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金融時報>評中國醫改:該改的不改,不該改的瞎改

(2006-08-22 11:39:38) 下一個
<金融時報>評中國醫改:該改的不改,不該改的瞎改 上周四,我乘火車去上班,與對座的一位英國白人聊了起來。 閑聊中,我知道他在一家英國製藥公司搞藥品開發,他也知道我來自中國。當聽我談起時下許多普通中國人看不起病、買不起藥時,他大為驚訝:“我對中國醫療製度的唯一了解是,中國城市醫藥免費,農村也有赤腳醫生。” 我糾正他說:“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而他對英國製藥公司如何盈利的介紹,也使我學到了不少新知識。例如,我過去知道英國病人看門診是免費的,但藥品不是免費的,每副處方藥,病人要交6英鎊多的“處方費”,但從他的介紹中,我才第一次知道,他們公司開發的許多藥品,其成本遠遠超過“處方費”。 “原來你們的利潤主要還是靠英國政府買單。”我若有所悟。 他也沒有忘記糾正我:“不是政府買單,是納稅人買單。” 醫改“糾偏” 中國官方現在也終於承認了眾所周知的事實:市場化的醫療改革失敗了。 早些時候,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結論說,中國的醫療改革總體上是不成功的。這個結論引發了中國全國範圍有關醫改的大辯論。當時,主持醫改的中國衛生部還持有異議,不肯接受那個結論。 而如今,包括衛生主管部門在內的中國各界似乎形成了一個共識:醫療衛生體製的商業化、市場化傾向是完全錯誤的。就連中國衛生部的一位官員也在最近接受傳媒采訪時說,中國未來醫改必須采取 “政府主導”的方針,必須糾正中國醫療衛生機構的“趨利”趨勢。 據中國媒體報道,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3月18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了預備會,預備會包括多場專題討論會,第一場專題討論會的主題就是醫改,而且討論內容顯示,中國有關醫改的大辯論已經開始朝著“糾偏”的方向移動。 這次談論會至少傳出了三層重要信息,關心中國改革的人士不應誤過── 首先,雖然參加這次專題討論會的並無部長級以上的高官,但與會者均為與醫改研究、決策過程密切相關的重頭人物:主持者是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工作部部長韓俊,發言者包括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貝漢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葛延風(“醫改失敗”的結論就是葛延風領導的研究小組作出的)、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高衛中、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顧昕等人。 其次,討論內容很少空話,直接聚焦實際操作。例如,主持人向與會者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單刀赴會,直奔主題:“在中國實行全民醫療保險,有沒有可行性,或者說需要具備什麽樣的條件?”發言者談得也非常具體,提出了種種方案。這說明,中國有關決策部門和決策研究部門目前探討的已經不是該不該對醫改“糾偏”的問題,而是如何“糾偏”的問題。 第三,否定醫改的市場化方向,並不等於否定整體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在這次專題討論會上,沒有一個人從批評醫改流弊,進而否定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他們顯然非常清楚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區別以及各自運行機製之間的差異。 市場和政府的平衡 我還記得,過去與一些來自中國的朋友們聊天時,常常聽到一句抱怨:“中國改革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該改的不改,不該改的瞎改。”這些朋友常有機會出國走走,所以,他們在中外對比中,在對發達市場經濟的考察中,知道什麽是“該改”的,什麽是“不該改”的。 例如,他們常常抱怨說,中國為實現“小政府、大社會”而對疊床架屋的行政機構進行“拆廟減僧”的改革,顯然是市場化改革這一係統工程中的“當務之急”,但曆次精簡機構改革的結果卻是:廟越拆越多,僧越減越增;而公費醫療製度和義務教育製度,顯然是最不該進行 “市場化改革”的領域,因為這些公共產品本來就應該是政府稅收的主要開支目標,但有關主管部門卻急著把這兩項製度的財政負擔重新甩給納稅人,完全交給扭曲的“市場機製”。 用中國目前頗為時髦的一個用詞來說,中國的各項改革,其實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一場“博弈”,作為弱勢群體的平民百姓,自然“博”不過天然的強勢群體──官員。 不當的“改革”不僅損害了民眾的利益,也敗壞了改革的聲譽。目前中國民眾中頗為普遍的對改革的懷疑、抵觸、甚至仇視情緒,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對醫改、教改等不當“改革”措施的頗為正當的不滿。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學術界和決策層現在已經開始從“拜市教”的符咒中解脫出來。所謂 “拜市教”,就是認為“市場化”是一根點石成金的“魔杖”,是一句不分行業、領域一 “市”就靈的“魔讖”。他們如今知道,在私人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中,“市場化”的確一“市”就靈,但在公共產品領域,“市場化”卻往往失靈。 更為令人欣慰的是,他們沒有在倒洗澡水的同時把孩子一起倒掉──他們沒有因為“市場化”在醫療衛生製度中不“靈”而完全否定市場經濟。 在中國人大、政協“兩會”結束後不久,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請了一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來北大評說“兩會”。其中2001年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說了一句話,可圈可點── “每個成功的經濟,都是建立在市場和政府的合理平衡之上的。” 醫、藥必須分家 我在火車上認識的那位英國藥品研發人員,似乎也明白這個道理。 聽完我對中國醫、藥不分家導致藥品天價現象的描述後,他吃驚地瞪大了眼睛: “在英國,門診醫生和藥店絕對不能存在任何商業聯係。” 然後,他想了一下說: “我是搞藥的,站在我的職業立場上說,製藥公司肯定是要賺錢的,否則沒有人會有動力去研製治病救人所急缺的藥品。但乘人之危去賺某些窮病人的錢,也不道德。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某種機製,以同時滿足製藥公司的贏利衝動和貧窮病人的治病需求。” 他認為,英國找到了這種機製,盡管英國的醫療製度仍有許多弊病,仍需不斷完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