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赴美之路

飄洋過海為您提供1>如何成功簽證移民USA;出國前準備工作(過海關,登機,離境,入境...); 在美國職業發展的信息
正文

ZT海歸三年——一個經濟學男博士的經曆感受

(2006-08-22 11:39:37) 下一個
海歸三年——一個經濟學男博士的經曆感受 -------------------------------------------------------------------------------- 【來源:中時電子報】 海歸三年(一):回國 首先說明我的看法:回國與否是個人的選擇,我不吹噓任何一種選擇。每個人的背景經曆價值觀都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應該允許各種價值觀存在。我回國後過得不錯,但是,我不希望我的經曆成為諸如回國值不值得之類無聊爭吵的談資。 不怕大家笑話,我很小的時候就想讀博士,當教授,可能是因為喜歡讀書吧。因此,在大學裏工作我覺得非常舒適,真的是很喜歡。不過,坦率的講,這也算巧合。我的許多博士班裏的師兄都去了投行做research,我自然看著眼熱。不料畢業那年正好趕上911,金融業不景氣,各大投行紛紛裁人,research 部門首當其衝。所以我把找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學的教職。在一所二流大學裏做assistant professor,第一天上講台,對著下麵黑壓壓一片各色人等還真有點害怕,哈哈!不過我比較隨和,也不為難學生,所以工作還算不錯,學生評估也過得去。我感謝老天,最終指引我做自己喜歡的職業。 那麽我為什麽想回國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我覺得自己做學問在那麽多經濟學博士中隻能排到中上。留下來拚tenure,發paper自然是沒問題,但是我覺得沒什麽意思,因為我看出我成就有限(相對於大牛來說,其實我做得還不錯)。大家在讀自己專業的paper時一定常有這樣的感覺:那麽好的idea我怎麽沒想到呢?或者:這一步太漂亮了,這個作者腦子怎麽長的?學術生活就經常沉浸在這種喜悅中,但也免不了疑惑:自己和這些耀眼的群星比起來,自己太微不足道了!我當時覺得經濟學裏牛人那麽多,paper就象牛毛一樣,不少我一根,也不多我一根。但是,如果我回國,那麽我所做的可就多了。大家別誤會,千萬別以為我想回去騙吃騙喝。我那時是真心想為中國做點事,哪怕把國際標準的經濟學課程移植到中國,或者影響幾個學生,開闊他們的眼界,不也是很有意義的事嗎?百分之百的奉獻和百分之百的自私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以黑和白定義,那麽絕大多數人都是灰色的。那些吹捧留學人員“毅然”回國做貢獻的文章固然讓人惡心,不過我想老狼和校長在馳騁商場的時候,有時也想為國家做點什麽吧?這樣,我覺得我回國可能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更有幫助。我說這些,是想提醒大家:我是一個普通人,有私利,但也有熱情。 第二個原因和我性格有關。我這個人興趣廣泛,音樂、攝影、書法什麽的樣樣都通,樣樣不精。對於非天才來說,廣則意味著不精,這也許是我不能在專業上成為大牛的原因吧!在國外的幾年裏,我到處旅遊,爬山,滑雪,聽音樂會,看musical,然而我還是很懷念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我在國外時間不長,五年而已,感覺交不到知心的朋友。車肥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弊之而無憾――我喜歡子路的生活態度,但是這種生活在國外我沒有機會經曆。雖然我和老外混得很開,常常一塊去party,去club玩,但總是覺得有點隔膜。我經常上國內的最著名的攝影網站:色影無忌,看到網友貼的雲南西藏的照片,看到江南水鄉的風情,真的恨不得立馬回國。 最後的原因恐怕是很多男生所共有的,就是個人問題。在國外談了兩個女朋友,最後我發現我實在受不了女博士了!這個問題打住,免得引起爭吵。 所以,當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臨,我立刻動身回國了。工作性質沒變,還是在大學教書。 海歸三年(二):我眼中的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育 就這樣,我回來了。至於說有人選擇做海鷗,兩邊跑,其實這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這不適合我,因為這樣的人一般都是40歲左右,有家小,有資曆。我還年輕,願意在國內揮霍我青春的尾巴。 雖然留學期間每年都回國,但是徹底回來的感覺還是不同。走在國內的校園裏,看著周圍清一色的中國臉孔,聽著喇叭裏國內的流行音樂,心裏的興奮緊張就象當年剛出國一樣。不過諸如回國觀感之類的文章太多了,我就不廢話了。 這裏我說說我眼中的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育,包括金融,會計,管理等相關學科。 在我看來,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正在走自然科學研究二十年前的道路。今天,在各個高校,你能在Nature,Science上發文章,你就是公認的牛人。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還是能聽到這樣似是而非的論調:“國外理論不能適用於中國”,“論文多不證明你有水平”,“某某牛,他沒論文,但是他有思想”,等等。但是這隻是表麵現象:雖然很多人對國際社會科學刊物抱著酸溜溜的態度,但是所有像樣點的高校的經濟係和商學院,都把在國際刊物發表論文作為頭等的大事。十多年前,由南京大學發起,全國高校掀起了SCI運動。雖然這種對SCI,以及impact factor的片麵追求,帶來了許多副作用。但是,這種做法逼迫國內的理工科研究人員把自己的論文規範化,使得大家努力出paper,在我看來功遠遠大於過。類似的,現在國內的高校開始重視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我預測,就象自然科學領域一樣,國內的經濟管理等研究人員,會在十年內在國際二三流期刊中一展身手。大家不要笑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為幾十年來,國內的社會科學研究完全和國際脫節,幾乎是零!在國際上的地位遠遠比不上我國的自然科學。 那麽,作為接受過完整經濟學博士教育的人,回國後真的有用嗎?很多人都說:國外理論都是數學模型,不符合中國國情,blah blah。我煩透了這種不學無術的腔調。我常常和學生舉這麽一個比方:美國的工程師根據力學原理在密西西比河上造一座橋,一個呆子把所有的參數copy來在黃河上造橋,結果橋塌了,他高呼:牛頓力學不適合中國!我覺得我回國能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改造這樣的呆子。 和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一樣,國內的經濟學研究把中國的比較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追趕國際水平,規範化的過程中,幾乎絕大多數國際刊物中的 empirical研究都會在5年之內被國內的研究人員用中國的數據複製,但是做法和過程還是比較粗糙。大家看:這是不是很象中國的製造業?這是中國追趕國際水平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和中國的人力資源特征一致,低水平的複製已經迅速展開,激烈的競爭使研究人員開始追求創新與突破。這個過程的迅速著實讓我大吃一驚!當我剛回國時,國際期刊還樂於發表一些Chinese evidence的文章,現在已經不行了,必須要求你的文章對經濟學作出普遍意義上的貢獻。和中國的製造業一樣,中國的經濟學管理學研究以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為基礎,發揮中國人善於模仿,肯鑽研的特點,先以數量上的優勢開始,然後逐步提高質量。 國內的經濟學教育已經成了氣候,原來馬列經濟學已經被壓縮到一角,完全被邊緣化了(近幾年中國有向左轉的趨勢,局部有反彈,在以後會詳細講)。和自然科學不同,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的教學不需要儀器設備,懂點數學,拿本國外的教科書,很快就能知道點大概。因此雖然教學質量不高,但是推進的速度非常快。另外,國際主流的教材幾乎都可以在國內買到,有翻譯的,也有影印的。因此,如果國外的中國經濟學者要想象以前一樣,靠著經濟學ABC來國內高校忽悠,已經很難了。 那麽國內的經濟學研究教育和國外的差距在哪裏?我的回答是,和幾乎任何一個學科一樣,最大的差距是教授,其次是博士生,其次是研究生,最後是本科教育。這是由我國的科研整體水平落後決定的。 這一篇是感想,因此比較虛。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國內高校經濟學科的具體情況,比如大家關心的career path,funding,人際關係等。最近經濟學家的名聲不太好,我還會在另外的篇目裏專門談談我的感想和分析。 最後,香港的社會學研究者丁學良說,內地稱得上經濟學家的不超過5個。我PhD新鮮出爐,當然不在此列。不過,我要說:和我欽佩的前輩學者,象顧準,吳敬鏈一樣,我為現代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過自己的貢獻,沒有曲學阿世,我心裏認為自己是經濟學家,並以此來要求自己,我為此自豪。 海歸三年(三):在大學工作 前麵說過,我喜歡在大學裏工作,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這篇主要回答功夫王的幾個問題。當然我隻了解經濟類專業的情況,雖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沒有普遍意義。 國內大學大規模招收經濟專業海龜始於北大,其他大學逐漸跟進。以今年一月的AEA,AFA年會來講,我知道至少有以下幾所大學到年會上招人(在AEA, AFA年會上招assistant professor是美國經濟學金融學專業的傳統):北大,清華,上海財大,上海交大,廈門大學。國內大學的海外招聘逐步走向正軌,在程序上已經和美國大學非常類似了:看簡曆,推薦信,代表作;挑選麵試人,在AEA,AFA年會上接觸;邀請來學校作報告,決定聘用與否。至於直接招聘教授級別的,那就基本上是雙方的互相了解,討價還價了。這其實和industry招人相象:entry level走程序,海選,senior level要靠獵頭。 和美國大學一樣,不管你的博士論文再出色,學校多牛,剛畢業的博士隻能從assistant professor,也就是國內的講師這一級別幹起。不過,這隻是就我熟悉的幾所學校而言,如果你去差一些的學校,可能bargaining power更大。 至於薪水,當然不能和美國比,每個學校也不同。如果是純經濟專業的,美國的教職起薪也就六萬美元左右。如果是金融專業的,美國商學院這幾年的起薪節節高,好一點的商學院都在十五萬美元上下,那麽即使考慮了人民幣的購買力,國內的薪水還是遠遠比不上。我總結一下我所了解的各高校開出的薪水,不一定準確:北大4萬美元,清華5萬美元,其他幾所3萬美元。以上都用人民幣支付,不包括住房補貼。這個薪水對經濟專業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對金融專業就未必。另外,美國的許多管理專業博士工作並不好找,這種收入對他們也是很不錯的。 工作其實和在國外大學區別不大,主要就是寫論文,教書。在論文方麵,國內高校招海龜當然是希望能在國際刊物發文章。回國後再要在美國期刊發表論文,難度陡然增大。不過,隻要努力,一般還是沒問題的。有趣的是,許多學校都列了一份國際期刊表,隻能在單子裏的期刊發,這在國外不多見。我的理解是,這種做法在中國的經濟學科剛起步的階段非常有必要。 那麽賺外快的機會呢?和industry的聯係呢?如果你願意,機會很多。但是很多象我一樣的年輕海歸不願意,因為這樣會耗費大量的精力,影響科研。出去演講,谘詢,擔任各種職務,那是當了教授後的專利。至於派係鬥爭,離青年教師其實很遠,你如果不感興趣,大可躲開。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和國外沒什麽兩樣,頂多是程度上的區別。在大學裏工作,最重的分量就是你的論文。有了牛paper,什麽都好辦。 總之,國內的經濟類學科的教研在迅速正軌化,至少在幾所頂尖的大學裏,很多製度和國外已經非常相似了。其他的大學也在逐步跟進。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招人的標準也開始越來越高。對許多經濟類專業的留學生而言,一個兩難的問題是:如果畢業馬上回國,意味著放棄了學術上爐火純青的機會,但是如果過幾年,等好論文都出來了再回國,你會發現國內招人的標準又比幾年前提高了!這種情況,確實讓許多人很難選擇。 海歸三年(四):我接觸的中國大學生 我是90年代上的大學,先講講我對在國外接觸到的80年代大學生的看法: 正麵印象:有理想主義精神,憂國憂民,非常刻苦。 負麵印象:盡玩虛的,衣著談吐都有點土,知識麵窄,隻和中國人來往。 回國後,在大學裏,忽然發現我從小字輩變成老資格了!並且更恐怖的是,我覺得21世紀的大學生看我們這些90年代上大學的人,恐怕和我看80年代上大學的人一樣!社會在前進,雖然不是線性的,但是大致朝著同一個方向。下麵我來詳細說說我的感受,這些感受來源於我接觸到的,國內名牌大學經濟商科的大學本科生。 我接觸到的這些大學生,知識麵廣,知識結構合理,多才多藝,自信。我高興而又有點傷感的承認:21世紀的這一代,全麵勝出我們這些90年代的大學生!我分三點談: 首先,由於他們出生在80年代,社會物質的富足使得他們的父母有更多的資源用於他們的教育。不少人會鋼琴,書法很棒,英文很溜,閱讀大量的書籍。和他們聊天真的很challenging。從知識層麵上說,他們許多人出國留學後,由於他們比起前輩來更完善的知識結構,一定能做出更大的成績。由於我在大學工作,自然最關心這一點。改革開放後幾十萬留學生出國,但是在學術上成為大牛的實在很少。這也許是因為整個民族的積累不夠。我認為21世紀的大學生在這方麵大有作為。 其次,他們的社會活動能力極強。當年我在大學的時候,各種社團還大多是文學社之類的。今天的大學校園,除了興趣愛好類的社團種類大大增多以外,還有學生組織的各種公益社團。這些學生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讓我歎為觀止,而其中的不少社團的籌款能力真的讓我驚訝。除此之外,經濟商科的學生還普遍在假期去各個公司實習。從大約5年前開始,各大投行谘詢公司開始在大陸的學校招summer intern,而從3年前開始,它們有規模的招國內的本科畢業生。請大家注意:這些職位並不隻是China based,不少學生找到的是global rotation,薪水完全和其他人一樣。這是國際投行谘詢公司對21世紀大陸經濟商科教育培養出來的本科生的肯定。 最後,他們比起90年代,80年代的大學生,更象是正常的大學生。中國留學生與西方學生最大的不同是什麽?在我看來是我們一個個都關心國家大事,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這不是我們不正常,而是中國這個社會不正常。但是隨著中國越來越正常,更尊重個人利益,更不注重意識形態,中國的大學生也越來越象西方的大學生:讀書,旅遊,戀愛,社團。諸位:如果一個美國的大學生為了伊拉克激動不已,悲憤難當,其他人一定會覺得他有病。可是80年代的大學生(在我看來),大都如此;90年代的大學生,有不少這樣;21世紀的大學生,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會這樣。政治上的激情是很可怕的,我慶幸這玩意的逐步消失,我羨慕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更正常的年代。 說了這麽多好話,負麵的看法呢?媒體上充斥的所謂大學生的缺點,比如亂花錢啦,同居啦,等等,在我看來,都tmd是狗屁!我當年想亂花錢來著,可是沒錢!我當年想和女孩子同居來著,可是沒膽!道德先生滾一邊去! 而我的擔憂有兩點: 第一是兩極分化。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麵都出現了危險的贏者通吃的現象,在大學裏也不例外。在國內的名牌大學,農村裏來的學生的比例,比20年前大大下降了。我沒有具體數字,但是3年來,我還沒有接觸到一個農村學生!由於城鄉教育資源差距的擴大,農村學生考高分的已經很少了,農村學生也很難進入經濟類等熱門的專業。教育資源的缺乏導致他們知識麵窄,社交能力弱,不自信,使得他們在找工作時處於劣勢。而我接觸到的比較優秀的學生,大多家庭富足,有良好的背景。我的觀點是:最危險的不是寡,也不是不均,而是lower class缺少提升自己社會地位的機會。中國社會的這個缺陷在大學校園裏從一個側麵體現出來。 第二是極左思潮在年輕人中的抬頭。由於17年來大學政治課中毛概的灌輸,整整一代人被成功洗腦,這不能不說是大倒退。今天的大學生,毫無文革記憶,同時由於在校大學生數目的激增,使得他們麵臨激烈的職業競爭。另外,在他們的成長中,目睹或耳聞了改革中的陣痛。在這樣的背景下,有相當一部分人懷念文革,主張回到過去。當然,這種局麵的時代背景是:第四代核心習慣政治工作,不熟悉現代文明,恐懼複雜的現代經濟(我猜的,哈哈),從上到下往左轉。希望這隻是暫時的現象。 以上兩點,在接下來我談我眼中的中國社會和經濟的時候會時不時的提及。 最後,我向大家坦白我的杞人憂天:當今中國隱含著新型文革的危險,那麽,講台下這些朝氣蓬勃的臉,會不會有一天變為小將,喝令我向黨交心呢?沒準!君不見已經有人占領道德製高點,對經濟學家口誅筆伐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