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過年
(2006-08-22 17:24:09)
下一個
閑話過年
--------------------------------------------------------------------------------
閑話過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尤眨馨研綠一瘓煞
王安石這首《元日》畫龍點睛地描繪出中國人過春節時的喜慶氣氛。
又快到春節了,神州大地一進臘月便充盈著洋洋喜氣。給國內家人打電話,順著電話線您就能感受到過年的氣氛。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也是中國新年,即陰曆年。中國人歡度春節的曆史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過年習俗亦豐富多彩。
相傳堯舜時期,中國就有了春節。殷商甲骨卜辭中,已有關於春節的記載。中國以農業立國,早期產生的節日大都與農業有關。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象形,不難理解,“年”與農作物豐收有密切關係。莊稼收成好,慶祝慶祝,人之常情。
中國老百姓也有另一種為什麽要過年的說法。據說年是一種能給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怪獸。“年”一來,民生凋蔽,百草不長;“年”一過,萬象更新,五穀豐登。怎樣才能讓年過去呢?有人發明了用鞭炮轟的方法,因而就有了過年放鞭炮的習俗。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定於正月初一,即歲首,也比較方便廣大農民群眾。這時候在中國文明發祥地的黃河流域正好是豐收之後的農閑季節,有吃有喝,又有時間,把年定在此時是有道理的。自漢武帝改“顓頊曆”做《太初曆》之前,由於曆法不一致,哪天過年不是很一致;但是,在這之後,中國民間大都以夏曆為準,正月初一即為新年。因此,這個固定下來的節日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
中國人是太喜歡過年了,大多數人都會想方設法地盡情享受過年時的喜悅,變著法兒地找樂兒。宋朝剛剛發明出火藥來,有人就將火藥往竹筒子裏塞,做成“爆竹”,在歡度新年之際,家家戶戶都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創造出一種特殊的喜慶氣氛。不像歐洲人,學會了做火藥,就造槍造炮,拿去打家劫舍。要不然,中國的鞭炮怎麽能至今享譽世界呢?美國國慶節燃放的鞭炮幾乎百分之百產自中國。
中國人好熱鬧這一國民性在過年的時候表現得最為充分。
打從進入臘月,貼春聯,辦年貨,人們就開始過年了。喝臘八粥,吃糖瓜,祭灶王爺,這都是過年這部大戲的前奏。高潮當然是大年三十和初一。
除夕夜,包餃子,放鞭炮,給小孩兒發壓歲錢,大年初一,滿世界拜年,閑下來逛廟會,一項一項的節目,大家都知道,無庸贅述。這股熱鬧勁兒忒持久,過了初一還有十五,不來一個正月十五“鬧元宵” 算沒完。在這一個多月喜慶氣氛中,您要是往常有點抑鬱症什麽的,保險不用吃藥就會好。要不說中國人都喜歡過年呢。
我特別懷念在中國過年。我喜歡那種文化氛圍。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過年風俗,一點一滴地融入中國文化傳統,這一長期的文化積累也造就了中國過年民俗的豐富多彩。
要說西方的聖誕節也相當於中國的春節,夠熱鬧的吧?聖誕節前後, 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火樹銀花。也不知為什麽,總覺得同在中國過年沒法比。如果說,聖誕節是Coffee and Donuts, 春節就好像是豆漿油條。不管怎麽著,它對胃口。
中國人重視過年,有時候重視到不顧一切的程度。頭年兒,您要有什麽要緊事兒,趕緊辦。要不,您再有天大的事兒,也得等到過了年再說。大家都忙著過年呢,您這點兒事兒啊,先撂撂。
打仗的事大吧,照樣得給過年讓路。六七十年代,解放軍炮擊金門,這是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可每到過年,人民日報總是例行發布通告:停止炮擊三天,讓蔣匪官兵好好過年。
文革時,好多單位都有牛棚,平常挺像回事兒的,那可是階級鬥爭的前沿陣地。可一到春節,大部分牛鬼蛇神都放假回家過年。
過去,有些人家裏窮,揭不開鍋了。趕上過年,街坊四鄰,就是砸鍋賣鐵,也會幫你先把年過去。雖說什麽時候都有貧賤富貴,但是,過年的時候都能各得其樂。
過年過的就是人,我媽常這麽說。每逢過年,家人團聚,親朋好友,街坊四鄰,個頂個變得都忒喜興。看著多叫人高興啊!誰說不是呢?
過年的時候,大街上騎自行車的把拎著水果罐頭去串門的人給撞了,玻璃罐子也碎了,水果流一地。就看雙方相視一笑,自嘲一句“歲歲平安”, 走人。這要擱平常,沒準兒能打起來。這就是過年。過年時人的心情好,情緒也好。有的人平常鬧了點別扭,見麵誰也不理誰,過年時碰到一塊兒,一句過年好,好了,相逢一笑泯恩仇了。要不然葉劍英,江澤民向台灣發放示好信號都選在過年的時候呢。
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過年是享受生活的大好時機。無論您平時如何奔命,過年這些天您就盡情地吃喝玩樂享受生活吧。要不然人們幹嗎總是把好日子比喻成過年呢。記得七十年代我剛工作,領到第一個月的工資後,給我姥姥買了幾斤點心。我姥姥就說,“別老花錢買這麽貴的東西,大米白麵的吃著,這不天天過年嗎?”
六七十年代,盡管國內物資匱乏,政府還是想辦法讓廣大人民群眾過好年。北京平常見不著花生瓜子,一到春節,每人憑購貨本可買到花生瓜子各半斤,那個月每人還多發半斤油票。您到誰家串門,都能見到滿地的花生皮瓜子皮,整個一節日景觀。
過年的時候連監獄都改善生活。七十年代初,我正在蹲監獄,平常吃的是減肥食品,但每逢過年,都能吃到一頓餃子。當時監獄裏流傳著一個順口溜:“長吃菠菜,老吃韭菜,一年到頭吃餃子”。意思是說,菠菜長長了才吃,韭菜長老了才吃,一年到頭了,吃頓餃子。不管怎麽說,過年這頓餃子是少不了的。
毛主席他老人家死後,人們的物質生活更上一層樓。過年時花生瓜子不再是每人半斤了,管夠。過年搶購肥膘肉也漸漸成為曆史。隻要你有錢,不怕膽固醇高,過年你想吃什麽有什麽。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中央電視台還給全國人民獻上一台春節聯歡會節目,家家戶戶晚上包餃子時,有多了一項在家看大戲的項目。春節聯歡會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看來又成了中國人過年的一個新傳統。
近年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腰包鼓了,過年的法定假期也延長了。有錢又有閑,過年的花樣就更多了。隻可惜,國內再怎麽熱鬧,身在美國的華人也無法身臨其境地享受過年的樂趣。
在美國過年味如雞肋。為什麽這樣說呢?
首先,中國春節美國不放假。近年來,美國總統到春節時也會假模假式地給在美華人發個賀信,口頭上祝賀一下,隻是幾句冠冕堂皇的話而已,他從來不會說,在美華人,放假三天,好好過年。不放假,過什麽年?那就隻好過個革命化的春節,堅持上班,繼續給資本家賣命。
記得剛來美國時,念書忙,忙得暈頭轉向,因而,就沒人提過年這檔子事兒。有時候忽然想起來了,快過年了吧?找到中國日曆一看,上星期就是春節。那天正考試呢。
其次,在美國過年沒人氣兒。就說您是國內來探親的有閑功夫,想熱鬧熱鬧,可別人沒空兒。您隻能在家喝悶酒。
就廣大新移民同胞來說,闔家團聚就省了吧。有孝心的掐著鍾點給咱爸咱媽打個電話,拜完年還能跟家裏的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的聊聊。雖說您這兒過年冷冷清清,感染一下大洋彼岸的熱鬧氣氛無論如何也會改善一下您過年時的心情。
再次,整個社會環境缺少過年的氣氛。和中國到處張燈結彩歡度春節的熱烈氣氛相反,美國此時顯得格外冷清。甭說沒燈沒彩,即使有,也沒地方貼春聯掛燈籠。那我在自家大門上貼副春聯,總該可以了吧?謬矣!貼上沒兩天,街道居委會就會敲你們家門來,他們以為你在貼商業廣告呢。人家又不懂中文,你怎麽才能讓他們明白你是“總把新桃換舊符”呢?所以說,在美國過年,您就別講究氣氛了,要講的話,打張飛機票,回國。
華人是比較能夠固守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從美國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到遍布全美的中文學校, 無不明白地顯示出華人對自己文化的堅持。過年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自己的年都不過,還怎麽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呢?正因為此,華人對過年就非常重視,想盡一切辦法來過年,弘揚中國文化。
在大城市的唐人街,每到過年,都會有舞獅舞龍一類的活動,好像隻有舞獅舞龍才是中國文化。有點兒像美國中餐館裏的芙蓉蛋和雜碎,讓不識貨的老美當成中國菜的代表。
各地華人組織在過年前後舉辦春節聯歡會,似成慣例。無論什麽規模,好像不組織活動就不算是過年。您看大塊兒大塊兒的廣告往中文報紙上招呼的,全是春節聯歡晚會的通知。好像誰整一場春節聯歡會誰就弘揚了中國文化。如果說國內來個演出團,慰問海外僑胞,您踏踏實實看場節目,也是一樂兒。可是,好些地方的華人搞聯歡會隻能靠自己表演,結果往往是演的人比看的人還多。為了演自己並不在行的節目,通常需要提前一兩個月就要排練,直等到正式演出結束以後才敢鬆口氣兒。有些小地方的群眾組織經費短缺,演員還得自掏腰包買票。
華人在美國過年本來就沒假,忙裏偷閑慶祝一下,於情於理,都是應當的。若非把過年當成弘揚民族文化的光榮任務,給自己的小肩膀上平添負擔,很容易產生過年疲勞症。在後革命時代的今天,國內人過年爭相搞腐敗,華人卻在美國過起一個個革命化春節。這種革命覺悟是什麽時候培養起來的呢?
這就是在美國過年。作為華人,年不過,好像怎麽都說不過去,就這點兒念想兒了。過吧,它真是味如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