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北大清華品牌價值流失 優秀生源轉投香港

(2006-08-22 17:24:17) 下一個
北大清華品牌價值流失 優秀生源轉投香港 新聞來源: 財經時報   編者按   2005年北京高考“狀元”陳秀野拒絕清華遠投香港科技大學引發“北大清華頂尖生源流失”的討論。2006伊始,眾多網民在網上撰文:“香港大學將北大、清華掃為二流大學”,原因是香港大學頻頻從內地大學挖走優秀師資,並以豐厚的獎學金吸引著眾多生員的眼球。而最近中國博客掀起的“中國科技大討論”,眾多人則將矛頭指向了北大、清華的教學製度,加之數學大師丘成桐對北大的質疑,突然間,北大、清華這些名校被置於風口浪尖,有關 “一流大學”的品牌內涵成了眾多人議論的焦點。《財經時報》為此派出記者,經過近一個月的走訪,試圖弄清楚造成這一切問題的原因是什麽,北大、清華又該如何承繼和保護自己的優秀傳統及品牌價值。   □本報記者 黃振偉 張萬新 韓英傑   “北大、清華作為一流大學的日子屈指可數。”   “即使是國內名牌大學老師的素質也沒有保證,許多老師隻懂討論第三流的問題,學生不會鑽研出第一流的學問。”   不論是來自新浪專欄作家薛湧的擔憂,還是數學大師丘成桐的責問,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是,作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華,他們的聲譽已經在遭至多方質疑。對於它的未來走向說法多多,很多人更是擔心他們作為中國一流大學的地位不保,或者與一流大學名不符實。   考生資源爭奪戰   6月30日,香港大學給今年內地申請該校求學的學生發出了第一批麵試通知,大約有3000名考生接到了通知,這是去年的兩倍。同時香港一些大學也在內地展開了宣傳戰。   相比香港方麵的攻勢,北京則稍顯得有些平靜。在北大未名湖,隨時能看到三三兩兩漫步的學生,十分悠閑。北大三角地的招生信息和招聘廣告,則吸引著不少前來觀看的學生,從他們的表情看,好像都有點對未來的焦慮和茫然,因為這些即將走出校園的學子馬上就要麵臨就業的壓力。   “一邊是香港在內地擴大招生,一邊是內地就業的壓力。”在北大中文係已經苦讀5年的黃語難以掩飾其對北大的感情。“我當時就是因為喜歡北大的人文傳統而選擇了這裏。”但現實的問題又讓他對自己的選擇多了一份懷疑。“去了幾家媒體,他們都認為我們缺少新聞經驗而拒絕了。”   與他有著同樣困惑的學生還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工資太低,有的是因為所學的東西不適用而無法找到滿意的工作,相反,香港大學畢業的學生卻十分搶手。   剛接到香港大學麵試通知書的李剛說他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轉投了香港學校。還有讓他心動的就是香港大學豐厚的獎學金。   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個高考新聞人物。據說她高考還沒發榜就手握5所大學錄取通知書,為了網羅她,財大氣粗的香港科技大學拋出了39萬港元的全額獎學金。有學者說,這是香港高校今年在內地拋出的第一顆“糖衣炮彈”。   香港大學的品牌戰略   麵對優秀考生流失的現象,北大有關負責人認為,北大、清華的品牌是無價的,不可能采取香港科技大學那種赤裸裸的金錢攻勢。但在考生這個環節,卻有了來自民間的定價,廣州東莞的橫瀝鎮鎮政府激勵考生們:考上清華、北大獎勵50萬元。   不惜巨資搶奪優秀考生,對大學品牌有什麽影響呢?北大文化產業品牌研究專家齊國偉認為,香港高校即使最終沒有得到這名優秀學生,但新聞效應產生的知名度在品牌方麵的價值卻是巨大的。知名度是一種難以估量的資產,是品牌戰略的要點,知名度高的大學,無論何時,也無論何人來做評價,都會在社會上、考生心目中、各種名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且一旦產生品牌效應,就會長期擁有名牌大學的美名。香港高校就是要在內地產生這種效果,是和北大、清華競爭的長遠戰略思路。   北大中文係教授陳平原對《財經時報》記者說:“純粹做數量的分析,北大並不比很多學校強,但是在聲名上北大要勝於很多學校。在實的方麵北大不占優勢,然而在虛的方麵北大有優勢。”他認為北大能在前不久英國《泰晤士報》推出的世界範圍內的大學排名中排在15位,聲名起了重大作用。同樣道理,香港高校也會在和內地高校的比較中確立品牌優勢。   其次,一旦確立了品牌優勢,香港高校就會在學術圖騰柱的頂端占據重要位置,人們在評價他們的師資和學生素質時,也會高看一線。而師資和學生素質是高校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共生的依存關係,他們相互決定對方的地位,學生隻要進入擁有最佳師資的學校就讀,就可以獲得較高的學術地位,而教師能在吸引優秀學生的學校教書,也可以在學術上具有競爭優勢。   大學品牌的價值保障   就在李卿曦得到香港科技大學垂青的時候,葉小萌卻正在為能找到一份工作發愁。“我現在每天就是不停地發簡曆,然後不停地去麵試,是一個典型的‘麵霸’,北大畢業的優越感早就‘麵’沒了。”   據葉小萌介紹,她同寢室的幾個姐妹,雖然不少找到了“婆家”,但最低的月薪還不到2000元錢。   葉小萌的遭遇顯然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據北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方偉主任介紹,北大2006年共有7743名畢業生(含醫學部);其中本科畢業生(含醫學部)2970人,預計實際參加就業的約4600人。清華大學就業中心主任許慶紅說,今年清華大學畢業生超過7000人,除去保研和出國,實際就業人數有4000名;其中本科生1000多人,但目前有70%的本科生還沒有實現就業簽約。   與葉小萌們麵臨的生存危機相比,香港的名校畢業生可謂牛氣衝天,這或許可以解釋內地一流學子將目光從北大、清華轉向香港高校的原因。5月25日,香港著名高校之一的香港大學發布的“2005年度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該校99%的畢業生就業或升學,平均月薪1.4萬多港元,最高月薪達7.4萬多港元,該校2006年應屆畢業生已知的聘書多來自國際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及跨國企業。   而在北大應屆畢業生中,有88人爭聘北京郊區的村長助理,其中還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碩士生;清華也有近40名學生參加競爭,博士和碩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這個調查在高考前出爐是否是港大內地招生人數翻倍的重要原因,但畢業生的流向和起薪是國際上通用的慣例和判斷大學品牌成色的重要指標。   品牌價值的流失   去年第一次參加內地統招的香港城市大學,今年也是內地考生蜂擁向往的去處。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香港高校,去年不但許諾給17個省市(招生範圍內)的高考狀元提供全額獎學金,還將被清華退回的海南高考狀元李洋招至門下,充當了一個“救英雄於困厄”的俠客形象。   對於城市大學來說,此舉不但打出了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印象分,還將內地高校主要競爭對手清華的冰冷和呆滯的體製凸顯了出來。而“不拘一格招人才”,一貫是北大、清華的良好口碑;體製弊端和人文關懷的缺失,或許是影響學生選擇的另一個原因。   針對旅美學者薛湧“北大、清華將被香港的大學掃成二流”的斷言,雖然各界還有不同的看法,但從今年香港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猛增來看,這絕對不是杞人憂天。   畢業於北京大學的青年學者譚五昌認為,北大、清華將被香港的高校掃成二流,從理論上來說不是沒有可能。   因為作為北大、清華最具品牌影響的人文精神與師資力量正在削弱。在上世紀30年代,我們可以看到大批的國學大師在這些學府任教,胡適、朱自清、沈從文等等,後來的燕園4老: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也是其北大師資的典型代表,但在近幾年,具備如此人格魅力與學識影響的教授講師似乎少之又少。   名校的尷尬?   基於此,而令學界和社會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擔憂:一流師資的缺失,以及固有校園精神或者說學術氛圍的削弱,何以吸引一流的學生、做出一流的學問。沒有一流的學問和學生,又何談一流的大學?   北大現有在校生3萬多人,超負荷的結果是學生質量和教學質量都在下降。北大社會學係教授夏學鑾也認為, “這幾屆學生素質確實要差了很多”。   有人認為,香港高校的強悍出擊,瓦解了中國近30年的高考路線圖。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北大、清華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差距就如同很難逾越的火焰山;現在中國的內地學生,可以先采取在香港念本科,然後再到哈佛等念研究生的方式,來實現一流大學的夢想,這很可能將北大、清華拋到一個邊緣化的尷尬角色。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更是坦率地說:“無論是經濟學論文發表數量,還是師資力量,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香港名校,都要好於北大、清華。”   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競爭   一流大學的重要標誌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其在國內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號召力,而我們被稱為一流的大學究竟擁有多少世界級的學術成果和人才呢?相關的數據似乎並不樂觀,公開訊息顯示,這幾年北大、清華的人文影響力與科研創新能力並未在繁榮的中國經濟與科技進步過程中突顯出來。談到這個問題時,著名學者李歐梵表示,世界上的一流大學一般都擁有一批世界傑出的科學家,如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分別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63位和35位。與哈佛、劍橋相比,北大、清華在原創性成果、教師質量、科研經費和國際化方麵,都與世界一流大學有著很大差距。   在談到這種差距時,中科院院士楊福家以親身經曆向《財經時報》表示:“我到劍橋大學訪問時,劍橋校長告訴我,劍橋全年經費10%用於購買儀器設備、基礎建設,90%用在了提高教授、研究生的待遇,他們從世界範圍吸引人才。”而美國德州達拉斯大學最初不過是一個三流大學,但他們不惜重金請來了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麥克迪爾米德,以及幾位相關知名教授,建立納米研究中心。現在,沒人能夠否定他們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北大、清華精神在流失   □ 本報記者 韓英傑   “清華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學術氛圍不夠,清華現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體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這樣向《財經時報》描述清華的現狀。而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陳平原也坦率地表示,“100多年來一直是北大精神象征的北大人文學科,現在已經不是國內最好的了。”他們都從不同角度表示了對清華、北大可能淪為二流大學的擔憂。   學術氛圍就是學校精神   清華美院現在是社會對清華關注的重點,著名油畫家陳丹青辭職事件,讓這個名氣不大的美術學院“蜚聲中外”。去年,中國當代美術史標誌性人物、曾以自由藝術家身份旅居美國18年的陳丹青,因不滿清華的管理體製怒而辭職。但1年多過去了,清華似乎並沒有因此而受到觸動。   李象群告訴記者,清華模式是他和陳丹青等很多教授都很苦惱的事情。清華模式就是“表格+開會”;各種各樣的表格和各種各樣務虛會,很像一個官方的管理體係,而不像一個有集體學術氛圍的大學。   “1998年清華美院成立之後,引進了包括陳丹青在內的一大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人才,當時有些興奮的清華黨委書記陳曦問,我們應該是全國最好的美院了吧,引進了這麽多的人才。我說,也不一定,因為更重要的是學術氛圍。”這麽多年過去,仍然沒有看到清華美院作為一個新的藝術學院的方向。   國內外的很多大學都突出專家治校和學術大旗。但是在清華看不到這一點,清華現在提倡的是年輕人做管理,幹部年輕化。但沒有學術這杆大旗,人家不和你對話,這樣清華美院就被其他美術學院孤立了。   “不是沒有大旗,有的是大旗,但是不立。”清華美院集中了很多人才,包括國內國外的,有獨特研究的。但因為沒有學術的集體氛圍,所以很多人低頭做自己的事。   北大的人文已不再是最好   與李象群略有區別,陳平原不僅關心學術還關心大學精神的傳承。陳平原說,張愛玲曾說香港是個誇張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摔一個跤比別的地方疼。其實,北大也是這樣的地方,北大的好和不好都是誇張的,北大的是和不是都是被置於放大鏡為人觀照的。   大家都願意把“五四時期”的北大作為一個標竿,但是那個時期是一個思想的突變期,所出現的觀點和理論容易帶來震動。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期,理論方麵就很難達到以前的高度,理論研究是存在突變期和穩定期的,突變期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她和時代有關。   如果以此證明北大的學術退步了,不是一個很客觀的說法。北大的人文科學可能會建樹偏少,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麵因為時代的需要而發展迅速。所以把這個作為一種批判當下的武器是不公平的。   北大的總體實力目前肯定是最強的,但問題是北大和其他大學的差距正在縮小。以前北大在人文的各個學科都是最好的,但現在已經不是最好了。有些學校在重點發展它的某一學科,現在已經超過了北大;北大要求把各個學科都做到最好,因此就很容易被後來者趕上,現在北大正在改變。其實國外大學也是這樣,一流大學也可能隻是一兩個學科很好。   陳平原還認為,大學以教學為主體,以教授為核心,以大師作為旗幟,這是對的。但單有大師是不夠的,現在的大師是可以用錢買到的,大學裏麵最重要的是學術傳統和文化精神,這是最重要的,需要一代代的師生來傳承。   北大清華在與時俱進?   其實,各界對北大、清華的批評之聲近年來一直不絕於耳,或許正如陳平原所說被“誇張”了。菲爾茲獎(Fields Medal)得主、華人數學大師丘成桐曾批評說,中國的大學惟利是圖,許多名牌大學老師隻懂討論第三流的問題,有些老師根本沒有盡到教好學生的本分。北大數學係26個最資深的教授竟然不知道一個學生的名字,有些老師和學生從未見過麵,也不相往來。   25歲就成為史丹福大學數學係教授的丘成桐,還對中國大學的人才選拔機製提出了質疑。他說,“在美國,隻要你有能力,20多歲已經可以當上大教授;但是在中國,假如你不是博士或領導出身,即使你有能力,別人也會借機打擊你。”在做這樣批評的時候,丘成桐顯然“疏忽”了胡適28歲成為北大教授,沒上過大學的梁漱溟成為北大講師的這段曆史,不過這都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前的事情了。   對此李象群也深有同感,清華要求留校學生必須是博士生,雖然個別研究生非常的突出,可能是幾十年不遇的優秀人才,但就是因為他是碩士生所以不能留校。這是明顯違背黨的原則的,我們黨一貫反對教條主義,但沒有辦法。清華對長期聘用的教授也是要求有經濟回報的。比如雕塑係要承擔學校承攬的雕塑項目。   雖然外界的批評較多,但北京大學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齊國認為,北大、清華不會受到國外一流大學的衝擊,依然會保持中國一流大學的品牌形象。   王齊國說,國外大學對清華、北大威脅並不存在,北大目前在品牌傳播方麵還需要提高,在國際的傳播方麵還很欠缺,缺乏國際影響力。但國外的名牌大學在中國的影響力遠不及北大、清華。   港大是培養領袖型人才的大學   《財經時報》獨家專訪香港大學學生事務總監黃依倩   □ 本報記者 韓英傑   從香港飛到北京的黃依倩,剛下飛機就給記者打電話確定第二天的采訪,當時是晚上10時;第2天,也就是6月24日早上,她又打來電話說,她找到了一個“可以坐下來”的地方,下午3時她在那裏等我,這讓我在見麵之前就感受到了一絲香港大學的嚴謹和周密。黃依倩目前身肩香港大學學生事務總監。   港大報考熱潮超過哈佛   《財經時報》:今年內地學生報考香港高校的熱情空前高漲,能描述一下有多熱嗎?   黃依倩:今年內地申請香港大學的學生是101134,我們大概會選取1/3左右的學生參加麵試,然後錄取300人左右。今年申請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們是30:1。   麵試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思維、性格、學科的潛力,主要是看應變能力,如果對航天工程不了解也可以說,“我不是很了解,可不可以換個話題”。這主要是看學生的靈活性。   香港大學1998年開始在內地招生。當時30個名額全部提供獎學金。2001年,因為要報考港大的學生越來越多,所以開始招收費生。今年是一個小小的高峰,去年申請的學生是4848,今年申請的學生雖然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港大的招生計劃隻比去年漲了40個。   《財經時報》:港大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機製,這一點具體是怎樣體現的?   黃依倩:香港大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對於學生的培養模式是不一定的,可以采取各種模式,隻要我們認為是合理的學校都會給予配合。比如有一個學生在上完大一以後,要求休學一年去實習,實習完了以後他又申請了交換生的名額。作為交換生,可以帶學分回來也可以不帶學分回來。比如有的學生本身是學醫的,但是他可以作為交換生到法國學習音樂,他說這一輩子我都會從醫,所以我現在要去學音樂,這就是我們的靈活。   香港大學的三年課程可以自由選擇,醫學、法律讀完以後是不需要再考證的,直接可以做醫生,做律師,得到國際認可。專業課程是固定,但是哪些課程是第一年讀,哪些課程是第二年讀,由學生自己決定。交換生製度和自選課程對很多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培養的是領袖型人才   《財經時報》:可以說一個實例嗎?   黃依倩:前兩天我碰到一個叫華夏的學生,她看上去很苦惱,我對她說你有什麽事情可以和我說,我會盡量幫助你。我想她肯定是遇到了很麻煩的事情,比如沒有找到工作,結果她對我說,她覺得很苦惱,因為她同時收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UC三所大學的邀請函。實際上,她剛到港大的時候,英語並不是非常好,但是兩年以後就變得很不一樣。很多家長說,上港大相當於拿了兩個學位:一個是專業學位,一個是英語學位。   《財經時報》:香港大學與內地的大學有什麽不同?   黃依倩:香港大學和內地大學的培養機製有很大的不同,內地的大學比較注重基礎,把每個人當科學家來培養,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科學家。香港大學是要培養領袖型的人才,香港大學的機製是比較靈活的,我想這也是香港大學和內地大學的主要區別。   《財經時報》:所有到香港大學就讀的學生都要在清華、北大委培一年,為什麽?相對內地,港大的費用還是有點高,您覺得它是否會成為吸引學生的門檻?   黃依倩:香港大學的本科是三年,內地是四年,這是為什麽我們要在內地委培一年的原因。內地委培一年的費用是25000~30000元,交給內地學校,因為這是清華、北大之外的學生名額,但是我們發現在內地委培一年有很大的好處,因為他可以得到內地教育的優秀的方麵,可以和港大的學生形成關於大學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雇主方麵優勢明顯,很多內地的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會說我來自北大,同時來自港大。   這對學生就業有好處,香港大學畢業生的情況是1/3的學生留在香港,1/3的學生到國外留學或就業,1/3的學生到內地就業。   對於內地的學生來講,40萬元的費用可能有點高,但香港大學的獎學金不是單單獎勵成績優秀的,香港大學有幾十種不同的獎學金,有的是獎勵體育的,有的是鼓勵做社會工作的。我們有一個內地學生每個月拿幾萬塊錢的獎學金,這會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   最看重的是校園文化   《財經時報》:您剛才說到學生來自全球,那麽港大的教授是否也具有全球性?   黃依倩:港大的教授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不隻來自美國,50%的教授是非亞裔的教授,港大不看國籍,隻看你是否在這個專業非常優秀。比如有一位來自斯裏蘭卡的教授,他在憲法方麵非常突出,幫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寫憲法。   《財經時報》:在港大的網站上能夠看到HALL文化,這是怎麽回事?   黃依倩:我們的不足是學校小,麵積不夠大,在市中心。但是我們也不願意搬個新校址而與過去的曆史割裂。港大強調宿舍不是單純住的地方,它是一個文化的聚合。宿舍打破一切界限,打破年級,打破專業,如果你是中文一年級學生,那麽你的同宿舍可能是化學三年級。當然會有交流的障礙,但要打破障礙,才會接受各種各樣的文化,欣賞各種各樣的文化。   每個宿舍的文化是不同的,有的宿舍是熱愛音樂的,有的是熱愛旅遊的,進哪個宿舍你自己去競爭,因為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進宿舍,我們的宿舍很難競爭,進哪一個宿舍都要過五關斬六將,但是我們保障每個非港學生有一個宿舍的位置。相對來說,宿舍的費用也比較低,全年8000港幣。   美國的思想庫哈佛大學   在美國曆史上,哈佛培養出眾多成就傑出而舉世公認的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哲學家、詩人等。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幾乎所有的革命先驅都出自於她的門下,她被稱作美國政府的思想庫,先後誕生了7位美國總統、4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30位普利策獎獲獎者,他們的一舉一動決定著美國的政治走向與經濟命脈。   它以超越實用性的長遠眼光致力於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於喚起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勵自由探索、自由審視、自由創造,並因此而奠定了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20世紀80年代,哈佛拒絕授予裏根總統榮譽博士學位一事便顯示了這個看重自由和創造的偉大學府十足的底氣。   賦與法國高貴氣質的巴黎大學   曆史悠久的巴黎大學,稱得上現代大學鼻祖。它還一開始就以國際性麵對世界。即使在當今世界也彌足珍貴的世界主義,早期就從這裏發散出去,但它同時又以“傳播法蘭西精神最活躍的發源地”而著稱。巴黎市享譽世界的特征——最富世界性,又最具法蘭西的民族性——正是由巴黎大學熔鑄出來的。   推倒歐洲精神壁壘   博洛尼亞大學   古老的博洛尼亞大學是作為法學院誕生之初,就以富於使命感的形象出現於世。早期,她致力於使羅馬法重放光芒,讓古羅馬文明光照人間,這種努力為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到來做了準備;當意大利處於豺狼包圍中之時,她又站在鬥爭前沿,正如意大利民族詩人卡爾杜齊所說,“在戰火中,在博洛尼亞爭取自由的鬥爭中,人們聽到了法學教授用拉丁文發出的呼號”;上世紀末,歐洲聯合的事業艱難曲折,她又在1988年九百年校慶之際起草和發起了簽署“歐洲大學憲章”,憲章不僅重申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原則,重申大學的崇高使命——維護人類精神文化價值、創造和傳播知識,還高舉歐洲聯合的火炬,呼籲推倒精神壁壘,實現歐洲科學文化一體化,推動歐洲古老的聯合夢向現實邁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