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俊傑讀MBA的優選[轉帖]
(2006-08-22 17:24:17)
下一個
亞洲俊傑讀MBA的優選[轉帖]
《財富》雜誌列出了美國25所培養亞洲未來管理人員的最佳商學院。
越來越多的亞洲學生來美國讀MBA。有趣的是,經濟危機擴大了亞洲對專職管理人才的需求。MBA們也許有解決亞洲經濟問題的好辦法,而擁有商學院中最佳品牌的美國則是那些希望更上一層樓的亞洲人的最佳選擇。
另外一個相關的因素也在起作用。申請攻讀MBA的人數往往是逆周期的,即在經濟不景氣時反而上升。求學者把MBA學位看作是找到高薪職位的保證──而經濟衰退則降低了離職兩年的機會成本。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副院長馬丁·萊文(Martin Levine)說:“我認為,隻要世上的其他地方都不穩定,人們就會覺得這個學位值得去拿。”美國最佳學院如今有26萬亞洲人──即來自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正在美國讀研究生。根據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統計,這些人當中有16%在讀工商方麵的學位。其中日本人最多,其次是來自台灣和泰國的學生。在申請讀MBA的人數當中,增長最快的是中國大陸。許多一流的商學院報告說,在最近幾年裏,來自中國的申請人數每年都要翻一番。
《財富》雜誌著手為亞洲學生找出美國25所最好的MBA學校。上了本刊排名榜的學校不僅有第一流的學術地位,還提供能滿足亞洲學生需要的理論、職業和文化方麵的輔導。許多美國一流的商學院設在加州,這是因為由於移民和經濟上的原因,與其他各州相比,加州同亞洲的聯係更為密切。這些學生說,在他們剛到美國不知所措的頭幾天裏,周圍有一批同胞,就有了一個安慰圈,這對他們至關重要。《財富》選出的25所學校還為留學生提供學術和語言方麵的幫助,並設有旨在幫助學生在美國境外找工作的職業谘詢辦公室。這些一流大學大多已在亞洲聞名遐邇,並且同亞洲的高等學校建立了正式的關係。
獲得MBA後的回報十分豐厚,美國的跨國公司為之提供最好的飯碗。從美國一流商學院畢業的MBA們有望一進公司就拿到每年75,000美元的薪金,還有最高可達20,000美元的簽約紅利,加上許許多多的外快──以及有意思的工作。各公司爭奪最出色的MBA畢業生之風愈演愈烈,給他們授以要職、委以重任。尤尼維索姆公司(Universum)副總裁托吉爾·倫寧(Torgil Lenning)說:“大多數雇主的報酬基本相同。”於是,學生“便挑選雇主,還問道:`我有多少發展機會?'”尤尼維索姆公司是一家瑞典谘詢公司,專門調查MBA畢業生的求職願望。
眼下,對於亞洲MBA們的技能的需求行情看好。盡管亞洲出現經濟危機,西方公司仍在該地區大舉擴張。它們急於雇到既有管理才能又了解當地文化的人才。
比如,最受商學院學生青睞的麥肯錫公司去年聘用了834名有MBA學位的人,比1993年的515人增加了61%。但是,該公司亞洲各分部雇員人數的增長更是驚人──超過了100%;它在北京、珀斯、曼穀和吉隆坡開了分公司,還不算在該地區早就開設的六家分部。
亞洲的MBA畢業生們也因本國企業此類需求不斷增長而受益。迄今為止,亞洲公司在進入MBA市場方麵動作遲緩。即使到了90年代,亞洲的經理們還在抱怨商學院畢業生的要價太高,而他們所接受的以美國公司案例分析為主的教育在亞洲不適用。亞洲人還有一種“亞洲價值”觀,認為亞洲建設了具有自身特色、形式更好的資本主義,因而無需向西方學習。然而,任何一位MBA都能告訴你走路的道理:要麽遵守規則,要麽被車撞倒。如今的亞洲公司已非往昔,它們視亞洲價值觀如同雞肋,樂於采用最好的辦法,不管它來自何處。這往往意味著要聘用有MBA學位的人。畢業於洛杉磯加州大學、現在受雇於IBM泰國分公司的阿瑪達亞古爾說,過去,許多泰國的經理認為MBA是中看不中用的擺設,而現在,他們卻急於招募擁有西方管理技能的亞裔人才,特別是韓國和印尼這樣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企業管理層長久以來受到各種壁壘的保護。
出於自身業務上的考慮,各商學院紛紛采取措施以滿足客戶的要求。它們修訂了教學規劃,在教材中添加了美國以外的內容,並且設立了有關全球化管理的必修核心課程。許多學校還允許學生參與國際谘詢項目。例如,南加州大學的馬歇爾商學院(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要求所有的學生去中國、日本或墨西哥實習。
各商學院還盡量使非美國公司更容易招募到它們培養的學生。雇主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瀏覽學生的簡曆,通過錄像進行麵試,或者參加各校學生聚集一堂的國際人才招聘會。斯坦福大學的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甚至在香港為有意聘用畢業生在當地工作的公司舉辦了一場這樣的招聘會。
對亞洲學生是無法進行分類的,但是作為一個群體,他們有一些特點:大部分人都說他們希望把學到的知識帶回祖國。比如,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曾在索尼公司工作過的森本認為,自己回國後將成為企業界新生力量的一分子,這個力量能改變日本的公司文化。他在麥肯錫谘詢公司找到的新工作便能使他如願以償。
亞洲MBA學生的另一特點是,特別富於創業精神。根據尤尼維索姆公司的調研結果,這些學生中有一半想在畢業後十年內開辦自己的企業,相比之下,全體MBA學生中有此想法的隻占33%。
此外,亞洲學生大多比較富裕。各校給外國學生的資助很有限,因此他們必須付全額學費──有的學校一年學費達25,000美元以上。日本和韓國公司以往每年都要派遣幾十名管理人員來美國讀MBA,但近年來大多改變了這一做法──部分是因為經濟不景氣,部分則是因為這些學生拿到學位後常常會跳槽。隻有中國是個例外。中國政府為一部分公派的MBA留學生付學費,希望他們能回國幫助改造虧損的國營企業。然而,如果這些中國留學生另有所長的話,他們當中大多數人不是留在美國,就是回國後在跨國公司裏找一個報酬更加豐厚的職位。中國政府一旦意識到自己慷慨解囊而所獲甚少,便不會再掏腰包了。
當然,《財富》雜誌最佳商學院的錄取要求遠非否能付得起學費。要想被錄取,你必須要有名牌大學的學士學位、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GMAT考試高分、合格的英語水平和兩封推薦書。
本刊為亞洲學生遴選出來的五所最佳商學院的情況介紹:
伯克利大學哈斯商學院(Berkeley-TheHaasSchool)
盡管哈斯商學院每屆學生隻有250多人,同美國東海岸的許多商學院相比要少得多,但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外,其中12%來自太平洋沿岸地區。學生中大多數人至少會說兩種語言,75%的人在國外居住過。整個伯克利大學裏總共大約有1,200名亞洲學生,再加上幾千個亞裔美國人,對亞洲學生來說不啻是一種安慰圈,這在其他大學裏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學生們對哈斯商學院的看法是,學習環境既嚴格又輕鬆。在課程安排中,像金融之類的理論課與集體討論和案例分析的比例相當。這種安排令亞洲學生感到意外,因為他們習慣於比較正規的、以講課為主的教學方法,麵對典型的MBA討論課上的激烈辯論,他們會退避三舍。但混合式的教學方法能使他們更易於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哈斯商學院試圖把國外的內容結合到其全部核心課當中。有一個很受歡迎的課要求學生分成小組,為美國公司承擔國際谘詢項目,其中包括去國外實習三周。學院在幫助學生找到海外企業職位方麵有良好的成績。畢業班的學生中,將近20%的人在美國境外找到了工作,其中有一半是在亞洲,這表明該學院在亞洲校友眾多、聲名遐邇。
該校學生還能拿到一種名叫“全球管理證書”的東西,它能使學生畢業後去國外求職時在簡曆上錦上添花。要想得到這張證書的學生必須修八門以“國際”為重點的課程,除英語之外還要掌握一門語言並且有足夠的國外工作經驗。此外,伯克利大學還提供為期三年的一加一學位,即MBA學位加上一個亞洲研究或國際研究的碩士學位。
隻要不是在埋頭讀書或是準備應付雇主麵試,伯克利大學的學生總在參加每周都舉辦的各種“消費活動”──這是MBA們對雞尾酒會的叫法。這些活動的主辦者常常是名目繁多的外國學生俱樂部,如環太平洋俱樂部或歐洲商業俱樂部等。除了各種社交活動之外,環太平洋俱樂部還把亞洲公司的招聘人員領進校園,每年寒假組織學生去亞洲進行商務實習。去年就有53名學生去了越南、香港和泰國。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The Stern School)
紐約大學充分利用了它位於世界金融首都的心髒這一優勢。斯特恩商學院過去的位置離華爾街的證券交易大廈隻有一箭之遙,後來搬到了離市中心較遠的大學本部新校舍,四周飄蕩著格林威治村(紐約的藝術家聚居地──譯注)古怪的氣氛。學院教師中的知名人物時常被華爾街請去做谘詢項目,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們也常來學校演講。斯特恩商學院副院長馬丁·萊文說:“我們是在推銷這座城市。”學院的招生人員走遍天下──從伊斯坦布爾到阿根廷──為學院做宣傳,同申請人會麵。在學院每屆400名學生中,有大約34%的人來自海外,17%(亦即65人左右)來自亞洲,主要是日本和印度。
斯特恩商學院雖然以金融人才庫聞名於世──正如眾人所說的那樣:“斯特恩擁有一大批怪傑”──學生們認為學院在其他領域也很強,如戰略管理和營銷。他們還說,有關學院是個壓力鍋的說法不合適。今年5月畢業後在紐約的普賴斯─沃特豪斯公司(Price Waterhouse)從事谘詢工作的喬說:“起先我認為在這兒學習會累個半死。可是,一旦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大家都會幫你解決。”她又說,這裏的老師和管理人員都不難相處。教學大綱十分強調集體合作,特別是在第一年,這些集體活動旨在使背景不同的學生和睦相處。
每個周末都舉辦的啤酒聚會很受歡迎,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去城裏觀光。在大量課程、麵試和聚會的壓力下,斯特恩商學院的MBA們逐漸適應了紐約的生活節奏。喬說:“我過去從沒想到自己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能幹那麽多的事情。你要不斷對自己說,走出你的安慰圈,機會就來了。我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沃頓商學院(Wharton)
沃頓商學院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學院之一,學生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外,七分之一來自亞洲。在亞洲,沃頓商學院有一個由2,000名校友組成的龐大聯係網。
沃頓商學院在東京、漢城、台北和曼穀設有辦事處,甚至還有一個亞洲董事會。這些辦事處以及董事會一起協助學院在亞洲開展招生工作,還幫助學生聯係當地的企業。沃頓商學院鼓勵教師去亞洲旅行,為在那裏搞研究的教授提供資金。學院還同亞洲當地的幾所大學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校際關係。最近,它協助興辦新加坡第一所私立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定在2000年開學。
這所位於費城市中心的商學院的學生們對學院靈活多樣的課程安排和以集體協作為主的教學方法評價很高。二年級的日本學生武石直人(NaotoTakeishi)說:“這很符合實際情況,因為許多實際工作都要由集體來完成。”盡管沃頓商學院一向被認為在金融方麵很強,學生們卻覺得它在房地產、管理和企業經營方麵也同樣厲害。盡管如此,沃頓商學院的畢業生裏有40%左右的人找到的都是金融或公司理財方麵的工作。
從城裏的布盧姆伯格終點站出來的學生都承認,費城具有難以言說的魅力,比如,世界級的交響樂團,費爾蒙特公園宏大壯觀的娛樂設施等。有的學生周末去橄欖球場,為鬥誌高昂的沃頓隊效力;有的則去紐約或華盛頓觀光。
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院(Stanford's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學生和校友們都親切地把斯坦福大學叫做“農場”。斯坦福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植根在“矽穀”肥沃的土壤裏,生產的是企業家。然而,就連那些想去較為傳統的機構如投資銀行和管理谘詢公司等的MBA們也說,他們在離開斯坦福大學時渾身充滿了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精神有一部分來自斯坦福大學靈活多樣的MBA教學結構本身,它允許學生自己安排完成學業。
這個項目僅僅是斯坦福工商管理研究生院試圖使教學規劃國際化的做法之一。這所每年送走360名MBA畢業生的商學院還開辦了一個全球管理證書班──盡管學生們抱怨說這還不夠──並且打算在學生進校第一年開一個有關國際管理的必修課。學院的MBA課程是通過集體合作項目、講課和案例分析相結合來完成的,課上使用的材料30%取自國外。在課堂討論中,美國之所以不能成為主要的話題,恰恰是因為學院裏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十分之三的學生來自國外,其中又有30%來自太平洋沿岸地區或印度。
斯坦福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本身隻占了兩幢樓──一座為教師辦公室的新教學樓和一座建於70年代的舊樓,裏麵有教室、計算機房和職業訓練中心。為了適合加州的文化氛圍,職業訓練中心裏有幾間更衣室,便於穿?短褲去上課的學生換上正式的服裝參加麵試。過一個樓區便是住著200位MBA學生的漂亮的施瓦布宿舍大樓,它去年才投入使用,造價為3,200萬美元。在這個校中之校裏,學生們說你根本料想不到會遇見什麽人。
學院的代理院長約翰·馬穆爾(JohnMamer)說,每屆學生中將近40%是外國學生,學院有意保持這個國際化特色,以培養一種商業全球性的認識。馬穆爾說:“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的課程能讓學生意識到許多諸如此類的全球性問題。”在課外需要別人幫助的學生有許多途徑。學院有一個亞洲學生管理協會(Asian Stud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協會主辦講座、安排招聘麵試、舉行各種文化活動,還組織亞洲之行。整個洛杉磯加州大學有一千多名亞洲學生,這能使來自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學生在學校裏不感到孤獨。自然,洛杉磯本身就擁有大批亞裔移民。
南加州大學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第一大城市--洛杉磯市(Los Angeles)中心的南加州大學的主校園在韋斯特伍德,該地以北是貝弗利山,東麵是好萊塢,所以設在廷塞爾頓的安德森商學院的位置十分令人矚目。學生們說,學院實行的娛樂與管理相結合的教學特別有意思;況且他們總能看到好電影。
在“全球化”這個時興提法的影響下,這些亞洲學生能一方麵給他們就讀的大學帶來變化,另一方麵改變他們各自家鄉的經商方式。隨著亞洲的商業日趨複雜化,管理也必須提高──這個道理是許多企業好不容易才弄明白的。
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Marshall School)副院長邁克爾·達菲(Michael Duffy)說:“亞洲的企業都是第一代企業家在經營,他們賺了大錢,卻看不到MBA的作用。如今他們開始明白他們需要什麽樣的高級管理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