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IBM 員工逃離聯想
(2006-08-22 11:39:37)
下一個
(ZT): IBM 員工逃離聯想
--------------------------------------------------------------------------------
“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千辛萬苦取得城市戶口的農村人又被遣送回去了。”一位IBM員工如此描述得知自己的部門被聯想收購後的感受。聯想是否已經意識到會出現購買一家空殼公司的危險?
“以前,我總是對顧客說‘聯想的PC質低價廉’,沒想到聯想竟然並購了IBM,說實話我對聯想真沒什麽信心。”在聯想並購IBM的PC全球業務後,原IBM中國公司PC業務一位骨幹員工對《中國新時代》說,同時,她還透露,她的部分同事已經離開了公司。
普通員工的想法並不一定和高層管理者的想法一致。當IBM決定把利潤攤薄的PC業務出售給急於國際化的聯想之時,這些員工的命運也在一瞬間被改變。
“聯想收購IBM公司PC部消息發布的時候,我哭了,因為我覺得自己像是一個千辛萬苦取得城市戶口的農村人又被遣送回去了。”IBM中國公司PC市場部一位化為Jennifer的員工悄悄向本刊記者透露。
技術或許可以直接購買,但技術創新的能力依賴於人;工作流程或許可以模仿,但工作之間的默契配合仍取決於人;企業理念或許可以灌輸,但不同企業文化間的融合更有待於人的轉變。聯想是否已經意識到會出現購買一家空殼公司的危險?
IBM員工的失落感
7年前,英語本科專業畢業的Jennifer回到老家山西,令Jennifer父母感到欣慰的是她分配到了大同的一家煤炭行業的國企工作,端上了鐵飯碗。但工作了3年之後,Jennifer越來越不順心,因為她發現,那裏人浮於事,幹的多拿的少。有一天,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同學打來電話說,外企的薪水很高,建議她到外企試試。就這麽Jennifer來到了北京。
剛開始Jennifer並沒有直接進入IBM工作,她進入了一家不怎麽知名的英國公司。Jennifer回憶,那是她適應在強壓力下工作的開始。“剛到外企的時候感覺特別累,”Jennifer感歎,“每個人的責任都很重大,隨時都有被開掉的可能。”但讓Jennifer欣慰的是,她拿到了比原來高許多倍的工資,並且個人的工作能力在外企裏提升的很快。
後來,IBM中國公司PC部門招人,Jennifer憑借她的專業優勢和在外資公司裏工作的背景,從幾百個應聘者當中勝出。然而,進入了IBM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Jennifer說,IBM對她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於我沒有深藍背景(IBM的工作經曆),所以隻能從最低級的文書工作做起,當初的領導對我要求很嚴格,他向我暗示如果幹不好就要換人,我的壓力一度很大。”
Jennifer雖然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但她還是堅持下來了,並從一名低級的文員做到了一名優秀的市場谘詢人員。Jennifer說,她在IBM工作的最大收獲是自己能力的提高,“你會發現周圍都是非常優秀的人,你的上司更是職場上的精英,從他們身上你可以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其實,很多在IBM工作的人都和Jennifer一樣,都經過艱苦的個人努力才進入了IBM。他們之所以選擇IBM,不光是因為在IBM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資,還因為IBM跟戴爾、惠普一樣,是一家世界級的公司,在IBM工作就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然而,2004年12月8日清晨,突如其來的改變讓Jennifer和她的同事有些不知所措。當天,聯想集團與美國IBM公司共同簽署了轉讓協議:聯想將斥資12.5億美元購入IBM 的全部PC業務。此前,Jennifer一直認為聯想收購IBM是個謠言。但當她從網絡上看完聯想收購IBM公司PC部門新聞發布會後,淚水悄悄地從臉頰上滑下。
一個月後記者再次見到Jennifer,Jennifer說,她之所以不知所措,是因為她不信任聯想:“聯想不過是一家國內公司,管理製度肯定跟IBM沒法比。另外,聯想的名聲也不好,2004年年初剛裁過員,我還在網上看到過一篇前聯想員工寫的《公司不是我的家》的文章。說不定我剛到聯想就會被裁掉。”
除Jennifer外,對聯想不信任的還有她的很多同事。曾經拿過IBM大中華區銷售大獎的張小姐說:“以前,我總是對客戶說‘聯想的PC質低價廉’,以後我怎樣才能拿著聯想生產的PC去跟客戶討價還價?另外,我對聯想的薪酬水平也不滿意,IBM對銷售等人員執行的是一種高獎金政策,我們人均薪酬幾乎相當於聯想的2-2.5倍。當初我之所以從惠普跳到IBM就是衝這種高獎金政策而來的。”
一位打算跳到惠普或戴爾去的IBM員工,則對並購本身就不看好,他對《中國新時代》說:“我並不看好聯想和IBM的PC業務的整合。當初康柏是因為經營不下去才被惠普合並的。聯想不是惠普,我們也不是康柏,而IBM的PC一直是很堅挺的。說真的,就算是利潤薄,但是怎麽也要比聯想強上很多倍。”
聯想的對策
如何讓IBM員工樹立對聯想信心,平息這場由於不信任帶來的危機?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誌認為這不是個問題,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員工問題,開始我很緊張,但後來在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真並不是很在乎在哪個牌子的公司裏工作,他們需要有一個好的空間和平台,他們對聯想的國際戰略認同,願意過來。”
但專家們卻有不同的意見。專門研究企業並購的John lombard先生從“術”的角度提出意見:“兩個文化、地位不同的公司整合後肯定會有很多衝突,明顯的一點就是員工對新公司的不認同。所以在這個時候,公司和員工之間就一定要有比平常多幾倍的溝通來消除這種不認同。同時要讓大家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堅信並購一定會取得成功。比如,對於美國員工,一定要讓他認為這次並購是一個創舉,而對中國員工一定要介紹並購公司以往的成功經驗。另外,加快整合的速度也很重要,因為拖的時間越長整合的效果越不好。”
John lombard先生還對整合後領導風格變化帶來的風險提出了警告,並購後,聯想的中國員工自然會尊敬他的上司,但IBM的美國員工卻會對他的中國領導發出挑戰,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前者有很直接的等級觀念,而後者喜歡用能力說話。
美國著名計算機專家Daid Gelernter則從“道”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聯想在市場上給人的感覺一直是一個賣便宜貨的公司,現在聯想必須花血本改變這個形象,如果聯想要取得IBM消費者和優秀技術人員的信任,必須將自己變為PC業技術和工程上的領頭羊。
Daid Gelernter分析,現在用的PC機其實早就應該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更好用的電腦,這種理想的電腦應該是可以透明地享有所有信息。隻要一上網,你所需的所有電子信息將全部展現在眼前。除此之外,電腦能做的事還很多。IBM借其出色的研發和設計技術,它是最有資格來完成PC機的這種演進的。
“但如果IBM把PC業務轉移給了做便宜貨的公司,PC的前景就暗淡了,這讓很多人惋惜,甚至是一個悲劇。”Daid Gelernter說。
無論消費者還是優秀的技術人員,他們信任聯想的前提是聯想必須進行根本性的改革:要在硬件和軟件上同時跟進,將自己變成PC業技術和工程上的領頭羊公司,拋棄其原有的低價格、低廉製造、拷貝別人優勢為特征的經營模式。而這種轉變,很可能意味著另一條風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