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斯達康:一家好公司為何會失敗
(2006-08-22 11:39:39)
下一個
UT斯達康:一家好公司為何會失敗
《商務周刊》雜誌
財力雄厚且為人仗義的出資人;被譽為“夢之隊”的管理團隊;2000年便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股市;坐鎮中國這個廉價勞動力基地,輕而易舉把產品賣往全球規模最大、利潤率最高的市場——UT斯達康有著太多令競爭對手羨慕的資質。更讓人稱道的是,這家公司的領導者抓住了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依靠小靈通業務,5年時間達到了國內電信設備企業收入排名第三的規模。最鼎盛時期,小靈通為公司帶來了25.93億美元之巨的年收入。
在2002年小靈通業務還處於飛速上升的階段,UT領導者就已經意識到依靠單一業務的隱憂,並且隨後展開一係列多元化嚐試。而領導者的人格魅力、自由而人性化的管理風格,更是一度使UT榮膺“亞洲最佳雇主”和“中國最受尊敬的企業”等稱號。但如今,成立11年、經曆近8年高速增長的UT卻不得不麵對生死攸關的困難時期:高層相繼離職、大幅裁員;財務報表今非昔比、險被資本市場摘牌。多數人同意,UT現在麵臨的首先是生存的問題,而不是成長的問題。更有分析師放言:“UT在三年之內不會翻身!”
一家抓住機遇成長起來的企業為何之後屢屢喪失機遇?處於“大而強”和“小而專”兩種競爭對手之間的企業為何沒能擠出“夾縫”尋找到自身的發展空間?以“Open”(開放)文化致力打造一家好公司的UT領導者,又該如何防治由此導致的內生“虛火”?
□記者 張婭 馮禹丁
“吳鷹的胡根都白了。”在2004年第四季度UT斯達康公司出現有史以來第一次虧損之時,有人如此感慨到。盡管此後46歲的大胡子吳鷹在公開場合不斷表示出對於未來的信心,但2005年裁員震蕩和業績的大幅下滑,都讓他不得不繼續四處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
6月22日,UT斯達康終於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姍姍來遲的2006年第一季度財報。與早些時候遞交2005年財報時一樣,國內各大網站在第一時間發布了這一消息。
由此,UT斯達康的“摘牌危機”得以完全解除。在眾多關心UT的人鬆了一口氣的同時,UT財報所表現出來的運營現狀卻不容樂觀。這意味著它在2006年的處境依然十分尷尬。
繼續虧損
對於此次延交兩份財報的原因,UT斯達康方麵的解釋是公司需要重新確認與印度一家客戶的合同。但UT已經不是第一次麵對被摘牌的厄運。
由於未能在去年3月31日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其2004年財報,UT就被交易所給予摘牌警告。當時推遲公布其年度財報的理由同樣是公司稱仍在處理一些棘手的財務問題。從當年4月7日起,其股票代碼交易從“UTSI”變更為 “UTSIE”。直到2005年4月16日UT遞交2004年財報後,股票才回複正常交易。
2006年3月23日,UT斯達康再度宣布已經收到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摘牌令,由於未能按時提交截至2005年12月31日的年度財務報告,納斯達克將在3月29日對其摘牌。UT隨後提交了舉行聽證會的申請,並被允許其保留資格一直到 2006年6月15日。5月19日,由於未能按時提交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的2006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UT再次接到納斯達克的警告,
對此,諾盛電信谘詢公司高級谘詢顧問劉軍對《商務周刊》表示,出現合同的統計疏漏在業內屬於很普遍的現象。他說:“一份合同往往持續一年以上,付款方式千差萬別,確定在哪個時間點計入財務數據的確比較困難。這種統計的前後不一致在各個公司都有。”
但UT的兩年財報數據都同樣表現欠佳。2004年,雖然營收額同比增長38%, 7340萬美元的利潤額卻遠低於2003年的2.155億美元。進入2005年,UT斯達康的財務狀況壞上加壞:第一季度淨銷售額為9.018億美元,同比增長44.9%,但淨利潤為3800萬美元,同比下滑30%;第二季度淨虧損7470萬美元,營業收入的增長也開始放緩,7.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 6.896億美元僅增長5%;第三季度,UT繼續處於虧損當中,淨虧損的數字更變為令人咋舌的4.027億美元。
根據6月1日UT公布的 2005年10-K報告,2005年,UT淨收益為29.29億美元,持續運營虧損4.87億美元。這其中,CDMA 手機業務收入13.7億美元,比2005年大增11億美元,寬帶業務收入增加了2.7億美元,小靈通設備收入則從2004 年的將近14億美元減少了近9億美元。由於CDMA手機業務的推動,2005年美國市場收入占到其總收入的 46%,而小靈通的下降使得中國市場收入從79%下降到32%,主要是寬帶業務收入的日本市場占到16%。
2006年第一季度,UT也沒有走出虧損的泥潭,截至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淨銷售額為5.966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9.019億美元;營收同比下滑34%,相比去年同期不太好看的3700萬美元淨利潤,這次更幹脆淨虧損1060萬美元。
UT斯達康預計,其2006年第二季度的總收入在5.45億美元至5.75億美元之間;毛利潤率在15%至17%之間,符合美國公認會計準則的每股虧損約在0.45美元至0.55美元之間。
投資者的信心一旦被動搖,再重新樹立並不容易,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位於紐約的分析師Michael Ounjian對《商務周刊》表示,該投行對UT2006年的營業收入預期已經從29億美元調低至27億美元,每股收益從0.01美元調低至-1.18.美元。
運營低迷
近幾個月來,UT斯達康的股價已經持續下跌。3月17日,其股價跌至5.86美元,是UT上市以來最低收盤價。3月23日“摘牌令”公布當日,UT股價再度出現5.38%的跌幅。對比當年最高股價曾達到91.88美元的風光時刻,目前UT股價跌幅已經超過了90%。
與其說投資者對UT延交財報敏感,不如說是公司運營狀況不佳對市場神經的沉重打擊。從連續三年實現106%的增長到2005年持續三個季度的虧損和全年4億多美元的巨虧,UT斯達康在經曆黃金時期後迅猛衰退,其轉折速度之快已經來不及給市場以任何心理預期。
2005年財報顯示,UT來自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在公司總銷售額中所占比例為32%,遠低於2004年的79%,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小靈通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小靈通基礎設施和手機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下滑十分驚人,其中,基礎設施產品銷售額比2004年下滑64%,小靈通手機產品銷售額比2004年下滑37%。另外有數據顯示,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2006年小靈通投資約為50億元人民幣,就算UT拿下一半份額,也不過3億美元。這對於UT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
在基礎設施出現大幅下滑的同時,個人通信部門已經成為UT的主要收入來源。2005年,該部門營收比2004年增長11億美元,在公司總銷售額中所占比例為47%。
UT斯達康的個人通信部門是完成對Audiovox公司旗下的ACC(即CDMA手機業務)收購後成立的。UT的CDMA手機業務增加迅速是因為2004年11月收購了ACC,當年能計入的ACC收入很少,而2005年能計入全年的收入,所以個人通信部門兩年的收入差距很大。但一位長期跟蹤電信產業的證券分析師對《商務周刊》分析到:“盡管該次收購使得UT的業務有了一個新的增長點,但手機產業利潤率比較低,因此,盡管該部門2005年總體收入還在增加,但對公司的利潤貢獻率很低,僅為4%。”對此UT方麵稱,目前手機業務的利潤率正在提高。但是,這能否挽UT於危難還有待時間的證明。
另一方麵,根據美國GAAP準則規定,上市公司對曆史的兼並收購所形成的商譽要定期做市場評估。UT斯達康在2005年商譽評估後的減值損失為約1.929億美元。“這意味著UT斯達康在2004年用很高的市場溢價購買的海外公司雖然對收入有所貢獻,但那些公司的價值在當時是被大大高估的,這些資產並不值錢。”上述分析師表示。
投資陷阱
在2005年“壯士斷腕”,砍掉10多個曾投入巨資的研發項目後,UT斯達康已將戰線收縮至無線、寬帶和終端。與之相伴的是與吳鷹一同創造小靈通“神話”的創業夥伴紛紛淡出第一線或者離開。
美國東部時間5月10日下午,UT宣布了換帥的消息,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邁克·索菲(Mike Sophie)於5月5日正式辭職。而從2007年1月1日起,陸弘亮將辭去全球CEO職務,現任中國區總裁兼CEO吳鷹將接替陸弘亮。在此之前的 2005年年中,在UT斯達康奮鬥近10年之久,並帶領該公司創造輝煌業績的原UT斯達康中國區COO周韶寧已經低調離職。
在此前的工作劃分中,陸弘亮在美國全球總部主要負責進行資本運作,吳鷹在中國開疆拓土完成初始積累後,便抽身出來負責公司的戰略導向和公關關係,尤其是處理政府關係,而周韶寧則埋頭負責具體業務和公司管理。
盡管創業夥伴的相繼離開給UT不無打擊,但由此帶來的好處是UT未來的決策得以更加明晰——吳鷹的意圖會更清楚的出現在公司決策層麵上。
從目前看,吳鷹顯然把IPTV看作公司擺脫困境的“重中之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聲稱,IPTV在3年內將為UT斯達康帶來10億美元級別的收入。“今年是元年,明年有一個大的突破,有一個大的發展。”吳鷹說,“我不指望它兩年就能賺錢,我的計劃是3年後達到有規模的贏利。”
但業內人士認為,UT依然在“劍走偏鋒”,寄希望於IPTV成為下一個小靈通一樣的黃金稻草,但這看起來困難極大:群狼環伺的IPTV領域遠不似小靈通早期那“豐美的草地”。一些人擔心,對於一家規模達到數千人的國際化大公司而言,即使 IPTV在今後幾年給UT帶來數億美元的收入,“仍然養不起UT”。
從2003年開始,UT營業費用不斷上升。財報顯示,UT的營業費用中,研發費用和行政費用是最重要的兩部分,其中研發費用2003年較上年同期增長80%,2004年增長41%;行政管理費用2003年較上年同期增長70%,2004 年增長67%。對於一家科技公司,尤其是因技術領先而獲得市場的科技公司來說,研發費用的持續投入是保證公司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並且這部分投入在短期內難見收益。2005第二季度,UT斯達康收入較上季度下降20%,毛利下降54%,營業虧損8200萬美元,淨利潤虧損為7400萬美元,幾乎是全線亮起紅燈。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UT連續第三個季度不再加大對研發費用的投入。不排除UT為了保全當期財務表現,不得不暫時犧牲公司未來發展動力的可能。
UT在2005年財報中表示,在去年重新評估了各項業務預期,並根據“小靈通用戶人數增長減緩、中國和日本推遲發放3G牌照、在一些重要市場營收和利潤率的降幅超過預期”等因素,計入了2.181億美元的減損支出,此外公司去年第二季度啟動的重組計劃導致公司費用支出增加3530萬美元。
UT相關人員對《商務周刊》強調:“公司在2005年第三季度就已經實現了正向現金流,2005年底賬上有超過6億美金的現金,現有業務完全可以支撐起對未來業務的現金流保障。”但市場分析人士指出,UT斯達康在IPTV業務的前期運營和研發正處在投入期,這必然會導致運營支出持續大幅上升。
在熊彼特的產業周期理論中,隻有那些富有冒險精神,勇於率先把創新活動付諸實踐的創新者,才會是在競爭市場中賺得利潤的企業家。10年前順應當時市場環境創造出一個小靈通市場,使UT斯達康賺取了車載鬥量的利潤。但身處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對於UT這樣資源有限的企業來說,過於富有冒險精神有可能成為一種危險。
“UT斯達康任何一個時期作為案例都值得我們研究與反思。”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如此評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