位提高了許多,他與妻子以及4個孩子住在了紐約市的高檔寓所裏。 約瑟夫說,1910年以後到大蕭條之間,美國經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在20世紀,美國社會階層之間的變動不那麽頻繁了,與英國的情形開始接近,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的地區間經濟變得越來越相似。因此,要想通過單純的遷徙來實現經濟地位的大躍升開始變得困難。另外,隨著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先是高中學曆,後來又是大學學曆,要提升社會地位開始變得隻是有錢的父母才能提供,也就是說,隻有經濟狀況良好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繼續求學之路,無需為生活所需而中止學業去謀生。 智商不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管情況如何,在20世紀大多數時間裏,富蘭克林成長史所激發的美國社會流動性極強的觀點仍在繼續得到認同。二戰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初移民的人們成績斐然。在大多數美國人眼中,他們的孩子毫無疑問將進入更高的階層。但也有人認為,教育顯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與70年代形成對比的是,一張大學文憑在如今的就業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大學畢業生往往會與其他大學畢業生結婚,然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較好的小學、中學以及大學,這樣他們的孩子就擁有了長期優勢。 聰明的成功人士的子女也將具有出眾的智商,並取得成功,這種看法聽起來很有吸引力,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智商的確存在一定聯係。但大多數研究發現,智商在決定一個人能否取得經濟成功方麵並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 有美國媒體報道說,不管怎樣,美國人依然珍視幾百年來“在美國這片土地上,過去和父輩都不會成為個人發展障礙”的觀念。富蘭克林在《自傳》中直言,他是在貧窮中長大的,早年的經曆幫助他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現在的另一個版本中,他的孫子特姆勒改變了措辭,以強調其中不變的精神:“通過自我奮鬥,我創造了巨大財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