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對軟件外包的再思考
(2006-08-22 11:39:38)
下一個
對軟件外包的再思考
古原
隨著美國經濟的好轉和失業人數的減少,美國媒體對軟件外包的報導似乎減少了許多。節日的喜慶氣氛也多少衝淡了一些就業市場的陰雲。更令人寬慰的是,商業媒體裏也開始出現一些對軟件外包持不同觀點的文章。這對前一陣的黑雲壓城城欲催的悲觀氣氛起了積極的矯正作用。在此方麵,BusinessWeek雜誌的有關文章非常客觀。筆者積極推薦感興趣的讀者閱讀。2003年12月8日的封麵文章The Rise of India和最近的BusinessWeek Online的一篇文章The Changing Face of Offshore Programming都是值得閱讀。另外,筆者最近聽到一點兒有關的佚事也挺有意思。
我的一個作軟件的朋友最近回國一次。他在回國轉飛機時遇到一個去上海出差的年輕的美國軟件工程師,是作C++的。這個人工作的公司在芝加哥。公司在印度的Bangalore和上海都有辦事處。因為工作的關係,他要經常到Bangalore和上海出差。他說他喜歡上海,不喜歡Bangalore。這個人在談起Bangalore時說:“I hate that place." 說那兒的人公然就在大街上撒尿。當我的朋友問他上海同芝加哥比怎麽樣時?他說:"Oh, Chicago is nothing." 他說公司在上海的生意很好,要幹得活兒挺多的。
我的朋友還談到他以前在在一家Fortune500公司的外包經曆。他們當時開發的軟件在作出來之後被外包到印度進行維護。印度的維護人員還到美國專門培訓了半年。但等到完全移交給印度後,印度的工程師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維護。公司的顧客異常憤怒,威脅要用別的公司的產品。公司沒辦法,隻好又把產品拿回美國,由美國的工程師進行維護。
這條消息以及最近Dell將對公司客戶進行支持的售後服務撤回美國的消息更加證實了我的觀點,最近的外包幹得太過火,就象幾年前的Internet泡沫,現在是該降溫了。但是,外包是否就會停下來,美國的軟件工作會前景看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外包會繼續進行,但外包的方式會變化。美國的軟件工作還會因此受到影響。
前一陣的外包方式是一窩蜂性質的。每個公司都到印度建軟件開發基地。對於大的軟件公司來說,這樣作有道理。他們畢竟有很多的軟件需要開發,把那些R&D性質的工作或軟件產品近於末期的維護工作拿到印度作,從商業角度考慮,這很有道理。Microsoft在中國的亞洲研究院的工作就是長期性的R&D。這種工作不需要同客戶打交道,相對獨立,因而很容易拿到象印度和中國這樣的國家來作。但對另外一些公司來說,外包方式就未必適用。
對大部分公司來說,對IT的最重要的需求是保證所有IT係統的正常運轉。因為公司的正常運轉完全依賴於IT係統的正常運轉。比如說,一個象AT&T這樣的公司,它的IT係統根本不可能有停止運轉的時間。既使AT&T知道自己的雇員相對成本高,它也未必能把這些工作移到印度去。他們既沒有這方麵的管理經驗,也沒有足夠的資金來這樣作。現在美國公司流行的外包方式是把自己的IT部門交給象IBM Global Services, CSC, EDS這樣的外包公司。他們自己不同印度直接打交道。而這些外包公司則把相當一部分工作移到印度。對美國公司來說,IT係統的正常運行可以由這些外包公司保證。對中小公司來說,它們為了降低成本,也會盡量購買現成軟件。買軟件服務,而不是自己購買,安裝和維護軟件。象salesforce.com這樣的商業模型會越來越普及。而提供這些軟件與服務的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也會盡量把工作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
美國軟件工程師的再次選擇
不管外包的方式如何變化,它對美國軟件就業市場的影響肯定的。那就是就業機會的減少。在這方麵,美國的軟件行業的發展趨勢如同製造業一樣,工作機會會逐漸地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隻是時間長短問題。那麽,在美國從事軟件開發的人員應該如何適應形勢,生存並發展呢?
軟件開發工作機會減少並不等於沒有。互聯網高峰的時期所產生的大量的軟件就業機會是不正常的。前兩年的外包熱潮又是另外一個極端。在正常的情況下,軟件開發的就業機會同別的行業一樣,也是有正常的需求。所以在美國,作軟件開發還是一個正常的職業。隻是工作報酬肯定不會象以前那麽高。作軟件一個最不利的因素是這個職業本身決定的。誰都知道作軟件是吃青春飯的。歲數一大肯定就沒競爭優勢。所以真要在這個行業幹下去,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就是英語的niche。這個niche可能是行業知識,也可能是專用軟件等等。總的來說,需要有一般不容易取代的知識。
對許多失業的美國軟件工程師來說,到中學教書是一條出路。盡管工資不高,但工作穩定。如果喜歡教書的話,這倒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選擇也不是從現在才開始。當年美國登月計劃完成,NASA大舉裁員,許多被解雇的航天工程師就選擇了這條道路。但對中國人來說,由於語言的關係,這個出路並不合適。
許多中國工程師選擇了金融服務和房地產經濟方麵的工作。在金融服務方麵,提供個人和家庭金融計劃服務,作refinance的broker等等。在房地產方麵,大多數作broker。有的甚至開始了房地產的買賣。在這些選擇中,房地產方麵的潛力似乎較大。但這也受所在城市的限製。象達拉斯這樣的城市,四麵八方有無窮多的地方可以蓋房,在這裏作房地產的生意就比較困難。但不管作什麽,切忌隻作中國人的生意。這個market segment很小。作不出什麽名堂來。
對軟件外包到中國的思考
中國軟件公司也看好軟件外包前景,都在積極爭取這方麵的機會。2003年中旬,中國科技部派了一個大規模的軟件代表團到達拉斯探討軟件外包的前景。2004年新年伊始,一個省的軟件園已經同達拉斯的有關部門進行聯係,準備派代表團到達拉斯了解外包機會。在美國方麵,由於印度的成本開始上升,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再加上印巴方麵的政治上的不穩定,它們也開始探索在中國進行軟件外包的可能性。但在中國作軟件外包的前景在近期內還十分有限。
語言障礙無疑是最大的問題。國內的一流軟件公司裏從美國上學,甚至就業回去的人非常有限。更別提其它的軟件公司了。交流都成問題的話,更別提一起工作寫軟件了。由於大部分軟件公司的經濟實力不夠,他們不可能從國外聘人以彌補這方麵的不足。剩下的渠道就是同美國華人開的軟件公司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這種商業模式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在美國的中國軟件公司絕大多數都是靠低價取勝。本來價錢就低的項目再轉給中國公司作,那麽利潤就非常低。但是,這是一條起步的非常可行的道路。
第二個不利因素是中國軟件公司的現狀。美國公司在挑選合作夥伴方麵非常看重兩點,公司的有關曆史和公司的財政穩定性。中國軟件公司一般地來說都是曆史較短,更別提有關的外包經驗。在財政方麵,距美國公司的要求標準也相距甚遠。所以公司與公司之間直接建立聯係的可能性不大。在這方麵,隻有國內大的軟件公司才有可能。但這並不是說一般國內軟件公司就不可能在美國找到項目。在這方麵一條可行的渠道是通過與在美的華人公司的合作。合作方式是partnership,而不是subcontractor的性質。筆者所見的成功的例子都是這種方式。對在美國的華人公司來說,他們也迫切希望這方麵的合作成功。誰不想利用中國軟件工程師的低成本的呢?
第三個不利於中國軟件公司在美國拿項目的原因是中國軟件市場的需求。印度同中國的軟件產值在世界軟件總產值的的比例相同。但重要的區別是,印度軟件的產出的百發之九十以上是出口,而中國的軟件的產出的百發之九十以上是供應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需求使得國內軟件公司尋求外包的動力不象印度的那樣強。但這個因素的另外一方麵是中國軟件公司可以管理好兩方麵的需求,在兩個方麵都進行發展。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不利因素,但最有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軟件公司開始把外包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這同以前相比是一個根本的轉變。另一方麵,在美國的從事軟件工作的華人個人和公司都希望同中國軟件公司合作。這都是非常有利的條件。剩下的就是拿項目和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
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總體的投資環境。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都跟以前大不一樣。我的朋友的父母家在蘇州。他從小在蘇州長大。在多年沒回去後,他這次回去深感蘇州的巨大的變化。蘇州運河兩岸都建造的是中式的花園,綠化得非常好。工業園修建得非常漂亮。蘇州市市政府官員的也從以前的管理方式轉變成服務方式。據說市政府規定,外資企業在蘇州投資須辦的手續,所有有關部門必須在五天之內完成。這樣的政府辦事效率在全世界恐怕也不多。投資環境的改善會吸引更多的美國軟件公司到中國建立研究開發機構。
作者簡介: 古原, 1985 年山東大學物理係畢業。 1997 年獲德克薩斯 (Austin) 大學 MBA 學位。現工作於一家金融服務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