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美 國 觀 察 之 一

(2006-08-22 17:24:09) 下一個
美 國 觀 察 之 一 ——錢和消費 作者:何進 在美國,日常消費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支付:現金,支票,信用卡。 在日常消費和經濟活動中,現金隻扮演了很小的角色。通常,人們在小額購物或 者坐公車地鐵時會使用現金。在宏觀經濟學課堂上,教授告訴我們,平均而言,一個美國 人裝在褲兜裏的現金是二十美元。有不少商店拒收大於二十美金麵值的現鈔;自動提款機 可以提取的最高麵值鈔票(不是總值)通常是二十美金。大家不願使用大額現鈔,也不願攜 帶大量現金,一是覺得不安全,二是怕收到假鈔。在這裏,即使是小額現金也被認為是“ 巨款”。例如,在大城市如芝加哥,如果你泊車時把十元現金留在駕駛室能讓人從外麵望 見,回來時很可能發現汽車玻璃被人砸爛,現金被人取走了。 支票是常用的一種支付方式。支票要指定收款人的姓名,要留下記錄,因而比現 金安全。但一些小商業,尤其是旅遊區的餐館,不願意接受支票,因為害怕收到假支票。 有些商戶則拒收外州的支票。一般來講,在付賬單或支付大額費用時,例如交水電費,交 學費,交罰款,捐款,到超市購物,或者到餐廳吃飯,人們會使用支票。 信用卡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預定旅館,買機票,網上購物,到餐館吃飯,到超 市購物,這些場合都會用到信用卡。信用卡的一個重要優勢在於攜帶和使用方便。由於發 達的電子網絡,使得信用卡的全球支付成為可能,信用卡在全美甚至全球都可通行無阻。 通常美國的商戶對於信用卡的接受程度要比支票高。信用卡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於,消費 者實際上是跟信用卡公司借款消費。消費者申請到信用卡,無需往裏麵存一分錢,就可以 消費或取現金,其使用上限即為信用額(Credit line)。消費者隻要多多消費,按時還款 ,保持信用記錄良好,就可提高其信用額,即可以從信用卡公司借更多的錢消費。為了管 理和評估消費者信用,有三個全國性的信用評估機構(National Credit Bureaus: Equifax, Experian, Trans Union),專門保存消費者的消費和信用紀錄。信用卡公司和 銀行在決定是否批準信用卡申請或是否提高信用額度時,除了考察申請者的收入水平,一 個重要的依據就是從信用評估機構獲取的消費者信用報告。他們從信用評估機構獲得信用 卡申請人的信用報告,然後按照自己的評分標準進行打分評級,根據得分決定是否批準。 在美國,信用真正體現出了價值。 信用卡的發明和在現代經濟生活的作用都饒有趣味。現代意義的信用卡的發明始 於1949年一個有趣的事件。當時,一個名叫Frank X. McNamara的商人跟幾個朋友到紐約 一間著名餐館吃飯,付帳時發現自己沒帶錢包,倍感尷尬,隻好打電話讓太太從家裏拿現 金過來付賬。這個事件讓他萌發了一個念頭,要發行一種可以在眾多商戶中通用的信用卡 ,省卻消費者的攜帶現金和支票本的麻煩。第一張信用卡在1950年由McNamara和他朋友創 辦的食客俱樂部(Diners Club)發行。1958年,American Express和Bank Americard (後 改名叫VISA,是當今最大的信用卡公司之一) 進入信用卡市場。[1] 時至今日,信用卡已 經成為推動美國消費的重要動力。美國信用卡公司向消費者推銷信用卡可謂不遺餘力,因 為一旦消費者不能及時還款,信用卡公司就可收取很高的年利息。由於獲得信用卡相當容 易,一個美國人平均持有好幾張信用卡。平均而言,美國人的信用卡債務為$9,312,平均 信用卡年息率(Annual Percentage Rate) 為13.37%。美國消費者的總體信用卡債務為八 千億美元。[2] 以我為例,我這一年多來收到的推銷信用卡信件不下30封。我隻有一張信 用卡,上麵的欠債超過$1,200,由於暫時無力還款,要支付高達21.99%的年利息,每個月 利息超過$20。 對消費者來講,信用卡具有兩麵性。一方麵,拿著一張塑料片大肆購物是件輕鬆 的事情。無疑,這提高了大眾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另一方麵,信用卡的通行甚至濫用 ,容易造成消費者債台高築,不得不支付高額利息,陷入長期的財務泥潭。個人很容易就 可以從金融機構申請到信用卡。比如,我2004年8月剛到美國就從US Bank申請到一張麵向 在校大學生的VISA信用卡。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在美國沒有任何收入,也沒有擔保人,我 的申請獲批主要得益於兩個條件:我是美國一所州立大學的研究生;我的家庭資助了我十 萬人民幣讀書。通過這張信用卡,我跟銀行借了超過$1,200。對於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人 ,獲得信用卡就更容易了。可見,在美國,人們可輕易申請到信用卡,因而大大提高了消 費能力。據我所知,不少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已經欠了幾千美元信用卡債務。信用卡公司 相信大學生找到工作後有能力還債,大學生也樂意提前消費。信用卡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 促進了電子商務。在美國,網上購物是如此簡單的事情,隻需要點擊鼠標,輸入信用卡信 息,就完成了交易,購買的物品會通過郵局或快遞公司送到你家裏。這大大降低了把錢從 消費者口袋中拿出來的難度。在促進消費的同時,信用卡給美國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 。很多消費者背著大量信用卡債務,卻總是沒法養成儲蓄的習慣,最後需要找專家求助。 CNBC電視台在周末黃金時間有個節目,叫做Suze Orman Show,由一位理財專家Suze提供 谘詢,通過來信、電話、和現場電視采訪的方式解答問題,幫助普通美國人清償信用卡債 務,擺脫財務泥潭。由此可見信用卡債務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美國消費者陷入信用卡債務的原因有三。首先,美國盛行超前消費。分期付款是 美國消費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不但耐用消費品全都可以通過分期付款購買,甚至連很小 件的消費品也可以分期付款。通過分期付款購買的商品幾乎無所不包:房子,車子,大學 學費,廚房用的不到一百美元的菜刀。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物,消費者隻需要關心每月的 付款額。例如,價值20,000美元的新車,在36個月內付清,不計利息,一個月的費用是 556美元。實際上,由於競爭激烈,很多汽車銷售廣告都號稱零利息。有一個對比中美消 費心理的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美國老太太在65歲退休時開心地想,我終於把房子的抵押 貸款付清了;一個中國老太太省吃儉用辛苦勞作了一輩子之後開心地想,我終於把買一套 新房子的錢掙到手了。對比起來,美國人的消費方式可以稱之為“享受生活”。他們把手 上的錢—如果手上還有餘錢的話—和未來的錢湊在一起,希望盡早拿錢去換取自己對生活 的期望。中國人的傳統消費方式可以稱之為“享受積累”,不斷地積累金錢,把自己對生 活的期望都轉移到手中積累起來的財富上。現在分期付款的消費方式已成為中國大陸購房 者的首選。不過,要發展出美國那種全麵分期付款的消費模式,必須有一個牢固的信用體 係才行,這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普通消費者不太善於理財,或者說,他們在理財方麵的數學 觸角不強。在來美國前,我就聽說美國人的數學學得比較差。相信很多中國人也都知道, 中國的中學生經常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拿獎,但極少聽說美國學生拿獎。美國的中 小學教育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對於數學要求不高。 因此,中小學生的文科學得比較好,比較善於創造性的思考。諸如設計、組織活動、動手 能力等是美國中小學生的強項。至於數學,既然有計算器了,為什麽還要懂得心算三位數 加減法呢?2004年8月剛到愛荷華城時,我到一間快餐連鎖店買三文治。在付賬時我看到 價錢比菜單上的標價要高,就問收銀員是不是裏麵包含了稅,如果是,包含了多少稅。他 可能沒有遇到過顧客問這種問題,趕緊拿紙和筆一陣手忙腳亂的計算;一下子算不出來, 他不得不找另一位同事幫助,兩人如臨大敵在一張白紙上一陣亂畫,總算把3塊多美元的 三文治需要交多少稅算出來給我看(其實就是標價乘於5%)。看起來,美國消費者對於該買 哪一款新車、要買什麽禮物、以及計劃去哪裏旅遊要比如何計算信用卡利息感興趣得多。 在信用卡帳單上有兩個數字,一是當前的總欠款額,二是最低還款額,隻有總欠款的一個 零頭。不少人幹脆采用最簡單的辦法,每個月隻還最低還款額,於是,剩下的欠款就要支 付很高的利息,這當然就是信用卡公司所希望的。那如果在日常消費中還需要借款呢?簡 單,跟銀行再申請一張信用卡。由於信用卡債務日益成為一個問題,出現了很多專業的理 財顧問,專門為背著一身債的消費者設計還清債務的方案。其實,這還是“借助計算器” 的思維方式,隻不過計算器換成了理財專家。 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國人不擔心欠債。美國家庭有三宗大支出:房子,退休金,孩 子的大學教育。很多人在家庭理財方麵都習慣於長期規劃,眾多的理財顧問也建議人們及 早規劃好房子、退休金、和孩子的大學教育,並購買一定的醫療保險和人身保險等。事實 上,美國的個人財務係統很全麵,包括聯邦政府的社會保障係統、養老金係統、名目繁多 的政府保險和個人保險、以及教育投資計劃等等。這個係統形成了所謂的財務安全網絡( Safety Net),其目的是讓人們感覺到擁有一種財務安全。政府和眾多的私營銀行機構盡 力為個人構建一個強大的財務安全網絡,以便人們可以安心生活、放心消費。這個網絡給 人帶來的心理舒適度不可忽視。在一些國際快樂指數調查中發現,比起其他國家,美國人 的快樂指數比較高,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很多美國人不太擔心錢的問題。當人們覺 得三大財務目標都安排好了,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自由支配手中的餘錢,甚至偶爾舉舉 債也無妨。即使不幸被解雇或者患病,還可以指望政府的失業保險和自己購買的醫療保險 。不妨說,正是因為美國消費者有一個牢固的財務安全網絡,他們才敢於借債消費。中國 自古以來就沒有建立起象今天美國的這種財務安全網絡,所以國人隻好通過個人努力來照 顧自己。由於缺乏社會性的安全網絡,個人感覺不到可依賴感,總覺得存多少錢都不夠。 結果,人人都養成了盡力儲蓄不願消費的習慣。 總體而言,支票和信用卡在美國經濟活動中占據主要地位,現金隻起到輔助作用 。在這裏,發工資是用薪水支票(Paycheck);商業之間的經濟往來一般用支票或直接的銀 行轉賬;個人消費者則主要用信用卡和支票,現金隻是輔助手段。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都 有據可查,這樣政府可以對公司和個人的經濟活動進行相當精確的掌握。這種情況非常有 利於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 不可否認,在美國,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盛行。各種商業廣告和促銷券滿天飛, 這些商業信息通過電視、電話廣告、免費印刷品、郵寄、和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充斥著人們 的生活。無論是在地處中西部農業地區的小城愛荷華,還是太平洋沿岸的國際都市三藩市 (San Francisco),街道旁隨處可見的報紙架裏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免費印刷品,主要是房 地產廣告和購物促銷券。三藩市有一些發行量很大的免費報紙,擺在街道旁任人拿取,裏 麵的廣告篇幅比實用的新聞報道還要多。另外,我信箱裏收到最多的兩類垃圾信,一是商 業廣告,二是信用卡廣告。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高明的廣告策略,還有普遍的信用卡消 費,共同培養出一種消費文化。美國的消費者支出占了總體經濟的三分之二左右,要維持 其經濟動力,就要鼓勵消費者多多消費,這是美國經濟的一大特點。 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流行帶來的一個後果是資源消耗速度很快。經濟的全球化給 美國帶來了產自國外的價廉物美的大量消費品,使得美國消費者可以充分享受其他國家廉 價勞動力的好處。美國人到超市購物,通常都把購物車裝得滿滿的。雖然沒有做嚴格的考 察,但我感覺,美國人的消費速度,即一個家庭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資源和能源比其他國家 要高不少。 說起消費,不得不談談美國特有的購物季節。每年的感恩節到聖誕節這一個月左 右的時期是購物季節。感恩節起源於17世紀初。1620年底,一批新移民抵達新大陸。由於 對新英格蘭地區寒冷的冬天準備不足,加上來不及種植農作物,很多人在第一年冬天凍死 或餓死了。第二年,他們從印第安人那裏學會了種植當地農作物—玉米。1621年底,新移 民邀請印第安人一起慶祝豐收,並感謝上帝的恩惠。此後慶祝感恩節的日期幾經變更,最 後由國會在1941年確定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是全國性的節日。[3] 通常,感恩 節和其後的星期五都放假,這樣人們可以有四天假期進行家庭團聚或購物。感恩節之後的 那天是超級星期五,人們蜂擁進商店大肆購物。許多商店提供定量超低價的商品,例如 200多美元的筆記本電腦,先到先得。不少人在早上四、五點就來到購物中心排隊,爭取 拿到這些優惠商品。為了吸引消費者,星期五那天幾乎所有商店都提供很大的折扣。我在 2005年的超級星期五去了附近一間購物中心,發現一間折扣商店Target的大部分服裝隻賣 平常價格的40%。整個星期五,購物中心人來人往,熱鬧非常。超級星期五的形成,似乎 是商家和消費者一起設計的,用來釋放壓抑了一年之久的購物欲望的消費節日—這是現代 意義的豐收慶典。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很多商店在購物季節做的生意額比一年內的其他 時期加起來都要大。可見購物季節對於零售業的重要性。 購物季節正好是假期季節,也是感恩季節。11月的感恩節和12月的聖誕節都屬於 美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因此,禮品是節日購物的重頭戲。美國人在聖誕節會送禮物給家 庭成員、親戚、朋友、甚至同事。這種送禮不是走後門,主要是親戚朋友之間聯係感情的 一個方法。對於一般人,送給普通朋友或親戚的禮品價值不會超過20美元,如果預算緊張 ,甚至不會超過10美元;送給家庭成員的禮品稍貴。在購物季節,商場為顧客考慮周到, 會開出兩張收據,一張是普通的包含價錢的收據,另一張是隻標明商品名稱而沒有價錢的 收據。人們會把第二張收據和禮品一起送給別人。接收禮物者如果不喜歡這個禮品,可以 憑收據去商場更換。盡管一份禮品的價格不高,但禮品數量一多的話,總費用還是挺高的 。很多家庭在購買禮品前都要做預算,把要送禮的人列個清單,然後根據手頭的預算決定 每份禮品的價格。對不少人而言,作禮品預算就意味著把年底的餘錢花掉,第二年重新開 始。購物季節的另一個暢銷物品是賀卡。很多商店設有賀卡專區,分門別類地擺上各種賀 卡,例如聖誕卡、新年卡、給爸爸媽媽的、給兒女的、給叔叔嬸嬸的、給外甥和外甥女的 、表示感謝的、表示道歉的,真是琳琅滿目。美國人喜歡用賀卡來表達對別人的關心,很 多人在年底要寄出幾十張賀卡。在找工作麵試之後,人們會寄一張感謝卡感謝公司給了自 己麵試的機會。到別人家裏寄宿之後,人們會寄感謝卡謝謝主人的熱情款待。在某人家裏 舉行一個聚會之後,也可以給主人一張感謝卡。“感謝”是美國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人 們總是把“謝謝”掛在口邊,也把“謝謝”寫在賀卡上。人與人的良好關係通過無數的“ 謝謝”而維係起來。這種常常感謝別人的做法,實際上是美國基督教文化中感恩心態在現 實生活的體現。我在中國大陸的時候,除了剛上大學時寄過幾張生日賀卡,就再也沒有買 過賀卡。來到美國以後,我也跟著學會了把謝謝掛在嘴邊,並養成了寄賀卡的習慣。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就是美國文化的全部。消費文化的創造 者和推動者並不是消費者本身,而是商業機構,銀行業,廣告業等。它隻是美國文化中世 俗的一麵,是世俗主義日益強大的後果。但大部分美國人都信仰基督教,他們對物質主義 的盛行持否定態度。美國是個多元化社會,宗教信仰、個人靈性追求、對公眾事務的參與 熱情、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都有各自的地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