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外企》碎片:第一章
(2006-08-22 11:39:37)
下一個
《逃離外企》碎片:第一章
大 中 小
第一章:經理人的未來之路
杭州城西的莊記咖啡,是我經常約見朋友的地方。我的公司就在不遠處的一座大廈裏,走路過來約莫需要10分鍾的時間。
今天下午約我的是李白。其實我和李白的交往並不算太多,隻是一起喝過幾次咖啡而已。但他我還是知道的,這幾年的職業發展據說頗為順利,自從2年多前離開歐詩雅公司以後,他去了J&R公司,先是做浙江省銷售經理,一年的時間就晉升為華東大區銷售經理,前段時間又有消息傳來說他要晉升為J&R的全國通路營銷經理了。這兩家公司還都是世界500強的,他才30歲出頭的年紀,這樣快的職業發展,是並不多見的。
杭州的夏季非常炎熱,我走了10分鍾的路就已經有些汗了。咖啡館的冷氣開的很大,我叫了一杯冰拿鐵,找到一個***窗的位置坐下,等著窗外李白的出現。
約定的時間,一輛黑色的福特翼虎SUV停在了門口的路邊,車子裏走出來的正是李白,似乎比我前段時間見到他的時候要胖了一點。
“船長,你好啊,好久不見了。”李白和我的很多朋友一樣,喜歡叫我“船長”這個名字。
“船長”這個名字來自我在中國營銷傳播網上的網名,我用這個網名做營銷管理論壇的版主已經很多年的時間了,似乎李白最早認識我也是通過這個論壇。雖然我不太喜歡參加那些網友的聚會,但是在這個論壇裏,我還是認識了不少朋友,偶爾我們也會一起坐坐,喝喝咖啡。
坐下來點了杯咖啡之後,我發現李白手上還拿著一本書。《最糟糕情況下的營銷》,那是我前幾年的作品,一本營銷管理的情景案例書籍。果然,他是要我幫他簽名,但是我猜想他不一定就看過我的書。
“這個書你真的讀過嗎?”我有點將信將疑。
“讀過,真的讀過。”李白笑了,“我最近剛仔仔細細地讀完,寫的真不錯。”
我知道這是李白的恭維,但是他能讀我的書,我還是很高興的,“你現在怎麽有時間‘仔仔細細’地讀書了,我聽說你‘官運’亨通,一直都很忙啊。”
李白點了一支香煙——這是我第一次見他抽煙——喝了一口剛才點的咖啡:“船長,我現在可有的是時間了,前幾天我失業了。”
“啊!你失業了?”我有點不相信李白說的話。在這兩年的“江湖傳聞”中,我滿耳聽到的都是李白的“大牛市”消息。他有能力,老板也欣賞他,這幾年的工作業績也一直不錯,事實上我書中主人公‘馬得其’的一個案例還是取自他告訴我的一段實戰經曆。
“做的好好的怎麽會失業呢?我好像聽說你要升全國通路營銷經理了啊。”
“兩個多月前是,但是現在什麽都不是了。兩個月前我的老板、我老板的老板都被炒了,幾天前,我也被炒了。”
原來是這樣。李白告訴了我事情的原委:2個多月前是J&R的財政年度結束的時候,由於連續兩年的中國區業績不佳和虧損,並且由於沒有兌現上一個半年度中國區業績評估時候的承諾,J&R的亞太區總部解雇了中國區總裁、全國銷售與市場總監和全國銷售經理。新的總裁接任之後,不出兩個月的時間,公司主要的幾個產品經理和全國的各個大區經理、財務總監、人力資源總監都遭到了解雇。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雖然是一句中國的俗語,但是在外資企業卻也體現的非常明顯。我理解李白這樣的感受。在我和我很多朋友的職業經曆中,也都有過類似於李白他們公司的這種情況。
“你有過失業嗎?船長?”李白又抽了口煙,似乎在自言自語,“我原來一直以為,在J&R,算是找到了職業的歸宿。但是萬萬沒有想到,說炒就炒啊。公司這幾年業績不好是對的,可是我管的浙江省,還有後來的華東大區,業績年年都有很大的提高啊。新來的總裁要用自己帶過來的人,我們這些“老人”,就這樣一個個被‘殺頭’了。在歐詩雅工作的時候,我還不懂職場的那套,天天被老板刁難,等我總算明白過來了,在J&R我是處處小心,公司上上下下也都打點的不錯,哪裏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啊!”
“那麽你有什麽打算嗎?”
“打算?”李白的眼神遊離在窗外。“打算……這個其實也是我今天找你來談談的原因。說實話我還真沒有什麽打算。但是這幾天來,我一直在想著自己這些年來的職業生涯。畢業8年了,在外資企業也工作了8年了,職位和薪水的確是不斷地往上漲,但是這次的事情,我真的要好好地想想自己的未來了。這8年來,不管在可口可樂、歐詩雅還是在J&R工作,我總是覺得少點什麽,或許是少點安全感吧。職位給了我很多東西,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但是你看,一沒有這些職位,我又好像什麽都不是了……”
李白的話,讓我也陷入了思考之中。一年前當我離開以前公司全國銷售總監的職位的時候,我也曾經有過他相同的感觸。我想過一種有未來的生活,一種自己能看得到自己未來的生活。但是那種生活又是何其的難。
在這間咖啡館裏,就在上周,我和幾個老同事聚了聚。這些老同事在外資企業的工作時間也差不多都有10年了,或高或低,都做到了一定的位置,盡管他們的處境和李白現在不同,但是所想的問題卻驚人的類似。都是30多歲的人了,在外企卻始終沒有那種在“幹事業”的感覺,做著公司的工作,拿著公司的薪水,但惟獨欠缺的是一份幹事業的感覺。“沒有了職位,我們就什麽都不事了。”這句話,他們也對我說過,和今天李白所說的又是何等的相似。
我的這些老同事們是一幫下定決心“逃離外企”的人,他們集體跳槽去了一家國內的公司。用他們的話來講,是希望能“做點事情”。
但是他們在外資企業難道不做事情嗎?我並不這麽認為,那又是什麽促使李白,還有我的這些老同事們一個個的離開外企,或創業,或去國內公司,或去讀書深造呢?
我也曾經是外資企業中的一員,也曾經為自己能在這些世界500強企業中工作感到驕傲和光榮。但那都已經過去了,為了自己的未來,為了自己後麵幾十年的職業生涯和生活,我們都在陸陸續續的離開這些曾經讓我們可以用“偉大”來形容的企業。
我點了一根香煙,看著李白,就在這一刹那,我產生了寫《逃離外企》這本書的念頭。我想把李白這幾年的職業道路問個清楚,我想看看李白最終會如何來選擇他未來的職業道路和人生。我想來寫寫我們這一代職業人對職業生涯的思索,我想來寫寫那些個形形色色的外資企業,還有外資企業內部的形形色色。
這些形形色色組成了一個個在光環籠罩下的世界500強企業的中國公司,但是我要褪去這些個耀眼的光環,我要來寫寫它們裏麵的人,這些個在偉大與卑微之間徘徊,在製度嚴明、高效與官僚***之間遊離,在龐大的公司帝國與現實的職業道路之間不斷地做出選擇——的人,一群外資企業的人。
這些人,還有他們走過的職業道路,以及他們正在思考或者已經做出選擇的未來。
未來的路
在我做版主的論壇裏,曾經有過一個帖子,題目叫《經理人,40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麽》,寫的是對職業生涯的思考。這個帖子的點擊率出奇的高,很多網友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設計中的“出路”有不少:掙夠錢退休、做谘詢顧問、獵頭、做代理商、當作家、回學校讀書等等。網友的討論很熱烈,這也反映出了這一代職業經理人對未可知前途的不安與思考。當燃燒的青春都已經獻給自己所熱愛或者並不怎麽熱愛的職業之後,等到不惑之年,我們又將如何選擇腳下的路?
當打之年的中國職業經理人基本上出身於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這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時間有關。在上世紀的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體係的逐步確立,中國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進入了買方市場,***國家分配工作的時代也逐漸過去,更多的人開始自己選擇職業。在市場化程度最高的消費品行業,可口可樂在1984年開始在中國設立裝瓶廠,寶潔在1988年進入中國。跨國巨頭的進入,不僅帶來了資本、先進的生產技術,也為中國培訓出了第一批職業化的經理人才,這些人才經過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曆練,已經逐漸成為各個行業管理領域的中堅。但是,不確定性依舊存在,雖然到目前為止各種管理人才大多都是緊缺的,但是這種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一方麵,不少企業急於長大,急於尋找優秀的經理人才,但另一方麵,卻有不少優秀的經理人才正埋沒在某個平凡的職位中,甚至是失業。
帶給我們每位經理人尊嚴的是我們的職業和職位,失去這些,事實上我們也就什麽都不是了。我見過太多30多歲的經理人,昨天還是某某企業的經理,一場公司的政治鬥爭或者一次企業間的收購行為,轉眼間變成了失業者。我相信有這樣經曆的經理人是不在少數的——李白就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這是個高流動頻率的行業,我們已經不再奢望像過去那種終生在一家單位工作的事情了,我們有更多的選擇——然而這也意味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即便你能一直不失業,但是,企業的層級是金字塔型的,做主管也許隻要一年,做經理也許要五年,做總監也許要十年甚至更長,再往上呢?你想過嗎?
曾經在一次培訓中,導師讓我們做過這樣一個遊戲:雙腿並攏的時候左右搖晃自己的身體——你會感覺到很容易失去平衡;然後雙腿分開一定的距離再搖晃自己的身體——你會感覺保持平衡其實很容易。導師通過這個遊戲告訴我們,你的延展度決定了你的安全感。這些“延展”就是你的專業技能、學識、人際關係網絡、經驗……
我們來看看幾種類型的職業發展,讓我們一起思考自己的未來,未來要做些什麽,現在要準備些什麽。
第一種類型是站在職業金字塔的頂端——至少,沿著這條晉升之路堅持地走下去。這條路確實很崎嶇,你也會越走越孤獨,並且,你也需要一些好運氣。走這條路的人,往往最初的選擇就是非常正確的——雖然這也許帶著點偶然。在外資企業發展的經理人,能做倒高位的,往往有這樣的一些特點:有著非常好的教育背景、能熟練地掌握英語、第一家進的公司通常就是著名跨國企業、熟悉並擅長運用公司政治。在內資企業發展的經理人,通常通往高位的必要條件是對老板非常忠心或者深受老板賞識,對做市場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法、擅長學習也擅長整合各種社會資源。
也許他們中的一些人會永遠為企業工作下去,他們將是真正意義上一生都獻給企業的人。他們和發達國家在戰後的那一代人一樣,勤奮、忘我地以工作為中心。總監、總經理甚至CEO將是他們的目標,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必將達到。
那麽他們需要為自己準備點什麽呢?
近幾年來的“逃離外企”現象,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外企經理已經碰到了職業發展的一個“集體瓶頸”,而且這個尤以營銷經理為甚——再劃得細點,是以在總公司以外工作的銷售經理為甚。這些銷售經理雖然能力大多不錯,但是在教育背景和英語能力上,普遍不及總部其它部門的經理,並且多年的“Field Sales”生涯,或多或少已經讓他們有點不適應總部的沉悶氣氛,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江湖習氣。他們的“逃離外企”,說到底,是一種對延續職業生涯的渴望。對他們而言,如果要在外資企業繼續發展,需要的是以國際化管理風格而不是本地化管理風格來加強自己的工作,並且還需要為自己多做一些繼續教育的投資——這些教育也許是CEIBS(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這是最讓外資企業信賴的國內MBA學府)的MBA文憑,也許是掌握更為熟練的英語能力。那麽,如果下定決心走時下流行的“空降”道路,也許更要做的是對中國本土企業文化的再學習,否則,隻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一直在內資企業發展的經理,事實上也有被“杯酒釋兵權”的危險,草根的民營企業也許會在草創時期用很多自身其實有很多缺陷的江湖豪客型的經營管理人才,但是,守“天下”或者打更大的“天下”需要的是更多專業人才。以前你可以不懂什麽是ROI什麽是CRM、ERP而照做生意不誤,但是,更高的職位需要你的知識也要與時俱進。你要學習網絡時代不斷被更新了的知識,要掌握不斷出現的各種各樣的電子工具,指望不懂供應鏈管理還做營銷的時間,恐怕不會長了。
第二種類型是自己創業,做經銷商或者是做谘詢顧問。
做經銷商的路,遲走不如早走。新產品上市的成功可能性越小,做經銷商成功的概率也越小。商業渠道的變革,對這條創業之路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為商品流通中間環節的經銷商,隨著渠道變革正在完成一個“大小小大”的轉變。區域內同類別產品的經銷權壟斷,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私營經銷商企業的發展,至今已經有10多年的曆史,近年來的顯著特點是專業化和專業壟斷加速。未來的區域內每個大經銷商將會越來越成為某類產品的代表——這個是賣水的,這個是賣化妝品的,這個是賣打印機的,這個是賣空調的。經銷商和製造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也將越來越緊密,留給你創業的空間,也必將越來越少。糊口也許是可以的,但是做大,需要的條件實在太多了。生意是會越來越難做的,現在要做大一個新產品的難度要比十年前難太多了。我的不少同行們的創業經曆也證明了這點,雖然他們在營銷上的能力比十多年前走出國有批發企業的第一批經銷商們要強的多,但是,最好的機遇顯然並沒有給到他們。他們也時常戲謔地說自己無非是“花錢買了份工作”。小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是很弱的,你不長大,就注定要成為商業渠道變革的又一個犧牲品。對於他們而言,通過行業內積累的人際關係網絡,找尋機會,找尋突破口做大,成為細分市場區域內的翹楚是很重要的。
那麽做谘詢顧問呢?說實話,其實做經理的人和做谘詢顧問的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現在自詡為“實戰派”的顧問,我個人並不看好。他們或多或少缺乏專業顧問的訓練和經驗,也或多或少給人以江湖術士的味道。做的好經理的人並不見得一定做的好谘詢顧問。之所以現在“實戰派”顧問頗為吃香是和我們的本土市場還不成熟有關的。這種“不成熟”你能指望它多久呢?我想,盡管你可以罵麥肯錫不懂中國市場,但是,如果本土谘詢公司想要做大,他們還是你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未來,也許你也可以轉行,做作家、做企業家、做教師……做什麽都有可能,對未可預知的未來,你可以做的是發現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所在,為前景做更多的規劃。去學校充電、結交更多的朋友、積累更多的資金,甚至是寫更多關於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等的文章。
透明的天花板
我和李白談了很久。
我印象中的李白,一直是一個以在“世界500強”工作為榮的人。所謂的“外資企業”,狹隘的說並非是專指“非內資企業”。在業內,“外資企業”通常隻被定義為美國和歐洲的跨國大公司,甚至就是專指這些歐美的世界500強企業。這些企業,一般也意味著悠久的曆史,優厚的薪酬福利和西方化的管理。這些企業出身的人也通常會被看作是有著良好的職業背景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的。
李白在和我以前的交談中偶爾也會流露出對亞洲企業、港台企業以及國內企業的不屑。事實上這也是外企經理們所慣有的優越感。
但是李白今天問我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驚訝。“船長,你對逃離外企怎麽看?”李白說這句話的時候,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眼前的這位在世界500強企業工作了8年的年輕人。
“我看到有不少人離開了外資企業,去了國內的企業發展。”李白繼續對我說,“其實我最近一年來也在想這個問題。我以前壓根沒有想把國內企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方向,但是我看到盡管有些外企經理在國內企業工作的不算很好,但是也有做的不錯的,而且這樣的人似乎越來越多了。”
“那你覺得是為什麽呢?”我反問。
“也許是透明天花板吧。”李白又抽了一口煙。“就算沒有總裁被炒那檔子事,就算我現在升到了全國通路營銷經理,但是我這幾年來對‘透明天花板’的感覺卻也越來越明顯了。外企是我們做事的地方,卻不是我們做事業的地方。”
“是嗎?”我拿煙的手微微地顫動了一下。李白說的話,讓我想到了很多。
“逃離外企”,是一個近幾年來職場的熱門話題。單個離開的,集體跳槽的,這些年來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情了。
近年來趨勢性的人才由外資企業向本土企業的流動,雖然不像當年微軟的吳士宏跳槽TCL、HP的李漢生跳槽北大方正那麽轟動,但是,這樣的跳槽,卻並非是簡單的個人行為,他們有著以下幾點共性:一是年齡普遍集中在 30多歲,二是職位普遍集中在中層,三是集體趨勢性跳槽。這個現象背後的實質,是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的人才戰加劇的一個具體表現,也更體現了外資企業經理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一個再思考和再定位的過程。
在曆經十年左右的時間,外資企業的經理們隨著自己的公司逐漸成長,在成長的同時,他們也普遍地遇到了具有共性的一些問題。首先是行業內經常在說起的“透明天花板”的問題。雖然,外資企業也不斷地在中國推廣人才本土化的策略,但是,真正成為策略製定者的中國人是鳳毛麟角的,占據高位的中國人,不是來自港台地區和海外的華人,就是海歸派,大陸本土人才很少有能突破中層的。二則,對經理人的個人能力的重視程度本土企業普遍超過外企。外企普遍以市場導向為主,借助國外成熟的品牌經營的經驗和公司管理經驗,製定完善的市場策略,經理人要做的,並非是創造,而是不折不扣地執行這些策略。這是成熟的公司管理係統的表現,但是也迫使很多經理人以打工的心態而並非是創新、創造的心態去投入工作。由於人文背景的不同、語言的不同等等原因,要讓那些官僚的外資企業去聽取來自基層的聲音是件很難的事情。而在本土企業卻完全不一樣,本土企業缺乏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基本上是在中國由零開始創建自己的公司與品牌,需要非常地倚重經理人“打江山”的能力,本土企業更多地是在***人才而並非是市場營銷、管理的係統在爭奪市場份額,當人的因素超過係統的因素的時候,人才的受重視程度和流動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外企,中國員工無論英文多好,與外籍員工溝通起來都有障礙;無論職位多高,你都隻是一個工具。何況,大多數中國人在外企不可能坐上真正的高位,就像一個透明的天花板,更高更美的天空你看得到卻夠不著。”這是一位在外資企業工作多年的經理跳到本土企業工作之後對我所說的話,也是我等曾經在外資工作過的經理人的心聲。
在以往,外資和本土的企業幾乎是兩條平行線,選擇了不同性質的公司,就是選擇了不同的職業道路。人才的流動也是局限在中低層,而且也無其他的深意。但是最近幾年的趨勢性的跳槽,卻是思考後的產物,更多的外企經理本著“想做點事情”的想法,來到了本土企業。外企“工作壓力大”之類的說法,隻是外行的揣測,實際上對於市場運作而言,本土企業更為真刀真槍,因為在外企,虧損有時候並不是特別有所謂的事情,外企的家底厚,況且有當年的全球利潤頂著,實際上很多企業也做好了在中國預計虧損多少年的一個準備。但是對本土企業而言,連續的虧損就是意味著公司的滅亡,經理人不僅需要為那些文字上的各種“報表”負責,也要為企業的利潤和生存負責。
在過去的幾年中,是外企和本土企業人才交流的一個磨合陣痛期,一個個空降兵的出局,似乎他們的新聞價值甚過了他們對企業的真正貢獻。但是,我倒認為這種出局並不是永久和本質性的,這就像器官移植會有排異一樣。他們,隻是兩種性質的企業進行人才交流曆史上的鋪路石,他們是值得尊重和紀念的。
從本土企業的發展來看,他們經過最早的草創期之後,也越來越需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係統並需要招募更高素質的人才來建設和執行這套係統。雖然在早期,本土企業所期待的外企人才往往是“救世主”,但是在經過了幾年摸索之後,本土企業也越來越認識到,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支持企業良性發展、永續經營的惟有正確高效的係統和高素質的人才。
從外企“空降”的經理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心態也變得更為成熟,也對本土企業內部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更多政治鬥爭環境有了清醒認識。在以前的“空降”中,過去的往往隻是一個光杆司令,指揮的卻是用別人的理念培養出的幹部和兵,號令施不動,下級集體作對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中,這些空降兵卻往往還要擔負起拯救企業和變革的重任,這樣的結果隻有一種,那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即便有老板的幕後撐腰,但是老板也不會為 了一個人而得罪了在企業中占大多數的老人。最近幾年的這些空降兵已經很好地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他們已經變得不再留戀以往的工作習慣,不再互相稱呼英文名字,而改叫“某總”,他們已經知道在未獲得業績攀升和大多數員工支持之前進行變革的壞處,他們要麽不動,要動就是徹底地來一場人事革命。對於本土企業而言,他們確實也是需要引進的是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市場營銷的技術,而並非外企那些虛有其表的東西。
外企經理人“逃離外企”的背後,也反映出了本土企業的快速成長,他們已經或者正在逐漸地成長為能和世界著名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抗衡的力量。高薪挖取外企的經理人,無非是外企人才本土化策略的一個逆向思維。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中國的外企近年來也是普遍蕭條,而本土企業卻基於中國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而駛向了快車道。近年來,外企的薪水水平已經逐漸被本土企業所逼近,不少優秀的本土企業更是不惜血本開出了遠高於外企的薪水來吸引優秀的人才,他們購買的除了優秀的人才以外,還有就是他們這些人所深諳的外企的管理和市場營銷的係統經驗。
李白的故事
李白,他幾天前還是一位外資企業的經理——J&R中國,華東大區銷售經理,甚至還差點做了全國通路營銷經理。他現在究竟在怎樣思考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呢?
他是重新回到他曾經鍾愛與迷戀的世界500強企業工作還是選擇逃離外企呢?
在過去的這些年裏,這個曾經在可口可樂、歐詩雅、J&R3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過的年輕人,一個從業務代表做起來的職業經理人,他的職業經曆究竟是怎樣的呢?
外資是你想象中的那種風光無限的模樣嗎?還是和李白對我說的那樣,風光的背後,還充滿著許許多多的官僚派係、職場政治和動蕩呢?
那個神秘的世界500強職場究竟是怎麽樣的?那個讓所有外企經理人憎恨的透明天花板又是怎麽樣的?
李白,該如何去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呢?
我決定寫這本關於職場,關於職業道路,關於職業生涯的書。李白的經曆,一定會給到你一些啟迪。是的,這是一個外企職業經理的故事和經曆,也更是一代職業經理人對未來的思索與行動。
讓我們一起回到幾年前,從李白還是世界500強企業——歐詩雅中國——的一位飽受上司刁難的城市經理的時候說起。讓我們一起來打開這扇神秘的世界500強職場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