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已經變成了一塊唐僧肉
(2006-08-22 17:24:09)
下一個
李安已經變成了一塊唐僧肉
--------------------------------------------------------------------------------
【來源:北京青年報】
繼五年前的《臥虎藏龍》之後,李安又一次站到了萬人矚目的奧斯卡領獎台上。隻身闖蕩好萊塢的華人導演不少,為什麽唯獨李安能夠最終在麵對小金人時“得意的笑”呢?
我總覺得李安很像中國一個舊式的文人林語堂,後者長期在美國教書,用英文寫作,但寫的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故事,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紅牡丹》。他們都是屬於學貫中西的“大拿”,林語堂對自己曾經有過一段很精妙的評價,“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我覺得這句話對李安同樣適用。
表麵上看李安的電影題材多樣,涉獵極廣:生活片(《冰風暴》)、武俠片(《臥虎藏龍》)、戰爭片(《與魔鬼共騎》)、科幻片(《綠巨人》),無所不包,父子關係(《推手》)、男女糾葛(《理智與情感》)、同性之愛(《斷背山》),麵麵俱到。實際上,他的影片萬變不離其宗,其中的精神內核千載不變:家庭和倫理,似乎是李安電影永遠的主題。他的大部分電影,全都圍繞家庭展開:如《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這“家庭三部曲”,講透了傳統家庭的紛紛擾擾,道盡了中西倫理的文化衝突。新片《斷背山》雖說是同性戀唱主角,實際上是用新瓶裝的舊酒,老樹又開出新芽。這就使得李安的電影看上去像一幅中國書法意蘊深長,墨香撲鼻。
其實,隻要你把李安所執導過的影片的片名串在一起,就會對他這種獨一無二的人倫風格洞若觀火:
首先他電影裏的主人公,無論是郎雄扮演的大廚朱老先生、章子怡扮演的女俠玉蛟龍,抑或《理智與情感》裏的翩翩紳士、《斷背山》上的西
部牛仔,無一不是“飲食男女”,為愛瘋狂(最搞笑的是那個人老“朱”黃、早就躋身為“爺爺”輩兒的朱老先生居然與自己女兒的同學“張艾嘉”暗渡陳倉,最後竟造就了一段美滿的“黃昏戀”),但都受到世俗觀念的束縛,隻好“臥虎藏龍”(李慕白把對俞秀蓮的愛深深埋在心中、恩尼斯離開了自己的同性愛人,選擇婚姻作為逃避),但是一顆驛動的心卻難以平複,他們始終掙紮在“理智與情感”的邊緣,不能自拔。
其次,為了衝破枷鎖,追尋真愛,他們往往采用“推手”的方式徐徐展開(《喜宴》中的兒子隻好用假結婚的方式哄得父母開心,更好地掩飾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最後,壓抑的情感噴瀉而出,如同刮起了一場“冰風暴”(玉蛟龍在懸崖邊縱身一跳、《理智與情感》中伊麗莎白在自己暗戀多年的翩翩紳士的求婚下喜不自勝、號啕大哭都是這種情感“冰風暴”的具體表現),結局大都令人悵惘,就像麵對著一座“斷背山”。
仔細回想一下李安的幾部代表作,基本上是這種“與魔鬼共騎”式的情節設置。“魔鬼”是什麽?套用李安當年闡述《臥虎藏龍》精神內涵的一句名言:“每個人心中都有把青冥劍”,“魔鬼”就是“青冥劍”,就是“斷背山”,就是“欲望”,就是人心中暗潮洶湧、揮之不去的“情欲之花”!
看李安的電影不慍不火,總是充滿著理性的思考。再觀他的麵容溫文爾雅,始終有種安詳的力量。真是,人若其名:李安、李安,“理性安詳”,不知道為什麽,麵對李安,我腦海中總是想起那個去西天取經的唐僧。
唐僧,儒雅內向,性情溫和,極像李安;作為中土人士,唐僧卻熱衷於西天取經、中西合璧,且漢話梵文都說得倍“溜兒”,這點和李安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唐僧還愛探討家長裏短,生活瑣事,經常在孫悟空豬八戒麵前嘮嘮叨叨,婆婆媽媽,還偶爾冷幽默一把,李安同樣秉承衣缽,酷愛家庭題材,一拍就是三部曲,幽默風趣同樣不輸於唐僧;當然還有一點也很相似,“唐僧肉”是最值錢的,西天路上的妖怪人人想據為己有,因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李安如今手捧奧斯卡,也搖身一變成了華語影壇一塊“唐僧肉”,恐怕港台、內地很多大公司、大老板都已經盯上了他,欲分之而後快!無論誰把他攥到手裏,就等於擁有了一棵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