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中國之最 物價高 一隻雞120元

(2006-08-22 11:39:40) 下一個
中國之最 物價高 一隻雞120元 (來源:新京報) 本報記者 徐春柳 西藏報道 墨脫是一個“孤島”。它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最偏遠處,深陷在喜馬拉雅山脈腹地 ,藏人稱之為“隱秘的蓮花”。 它是中國最後一個沒有正式公路的縣城。 因為沒有公路,物質和文明的流通變得異常阻塞。當地所有物品,從牙膏毛巾到鋼筋水 泥,都是靠人力運進山。 其實,墨脫想要修建公路的願望很早就有。從1975年開始,國家屢次想在墨脫修建一條 省級公路,最終都因為各種原因而中途夭折。 今年6月20日,交通部專家組又一次來到墨脫。他們應當地援藏幹部許曉珠之邀,來考察 墨脫修路的可行性。 2004年許曉珠進入墨脫之後,他就一直在籌劃著建成一條通向外部世界的公路。他知道 ,對這個僅有近萬人口的小縣來說,公路帶來的改變會有多大。 關於修路的想法,許曉珠一直從自治區交通廳匯報到交通部。最後,墨脫公路終於被列 入十一五規劃。許曉珠說,他和同事們希望能在自己手裏結束墨脫沒有公路的曆史。 一隻雞120元 墨脫縣由於物資貧乏,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它實行的還是計劃經濟。 由於很多東西都要從山外運來,墨脫幾乎成了中國物價最高的地方。 2004年6月,許曉珠作為內地第四批援藏人員來到西藏,出任墨脫縣副縣長。這位從廣東 來的官員被縣城招待所裏的物價嚇了一跳:雞要120元一隻。飯店裏的鯽魚、鯉魚,每條 是三四百元。各種可樂、礦泉水不論瓶子容量大小,一律10元。 “主要是運費貴。”他發現物價和當地不通公路的現實直接相關。當地人說,在路最難 走時,一斤貨物的運費就要20元。 以種糧為主業的當地藏民無力購買這些物品。種糧所得,隻夠自己吃用和釀酒。他們住 在老舊的木板房裏,而且大都沒有鞋穿,赤著腳在泥土上走。2005年,墨脫縣的人均年 收入是1075元,隻夠買三四條魚。 官員和醫生是這個縣城的主要消費群體。 全縣有近500人是黨政官員。縣黨委政府的領導主要是援藏幹部。但即使是他們,也很少 在外吃飯。 “很少購物,也很少到外麵吃飯。”法院副院長王成鋼說,他家從來都是買點菜自做, 剛上市的菜也很少買。 墨脫縣人民醫院李醫生的月收入也有2000多元,但他說,日子過得遠不如內地,“一方 麵是想買的東西買不到,一方麵日常的用品巨貴。” 事實上,墨脫縣由於物資貧乏,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實行的還是計劃經濟。從過年的 煙酒,到穿的膠鞋,除了供應的,另外再買都得有商業局局長的批條。 隨著2000年後外界商人的進出,市場經濟的發展,縣裏物資不是那麽緊張了,縣商業局 到了2004年才完成了這個曆史使命,拆並了。但一直到現在,還是每人每月供應36斤糧 食,2斤香油。 墨脫醫院的治病救人也是按計劃來運作,為保證每個病人都能用到藥,醫院不得不對病 人限量用藥,病人用三瓶以上吊針就需要院長特批。 當地老百姓就更沒有商品經濟的意識,家裏養的羊、雞和雞蛋都不賣,種的玉米等糧食 ,吃不完爛了就爛了,也不願意賣出去。 “現在縣城附近的老百姓開始有這個意識了,羊什麽的都開始賣了,能賣到17到20塊一 斤。但離縣城遠的,旁辛鄉、戈當鄉等地方,還是以前的傳統。”墨脫縣委宣傳部長瓊 瓊說。 人力背夫 鋼筋得先在縣外用機器軋成卷,讓背夫背進墨脫,用騾馬把鋼筋拉還原,再用錘子敲直 。 由於沒有公路進行運輸,生活在墨脫的門巴人、洛巴人以及一些外鄉人(多是川人), 就以幫政府、商店運輸物品為職業。當地人稱他們為背夫。 入墨脫有兩條線路,一條是走波密縣紮木鎮翻嘎龍拉山,走80K(當地一個地名,意為波 密縣到墨脫縣第80公裏處)。一條是翻多雄拉雪山,經派鄉、背崩。一般都要經過四天 的步行,才能到達墨脫縣城。 其中身強力壯的背夫可以背上200多斤的物資翻山越嶺。他們的背背上的筐是用當地特產 的藤竹編成的。這是一種實心的竹子,異常結實。 他們腿上的皮膚黑黝黝的看上去沒什麽出奇,但膚質極厚,連螞蟥都無法吸血,他們也 不用綁腿,穿著薄薄的膠鞋就在尖石上行走。 背夫在背負重物時,先把背筐、貨物碼齊平放在斜坡,人躺在貨物上。先背起背筐,再 用一根軍綠帆布的帶子把貨物縛住,另一端套在頭上向前用力頂著,由別人扶著站立起 來。這樣再大件的東西,也能背上。縣城的冰櫃就是這樣運進來的。 墨脫縣在2002年後開始建水泥路與樓房,鋼筋水泥都得靠人背入。水泥還好背,但鋼筋 就得先在縣外用機器軋成卷,讓背夫背進墨脫,用騾馬把鋼筋拉還原,再用錘子敲直。 由於大雪封山與泥石流,幾乎每個背夫都經曆過生命危險,今年的封山時節,一次就有 11名背夫命喪多雄拉雪山。 “我最危險的一次是一個正午。”四川南充的背夫陳開平在去年融雪時節過多雄拉雪山 時,突然聽到頂上有聲響,抬頭看時,一片巨大的雪堆從山上疾速滑了下來,情急之下 ,他用拐杖死撐在地上,身體下蹲,生生定住,雪流在通過他時,他像刀一樣把雪分成 兩片。“等雪衝過了之後,我一下子癱在地上。” 不是公路的“公路” “這條路幾乎是一天一斷。”從山上經常會衝下來幾塊比車輪還大的石頭,人得下車推 開。 其實,現在的墨脫有一條簡易公路。公路是通向山外的波密縣,在當地被稱之為波墨公 路。許曉珠說,這隻是一條不是公路的“公路”。 波墨公路是上世紀90年代修建的,1994年宣布過通車。當時發動老百姓開山挖林,然後 簡單地將路基拓寬。所以絕大多數路段都是在山體上開鑿的。路麵是原始的碎石,多數 都是鈍頭在下,尖頭在上,參差不平,車開在上麵就成了“搖籃”。許曉珠和那些交通 部的專家們就是這樣一路“搖”進墨脫的。 “這條路幾乎是一天一斷。”由於這裏是泥石流的多發地段,從山上經常會衝下來幾塊 比車輪還大的石頭人得下車推開。要是出現了再大的,那就隻能等著保通人員拿炸藥來 炸開了。 這條路上也有架橋來繞過泥石流段的。但這橋也就是三四根圓木搭成的“雙木橋”,剛 好是一個車的寬度。汽車在橋上,猶如走鋼絲。 一些地方,瀑布從山上衝到路上,就像一個天然的洗車房。雖然車洗幹淨了,但開過去 時被水花擋了視線這在懸崖上是十分危險的。 “大部分時間,隻有四輪驅動的車輛才能開進去。但開完了就得大修。”縣政府的司機 才旺說。 今年為了能讓交通部的專家進墨脫,4月開始發動了300多人,連夜勞作,使得整條道路 變得暢通,並成立了保通隊以保證不堵塞。 6月20日,交通部13輛吉普車開進了墨脫。這也是在墨脫縣出現的第一支車隊。 10月會審公路 這次是要把這條路升級成省級公路,工程技術方麵主要由西藏交通部門負責,資金由交 通部出。 這支車隊出現在墨脫後,全縣的老百姓都出來歡迎專家組。這讓交通部師副總工程師王 玉非常感動。 “我去年雪沒化時就建議,用大鏟車把雪鏟了,讓專家組進來。”許曉珠等這天已經急 不可待了。 但自冶區的領導考慮到路途的危險與專家們的年紀,沒有同意。“後來我看積雪有七八 米厚,的確不太好過。”許曉珠有點不好意思。 “墨脫是完全可以修路的,以前不修路的原因有三點。”林芝地區交通局陳副局長說, 最主要還是經費問題,二是地質情況複雜,三是墨脫縣人口隻有近萬人,重要性不夠。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發展,修路是必然的。”陳副局長透露,墨脫公路一定 要修,而且要按省級公路來修。 中國公路交通第一、第二設計院已開始對波密至墨脫的便道實際勘查,為在墨脫建設公 路提供決策性依據。 7月9日,在從波密去墨脫的路上,廣東核力工程勘探院的工人已開始用機械取岩樣。 “如果地質條件允許,就可以開隧道通過。”路邊工作的董軍工程師說,開隧道一下子 能把路程縮到幾十公裏,而且不受季節的影響。 廣東核力工程勘探院的黃工介紹,當地以花崗岩與變質岩為主,泥石流情況不如川藏線 嚴重,可以用護坡來解決。 “總的來說,這條路是可以修的。”到墨脫考察過的王玉說,墨脫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比 較複雜,所以修路要非常慎重,她將把自己的報告送到西藏自治區政府,交通部也會送 達。 一位交通部的相關官員介紹,目前這條路交通部還沒有立項,仍處於前期準備階段。 墨脫縣交通局局長張秋生說,10月1日,交通部將對墨脫修路的方案進行會審。墨脫公路 將正式進入議程。 交通部公路司公路管理處吳春耕處長介紹,這次是要把這條路升級成省級公路,工程技 術方麵主要由西藏交通部門負責,資金由交通部出。 產業的紛紛響應 “目前最先要在來墨脫的路上做路牌,指導旅遊者如何進墨脫。” 對於公路的開通,市場的反應是最快的。 一名廣州白雲山製藥的方廣宏副總經理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注意到墨脫附近地區的中草 藥資源,並在通了公路的波密等地已有藥材基地。 墨脫縣裏惟一的私人賓館仙客來魚莊,老板唐天平是重慶人。1991年他進入墨脫,投資 200多萬,挖了兩個大魚塘。“魚苗從成都運來,上萬條死剩了幾百條,運費一共花了好 幾萬。”現在魚塘裏又有了上萬尾小魚。 唐天平在墨脫還有一家林場,已經與內地的家具廠談合作事宜。“墨脫有檀香木,楠木 ,它們做成的家具,在市場上能賣到上百萬。”唐天平還打算介入果園工程,利用墨脫 的氣候,種植各種熱帶水果。 “墨脫最有希望的還是旅遊業,這裏冬天氣候好,又不缺氧,以後通了路,整個西藏的 人都會到這兒來休假,這兒比成都近多了。”林芝地區旅遊局局長拉姆介紹,旅遊局已 經收集整理了全縣旅遊資源。“目前最先要在來墨脫的路上做路牌,指導旅遊者如何進 墨脫。”拉姆說。 不光是旅遊業,墨脫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全縣用電都是靠水力,但受困於資金瓶頸, 利用非常有限。墨脫一位主管水利的官員說:“到了冬天沒這麽多雨水時,用電都很困 難。” 他介紹,目前水電隻能提供縣城使用,離縣城幾百米的墨脫村都用不了。為了解決這樣 的情況,縣裏打算在縣城附近的亞東村再建兩個55千瓦的水電站,“選址,調研都已經 完成了,但由於沒有資金,這個計劃隻能是在紙上。” 以後道路通縣裏,資金也就會隨之而來了。墨脫的幹部們最希望的還是國家能夠開發位 於世界最大峽穀的雅魯藏布江的水資源。“等到實現藏電外送的時候,墨脫才真正實現 了他的價值。” 墨脫的擔心 法院從1975年建院以來,隻受理了兩次盜竊案。有人擔心,公路修通後,治安會變壞。 對於即將出現的公路,墨脫縣已經開始組織當地數百人學車,“同時,為了解決當地百 姓的生計,縣裏還為當地人培訓種植技術。為了保護林業資源,以後刀耕火種也會取消 。”常務副縣長許曉珠說。 背崩鄉的背夫索朗也學了駕駛,當然,他有證沒車,更加上也沒路讓他去施展,所以他 覺得公路開通更好,畢竟背東西不是個輕鬆的活計,他走一天下來,腳板也會疼。24歲 的他喜歡葡萄牙隊,聊起小小羅等大牌球星,頭頭是道。 墨脫當地人民收入很低,但篤信藏族佛教的門巴、珞巴人卻民風純樸,與世無爭。 “這兒犯罪率非常低,刑事案少,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糾紛案也不多。”縣人民法院 的副院長王成鋼笑稱,與全國各地法院的忙碌情況相比,他們可能是最閑的。 “我們法院從1975年建院以來,隻受理了兩次盜竊案,一起是很早前的外地人偷竊,一 起是到2001年,本地人偷竊。”院長記得清清楚楚,“偷了鄰居的雞。” 墨脫村村民才旺曾外出打工,去過拉薩,他對通公路後最擔心的就是外人進來的多了, 墨脫也會像外地一樣,有更多的偷盜搶劫,入室殺人。“不過我的家也沒有什麽好搶的 。”才旺又自我解嘲說。 “在所有問題中,經濟發展還是第一位的。”許曉珠說,“進墨脫的路,從前是四天, 現在是一天,將來是一個小時,墨脫離世界將越來越近。” 對話 墨脫通路不是天方夜譚 對話 人物許曉珠,援藏幹部,原為廣東省佛山市經貿局副局長,現任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副書 記、常務副縣長。 對話 動機許曉珠與他的同事們想通過努力,在中國最後一個沒有通公路的縣改變曆史。7月1 1日,本報記者在墨脫縣城對許曉珠進行了采訪。 新京報:西藏有句話說,墨路的路比上天還難。聽說你是2004年進藏,現在已經七進七 出墨脫,走遍了全縣,你自己有怎樣的體會? 許曉珠:現在已經是十進了,七次半用腳。兩年來,全縣58個行政村,我走了42個,有 3000多公裏的路了。墨脫出行全部是靠走的,從幾百米到幾百公裏。這裏的幹部職工人 人平等,大家都一樣,全是走。墨脫有四怕,一是融雪季節的雪崩,二是雨季的泥石流 ,三是毒蛇野獸,四是天熱中暑。 新京報:交通不便會給墨脫帶來哪些棘手的問題? 許曉珠:首先是教育,當地是門巴與洛巴兩個極少數民族聚居地,教育極不發達,不少 人上到小學三四年級就輟學了。因為墨脫的交通不遍,連其他貧困地區常見的誌願者老 師也沒有。 還有就是生命。這兒的醫療衛生也很讓人揪心。墨脫是小病就是大病,一病就會死人。 我在縣裏主持工作的時候,看到那發熱十多天的病人往外送是死,在當地用過期藥治也 是死。這種情況不足為奇,這樣死了的人就有三個。 新京報:聽說縣裏一開始在修公路這事上,也有不同意見? 許曉珠:當地幹部的心也已經涼了,墨脫公路1975年開始勘探設計,1979年開工,1984 年停工。1989年又重新施工,1994年對外宣布通車,後來又不通了。2003年交通部又委 派中國交通第二設計院設計,方案預算投資30多個億,因為投資太大,被否定了。經過 這三次失敗,墨脫不少幹部都已死心了。 當時有同來的援藏兄弟善意提醒,交通部幾十年都沒有做成的事,你想在短短幾年間就 做成,那真是天方夜譚。 我通過三個月的調研再次提出修路,這是有難度,但是還是有進展的。我不認為我做的 事是天方夜譚。 新京報:墨脫的村民都讚成修公路嗎? 許曉珠:一些文化層次比較低的人也會反對,說墨脫人祖祖輩輩就靠背東西來換點現金 收入,如果通了路,就沒有現金收入了。我認為從國家戰略與民族平等的角度來看,以 及就當地經濟的發展而言,一定要修路。 新京報:對當地老百姓有什麽樣的培訓計劃? 許曉珠:農牧民可以轉成搞運輸的。老百姓現在100多人都要學車,我們援藏資金出一點 ,老百姓出一點,從背夫轉到方向盤上。通路後老百姓參與道路養護,也可以掙到錢。 老百姓還可以學著搞種植,我個人認為,通車後,把雅江的水力和墨脫86%以上的森林覆 蓋率利用起來,將來墨脫會是一個非常富足的地方。 本報記者 徐春柳 故事 軍嫂探營隻能空中對話 隨著道路逐漸好轉,三代軍嫂看望親人采用了不同的方式 從墨脫出發,沿雅魯藏布江向下遊走一天的山路,就可以到達背崩鄉,這裏駐著我邊防 部隊“墨脫戍邊模範營”。 這裏離印控區很近,再向南走一天,就可以遠遠看到印軍的營地,去年戰士們沿實控線 巡邏時,還遇到了印度兵,雙方友好地用英語交流了幾句。 在不通公路的墨脫,戰士們普遍都要經受與家屬長期分離的煎熬。 7月11日,教導員王國慶的妻子張天梅和另兩名軍嫂,剛坐車從波密顛到墨脫。她們是少 數幾個能順利進入墨脫的軍嫂。 王國慶1996年結婚,已經有了一個7歲的孩子,但和家人總共才見了5次麵。妻子一共來 探過兩次親,其中一次是在林芝見的麵。隻有這一次,妻子才借著墨脫第一次通簡易路 的機會,到丈夫的營地裏看看。 “她們能坐車進墨脫,那情況是很少見的。”營部軍醫全醫生說,除了這次來的軍嫂恰 好遇上簡易公路暢通,以前探親的都要從波密連續幾天步行到軍營。全醫生的妻子桂女 士就是這麽走進軍營的。 全醫生是去年10月走進營部的,軍營裏出現了熱帶病,從軍分區把全醫生調了進來。從 未與丈夫分離過的桂女士決定進墨脫看望丈夫。 桂女士與另一名軍嫂在8名戰士的護送下,整整走了四天,才從波密走到墨脫的營部。 “我這輩子都沒走過這麽多路。”桂女士說,她還在路上見到了不少碧油油的毒蛇。走 到最後,這位出生在河南農村的女子也忍不住快哭了,到了營部後,她腳腫得十多天都 不能穿鞋。 在完全不能通路的上世紀90年代,還發生過更苦澀的故事。當時有一位呂姓營長的妻子 想來探親,八次都沒能進來。後來趁一次軍分區派黑鷹直升機去營部的機會,搭上直升 機。但沒想到營部上空霧氣太大,飛機無法降落。 這邊地上呂營長急得跳腳,那邊飛機上軍嫂苦得落淚,卻隻能通過飛機電台與丈夫對話 ,最後黑鷹直升機為安全隻能返航,軍嫂在飛機上向下麵的雲揮手,灑淚作別。 王國慶說,“等墨脫通了公路,一切就都會不一樣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