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代尷尬叢生 年輕海歸不敵“中華鱉精”
(2006-08-22 11:39:37)
下一個
80代尷尬叢生 年輕海歸不敵“中華鱉精”
來源: 生活通訊
一位20多歲的“海歸”在回國4個月內連續20次麵試,將月薪要求降到2000元,依然找不到心水工作。據了解,隨著歸國留學人員數量不斷增多,一度在國內人才市場動輒享受幾十萬元、上百萬元年薪優厚待遇的“海歸”逐漸失去光環,有部分甚至難以找到合適工作而不得不待業,被人們稱之為“海待”。 同是 “海歸”,為什麽有人成了打工皇帝,有人就淪為“海待”?是不是“海歸”已經過剩,“海待”還有沒有翻身之日?究竟大學校園裏的天之驕子是選擇國內升學比較保險還是耗巨資留學去好呢?這些問題都成為“生於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眼下的一大煩惱。
缺國外工作經驗國內求職難
張小姐的哥哥是醫科生,留學後順利地在美國紮根了,所以張小姐一心苦讀英語,最後如願到美國攻讀了一個教育碩士學位。同時,她還選讀了軟件專業。畢業後,張小姐一度留美了,幾年後,張小姐自覺工作不順心,想回國工作,但終因沒有在國外大型企業的工作經驗而被婉拒了。
出國投資大回國資薪期望高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出生的黃先生說,出國時他特意挑選了不太熱門的信息管理專業。去年年底,黃先生回到廣州,原希望靠“海歸”的背景找一份好工作。但是簡曆寄了幾十份,最後隻找到了一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這讓黃先生很為難:當初家人花了幾十萬元讓自己出國,如今拿這點工資怎麽對得起家人呢?況且,當初沒出國的同學現在都已經有車有樓了,自己現在才從4000元開始,麵子上未免太過不去了。
據世界HR實驗室對1500個“海歸”樣本的統計結果,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困難,不得不暫時待業而成為“海待”;60%的受訪者願將月薪標準下降1000元人民幣,受訪者中已有3個月未找到工作的占30%,另有15%在5個月內都沒有找到工作。
“海歸”為何不敵“中華鱉精”?
有留學背景的人越來越多:“海歸”為什麽淪落成“海待”呢?廣州留學人員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張一林坦言,這主要因為“海歸”的成分發生變化。留學已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轉變成現在的大眾教育,從留學生的總體素質來說,相對地降低了。特別是部分留學生中有的人在國內讀不到好的大學,就出國念一年商科拿個“碩士”學位。這部分留學生中相對的平庸者在就業時碰到了困惑。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從1978年到2004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81.5萬,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19.8萬,目前仍然在外的留學人員有 61.7萬人,其中,42.7萬人正在國外進行學習、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等。另外,近年來留學回國的人數逐年增多,2003年有2.1萬人歸國,2004 年更是達到了2.5萬人。
同時,“海歸”裏拿到博士學位的人比例下降,而拿碩士學位的人就越來越多。這令“海歸”回國後就業所涉及的領域也發生了變化:博士則大多聚集在科研單位、高校等部門;而碩士則廣泛地分布到三資企業、國有企業及國家機關等單位去就業。
留學時專業選擇高度重複:“留學生成分的變化,使得他們隻剩下語言優勢,學科上基本沒有優勢。”華南(海外)留學人才配置中心總經理劉必蘭這樣分析道。
據統計,近幾年的自費留學生近60%所學的是管理,尖端或是冷門專業的非常少。中國留學生對學科選擇的高度重疊使得英國領事館也曾表示擔憂:前往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90%選擇的是商科,隻需留英一年就可成碩士了,實際上商科更注重實操經驗。學成歸國後,因為並非高尖端人才,“海歸”們要求的月薪又高,求職時的競爭力當然不如本土人才。
國內就業形勢轉變:國內高等教育擴招和就業形勢的轉變也影響“海歸”就業。而近幾年來很多大型國企以及外資企業所培養的人才已經日漸地成熟起來,相比 “海歸”空降兵,他們在熟悉本地業務上更具優勢。兩者疊加,使得留學生的就業空間相對小了,“海歸”變成“海待”也不足為奇。
解決之道
回國就業薪水期望值別太高
與一般的就業群體相比,特別是每年投入十多二十萬元,將留學背景看成是就業籌碼的自費留學生來說,就業時對薪水的期望無疑是相當高的。
留學生小柳從英國學成回來之後,一直想在香港找一份工作,經過努力的確也找到了一份月薪1.5萬(港幣)的工作,但最後因為戶口的問題作罷。當他來到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廣州分中心時,他的要求是找一份月薪在1萬元左右的工作。
但工作人員分析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廣州,應屆大學生月薪不過1200元~2000元;而香港應屆本科生的基本月薪就是1.2萬元,碩士是1.5萬元。但讓廣州企業以香港價格來請他,那是不可能的。
某大型國企的人力資源副總監表示,麵對應聘者的留學經曆,用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早已變得相當理智,並不會因為應聘者的留學背景而特別地看重或者歧視。相反地,因為國外的學校良莠不齊,留學成為有錢就可以辦到的事之後,單位會根據留學生在國外就讀學校的聲望和在國內就讀的學習背景來仔細甄別應聘者的實力,如果留學生在國內就讀的本科院校並不好,那麽他即便在國外讀了博士回來,也可能不容易相信他的實力。
對此,華南(海外)留學人才配置中心總經理劉必蘭告誡沒有同行業經驗的回國留學生,不要一開始就期望企業給一個主管位置給自己,而是應該敢於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和國內同等學曆的人競爭。“海歸”應相信自己是一個人才、並且表現出色的話,其價值很快就會得以體現的。劉必蘭說,有一個在英國讀工商管理的“海歸”,回國剛開始隻是安利公司的一個普通培訓人員,月薪5000元,然而3個月後,就憑著自己出色的表現提升為培訓主任,現在月薪1.2萬元。
去“鍍金”要學有所長重實操
“雖然有部分的‘海待’,但這並不意味著‘海歸’已經過剩。從整個國家受教育的程度來說,中國的教育水平還是比較低,對人才的需求仍舊很大。當前所出現的‘海待’現象,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留學生還需要和市場不斷磨合。”廣州留學人員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張一林強調說。
有專家指出,目前“海歸”變“海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和60多萬還在國外的留學人員人數相比,回國的19萬人還隻是一小部分。實際上,我們依然需要大量“海歸”,尤其是那些高素質、高層次的“海歸”。“尖端的人才依舊難求,現在我們這兒的招聘職位很多,很多企業需要學曆高、又有工作經驗的技術經理、海外營銷經理,但在我們的留學生資料中很少有符合這些條件的。”劉必蘭表示。
來自國際人力資源公司萬寶盛華地調查顯示:中國的就業前景指數百分比很高,表示市場上的確存在人才供應不足,但是供給麵和需求麵之間存在落差的原因,是因為對求職者技能層麵供需上存在落差,求職者的技能水準不能達到企業的需求。
“‘海待’的出現是個好現象。”廣州越秀人力資源顧問服務公司總經理表示,“海待”的出現說明我們不再唯學曆、出身用人,而是更注重憑人才的自身素質和能力選人。這也提醒那些想借著出國留學鍍金的人,不要試圖靠一張海外文憑回來就想搞特殊化,還是要抱著一顆平常心參加公平競爭,靠能力來證明“海歸”的價值。
數據速遞
大多數歸穗“海歸”就業落腳外資民企
廣州留學生服務管理中心最新掌握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廣州市創業或工作的留學回國人員超過8000人。根據該中心掌握的留學人員結構的分析,有如下特點:
從學曆結構看,具有博士學位的占17%;具有碩士學位的占64%;兩者合計81%。
從專業結構看,以自然學科和經濟類為主。在該中心登記的留學回國人員中,自然科學類占37.6%,經濟類占38.4%,人文社科類占12.4%,其他占11.6%。
從回國後的就業分布來看,28.8%在高校科研機構和事業單位;3.1%在政府機關;68.1%在企業工作。在企業工作的留學生中,13.5%在國營企業;86.5%在民營、外資等非國有企業。有14%左右的回國留學生選擇自辦企業。
經驗之談
寶島“土鱉”也曾鬥敗歸台“海歸”
專家分析,目前大陸這種“海歸”變“海待”的情況與20年前的台灣地區頗為相似。上個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台灣經濟尚不發達,絕大多數學生都是憑優異成績取得各種獎學金出洋深造的,這些“海歸”後來多成為台灣社會的中堅。
到上世紀80年代,台灣一躍成為富裕地區,大批人開始選擇自費留學,以期“鍍金”。從那時起,台灣的“海歸”就不那麽“吃香”了。由此可見,不是“海龜”鬥不過“土鱉”(對沒有出國深造人才的戲稱),不是用人單位戴“有色眼鏡”看人,而是部分“海歸”的含金量縮水了。縮水的東西再想謀個好價錢,就不大符合市場規律了。