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改變了當代中國社會圖景 愛情變得可以計量
(2006-08-22 17:24:10)
下一個
住房改變了當代中國社會圖景 愛情變得可以計量
新聞來源: 新華網
有人盼望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有人希望手裏的房子寸土寸金漲個不停。房子,作為普通中國人擁有的第一份不動產,超越了衣食住行基本消費的領域,無孔不入地滲入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改變了當代中國的社會圖景。
愛情變得可計量?
從安徽來的餘曦曾經跟一個上海女孩交流過這個問題。他說,我們看歐美電影,裏麵有沒有說,你沒有房子就不跟你結婚;我們看歐洲的一些小說,有沒有說你達不到什麽條件,就不跟你結婚的?女孩回答說,看來電影和小說你都沒有認真看,沒有房產的男人,能在電影和小說裏當主人公嗎?
好地段、大房子,是上海女孩掛在嘴邊的追求。為了滿足女友的要求,到上海發展不過兩年的外地青年胡斐用盡全力,在內環線邊上買了套房,胡斐因而自稱“且介亭主人”。他用的是魯迅的舊典,當年,魯迅在租界邊上租了房子,租界兩字各取一邊,命名為“且介亭”。“且介亭”的現實含義在於一個滬上廣為流傳的說法——內環線內住著說英語的,內、外環之間住著說普通話的,外環線外住著說上海話的。內環線邊上的房子,算是有一半放在說英語的市中心。
這個說法可信嗎?美聯物業(香港)靜安、徐匯區域總監黎誌賢告訴記者,在上海中心城區擁有兩套以上住房的人,確實以港澳台人士和外籍人士居多。港澳台投資者比較喜歡在上海中心的徐匯、靜安區購房,因為這些區域的物業比上海其他區域高很多,擋住了一批想購房的人,但相對國外的房價還是便宜很多。
在香港,相當於上海閔行、莘莊那樣的地段每平米也要3萬元,而在上海3萬元能買非常好的地段,港滬的服務業已經相差無幾,所以說上海的房價對港澳台、外籍人士相當有吸引力。
黎女士說,他們買賣房屋也好,租賃也好,客戶以香港、台灣人士、老外居多,本地人很少。內地的投資客,現在會退得比較遠,一般會退到普陀區,那裏的房價大概1.1萬、1.2萬元左右。如果在徐匯、靜安買,最起碼要兩萬。上海本地人真正買來住,完全沒必要,除非是用來投資。
黎女士強調,租住在這裏的一般都是老外。“租金起步價是1000美元,一間房哦。”
為什麽會在內環線內形成講英語的大社區?黎女士說,這是因為人們在海外居住,會遵從一定的習慣。比如在香港,境外人士就很喜歡群居。有一棟樓有日本人,就會有其他日本人到這裏買房子,結果一個社區都是日本人。有台灣人,就一群台灣人過來了。上海也是這樣,像國際麗都城,就很多台灣人和香港人,靜安風景,就有很多新加坡人,因為靜安風景的開發商到新加坡做過推廣。古北新區,台灣人、香港人很多,餐飲,娛樂服務,都是台灣的店。海外人士不懂“上隻角”、“下隻角”這些觀念。他們關注地鐵交通、出租車是不是方便、周邊有沒有合適的餐飲服務。
黃浦區就一直火不起來,即便是很高檔的房子。那裏高檔新房子也很多,但是黃埔是老區,很多老房子還在。你去看看就知道,晚上6點以後,會有很多老人乘涼,不穿上衣啊。哪怕它的房子很好。這些叔叔伯伯也不是壞人,但是外國人他們不知道,他們會覺得很害怕,感覺不安全。
港澳台、外籍人士進入,使得以自住為目的的本土購房者失去了競爭力,能擁有一間“且介亭”,已經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從消費到投資
一個想在徐匯、靜安居住的上海青年,會遇到什麽樣的競爭者呢?黎誌賢女士說,他們既有駐滬跨國公司的工作人員,也有慕名前來的投資者。投資者形形色色,既包括香港的太太炒房團,也有海外基金,既有成片開發的戰略投資者,也有隻買幾層的小基金。
全球化時代的商人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上班,也可以在遠離故園數萬裏的地方買下住宅。今天的住房早已不是隻滿足居住需求的基本消費品,尤其是在國際大都市,它的住房會成為令全球投資者垂涎的投資產品。房子不是普通商品,房價遠遠不是供需關係能夠說明白的。
黎女士說,她接觸的客人,很少有把錢直接存進銀行生利息的。利息才多少啊,就算3%,還要交利息稅。可是如果有50萬,付首付買房子,在上海的中等地段買個兩室兩廳的,每月租金3000元,最少了吧。50萬存銀行利息一個月多少啊,不過1100。哪個劃算啊?而且一定年限之後,房價漲了,還有房子可以賣掉。
股票呢,一般月收入在兩萬人民幣左右的,他們很少買股票。股票風險比較大,你曉得什麽時候拋保證賺嗎,況且你拋得掉嗎?除非有很大的資金。其他期貨之類,大多數非專業人士都不會做。“那麽,你仔細算一下,什麽東西能比房子賺錢?”
上海的樓市,已然不再是一個消費品供應問題,呈現出複雜的麵相。“比如,今年年底中國金融業將全麵開放,它對上海樓市將意味著什麽?” (作者:盧波 高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