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別墅汽車存款:華西村憑啥悶聲大發財?
(2006-08-22 11:39:40)
下一個
家家有別墅汽車存款:華西村憑啥悶聲大發財?
新聞來源: 法製早報
天黑的時候,金塔上的燈亮了。
25歲的揚河飛躺在塔下的花壇邊上,仰望著夜空的一彎新月,凝神靜思。這位今年剛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放棄了在北京售樓的一份高薪,拒絕了蘇南不少希望他留下來的鄉鎮,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繞了一個圈子,來到這個村莊。決定不再走了。
讓他留戀的是他的新工作麽?不,他在鍍板廠的工作每天12小時,試用期工資僅1000元。工作很辛苦,工資也不高。
“中一國一華一西一村”,就像麵對著自己的情人,揚河飛用耳語一般的聲音,輕輕地吐出了這5個字。
天下第一村
8月初,當《法製早報》記者來到這片土地上,所到之處,目之所及,發現在這個神話一般的人間福地,被迷倒的絕不僅僅是一個京城來的大學生。
“B29號”,這是村民孫海燕的新家,一座兩層的歐式別墅,麵積達500多平米,室內全套的豪華家什和精美裝飾。孫海燕的母親說,這是村裏分給他的住宅,按當地的“村價”約為230餘萬元。“我家還有一棟前年搬入的別墅,麵積也有400 多平米。”孫母非常平靜地告訴記者。
黃永高——一個殘疾村民,拄著雙拐領記者參觀了他剛裝修一新的別墅。
“前兩年,村裏給我分了一套三層樓房。去年我退休時,村裏考慮到我兒子也上中學了,又給我調了這套450多平米的別墅……”黃永高邊說邊帶記者樓上樓下地參觀:地麵是鋥亮的大理石和進口木地板,鋁合金鋼窗閃閃發亮,全套紅木家具和應有盡有的電器家什……而黃永高,不過是華西村一戶收入屬於中低水平的家庭。
在華西村,像孫家、黃家這樣擁有兩幢新式別墅的並不在少數。而這些家庭,都是地道的農民。
“在村裏,你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呢?”參觀完他們的豪宅,記者忍不住問孫海燕。“拿去年說吧,除了日常工資,去年村上一共給了我150多萬元呢!”孫海燕坦誠相告。
“在華西村,不僅僅家家有別墅、汽車、存款,早在10年前就有了‘八有八不’呢!”孫海燕還補充了一句。
這“八有”是什麽呢?小有教——孩子從幼托到中學全部免費;老有靠——男55歲、女 50歲後人人都有六七百元以上的退休保養金;房有包——所有村民的住房全部由集體負責分配;病有報——看大病小病全部報銷;物有商——村民購物可以不出村;玩有場——你想得出的遊樂全有;食有供——村委會為每位村民提供一年3000多元的補貼;行有車——村子為每個家庭配一至兩輛小轎車。“八不”則是:吃糧不用挑——村裏將各家所需食糧送到各戶;吃水不用吊——自來通至每一家;煮飯不用草——跟城裏一樣用煤氣管道;便桶不用倒——用上抽水便具;洗澡不用燒——農戶有熱水管道;通訊不用跑— —全國第一個電話村;冷熱不用愁——夏有空調、冬有暖氣;雨天不用淋——全村住宅之間有萬米長廊將戶與戶聯為一體……
“如果允許,我寧願上這兒當一個村民”——漫步在華西村這“天下第一村”,這話,新加坡的客人說過,美國的國會議員說過,德國的政府部長說過。
新版《創業史》
徜徉在華西這片土地上,追朔它的創業之路,細究從“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廠”、“90年代造城”走過的華西,無疑是一部令人震憾的新版《創業史》。
1961年,華西村正式組建,當時稱大隊,下轄10個生產隊,人口667個,可耕地麵積841畝,人均欠債1 500元……“高的像鬥笠帽,低的像浴鍋塘。半月無雨苗枯黃,一場大雨白茫茫。”這是華西村當時的麵貌。
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熱潮中,為“十五年將華西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因為苦幹,華西村被譽為“做煞大隊”。當時一首民謠曾在華西村四鄰流傳了很久:“做煞大隊無搭頭,幹起活來累死人。有女不嫁華西去,寧願扔在河浜裏。”
那會兒華西人的苦幹,嚇退了不少本來已經準備嫁給華西村的外村姑娘。一時間,退婚女把華西村攪得人心惶惶。
在‘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年代,華西村為了改善和增強集體經濟,偷偷摸摸搞了個‘小五金’ 廠,後來每年為村裏創利幾十萬元。
到上世紀60年代末,華西村依靠一個“小五金”廠和一台小磨坊,便積累了100多萬元固定資產和100多萬現金存款。華西村村民們也全部搬進了大隊統一蓋建的新瓦房,並且家家有存款。這時外村姑娘嫁華西村甚至小夥子“倒插門” 來華西的風潮一直延續至今。
“70年代造田”完成的是村民們實現溫飽的革命,而“80年代造廠”則是村級集體經濟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1985年8月19日,南京雨花台。細雨蒙蒙中,一百多位神情肅穆、列隊整齊的農民,緊握拳頭,麵對革命先烈紀念碑莊嚴宣誓:“蒼天在上,大地作證,我們華西人要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決心苦戰3年,實現“億元村”……
三年,一千多天後,華西村的田野裏矗立起一座座既綠化、又環保的大型工廠,並且成為氣勢雄偉的蘇南農村土地上的第一個工業園區。
“億元村”的目標實現,華西再度成為全國農村矚目的旗幟!
上世紀90年代末期,華西村的發展如日中天,一個更大的宏偉設想在華西村的年輕一代管理者中間開始醞釀——“ 集中優勢企業,爭取上市。通過上市,促進華西村目前的企業現狀和未來的發展……”
1999年8月10日,當掌聲和鍾聲響徹深圳交易所的那一刻,世界金融市場上迎來了一個令10億中國農民感到自豪的新客人,它就是代碼為“000936”的華西村股票上市成功:3500萬股的掛牌價8.3元,當日收盤時漲至2 1元。
悶聲大發財
誰敢誇口“天下第一”?華西村敢。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華西村就一直走在中國農村發展的前列。近半個世紀裏,多少與之同步並齊名的“紅旗” 或“典型”,或倒下或消失,有的像吹氣泡泡,如曇花一現,惟獨華西村,一直長盛不衰。
“如果問華西這麵旗幟為什麽幾十年不倒的話,我的體會是:因為我們始終做到了‘三不倒’,即‘難不倒’、‘嚇不倒’和‘誇不倒’。”吳仁寶如此認為。
華西村領導人的超前眼光,對華西村經濟迅猛發展的作用,從以下一個故事中即可見一斑。
“喂,總機嗎?請通知村黨委委員和正副村長,還有各廠廠長,淩晨3點讓他們上南院賓館403會議室參加緊急會議……”牆上的鬧鍾時針已指向午夜兩點多了,吳仁寶正一手拿著《深圳特區報》和《人民日報》,一手操起電話哇哇直喊。
“急事急事,天大的急事!”吳仁寶連掃一眼會場的工夫都沒顧上,便直奔主題:“總設計師小平同誌出來說話了,我看中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馬上就要到來。我們華西村如果不抓住這一次機遇,就會痛失一百次的騰飛機會!為此,當前我們華西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是4個字:借——錢——吃——足!”一向說話綿軟吳語的吳仁寶此刻運足底氣,高聲喊出這4個驚天動地的字。
“老吳,你這麽早找我有啥事啊?”第二天一早,江陰市市長一走出辦公室,就十分意外地看到了默默等候在一旁的吳仁寶。
“我來向市長你借錢的。2000萬,我要2000萬元!”吳仁寶向市長張開虎口。
市長先是一愣,繼而會心一笑。說:“好,你不說我也不問了!你吳仁寶和華西村借錢,我一萬個放心!2000萬就2000萬!”
吳仁寶一聽這話,張大嘴樂壞了。
華西村用借得的貸款和村上的自有資金及村民集資的幾千萬元,一下“吃”進後來翻了數倍價格的萬餘噸鋼坯和千噸鋁錠及數百噸電解銅,又將這些原材料投入到隨後上馬的村辦新企業生產中,而等別人還在細學慢嚼小平南巡講話精神的時候,華西村早已駛上經濟大發展的快車道——10億村、20億村……50億村、60億村……華西村直奔天下第一!
“悶聲發大財。”一位中央領導曾這樣形容華西村的致富之道。
一分五統理論
“不土不洋,亦城亦鄉,把華西建成富足的社會主義農民樂園。”這是華西在完成對華西村“造田”、“造廠”和“ 造城”之後,開始引領農民們走向全麵中康後向大康邁進的又一次攀登。
“規劃和質量上的一百年不落後,實際上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過去農民日子一好過,就是翻蓋房屋,再多的財富積累也因一次次的建房而所剩無幾。華西村在發展初期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現在再規劃和蓋房時,則盡可能地超前,這樣既達到了一百年‘不土’的目的,又因優美的硬件建設,為吸引投資和聚集人才起了很好作用。”吳仁寶指著那些讓美國、歐洲人都羨慕的造價幾百萬元的農民別墅,如此為記者解讀其中的奧秘。
華西村已經基本全麵“中康”,但明天的華西村的“大康”究竟是個什麽樣呢?吳仁寶沒有回答記者的提問,卻來到一排在綠蔭花叢和小橋流水間巍然矗立的新建築麵前,興致勃勃地介紹:“這18棟年底前竣工的‘總統別墅’,是以後讓村裏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輪流享用的。建‘總統’別墅,一則是為了迎接更多的外國貴賓,二呢也想讓華西村民們享受享受—— 我們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質文明。”
2001年前的華西村隻有0.9平方公裏麵積,如今版圖已經達到30多平方公裏。人口也由過去的1600來人,發展到現在的30000多人。這是2001年在吳仁寶提出“一分五統”的大華西概念之後,華西發生的新變化。
“一分五統”,曾被中央領導和學界稱為“吳仁寶新模式”。
“一分,就是村與企業分開,我們與華西合並後的原村委會還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即聯合起來的五個村統一由華西集團實行經濟上的統一管理、幹部使用上的統一、人員使用統一、村民的福利也統一、五個村的村建也統一規劃是不是?”鄰村幹部問吳仁寶。
吳仁寶笑:“是這意思。你領會得蠻快。”
華西在“一分五統”的引領下,短短幾年時間裏,一下“擴容”到了今天方圓30多平方公裏的麵積,下轄16個村級單位,人口也增至30000多人……當前來參觀旅遊的人們今天所看到的那些有條有序的工業區、生活區、休閑娛樂區、生態農業區、旅遊風景區等規模氣勢都十分壯觀與美麗的現代化景象時,仿佛有種置身於一個別樣的都市之中的感覺。而在“ 一分五統“之前的華西村,這是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